導語:
幾天前寫了一篇文章《「我就是媽媽情緒的垃圾桶」,面對糟心的父母,子女應該怎麼辦?》,主要講述了負能量滿滿的媽媽會讓孩子一生負重前行。沒想到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網友紛紛留言媽媽的負面情緒如影隨形,自己「深受困擾」卻又無力擺脫,時時警醒自己絕對不要成為媽媽那樣的人。然而事與願違,最終發現潛移默化中,自己變得越來越像媽媽,於是心中恐慌而又無措。
看多了大家的惶恐,決定書寫此文,了解一下深陷漩渦中的新生代父母,如何進行自我救贖。
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無數次地對父母產生不滿,也曾無數次暗暗發誓:等我有了孩子,絕對不會像自己的父母,不讓自己曾經經歷的傷痛發生在孩子身上。
可是真正為人父母之後,現實卻啪啪打臉,不知不覺間,就變成了曾經自己最討厭的樣子。當幼小的孩子恐懼或者壓抑的模樣呈現在眼前時,卻又突然驚醒,仿佛看到了年幼的自己,然後陷入深深的自責。
包麻麻想說的是,作為父母一定要牢記:你的原生家庭已經成為過去,而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過去不好的一面,棄其糟粕; 美好的事情,取其精華並加以傳承,才會讓孩子的未來更加明媚。
父母曾經對待我們的方式,通過日復一日的重複和強化,已經深深地刻入了潛意識的深處。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理所當然地用這種最熟悉的模式來養育孩子。生活中的場景與小時候重疊時,潛意識會不假思索地用我們熟悉的方式來回應孩子的需要。
這是原生家庭的重複,更是難以擺脫的原生家庭的影響。
那麼面對這些很難掙脫的模式,就真得毫無辦法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雖然我們沒有辦法讓風停止,卻可以隨時調整風帆,確保小船行駛在正確的航道。
這就需要媽媽進行自我救贖,完成心靈的成長!
1. 多看一些自我成長的書籍
生兒育女之後,媽媽們往往不自覺地把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好學的媽媽還會購買大量育兒書籍來學習。很多育兒書籍傳授的都是方式方法,解決行為模式的問題,但是關於心靈的成長卻不起作用。
現在很多父母的問題是明明知道什麼行為是正確的,但是卻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動,所以道理學習一籮筐,卻無法落實到實處。只有心靈成長方面的書籍才能夠幫助大人獲得成長。
推薦看看張德芬、武志紅的書,內容深入淺出,更容易被沒有心理學基礎的人理解。此外還可以學習一些自我成長、夫妻關係、家庭系統排列方面的心理學著作。
2. 跟內在建立連接,學會關照自己的情緒
當內心產生負面情緒時,是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人的任何一種情緒都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要試圖抗拒不良情緒。此時要把無意識轉化為有意識,看到自己的情緒並觀察、然後接納它,只有這樣情緒才有可能被處理掉。
憤怒的情緒需要發洩出來,發洩後才容易被接納,為了避免對家人造成傷害,不妨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獨處,暴擊枕頭或者痛哭一場都是一種發洩方法。
發洩過後就試著開始關照自己的情緒,聽聽內心真實的聲音,感受身體本能的反應,看看哪個部位不舒服,全然地關照它、感受它,不要抗拒。一開始內心可能會牴觸甚至會逃避,但是只要堅持一會兒,就會發現內心沒有那麼難受了。因為情緒就是如此,當你面對並接納它的時候,也就是它離開的時候。
此外深呼吸、瑜伽和冥想等都是很好的調整自我的方式,不妨嘗試一下。
情緒的處理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為問題是日積月累的,所以需要時時地覺察,並持之以恆地關照才會慢慢有所改變,切勿操之過急。
3. 放下腦海中「好媽媽」的執念
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能做個完美媽媽,讓孩子無憂無慮的成長,但這註定是不可能實現的,畢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所以一定要放下「好媽媽」的執念,接納孩子的狀態與媽媽是否做到盡責並無關係。
當放下這份執著,就會有勇氣直面自己的脆弱,不會再固執地認為好媽媽不會犯錯,對孩子的愧疚感和無力感才會消失,放過自己也就是放過孩子。
【包麻麻總結】。
請記住我們是從不完美的小孩長大成不完美的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重新塑造自己的過程。當我們的心靈不斷成長,親子關係越來越和諧,才會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成長。
做好父母,從自我成長做起!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