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媽媽情緒陰影裡長大的我,不知不覺中變成了自己最厭惡的樣子

2020-12-19 Ada媽媽深呼吸

導語:

幾天前寫了一篇文章《「我就是媽媽情緒的垃圾桶」,面對糟心的父母,子女應該怎麼辦?》,主要講述了負能量滿滿的媽媽會讓孩子一生負重前行。沒想到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網友紛紛留言媽媽的負面情緒如影隨形,自己「深受困擾」卻又無力擺脫,時時警醒自己絕對不要成為媽媽那樣的人。然而事與願違,最終發現潛移默化中,自己變得越來越像媽媽,於是心中恐慌而又無措

看多了大家的惶恐,決定書寫此文,了解一下深陷漩渦中的新生代父母,如何進行自我救贖。

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無數次地對父母產生不滿,也曾無數次暗暗發誓:等我有了孩子,絕對不會像自己的父母,不讓自己曾經經歷的傷痛發生在孩子身上。

可是真正為人父母之後,現實卻啪啪打臉,不知不覺間,就變成了曾經自己最討厭的樣子。當幼小的孩子恐懼或者壓抑的模樣呈現在眼前時,卻又突然驚醒,仿佛看到了年幼的自己,然後陷入深深的自責。

包麻麻想說的是,作為父母一定要牢記:你的原生家庭已經成為過去,而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過去不好的一面,棄其糟粕; 美好的事情,取其精華並加以傳承,才會讓孩子的未來更加明媚

父母曾經對待我們的方式,通過日復一日的重複和強化,已經深深地刻入了潛意識的深處。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理所當然地用這種最熟悉的模式來養育孩子。生活中的場景與小時候重疊時,潛意識會不假思索地用我們熟悉的方式來回應孩子的需要。

這是原生家庭的重複,更是難以擺脫的原生家庭的影響。

那麼面對這些很難掙脫的模式,就真得毫無辦法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雖然我們沒有辦法讓風停止,卻可以隨時調整風帆,確保小船行駛在正確的航道

這就需要媽媽進行自我救贖,完成心靈的成長!

1. 多看一些自我成長的書籍

生兒育女之後,媽媽們往往不自覺地把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好學的媽媽還會購買大量育兒書籍來學習。很多育兒書籍傳授的都是方式方法,解決行為模式的問題,但是關於心靈的成長卻不起作用。

現在很多父母的問題是明明知道什麼行為是正確的,但是卻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動,所以道理學習一籮筐,卻無法落實到實處。只有心靈成長方面的書籍才能夠幫助大人獲得成長。

推薦看看張德芬、武志紅的書,內容深入淺出,更容易被沒有心理學基礎的人理解。此外還可以學習一些自我成長、夫妻關係、家庭系統排列方面的心理學著作。

2. 跟內在建立連接,學會關照自己的情緒

當內心產生負面情緒時,是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人的任何一種情緒都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要試圖抗拒不良情緒。此時要把無意識轉化為有意識,看到自己的情緒並觀察、然後接納它,只有這樣情緒才有可能被處理掉

憤怒的情緒需要發洩出來,發洩後才容易被接納,為了避免對家人造成傷害,不妨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獨處,暴擊枕頭或者痛哭一場都是一種發洩方法。

發洩過後就試著開始關照自己的情緒,聽聽內心真實的聲音,感受身體本能的反應,看看哪個部位不舒服,全然地關照它、感受它,不要抗拒。一開始內心可能會牴觸甚至會逃避,但是只要堅持一會兒,就會發現內心沒有那麼難受了。因為情緒就是如此,當你面對並接納它的時候,也就是它離開的時候。

此外深呼吸、瑜伽和冥想等都是很好的調整自我的方式,不妨嘗試一下。

情緒的處理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為問題是日積月累的,所以需要時時地覺察,並持之以恆地關照才會慢慢有所改變,切勿操之過急。

3. 放下腦海中「好媽媽」的執念

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能做個完美媽媽,讓孩子無憂無慮的成長,但這註定是不可能實現的,畢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所以一定要放下「好媽媽」的執念,接納孩子的狀態與媽媽是否做到盡責並無關係。

當放下這份執著,就會有勇氣直面自己的脆弱,不會再固執地認為好媽媽不會犯錯,對孩子的愧疚感和無力感才會消失,放過自己也就是放過孩子。

【包麻麻總結】。

請記住我們是從不完美的小孩長大成不完美的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重新塑造自己的過程。當我們的心靈不斷成長,親子關係越來越和諧,才會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成長。

做好父母,從自我成長做起!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

相關焦點

  • 不知不覺裡感覺自己長大了
    還記得小時候經常哭稀裡譁啦回家後,媽媽會狠狠地罵我。當時感覺自己很委屈,就會乖乖的偷在臥室裡哭著哭著就睡覺。第二天就把昨天忘得一乾二淨,然後又開開心心的。那時候笑了就會開心,開心了就會笑。最近網上很流傳這這麼一句話:小時候開心代表表情,現在開心是強制的。
  • 我總是自我否定,厭惡憎恨自己,情緒焦慮懊惱怎麼辦?
    厭惡與憎恨,是人類情感中比較負面的一種。這種強烈的負面情緒、負面感覺和負面念頭,傷己害人。特別是一些毫無道理的自我否定的負面情緒,更是有巨大的心理世界的破壞力。對於第三者,也許我們可以躲避,不必要做針鋒相對的殊死搏鬥。 但如果這個被憎恨的對象是自己,那有當然如何處之?
  • 原生家庭的影響就是這麼大,我們終會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都挺好》裡的蘇明玉有句臺詞,「我這麼努力,就是為了脫離原生家庭。」臉上的疲倦和無奈令我頗有感慨。蘇明玉的母親非常重男輕女。她早早獨立離開家,卻還是躲不過原生家庭的雞毛蒜皮和恩恩怨怨,還是驅逐不了心中一直存在的揮之不去的陰影。千萬不要小看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多少人在小時候都會這樣想,將來我一定不要活成父母的樣子。但是等你長大後,你就會發現,在某一個瞬間,你像極了當時的她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 孩子不是自己情緒的垃圾桶
    又一次因為自己的情緒問題揍了孩子,晚上可憐的小姑娘躺在床上抽泣著。我的氣消了。甚至我都不知道當初為什麼有那麼大負面情緒要發洩在孩子身上,越長大,越活成了自己當初最討厭的模樣。記得小時候。父親酗酒。母親生怨,膽戰心驚的我害怕父親因為忍受不了母親的吵鬧而摔門而去。因為他的一走了之。我就是那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可憐人。在她的情緒那裡。
  • 面對孩子,我發現自己成了當年自己憎恨的父母的樣子
    我慢慢長成了自卑、敏感、膽小、懦弱、極度沒有安全感的樣子,從骨子裡透著卑微,連自己的正當利益都不敢維護,習慣了被欺負。在長大之後,談戀愛,經歷了三任渣男,卻不知問題出在哪兒。直到遇到現在的老公,才知道我是值得被寵愛、被好好對待的,才知道原來一個男人對女人好是這個樣子的。
  • 不知不覺我們都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甚至有的時候自己都厭煩了手機,拿著手機自己都不知道要幹什麼,卻還是不願意改變。然後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活成了自己都討厭的樣子。討厭現在的自己,卻又不知道如何改變。有時自己想起來了,想要看會書,但堅持不了幾分鐘,思緒就不知道飄到哪裡去了。想刷會題,看到不會的就一副十分不耐煩的樣子,十分的煩躁。有時候我會想,究竟是什麼讓我一步一步變成了現在自己都討厭的樣子呢?
  • 不知不覺,我們,就長大了
    我羨慕大人的自由,所以我們不能等著長大,但有一天我們真的長大了,發現原來大人的世界不太好,還不如做個孩子。小時候我們對長輩的願望總有一天會實現的。我們只是想長大後再生孩子,再也沒有可能性了。(瑪瑟蕾莎,我的家人)。所以我們可以繼續向前,繼續向前,失去所有的方法,知道所有的方法。當我們真正長大成人的時候,我們發現原來大人們都不是超人,也不是全能的。
  • 為什麼在媽媽死之前,他看自己的眼神帶著厭惡?
    童真豁然抬起頭,看向童正楓的眼神變得冰冷、尖銳,渾身的刺驟然現了出來,「呵呵,讓我給她道歉?可以啊,你讓童樂給我跪下磕頭!」惡言惡語說完,奔進自己房間,摔上了門。童真一進房間,就把自己捂在了被子裡,眼淚恣肆往外流。
  • 有一個強勢的媽媽是一種什麼體驗
    我思考了一下這個問題,我的前半生就是在媽媽的陰影裡怨尤著長大的孩子,雖然三十歲的時候已經做了母親,但是依然怨恨媽媽小時候對我的種種管束,以及帶來的負面情緒,就像百年孤獨說的一聽她嘮叨簡直要暴走和發瘋。所以大有一種她的思想和影子無處不在,將要吞噬我的後半生的勢頭。
  • 世代教育大調查:你是否慢慢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父母的樣子?
    這個短片想揭露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代際教育傳遞的問題,節奏很平緩,沒有扣人心弦的劇情,但是卻真實的讓每一個父母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是的,很多時候,我們走著走著就變成了曾經自己討厭的父母的樣子。「媽媽就會限制,不可以看這些東西,不可以聽什麼」「我就假裝還是有去補習,拿他們給我的補習費跑去打電動」「反正只要我堂弟考的比我好,我就死定了」原來我們的爸爸媽媽們曾經也是那樣長大,原來很多家庭教育的問題,並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 媽媽,你高興一點嘛!」——媽媽的情緒大過天?
    所以媽媽的開心,失落,悲傷,焦慮,都會變成這個孩子的情緒。 還記得前段時間網上很火的靜止臉實驗嗎?當媽媽面無表情,孩子是如此恐慌無助。而當嬰兒看到的媽媽是焦慮不安的,愁眉苦臉的,帶著憂愁的,陰晴不定的,他也會覺得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愛的,把媽媽的這些負面情緒也內化到自己當中。而當這個孩子慢慢長大,如果是在良好的情感照顧和養育環境裡,就會慢慢跟媽媽有了心理上的分化。他開始知道有些情緒是媽媽的,有些是自己的。自己和媽媽是可以體會到不一樣的感受的,而這也可以被允許和接受。
  • 孩子,不知不覺你就長大了,我是該喜還是該憂??
    不知不覺間女兒就19個月了,說話,跑,跳,該有的懂事,和應有的調皮搗蛋,看著這個不斷成長的小人,仿佛一切都還在昨天。記得得知自己懷孕的那一刻,說實話,內心是惶恐不安的,因為我覺得我自己就是一個孩子,我怎麼能照顧好另一個孩子呢??
  • 「媽媽,我真沒用!」孩子厭學背後的真相,竟是厭惡自己……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兩個月,直到有一天軒軒說了這樣一句話:「媽媽,我真沒用……」軒軒媽媽心頭一酸,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2、軒軒是個自尊心很強的孩子,喜歡和別人競爭,一旦發現自己落後於別人就焦躁不已,甚至陷入到自我懷疑之中。一旦有了這樣的想法,就試圖逃避學習,或者以「自己不喜歡學習」的理由來逃避失敗感。作為一名老師,我深知老師和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性的重要。
  • 父母都是孩子的催眠師,你在不知不覺中,把孩子催眠成現在的樣子
    很多女孩子成人了,還很容易對自己的身體不滿意,覺得自己長得黑,鼻子塌,眼睛小,嘴巴大,臉型不好看,但其實本人長得很正常甚至算好看。為什麼呢?請你到童年去找答案,去父母的語言裡找答案,哪怕最愛孩子的媽媽也會說:「我家寶貝太可愛了,就 是皮膚再白點,眼睛再大點就好了,這孩子,就專門挑我和他爸爸的缺點長」。你認為孩子聽不懂,但很抱歉。
  • 你有沒有變成,曾經自己討厭的模樣?
    不知怎麼的,我習慣性的問向那個孩子:考試考了多少分啊?第幾名?得獎了沒?問完之後看到小孩不耐煩的神色,帶點厭惡的表情,我突然驚了。想起自己小時候,最討厭大人們一見面就問考完試了吧,考了多少分啊,第幾名啊,得獎了嗎?
  • 孩子愛生氣易動手,缺乏情緒管理的孩子,長大後的樣子令人心疼
    在媽媽的威嚴下,孩子的情緒只是暫時被壓制,這會為孩子日後的成長埋下嚴重的隱患。一個無法控制情緒的孩子,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呢?一、缺乏情緒管理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1、容易做事衝動我們常說「衝動是魔鬼」,意思是太過衝動會使人變成惡魔。
  • 原生家庭影響下受傷的孩子長大後,還是會變成他們不願成為的人
    還有一次,噹噹因為不想回家,放學後,自己一個人坐公交車去姥姥家,這麼小的一個孩子,卻好像無家可歸,被父母之間的事情影響,不再是無憂無慮可以專心讀書的小孩。林小楓一心沉浸自暴自棄顧影自憐當中,完全沒有為噹噹著想。為人父母在孩子面前爆發不良情緒,讓孩子心中陰影難消,直接影響到學習和生活。
  • 《知否》:盛紘,我們最後都變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林小娘和她的兒女確實在盛紘的庇佑下確實過得有滋有味,王氏一支仗著自己是正室也只是吃吃小虧,只有那不得寵的明蘭母子重蹈了當年盛紘母子的覆轍。可以說,最後盛紘完全成了自己父親那樣的人,他變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個樣子。
  • 長時間的壓抑自己的情緒,會讓你變成什麼樣子?
    長時間的壓抑自己的情緒,會讓你變成什麼樣子?每個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外向開朗,有的成熟穩重,則有內向,平日裡不怎麼說話。每個人都有情緒,什麼是情緒?情緒是種受外界刺激等所產的身心激動狀態。表現為七種:喜怒憂思悲恐驚。
  • 小時家裡窮,供不起我上學,長大後每天努力把生活變成想要的樣子
    我是五常大米惠惠,黑龍江省五常市種植水稻的農民,從小家裡窮,沒錢讀書,初中四年級輟學,我不怪父母不供我,因為我是自願的,心疼我媽到處借錢,向別人低頭的樣子太卑微,長大後我每天不停的努力把生活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就在剛剛,有網友說我上學時候學習能挺好,尤其是文科能好,我沒好意思問文科是哪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