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鬧情緒,父母不能做的8件事!

2021-02-19 保險財富管家


文/陳念怡

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面對孩子的情緒,父母最常見的反應是:

以暴制暴:「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當孩子情緒的奴隸:「不要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男孩別哭:「男子漢不要哭,勇敢一點!」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徵,男孩也有各種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權利被剝奪,男孩的情緒表達就容易出現障礙。

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你這個壞孩子,為什麼這麼粗暴?」、「真是愛哭鬼!惹人厭!」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會輕而易舉的扭曲孩子的自我概念。

流於說教:「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

回力球效應:「你再鬧啊!乾脆把我氣死好了!」在孩子鬧脾氣時,無法保持冷靜,反而回以憤怒,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最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想法也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阻斷話語:「怎麼垂頭喪氣的?振作一點!」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進而築起一道心牆,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

歸咎他人:「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

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Photo by LeMast @ flickr)

三個步驟,破解孩子情緒密碼

培養情緒能力,愈早開始愈好,且要注重方法和技巧。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時,父母可採取以下三個步驟:

步驟1: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出現情緒反應,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傾聽的技巧,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的感受,就會慢慢將心情沉澱下來。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感覺,是一個人對周遭事物的主觀感受,因此沒有對錯之分。它是一種能量,一旦湧現了,絕不會憑空消失,需要有效抒解的管道。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洪儷瑜指出,國人因文化的關係,並不接納負向的情緒。在孩子出現負面的情緒時,大人往往回以「不可以這樣」,或是輕忽壓抑,而不能提供孩子一個實際練習面對和處理負向情緒的機會,或是體會孩子在處理這種情緒時需要一段心理歷程。例如:當我覺得害怕、緊張、擔心、嫉妒時,我覺得如何?我可以怎麼辦?

如此一來,孩子表面上可能沒事,但內心那股「氣」依然存在,「情緒垃圾」愈積愈多,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不過,同理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緒表現當成工具,對父母予取予求。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範。

步驟2:協助孩子覺察、表達情緒,並釐清原因

接下來,父母要像一面情緒鏡子,運用言語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協助孩子覺察、認清自己的情緒,例如:「看你哭得這麼傷心,一定很難過,對不對?」回應孩子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明了自己的感覺。

之後,繼續用開放性的提問方式,例如:「今天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協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釐清情緒背後的原因。只有找到情緒反應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對症下藥。

步驟3:引導孩子調整認知,思考解決方案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引導他調整認知,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覺得很生氣。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Photo by LeMast @ flickr)

四個處方箋,提升情緒力

處方箋1:身心覺察,換個想法更好

情緒管理的基礎是自我覺察。最早提出「EQ」概念的耶魯大學教授彼得.沙洛維建議父母,要多和孩子談感受,讓孩子和他的「感覺」在一起,問「你現在有什麼感覺?」、「哪一種情緒的感受最深刻?」幫孩子把潛藏的感覺引發出來。情緒就像畫家手中的繽紛顏料,唯有自由的經驗各種情緒,才知道如何運用它、調整它。

孩子的情緒反應,特別容易牽動生理的變化,例如:害羞時容易臉紅、緊張時心跳會加速、害怕時會發抖等等。平時多和孩子練習身體放鬆技巧,例如:深呼吸、肌肉放鬆、靜坐等,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情緒覺察力,穩定情緒波動。

青少年心理諮商專家蔡秀玲在《情緒管理》提出「每日情緒紀錄表」的做法。父母可陪孩子記錄每日的情緒變化,找出他常有的情緒反應、伴隨的想法及行為,讓孩子了解情緒、想法及行為三者之間的關係,再嘗試換個想法。

例如,孩子和好朋友吵架(事件),覺得既生氣又難過(情緒反應),因為他認為兩人一定不會和好,而他自己再也交不到好朋友(想法),於是跟爸媽說他明天不想去上學(行為)。其實,導致情緒的主因,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自己的「想法」。引導孩子換個角度思考,在想法中少用「一定」、「必須」等字眼,就能降低情緒的強度和影響。

處方箋2:愛與肯定,累積快樂存摺

「正向心理學」之父馬汀.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指出,童年積存的正向情緒,是孩子未來遭遇挫折時可吃的老本。正向情緒可拓展孩子的認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反的,負面情緒會削弱孩子的忍受度。正向的情緒經驗存得愈多,孩子就愈有勇氣面對困境,消除負向情緒。

塞利格曼強調,建構孩子的正向情緒並不是教孩子盲目的樂觀,或者否認、避免負面情緒。充足的安全感、肯定孩子的自我、溫暖熱情的家庭氣氛、無條件的愛但有條件的獎勵,以及許多好事件,都能為孩子架設一張「情緒安全網」。

處方箋3:親子共讀,豐富情緒語彙

研究發現,能夠表達自我感受的孩子,比較不會把情緒反應在行為上,也比較不容易把情緒轉成生理反應。

新罕布夏大學教授約翰.梅耶建議,藉由親子共讀,讓孩子累積豐富多元的「情緒語彙」。情緒語彙幫助孩子標示不同情緒狀態,學習用適切的「字╲語言」描述自己確切的感受。

故事是現實世界的縮影,孩子從故事中辨識不同情緒,了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快樂及憂傷等不同情緒。藉由讀後討論和角色扮演,父母引導孩子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事情的始末,了解書中人物在哪些情境下、做哪些事,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反應,學習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情緒語彙也分不同的強度和層次。例如:孩子說他很「害怕」時,你是否分辨得出他是不安(輕度)、掛心(中下程度)、焦慮(中度)、苦惱(中上程度),還是驚恐(強度)呢?先協助孩子分辨他的情緒落在「情緒坐標圖」的哪個點,才能根據程度不同,選擇適當的調節之道。

處方箋4:身教重於一切

良好的典範勝過千言萬語。在處理孩子情緒之前,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洪儷瑜感慨指出,很多父母在處理情緒時經常言行不一,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和孩子一樣,但對於孩子的問題卻一副道德勸說,而導致孩子對於父母的管教失去信心。

孩子透過觀察、模仿,不斷吸收父母因應情緒的風格,在孩子面前適當表現你的情緒益顯重要。

偶爾和孩子分享自己如何從錯誤中學習的往事,也有助於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

當你坦誠的說「媽媽明天要上臺報告,覺得很緊張」時,孩子學會「有情緒是人之常情」;當你遇到挫折,對自己說「沒關係,只要我冷靜下來想清楚,一定有辦法克服」,孩子了解到「自我對話的重要性」;當孩子手中的氣球不慎飄走了,你高興大喊:「你看,氣球媽媽在呼喚它了,趕快和氣球說再見!」原本悲傷的孩子就會發現「轉換情緒帶來的驚奇」。

最後,要提醒家長的是,「EQ教育不是特效藥,而是漢方藥」,孩子的改變需要時間。培養情緒力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一旦開始,就會漸入佳境。只要父母投入時間和耐心,運用技巧和練習,就能調好孩子的情緒體質,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選擇,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點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發送給朋友

掃描下面二維碼或點本文頂部藍灰色字體 【泰康人壽理財師】>>關注、免費訂閱,就可以自動獲取更多精彩專題。

【泰康人壽理財師】微信公眾號:TaiKangLCS

保險理財泰康資訊,生活智慧經驗分享。傳播正能量,用心打造行業領先的保險理財服務平臺。

關注 【泰康人壽理財師】

準確回復下列數字或文字,不要「:」,可自動獲取「:」後的內容:

1 壽險的十大價值

2 : 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介

3 : 泰康之家投資有限公司、養老社區簡介

4 : 男人買保險的十大理由

5 : 女人買保險的十大理由

6 : 給小孩買保險的12項好處

100 : 即可了解並免費領取泰康100萬航空意外保障或50萬高鐵意外保險保障

鑫享人生:即可了解即交即領、年年分紅、養老遞增、保證給付、自帶豁免、金喜無限的泰康鑫享人生保障計劃

全能保C:即可了解 保費低廉、保障最全面的保險——泰康2015全能保C保障計劃

康逸人生:即可了解 行業最高性價比健康保險——泰康康逸人生保障計劃,保費低、保障高,保42類重疾和10類輕症,重無懼,輕安心。

泰康三亞:即可了解泰康養老社區三亞園醫養結合,候鳥度假

泰康燕園:即可查看泰康北京燕園養老社區戶型介紹

泰康粵園:即可查看泰康廣州粵園情況

五位一體: 即可了解泰康養老社區創辦理念

養老社區大事記 : 即可了解泰康養老社區在7年的時光裡是如何探索布局。

養老社區視頻: 即可了解泰康養老社區燕園、申園、粵園2015最新介紹視頻

保險理財、養老社區詳細諮詢,請添加個人微信號:2507601795




相關焦點

  • 孩子鬧情緒,父母不能做的事!
    面對孩子的情緒,父母最常見以下幾種不該做的事……「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會使孩子採取自我破壞、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不要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
  • 孩子鬧情緒時,父母一定不能做的事
    面對孩子的情緒,父母最常見的反應是:   1.以暴制暴:「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 孩子脾氣大、總愛鬧情緒,與父母常做的這2件事有關,值得注意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脾氣大,總愛鬧情緒,就是不聽話的表現,是個壞孩子。但其實,孩子的情緒,尤其是幼小孩子的情緒,和父母在生活中的舉動息息相關。為什麼有的孩子總是脾氣大、愛鬧情緒?指的是孩子到了2歲左右,會讓父母感到很頭疼。而頭疼的原因,和孩子2歲左右變得愛發脾氣、愛鬧情緒有關。
  • 父母最不能在孩子面前做的四件事!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標杆,是孩子心理髮育的影響指針。 父母之間有些事,要經常在孩子面前做,比如表示恩愛、互相呵護、關心。但有些事,卻絕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做,必須要避諱孩子。 孩子的心靈既敏感、又脆弱,孩子的觀察力和認識能力是很強的,往往超出大人的想像範圍。
  • 父母做的這6件事,會讓孩子感覺到無助和害怕,父母一定要注意
    但事實這種觀念卻導致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與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我們做父母的正在做無數令孩子感到害怕的事情,正在親手把孩子推離自己。孩子害怕父母做的6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快來看看你中了幾條。家庭的穩定和溫馨是孩子賴以生存的基礎,如果父母吵架打架鬧離婚,孩子會喪失安全感,會覺得孤單和自卑,進而缺乏自信心。父母吵架和家庭破碎對孩子的影響最大,不單單影響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影響孩子的學習,甚至影響孩子的婚戀觀和家庭觀。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請父母儘可能的協調夫妻感情,為孩子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孩子害怕父母對自己不耐煩。
  • 孩子鬧情緒的真正原因,你知道嗎?巧用「情緒ABC理論」事半功倍
    而另一個孩子看見了,對他說:「沒關係,你還有半杯水呢。」由此可見,同樣是灑了半杯水這件事,以不同的想法去看待它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只有」和「還有」一字之差,卻體現了兩個孩子消極和積極的心態。另一個推銷員也去了島上,做了調查後發現,當地人不是不愛穿鞋,而是因為很難買到鞋才沒鞋可穿,所以他感到十分高興:「我的鞋子即將大賣!」可見,對於島民不穿鞋這件事,有的人片面地認為是他們不愛穿,其實真正調查了原因才知道是因為沒鞋可穿。很多父母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片面地理解了孩子鬧情緒的原因。
  • 孩子莫名其妙的發脾氣,因為家長做了這三件事
    還有一個原因是就愛張回應孩子的情緒,如果是忽視或者對抗或者對抗的,會造成孩子更大的反彈。父母經常會做錯的三件事面對孩子發脾氣,孩子會做錯的三件事。2父母的只希望解決當下的問題父母或者一些長輩,為了防止孩子發脾氣,就會做出讓讓步和妥協,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孩子。以後如果想要什麼,他會鬧得更兇,以達到他的目的,因為我們給了他們一個錯誤的信號,只要他們鬧得兇,就能達到目的。
  • 父母是怎樣應對孩子鬧情緒的?
    ,一點事不順心就會「情緒爆發」,經常哭鬧、發脾氣、躺地上撒潑打滾、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每當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就覺得孩子不聽話、給自己添麻煩,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用一些錯誤的方式去處理。其實,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正是進行「情緒教育」的好時機。
  • 孩子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因為家長做了這三件事
    還有一個原因是就愛張回應孩子的情緒,如果是忽視或者對抗或者對抗的,會造成孩子更大的反彈。父母經常會做錯的三件事面對孩子發脾氣,孩子會做錯的三件事。2、父母的只希望解決當下的問題父母或者一些長輩,為了防止孩子發脾氣,就會做出讓讓步和妥協,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孩子。以後如果想要什麼,他會鬧得更兇,以達到他的目的,因為我們給了他們一個錯誤的信號,只要他們鬧得兇,就能達到目的。
  • 培養孩子專注力,父母不應該做6件事,父母多做5件事提高專注力
    專注力不僅只是孩子的事,跟父母也有很大的聯繫。父母不應該做的6件事1)批評有些喜歡盯著孩子寫作業的父母,總是喜歡批評孩子寫的不好,坐姿不好被幹擾被打斷,總是不能很好的專注專心的工作或學習。即使孩子做了很多的專注力訓練,如果父母不停下,對孩子分散注意力打斷的事情,孩子在做更多的訓練,也於事無補。
  • 孩子鬧情緒時,做個會幫孩子剝離情緒的媽媽
    我們常常會對鬧情緒的孩子說這樣的話:好了,好了,這有什麼好難過的!這有什麼好生氣的?聽話,不許無理取鬧!不許這麼說(不許這麼做)!你怎麼這麼不懂事!我們聽著這樣的話長大,然後又把這些話說給孩子。孩子表達壞情緒的通道被堵塞了,而父母錯失了一次非常好的幫助孩子認識情緒、控制情緒的學習機會。要知道,你現在拒絕去理解幼兒期孩子的情緒,等到青春期,就該孩子拒絕跟你談心了。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他最需要的是你的理解和接納。「你好像真的很想吃包子,真希望我能給你變一個出來。」
  • 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都做了下面5件事
    孩子稍微調皮搗蛋一下,爸爸會吼一句,你一點都不乖,就不能安靜一點嗎?你有這樣吼過孩子嗎?爸爸媽媽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會吵,為什麼會鬧,你有用心的找過原因嗎,你有用心的陪伴過孩子嗎?陪伴孩子,不是說你陪在孩子身邊就完事兒了,你要跟孩子一起來做一些事情,比如一起跟孩子探討一道數學題,一起跟孩子講一講最近的新聞,談談各自的想法,交流一下意見,順便引導孩子。
  • 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
    13件事第一件事:他們絕不懷著受害者心態養育自己的孩子如果你經常覺得自己的原生家庭讓你變成自己不滿意的樣子,自己是很不幸的,然後也認為沒有辦法變得更好,你潛意識裡的信念不相信生活會越來越好,那麼這樣的心態養育孩子只會讓你和孩子一直生活在迷茫和痛苦中。
  • 如何養育出內心強大的孩子,與父母做對這13件事息息相關
    引子一個17歲的男孩因在學校與同學鬧矛盾,母親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就此事說了男孩幾句。當車子途徑高架橋時,男孩打開車門從橋上一躍而下,徒留母親捶地大哭。如同上述比賽,如果當時的父母有一顆玻璃心的話,不願意讓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表現尷尬,從而接受老師的退賽建議,那麼孩子就會獲得一個信號,即遇到挫折就選擇逃避。這樣的話,孩子強大的心理素質就很難鍛鍊出來。03 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那麼,如何使自己的孩子內心變得強大?
  • 孩子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做父母的看這裡!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就會發現孩子有著自己的脾氣,情緒,很多時候我們會讓孩子按照大人的想法來做,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孩子會鬧脾氣,鬧情緒,有時候甚至會哭鬧不止,這是為什麼呢?平時不要用命令式的口吻,比如必須、你得這樣那樣,不要,不能,比如孩子亂扔玩具,父母不要說:「告訴你多少次了,不要亂扔玩具」,那我們換個說法:「寶貝,跟媽媽一起收拾玩具好不好」,一般孩子會跟著父母一起邊玩邊收拾,這樣幾次後,孩子基本就會養成收拾玩具的習慣了。
  • 孩子鬧情緒怎麼辦?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測試▽▽▽在孩子鬧情緒時,你的反應常常是 __A類:●「別哭了,媽媽帶你去買雪糕吃。」EQ型父母的處理技巧分為4步>>>>步驟1:肯定具體做法:直截了當地說出你看到的在孩子臉上流露出的情緒。例如:「寶貝,我看到你很傷心的樣子,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
  • 哈佛大學醫學博士:0-12歲孩子大腦發育期,父母別忽略8件事
    Siegel),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專長在家庭互動研究和青少年心理治療,他對兒童大腦的運作模式做出總結,給出8個關於兒童大腦發育的建議。這8件事,父母可別忽略。這時,我們可以逐步引導他複述發生了什麼事,這樣孩子會明白髮生了什麼,情緒和得以穩定下來。
  • 孩子不聽話愛鬧脾氣?父母不能視而不見,學會3招給孩子立規矩
    因此,如果父母本身就是在管理情緒上很弱的話,孩子也會變得和父母一樣,不懂如何管理情緒。2、父母過度的包容父母的過度包容,會讓孩子變得無法無天,做起事情來的時候沒有一個度,因為不管他做什麼,他的父母都是選擇包容,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過分。
  • 孩子最不喜歡父母做的8件事,你佔了幾條?
    平常多了解一些孩子擔心的事情,日後不要再傷害了孩子的心。以下是孩子最不喜歡父母做的8件事,為人父母可以對照一下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01.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對小孩子是無所謂的。其實,孩子們那一雙雙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們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記錄下來了。
  • 孩子總「鬧情緒」?家長學會為情緒設立「紅綠燈」,孩子受益終身
    電視正播放著一起令人唏噓的新聞,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對父母帶著孩子出門逛街,途中看見了一家琳琅滿目的小飾品店。女兒頓時兩眼放光,拉著父母進店。不一會兒,小女孩手裡抱著一大堆的物品:小包包、各種公仔、發卡項鍊......父母驚訝地看著孩子,媽媽勸孩子說不能買這些東西。女孩實在喜歡,爭著吵著要買,任父母如何勸導都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