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情緒暴風雨來臨時,別著急,心理學家的媽媽也曾迷茫

2020-09-10 香媽的育兒經

養育孩子的過程總是各種情緒交織,很多父母是害怕面對孩子的激烈情緒的。因為害怕,所以這些父母用盡各種方式希望孩子的激烈情緒能馬上消息,比如冷暴力、打罵、讓孩子打罵自己、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所以經常看到有人說:「我們家孩子脾氣太壞了,每次看到他亂發脾氣,我都忍不住發火甚至揍他一頓」;或者「我看到孩子哭鬧就頭痛,我就離開讓他自己一個人哭去……」


這個過程中其實孩子並沒有機會學習和練習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緒,當自己情緒來臨的時候有哪些方法可以去表達情緒、調整情緒。


同樣,父母對於情緒來臨的恐懼或者用更激烈的方式來打壓情緒,既沒有辦法讓自己在養育中有自我覺察和成長,也沒有辦法給孩子提供好的言傳身教的榜樣。


今天分享一個心理諮詢師記錄自己和孩子在情緒上一起的成長經歷。



媽媽的迷茫


有一段時間,糖豆媽媽很害怕處理糖豆的情緒。安撫不了,情緒激烈,他語言落後,很多情緒表達不出來。



有一天我因為幫朋友去拿作者的籤名書堵車導致那天我晚了40分鐘接他放學。


那天我背著13本書,把書放回家,顧不上暈車想吐,給他抓了點零食就去接他。零食暫時撫慰了他,但是他仍在我們去試聽一節外教課的時候爆發了。


他很想拿到一張黃色的紙但沒拿到,因而在教室裡崩潰大哭。我把他帶離教室,他躺在地上一邊哭,一邊說,


「我要打媽媽,我要把媽媽打壞!「


我抱住他,跟他說,

「我知道你累了,媽媽接你晚了,你想媽媽,媽媽可以安慰你。」


他在我的懷裡扭動,那一瞬間我自己也淚流滿面。那天,我自己一邊哭,一邊帶著他回家。那個時候的我的確很迷茫,面對我的孩子我不知道怎麼辦......




暴風雨的來臨


今天的北京天氣晴朗,我和寶貝約定一起去看蝌蚪,我們還要去買果汁。


吃過早飯,我們騎著平衡車出發,去便利店買果汁的時候,我們遇到了搬走了的鄰居奶奶帶著小朋友回來辦事,好久不見我和鄰居奶奶寒暄了幾句,糖豆太想去買果汁了,所以等待對他來說是種考驗。


現在回想,那個時候情緒已經有了一點苗頭,鄰居奶奶給了他一塊大大泡泡糖,我之前從來沒有給他吃過,我提醒他吃糖的時候嚼一嚼要把糖吐掉,鄰居奶奶也提醒他嚼一嚼要把糖吐掉,他很小聲地說:我要吃掉。


說反話是他情緒起伏的信號,即使我意識到了,我知道可以提前預防(說實話我自己也沒有摸索出方法,因為他的脾氣來臨時很急切,當他開始出現情緒時,已經無法再通過語言安撫),可是我當下沒有反應過來。


當風雨要來臨時,還是會來......


買了果汁往公園走的路上有一個小斜坡(便利店在商業街上且高出路面,為了商家運貨方便而預留出斜坡),我在裝東西,我看到了斜坡知道他可能想去玩,從斜坡上衝下去會直接滑行到沒有紅綠燈且車子來往的道路上,危險係數很高,所以我提前讓他下車,由我拿著車子。


走到斜坡果不其然,他想要玩,我說「這個斜坡臨著馬路,你不能在這裡衝坡。」


果不其然地他又不高興了,又是一句:「我要自己走」。說完就要跑。我趕緊追過去拉住他的胳膊。他再往前兩步就衝到了馬路上了,後面有一輛小貨車速度蠻快,司機看見了他,踩了一下剎車減緩了速度,還按了一聲喇叭。

娃站在那,依舊一臉不高興。我跟他說,

「你知道剛才很危險嗎?那個貨車司機和媽媽都被你突然跑出來嚇了一跳。」

他站在那裡繼續說,

「我要自己走。」

我說,

「今天媽媽和你都不冷靜,沒有辦法安全的騎車,我們沒法去公園看蝌蚪,我們現在要回家了。」

娃一聽,當時就不幹了。一邊要哭一邊要躺下說,我不要回家。我拉著他扛著車,往家趕。我很怕他情緒衝動的時候騎車,風險指數太高。另外像這樣的情況也的確很危險,我希望他能對今天的場景知道自己的衝動是有後果的。


他看見我真的要回家,直接要躺在地上,我把他拉起來,他一邊走一邊哭喊,

「媽媽,我不要回家,我需要安慰,我要充電(充電是我們的約定,當他需要我安慰的時候,他告訴我他需要充電,我會擁抱他)。」

於是在30幾度的太陽底下,我坐在臺階上抱著一個大哭的孩子充電。充一會電繼續往前走,一條路分了三段,快到小區的時候,我蹲著抱著他,他也終於情緒緩和下來,我們一起回了家。




事後溝通

回到家我抱著他,我跟他說,

「我知道你想衝坡,但是那個坡道臨著馬路衝下去太危險,來往的的車子撞到你怎麼辦,媽媽愛你,媽媽不希望你受傷,媽媽會害怕。」

他突然抱住我的脖子說,

「媽媽我們別說了。」

(看看,有時候孩子也會當下拒絕我們的溝通)



然後我閉嘴,我跟他說,

「媽媽想自己待一會,你先自己玩一會吧。」

他問我,

「媽媽你為什麼要自己待一會?」

我說,

&34;

我喝了一點水,我們各自忙自己的事情,我要準備午飯。午飯後,他說,

「媽媽你幫我把恐龍大陸收起來吧,我想看貝貝熊。」

我把恐龍大陸收起來,拿出貝貝熊,想要給他的時候,我說,

「媽媽想和你談一談。

他說行。我問他,

」我們今天本來要去做什麼?「

他說看蝌蚪。我問他,

」可是我們為什麼沒有去?"

他說,

我在路上想衝坡,媽媽把車拿走了......

然後他停下來不說了。我接著說,

「你不高興了是嗎?因為你想做的事情沒有實現。你說想衝出去,就真的衝出去了,結果差點撞到車上。」

他問我,

「撞到車上會怎麼樣?」

我問他,

「昨天晚上你在床上轉圈掉下來的時候疼嗎?」

他說疼;我跟他說,

「被車撞了要比從床上摔下來還腰疼。你感覺怎麼樣?」

他說,

「不開心,害怕。」

我拉著他的手說,

」媽媽也很害怕,和你一樣。

媽媽想和你一起制定一個出行規則,我們一起去寫下來吧。」

我問,

「我們騎車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他回答說安全,然後我們一起寫下了第一條規則——騎車要注意安全

我問,

「我們出去玩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他說,

「遵守交通規則。」

我問,

「可以在馬路上跑,在斜坡上衝下來嗎?」

他回答,

「不可以。」

我們又寫下第二條——出去玩要遵守交通規則。不可以在馬路上亂跑,不可以在馬路上衝坡,只能在公園裡或者安全的地方才能玩衝坡的遊戲。

最後一條,我們又一次約定了,當他感到生氣憤怒要爆發的時候,要告訴我——我要變紅色了,我需要安慰。

我說,

「你今天有一件事做得很好,就是在回家的路上,你告訴我你需要安慰,需要充電。」

我們協商結束,我問他,

「你還生氣嗎?」

他說,

「不生氣了。」

我說,

「那媽媽好小氣哦,我還有一點點生氣呢,但是媽媽知識生氣你衝動亂衝的行為。現在我們擁抱和解吧。」




感悟

其實孩子是非常慷慨的,我們大人都可能會做錯,但是他們很容易原諒,依然很愛我們。

這個事情發生的一瞬間,我的確有點懵了,回到家的時候,有一瞬間疲憊感又湧上來了。當孩子端水給我喝的時候,就如同我自己在說,我自己好小氣哦,還沉浸在情緒中。

所以,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如果也有情緒,我們自己也要分辨自己的情緒到底事因為什麼事情而起。我準備午飯,也是想給自己的情緒一個緩衝,更好的面對他。



經常記錄和孩子的衝突經歷,你會發現時常發生的衝突都是相似的原因。

孩子的探索行為不可能在父母的接納區裡,孩子特別喜歡平衡車,四歲之後就沉迷衝坡帶來的刺激感。之前我對危險行為也是很保守的,但是我發現孩子對某件事情的熱愛無法靠壓抑來解決的,一味的壓抑只能帶來更多的衝突,尤其是當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的年紀

我會反思我對於安全的認知和他對探索的需求的矛盾。我自己調整了給他的安全範圍,但是我們都是在事後做好約定的。

他被滿足了,我們之間的衝突也變少了。而事實上,我和他約定好的事情,他基本都能遵守。

而我也發現,他自己慢慢也有了安全意識,在練習的時候,隨著他對自己的身體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強,他自己也能調整自己的身體去保護自己的安全。



後續

這件事的結尾是,傍晚6點左右的時候,他還想去看小蝌蚪,但是真的太遠了,而且下班時間車子很多,我拒絕了他。他想跟我商量,

」媽媽,我們用一種不累的方式出去(其實就是騎車),你幫我拿著車,遇到坡的時候,我不衝。」

雖然我拒絕的時候他也是哭鬧的,還是會說我要自己出去,我沒有回應他,就只是抱著他,他問我,

「你為什麼抱著我?」

我只跟他說,

「我想抱著你啊,你是我的寶貝啊......」

就只是抱了一會,他情緒就好轉了,我跟他確認了在小區裡騎車,然後我們高興地下樓了。

但是這樣的衝突並不會一次解決,我們在後來的幾天也依舊有小的反覆,但是因為之前的約定,反覆的提醒再進行溝通的時候都會比之前要容易很多。

因為這兩次的衝突,關於騎行安全,我又給他買了一套關於交通安全的繪本,還有他喜歡的博恩熊中的兩本《注意安全》和《學騎車》,我們一起再通過故事的方式進行強化。


我把我們的規則貼在牆上,每天出門前做安全約定。

原來,我也是一個大嗓門媽媽,可是現在我覺得我好像找到了不用大聲說話我們也可以好好溝通的方式。





有時候我們往往只看到結果卻忽視了孩子在過程中的每一次微小的努力。

對於那些用激烈行為表達的孩子尤其是,哭鬧的確會讓人覺得疲倦,但是即使下次還是會哭鬧的表達,也不代表我們的每一次正確的示範是白費的,因為他會加工、消化,也許他也會退步,但是陪著他堅持就好。

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是我們自己的一個練習過程,從最開始有挫敗感,到找到一點方法和感覺,再到熟練。我們想要引導孩子正面面對情緒,也要讓自己可以坦然的面對自己的情緒,改變自己對於情緒的認知。

育兒何嘗不是育己,我自己和這個孩子一起成長起來了。

相關焦點

  • 樂山市實驗幼兒園:該怎麼用「遊戲力」來迎接孩子情緒的暴風雨?
    遊戲對孩子的成長意義重大,尤其在跟孩子發生爭執和矛盾的時候,遊戲經常能夠很好地改變氣氛和化解對峙,讓父母和孩子重新融洽起來,甚至孩子身上的小問題也能在遊戲中迎刃而解。那麼,我們該怎麼用遊戲力來迎接孩子情緒的暴風雨呢?
  • 美國孩子從小被培養'情緒競爭力':我們該怎麼迎接孩子情緒暴風雨?
    當我們有情緒時,如果運氣不錯,我們可以自由地表達出來:高興時就大聲笑出來,難過時就大聲哭出來,因為害怕或生氣而身子發抖......如果不能自由地表達情緒,那麼孩子或者把情緒封閉起來,為長大後的各種問題埋下禍根,或者通過其他形式間接發洩出來。遊戲力可以幫助孩子找回表達情緒的自由,避免因情緒壓抑或者發洩不當而造成的潛在惡果。
  • 孩子拖拉磨蹭別著急上火,心理學家告訴真相,幫孩子改掉不是難事
    後來寫作業時,媽媽又說:「字寫端正點,頭抬起來,」又是一串串的,顯然,孩子不知道媽媽重點表達是什麼,一聽就頭大,這麼多的事兒,他怎麼辦呢?慢慢來吧!三年級的豆豆媽說:「做作業時,一會兒玩鉛筆,一會兒翻別的書,半個小時的作業,總要2~3小時完成,經常發呆。」,豆豆卻說:「作業太多,寫得手酸呀,我想休息一會兒再寫嘛。」
  • 著名心理學家「情感五步法」,用情緒圖表幫助孩子處理情緒
    對孩子來說,焦慮、緊張、生氣、難過等情緒他可能都只能用哭來表達,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小哭包」,給爸爸媽媽的感覺就是「動不動就哭」。心理學家們認為,人們在任何年齡階段都能學會「情感語言」,但是它和其他語言一樣,最佳的學習時期仍是在兒童時代。心理學家馬克·布雷克特利用「RULER」五步法,來幫助孩子理解和處理他們的情緒。
  • 孩子鬧情緒時,做個會幫孩子剝離情緒的媽媽
    想要孩子在未來擁有高情商,就從幫孩子剝離情緒開始吧。有一則去年的舊聞:一女大學生和男友在飯店吃飯,嫌領桌孩子吵鬧,走過去踹了孩子(其實是旁邊的凳子)一腳,結果遭到了孩子媽媽憤怒的回擊暴打,服務員也被卷進來。整個事件在網上迅速發酵,引發了無數口水戰。託爾斯泰說:憤怒使別人遭殃,但受害最大的卻是自己。
  • 當孩子說對學習感到很迷茫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很多孩子都會問:媽媽,我學習很迷茫怎麼辦?很多家長一聽,第一反應就是:什麼迷茫,這孩子該不會又想偷懶了吧?又或者會想:有什麼好迷茫的,照著學就好了。其實,當孩子說迷茫的時候,問題往往沒有這麼簡單。迷茫這詞包含的意義很多。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說一說。
  • 孩子,別在情緒中彷徨
    爸爸媽媽先是勸說、訓斥、哀求,各種軟硬方法都試過了。當這些招數都不管用時,爸爸就免不了大動幹戈打幾下,但那也只是當時有點效果而已,過不了兩天,還是一切照舊。媽媽早已被這種局面弄得疲憊不堪,覺得自己很失敗、很無能,從而傷心且憂鬱不堪。再看看四歲的俊熙。這個孩子只是個頭大一些,一舉一動仍表現得非常孩子氣。
  • 孩子最大的福氣,是媽媽情緒健康,有負面情緒時這樣找回快樂
    世界頂級學府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埃德·特羅尼克曾針對父母的情緒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進行過一次實驗研究,沒錯就是那個極為出名的「靜止臉實驗」。特羅尼克教授邀請到了一對母子,小孩子還只是個不會說話的嬰幼兒,他讓孩子坐在媽媽的對面。
  • 孩子愛說狠話,是不是心理陰暗?心理學家的解釋讓人長見識了
    什麼是詛咒敏感期在《捕捉孩子敏感期》中作者寫道:心理學家認為,三到五歲的孩子,一般會經歷詛咒敏感期,孩子突然發現語言也可以非常有力量,而詛咒更能把語言的力量發揮到極致,當孩子發現自己說狠話能刺激到大人的神經時,就對這樣的話樂此不疲。
  •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的第一句話決定「情緒溢能」,別做制止型爸媽
    導讀:孩子發脾氣時,父母的第一句話決定「情緒溢能」,別做制止型爸媽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發脾氣時,父母的第一句話決定「情緒溢能」,別做制止型爸媽!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為啥娃被罵哭還要求媽媽抱抱?心理學家:孩子有些需求父母要知道
    等到被罵哭的時候,反而要媽媽抱,有時候氣沒消,就不會去抱他。偶爾翻到一本育兒書,裡面的心理學家直言:娃被罵哭找媽媽抱的時候,內心是惶恐不安的,而尋找擁抱是孩子的潛意識需求。找媽媽抱其實是在「道歉」為人父母,一直都覺得孩子很小,什麼都不懂。但其實孩子都是「機靈鬼」,有時候也很聰明。
  • 兒童情緒 | 如何引導孩子管理情緒?
    我們需要重視和關注孩子的情緒,以便是孩子發現、熟悉、發展自己的情緒世界,而不是一生滯留和壓抑在自己的情緒迷茫中。 準許孩子孩子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準許孩子哭,不批判好壞。準許意味著給孩子空間和時間,讓他自然的過渡。
  • 被情緒暴力傷害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有次,媽媽叫自己洗碗,自己因為作業多沒洗。為此媽媽非常生氣,邊洗邊罵自己,後來自己實在聽不下去了,對媽媽說道:算了,你別洗了,我洗。可是媽媽卻一把將自己推開,並說:「你以後愛幹什麼幹什麼,我再也不管你了。」
  • 國家特等獎作文《別著急》,即將踏入高三的孩子給媽媽的信
    《別著急》是第十六屆「葉聖陶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特等獎作品。但女兒不爭氣,讓您著急了十七年。自小起,我就是班上排座位永遠第一排,站隊伍永遠第一個的人,您便開始著急。當我11歲時,您又聽人說這個時候是長個兒最好的時間,如果不採取什麼辦法就沒機會了。於是您扯著我走到一個充滿著苦味的大房間,一個花白鬍子的老爺爺盯著我,回到家我便看見一碗黃棕色的湯,一喝完我便大哭,可眼淚並沒有打動您。一年過去了,我似乎還是最前邊的那個。
  • 你的臉色,是孩子天空的顏色
    比如說,她可以在認真做功課的同時,聽見她媽媽若有若無的一句:我們家新買的XX水果特別好吃…… 而迅速地飛身而起,奔到廚房拿出洗好的水果送到客人面前,迎來「懂事,乖巧」的誇讚也可以在琢磨遊戲通關秘訣時,聽到父親進門獨特的腳步聲而從床上跳下,閃電般出現在鞋架,給爸爸拿拖鞋,換來一句「妞妞真乖」的表揚。
  • 你的臉色,是孩子天空的顏色
    這種積極的肯定像是妞妞的能量源,可以維持她一整天的晴天,卻做不了遮風擋雨的雨傘,在暴風雨來臨時,能為她抵擋哪怕一絲的打擊。 有一次,因為家庭瑣事,表姐和姐夫互相指責,大打出手。姐夫摔門而去,表姐面色陰沉的哭訴自己婚姻的不幸,人生的苦難,為了孩子湊合著過的隱忍。
  • 孩子脾氣不好,像個火藥桶?別著急,4招提升孩子的情緒管控力
    ,大約在12歲左右成熟,額葉代表理智腦,直到24歲左右才發育成熟,所以孩子很小開始喜怒哀懼各種基本情緒都有了,但是當他情緒上來時,理智腦管不住,6歲以前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情緒的綁架中,無法抽離。4.表達情緒不被允許有些父母看不得孩子有負面情緒,在孩子的哭泣時心煩意亂,盡力止住孩子的哭鬧。孩子的情緒被禁止和否定,不被允許表達,孩子內心會認為爸爸媽媽只喜歡乖乖的我。負面情緒堆積壓抑讓孩子更不知所措。
  • 孩子情緒失控,不分地點亂發脾氣?別著急試試全腦養育法
    孩子情緒失控,著急的是父母,他們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才能夠真正幫助孩子走出負面情緒。其實不僅是嬰幼兒,青少年期的孩子也會出現很多情緒失控行為,所以現在的家長才感慨孩子越來越難帶,因為他們根本都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
  • 6步法轉化情緒:語言暴力下的孩子,有一個情緒失控的媽媽
    >接著媽媽的情緒突然失控,把孩子推來拉去的,說的話更是激進。反之一個語言暴力的父母:背後是一個情緒失控、語言粗暴、性格叛逆的孩子,孩子對媽媽發洩長期積累的怨恨。有研究指出:在中國67.1%的家長,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羞辱或經常批評孩子便是最為廣泛表現之一。
  • 產後媽媽睡眠差,情緒愛波動,心不順,別著急,這樣試一試
    而事情的起因是,孩子才四個月大,不能吃西瓜,橘子,但家裡老人趁她不在的時候偷偷餵孩子吃,孩子肚子不舒服。後來被發現還不承認,和老人又不能吵,只能在心裡憋著,但越憋越委屈,越生氣,有時候一晚上都睡不著,慢慢的就看誰幫著帶娃都不相信,凡事儘量自己親力親為,但焦慮,晚上失眠的毛病越來越嚴重了,影響到了身體健康,』帶寶寶也沒有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