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鬧情緒時,做個會幫孩子剝離情緒的媽媽

2020-08-28 喵姐早教

能否很好地控制情緒,是情商高低的重要指標——情商有多重要,相信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多年的你,一定深有體會。想要孩子在未來擁有高情商,就從幫孩子剝離情緒開始吧。

有一則去年的舊聞:


一女大學生和男友在飯店吃飯,嫌領桌孩子吵鬧,走過去踹了孩子(其實是旁邊的凳子)一腳,結果遭到了孩子媽媽憤怒的回擊暴打,服務員也被卷進來。整個事件在網上迅速發酵,引發了無數口水戰。


託爾斯泰說:憤怒使別人遭殃,但受害最大的卻是自己。


重點是目睹成人失控的4歲孩子。來自陌生人的飛踹,和媽媽、服務員的互毆,這絕對是一個典型的關於情緒控制的反面教材,不懂控制情緒的「20歲女童」。

孩子有好的情緒,才會有好的行為

情緒是內在的體驗,表現在外就是行為。


開心愉悅的時候,孩子會笑眯眯地摟著你的脖子送香吻,整理玩具也麻溜快;生氣或傷心的時候,就會亂扔東西,逼急了搞不好衝你揮拳頭。


和大人一樣,孩子也會有心情不好的時候,這很正常。要命的是孩子有了情緒,卻不懂得去控制,所以就有了各種各樣不恰當的行為。


比如孩子早餐想要吃包子,家裡沒有,他沒得到滿足,就很生氣,很可能拒絕吃早飯。


或者他需要你的陪伴,你卻忙著刷朋友圈,他感受到了被忽視,又憤怒又傷心,大聲說著討厭你,「砰」的一聲摔上了房門。


還可能他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拿走了,他一著急,上去就咬了對方一口。

……


諸如此類的由情緒引起的不當行為,不勝枚舉。當你面對類似情境時,會怎麼做?

A

跟他講道理,這樣不對,要怎樣怎樣,balabala……

B

你個臭孩子,欠揍是吧,不教育教育不行了。

C

趕緊哄一哄,要什麼給什麼,想怎樣就怎樣。

你選哪個?


如果你哪個都不選,恭喜你,沒掉坑裡。


如果你不幸躺槍,沒關係,躺槍的肯定不止你一個,至少還有我呢。因為我曾是A的實踐者。


事實會一遍一遍地證明,對孩子講邏輯、講道理,全都白搭,他根本就記不住。至於B揍孩子、C寵溺,如果你選了,趕緊過來和我一起懺悔。學海無涯,知錯能改就是好爸媽。


那當孩子被情緒操縱時,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調整情緒呢?

孩子鬧情緒時請努力去理解和接納

和西方人注重自我感受的文化不同,中國人更注重他人感受,表現在教育孩子上,就是我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忽視或否認他們的壞情緒。


我們常常會對鬧情緒的孩子說這樣的話:


好了,好了,這有什麼好難過的!

這有什麼好生氣的?

聽話,不許無理取鬧!

不許這麼說(不許這麼做)!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我們聽著這樣的話長大,然後又把這些話說給孩子。孩子表達壞情緒的通道被堵塞了,而父母錯失了一次非常好的幫助孩子認識情緒、控制情緒的學習機會。要知道,你現在拒絕去理解幼兒期孩子的情緒,等到青春期,就該孩子拒絕跟你談心了。


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他最需要的是你的理解和接納。


「你好像真的很想吃包子,

真希望我能給你變一個出來。」

「對不起,媽媽沒有認真聽你說話。」

「他拿走了你的玩具讓你很生氣,對不對?」

往往一句話說中了,孩子幾乎立刻情緒就得到了平復。


即使你不能立刻理解他,只要你認真地傾聽他,或者靜靜地陪伴他一會兒,給他時間傾瀉情緒,讓他感覺到你是接納他的,而不是拒絕或冷漠,也可以很快幫助他擺脫情緒困擾。


千萬不要在孩子鬧脾氣時,問他為什麼會那樣。因為,一方面可能孩子還小,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生氣或難過;另一方面,你的逼問等於關閉了溝通的大門。就好比你在憤怒或委屈時,需要的不是邏輯和建議,而是一個願意傾聽、支持你的朋友。

剝離情緒和行為,讓孩子學會自控

注意,理解和接納不等於放縱。因為,雖然情緒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但表達情緒的行為卻有好壞之分。


「我知道你很生氣,但你可以用嘴巴告訴他你想拿回玩具,而不是用拳頭。」等孩子平靜下來之後,一定要很嚴肅地告訴他,無論是摔門、扔玩具、攻擊別人或者傷害自己,這些行為都是錯的,並且他需要為此負責。


前面說了,跟孩子一味講道理相當於對牛彈琴,那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明白控制情緒的重要性呢?


答案是體驗。


可以嘗試一下角色扮演遊戲,通過親身體驗讓孩子發展出判別行為對錯的能力。比如我希望讓孩子更加體諒他人,就設計了一個小遊戲,讓孩子扮演大人,我扮演孩子,他負責滿足我的需求,並照顧好我。整體成效還不錯。


或者可以跟孩子來一場頭腦風暴,再現種種他常遇到的情緒情境,鼓勵他幫你想辦法解決問題。


不要妄想這樣的訓練可以一次見效,教育孩子從來沒有便捷的方法。


通過一次次的體驗,孩子會逐漸了解到,原來情緒可以這樣處理,原來這樣做我可以更開心、可以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不用你嘮叨,他以後自然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行為。


等孩子真的用更積極的行為來擺脫情緒困擾時,別忘了給他肯定和鼓勵。


再次強調,身教重於言傳。


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努力,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把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剝離,類似開篇一言不合就動手的事情,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孩子正看著呢!

相關焦點

  • 孩子鬧情緒怎麼辦?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測試▽▽▽在孩子鬧情緒時,你的反應常常是 __A類:●「別哭了,媽媽帶你去買雪糕吃。」D類:(不理會孩子的情緒反應,喋喋不休地嘮叨)「人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嘛。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已經會自己照顧自己了。你想想,爸爸媽媽在你身上花了多少心血……」 選好了嗎?對照一下自己的答案吧!
  • 孩子總「鬧情緒」?家長學會為情緒設立「紅綠燈」,孩子受益終身
    孩子愛鬧情緒背後的三大原因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孩子愛哭鬧,愛鬧情緒的狀況,有一些父母採用一味地安撫孩子,也有一些父母責怪、指責孩子。很少會有父母靜下心來,分析孩子為什麼鬧情緒。當看見孩子鬧情緒時,父母不妨看看以下三種常見的原因。
  • 孩子鬧情緒時,父母一定不能做的事
    面對孩子的情緒,父母最常見的反應是:   1.以暴制暴:「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 孩子鬧情緒,父母不能做的事!
    面對孩子的情緒,父母最常見以下幾種不該做的事……「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會使孩子採取自我破壞、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不要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
  • 當孩子鬧情緒時,家長不要劈頭蓋臉吼孩子,要注意方法
    當孩子鬧情緒時,家長不要劈頭蓋臉吼孩子,要注意方法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生了各種情緒問題。比如說,得不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心情不好就扔砸東西,心情不好就哭,或者只在公共場所大哭。所有人都是第一次成為父母,所以不對孩子發脾氣是很困難的。如果孩子發脾氣該怎麼辦?
  • 孩子鬧情緒怎麼辦?教你三步處理法,搞定孩子的情緒管理
    家長的功課接納孩子的情緒,可能很多家長知道應該這麼做,但當時一上火就顧不上、做不到。其實,在管理孩子的情緒之前,家長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看到孩子哭鬧,心頭火起時,先要意識到「我生氣了」,有這個意識,大腦就會冷靜一點。然後理智會回來,「先別著急生氣,重要的是解決問題。對,第一步,接納孩子的情緒。」更深入來說,家長需要在心理上轉變對孩子的看法。
  • 孩子鬧情緒,父母不能做的8件事!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
  • 孩子鬧情緒的真正原因,你知道嗎?巧用「情緒ABC理論」事半功倍
    孩子燦爛的笑容是治癒系良藥,父母一見到孩子,仿佛周身的疲累都消失了。若是孩子平日愛鬧情緒,時常哭鬧不停,那麼估計父母的心境只有六個字可以形容了。那就是:一個頭兩個大!樓下小區常年熱鬧,寶媽們經常帶自家娃娃在花園裡散步。同齡孩子可以湊在一起玩耍,寶媽們在一旁看娃時,免不了三五成群地閒聊。
  • 怕孩子有壞情緒?那是做情緒管理的好時機,情緒復盤家長要會做
    "再鬧看我怎麼收拾你!"有些家長還會用這類恐嚇、威脅的方式阻止孩子繼續哭鬧,但這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會扼殺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愛,同時容易產生自卑、恐懼、害怕的心理。|幫助孩子情緒管理,需要做好情緒復盤遇到孩子發脾氣、不聽話的時候,家長更需要做的,並且最有效的解決方式,就是幫孩子做好情緒復盤。孩子有情緒時,我們常常認為是不好的,或者會通過說教和暴力手段去壓抑和抹殺情緒,但是我認為,直面情緒,做好情緒復盤最重要。
  • 說教育:孩子鬧情緒時可以延時教育
    他們一般易衝動,愛鬧情緒。遇上這類孩子,如果你情緒控制不住就會被氣的冒煙。一次班裡大清掃,每位孩子都認真負責對待自己的小任務,擦桌子、掃地……平時願意助人為樂的濤濤更是積極主動,忙完自己座位就申請要承擔拖地的任務。孩子主動承擔任務本來就是件好事並且他平時拖地確實就認真負責。結果任務剛給他就聽孩子打小報告說濤濤拿拖布在走廊亂甩!
  • 孩子變情緒小魔王?給孩子情緒安個「紅綠燈」,有序管理好情緒!
    誰知,孩子死活賴在玩具架旁邊不走。不僅如此,生活中很多小小的事情都會被孩子放大化。孩子總是敏感多疑,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孩子都能把它放大化。有時候我並不會責怪孩子,但是孩子的情緒就是一直處於"紅燈"狀態。所以,有些時候我看到孩子鬧情緒時,我會很不理解。
  • 孩子總控制不住情緒?教孩子「情緒ABC理論」,做「情緒」的主人
    孩子總是容易情緒失控,父母得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教育方式或是自身行為出現了問題,讓孩子"繼承"父母的不良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有些父母在孩子鬧情緒之後會失去理智,衝著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打罵,最後又是後悔對孩子發脾氣,這樣的情況反反覆覆,容易影響孩子。
  • 孩子鬧情緒,家長別用這5個方式處理,會讓孩子脾氣越來越壞
    璐璐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說:&34;剛開始,孩子會鬧情緒,但漸漸地也習慣了,甚至會主動提醒長輩吃飯不能看電視。5個錯誤做法一、粗暴孩子鬧情緒發脾氣,往往會大哭,甚至會摔東西。看到這些行為,家長心裡會很不高興,情緒暴躁起來就容易發火。情緒失控的家長會衝著孩子大吼大叫,用粗暴的言行來制止孩子。弊端:這樣的做法會帶來兩種後果。一種是,孩子受到父母的嚴厲呵斥,確實是停止鬧情緒了,但是卻被父母嚇到,內心變得膽小;另一種是,孩子性格比較叛逆,被家長粗暴對待之後更加叛逆,跟父母對著幹。
  • 無須在孩子盛怒時,急著幫他滅火,要學著梳理情緒的感受
    等孩子學著自己梳理情緒的感受,遠比你要他怎麼做來得更好,因為情緒的調節能力,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與身心發展,所以就從接受孩子鬧情緒的點慢慢開始,協助孩子更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才可以理出思路,全面掌握住自己的情緒面向與深度。
  • 孩子鬧情緒,你只會大吼大叫?3步幫你輕鬆培養孩子的好情緒
    都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誠然!父母在處理情緒時的表情、言語、動作,都會被孩子吸收,內化為他們的處理方式。黑柳徹子第一次見到小林宗作時,以為校長會問很多問題,沒想到校長只是拉來一張椅子坐在她對面說:「好了,你跟老師說說吧!說什麼都行。」黑柳徹子開心極了,一說就是4個小時,校長始終沒有打斷她,只是邊聽邊笑,一直向前探著身子,專注地聽著,偶爾來一句:「後來呢?」
  • 不要讓情緒怪獸主導你和孩子,當孩子情緒爆發時,試試這麼做
    ,就直接鬧起了情緒;搭積木時,遇到困難,就把積木丟到一邊;在學校被搶了玩具,會發狂甚至打人;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候1.孩子的情緒為什麼會失控? 孩子自身對於情緒的認知,表達,還都是處於懵懵懂懂的階段,他們大喊大叫,發脾氣,甚至是摔東西,都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著自己的情緒。 而我們父母在管理孩子情緒的時候,要做的,並非是壓制它,而是要幫助孩子找到情緒的出口,讓他流動起來。
  • 會教育的父母,是怎樣應對孩子鬧情緒的?
    最近有一位媽媽諮詢,無意間看到8歲的兒子畫的一幅「爸爸的畫像」,畫裡爸爸是一個張牙舞爪的「怪獸」。誇張、怪異的畫風讓這位媽媽有點擔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告訴這位媽媽,不需要擔心,孩子是在通過畫畫表達自己的情緒,是一種相對健康的發洩情緒的方式,比悶在心裡要好得多。
  • 孩子的情緒健康你清楚嗎?會教育的父母,要怎樣應對孩子鬧情緒?
    最近有一位媽媽諮詢,無意間看到8歲的兒子畫的一幅「爸爸的畫像」,畫裡爸爸是一個張牙舞爪的「怪獸」。誇張、怪異的畫風讓這位媽媽有點擔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她找來兒子耐心地詢問原因,兒子哈哈笑了起來,說因為下午爸爸朝他發火了,他很生氣,就在本子上這樣畫爸爸。
  • 13個孩子情緒管理案例,爸爸媽媽不要錯過
    所以,現在媽媽要做的不是想辦法讓孩子學習承受情緒,而是反省自己在批評孩子時,聲音和語氣裡有沒有過大的力量?聲音能量過大,語氣過於強硬都會引起孩子的過度反應。即使當孩子犯了很大的錯,我們需要用認真、嚴肅的態度講尖銳的話時,我們也要用身體和孩子做連接,比如靠近他,用手握著他的手或肩膀,告訴他:「你剛才那樣做,媽媽覺得錯得太離譜。」
  • 「松鼠聊心理」如何與鬧情緒的孩子溝通
    每個做父母的,都有過面對孩子的情緒頭疼的時候。 頭疼得不行時,做父母的就只好對孩子採取種種強制措施了。 其實,多數爸爸媽媽,都打心眼兒裡,不想採用強制性措施,來解決孩子鬧情緒的問題。可是,又苦惱找不到好的方法。所以,只好在一直無奈地沿用強制性的措施,來處理孩子鬧情緒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