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太陽落下,天氣慢慢涼下來。我帶Siri到小區遊樂場的沙坑裡玩沙子。她很快跟幾個小孩玩成一片。我坐在旁邊的椅子上,腦海裡開始想著這周要出的一套網課大綱。我眼睛望著Siri但其實並沒有在關注她,眉頭微蹙因為在思考要怎麼設計、怎麼講,用哪些案例。
她玩著突然回過頭搜尋我,看到了我表情淡然甚至是嚴肅的臉。她停下手中的遊戲,大聲跟我說:媽媽!你高興點嘛!!!我啞然失笑,連忙跑到她跟前,蹲下來跟她說,媽媽沒有不高興,我是在想工作的事呢,當然比較認真嚴肅啦!她點點頭,又開始樂呵呵玩起來。
「媽媽,你高興點嘛!」 Siri不是第一次對我這麼說。經常是在我在書房工作,想問題,或者陪她的時候走神在自己事情裡時會這麼說。而事實上,很多時候如果不是她這句話提醒我,我都不知道我的表情看起來是「不高興」。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對媽媽的情緒如此敏感呢?當媽媽情緒不好的時候,他們有什麼樣的感覺?如果媽媽情緒不好但是強顏歡笑,孩子能感覺到嗎?
剛出生的嬰兒跟媽媽是高度融合的共生狀態。在他們的世界裡,媽媽的情緒就是他們的情緒。所以媽媽的開心,失落,悲傷,焦慮,都會變成這個孩子的情緒。
還記得前段時間網上很火的靜止臉實驗嗎?當媽媽面無表情,孩子是如此恐慌無助。
所以我們說,當嬰兒望向媽媽的臉,如果那是溫暖的,充滿愛意的,微笑著的,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被愛的,值得的,也會把媽媽的這些積極的情緒慢慢地內化到自己的內心。而當嬰兒看到的媽媽是焦慮不安的,愁眉苦臉的,帶著憂愁的,陰晴不定的,他也會覺得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愛的,把媽媽的這些負面情緒也內化到自己當中。
而當這個孩子慢慢長大,如果是在良好的情感照顧和養育環境裡,就會慢慢跟媽媽有了心理上的分化。他開始知道有些情緒是媽媽的,有些是自己的。自己和媽媽是可以體會到不一樣的感受的,而這也可以被允許和接受。
於是,媽媽不高興的時候我也可以很高興,而媽媽高興的時候,我也可能是正在感受悲傷——這其實是心理上一個健康的分離。
但是這種分離容易嗎?
不容易吧。哪怕是成年人,哪怕已經為人父母,我們對自己父母的情緒和感受很多時候也難以很好去分離,更遑論接納。當我們看到自己的父母不開心或者過得不如意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擔心牽掛?我們特別想要為自己的父母去分擔這些情緒,解決這些苦惱,希望歡喜美滿一直圍繞著他們——因為父母跟我們如此之親如此之近,我們希望最愛的人是開心快樂的——雖然我們其實沒有辦法做到這些。
對於成年人來說尚且如此,對於還沒有獨立,身心都依賴於父母的幼兒來說呢?更是如此啊。
當孩子看到媽媽不開心不高興,在沒有被澄清的時候,他們會下意識的以為是自己造成的,覺得是自己做錯了。這在很多父母頻繁吵架關係緊張,媽媽由此傷心難過的家庭裡面特別的常見。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吵架/ 離婚/勉強維持婚姻都是因為自己。媽媽過得鬱鬱寡歡更是因為自己。孩子作為家裡權利鏈條裡最弱勢的,心理能量最小的那一個,作為媽媽生命的傳承,和母親天然有著心連心的特質,所以這讓他們總是有意無意的想要去承擔來自媽媽的不開心,甚至「活出」這些不開心。
電影《時時刻刻》中,女主布朗蘿拉因為自身巨大的情緒問題,身處泥濘無法自拔。在跟兒子理查相處的過程中總是消沉陰鬱,甚至一度企圖自殺。敏感如5歲的理查,他似乎也覺察到母親的這種抑鬱以及想要自殺的念頭。
50年後,他完成了母親當年沒有完成的自殺,忠誠地向母親認同。理查雖然才華橫溢,但他的一生都活在痛苦的掙扎之中。看完電影的時候我多麼唏噓——孩子用最極致的方式,表達了對母親的忠誠。
而對於情緒不穩定又缺乏覺知的媽媽來說,帶出來的孩子很容易會變得患得患失,小心翼翼,做什麼事情都會看著媽媽的臉色——也許一生都會活在媽媽的情緒陰影裡面,失去了對自己存在的感知。
我有一個來訪者。她的父母關係自她記事起就很疏離,充滿矛盾和對抗。媽媽一直活在抱怨痛苦之中,鬱鬱寡歡。也會經常跟來訪者說,她跟爸爸的婚姻非常的艱難。來訪者在23歲之後陷入了嚴重的情緒困擾裡面,一次次在關鍵時刻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片狼藉——她說,每當我特別開心,特別興奮或者取得一些成就的時候,我就會覺得很愧疚,很對不起我媽媽。因為她過得這麼不好,我怎麼有資格快樂呢。
是啊,如果我們的父母過得不好,我們其實很難心安理得地讓自己過得太好。這就是對父母的忠誠啊。
心理學和早期教育一直強調,媽媽的情緒穩定對於孩子的人格,心智成長非常重要。這種強調有時候會給人帶來一種錯覺——媽媽不該有負面情緒,媽媽情緒只要波動了,就是失職。這其實是天大的誤解。
媽媽首先是一個人。只要是人,就免不了有情緒,有怒哀懼,有自責有厭惡。
那怎麼能讓孩子與我們更好地分化,或者避免讓孩子去無意識承擔這些負面情緒呢?
首先,媽媽(養育者)第一個要做的就是對自己的情緒有更多覺察——化無意識為有意識。很多時候我們負面情緒的傳遞,或焦慮或悲傷或痛苦,我們自己都覺察不到。但孩子是最敏感的,他們會第一時間捕捉到,而且毫無保留不加區分地吸收這些情緒。但是當我們對此有所覺察,就可以跟孩子進行一個澄清跟解釋。
「哦,媽媽現在情緒不太好,但不是因為你。也許媽媽需要點時間調整下。」如果孩子很小,還聽不懂,我們可以在覺察的情況下,把這個情緒歸還給我們自己。
接下來就是以身作則。我們也要容許去讓孩子承擔他自己的負面情緒。去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存在。而不是當孩子有了一個傷心難過挫敗,我們就特別著急的想要去扮演救世主的角色,特別焦慮搞得自己睡不著覺,特別衝動想去幫孩子消除這些情緒。當我們能夠尊重孩子如其所是,孩子也慢慢在我們身上學會這樣的技能。
在諮詢裡,我經常看到的就是父母跟子女之間情感上的過度糾纏——彼此都想當對方的拯救者,都想讓對方的生活沒有一點挫折痛苦,都分不清對方的東西和自己的東西。其實這個時候邊界是非常不清楚的,也往往會讓大家都陷入痛苦跟糾纏之中。
最後就是媽媽們的自我關懷和接納。
保持情緒穩定不是說沒有情緒。誰都無法時刻是晴天。我們都是人,都有人性的局限,媽媽們也會跟丈夫吵架,也會在工作上有很重的壓力,也會因為自己身體不舒服喪失耐心。其實沒有關係。多點覺察,真誠去面對自己這些情緒,同時也對孩子開誠布公的去討論,分清是誰的問題,其實就很好了。
記住,不要企圖扮演「完美媽媽」。所謂高興,其實更多是一個相對的情緒狀態。「一直高興「是個美麗的謊言,會讓自己精疲力竭,讓孩子困惑茫然。
你的媽媽在你印象裡,是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嗎?你自己呢?
我是@國家心理治療師黃孜孜
一個資深心理諮詢師與家庭教育指導師,希望將我所學以及諮詢中所接觸到的心理學知識分享給大家,幫助大家更好地生活。有問題也可以給我留言,歡迎大家點讚,關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