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聰明的孩子讓人喜愛,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娃有個聰明的大腦。雖然智商是天生的,但後天的培養也不容忽視,0-12歲這個大腦發育期,父母一定要把握好。
美國著名積極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Daniel J. Siegel),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專長在家庭互動研究和青少年心理治療,他對兒童大腦的運作模式做出總結,給出8個關於兒童大腦發育的建議。這8件事,父母可別忽略。
嬰兒時期,孩子尚未具備說話能力,此時哭鬧和肢體動作是他們表達需求的唯二途徑,所以父母要及時給予關注和處理;
而到了幼兒時期,尤其是3歲以下,孩子雖然能夠用語言表達了,但大腦還是容易被情緒左右。這時,右腦會佔據主導地位。
為了讓孩子的左右腦協調工作,家長不妨在孩子哭鬧時給他們一個擁抱,讓他的情緒穩定下來,再跟他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複述這個行為,可以讓孩子運作自己的左腦,逐漸清晰地回憶發生的事情。
比如,在給孩子讀繪本之後,父母可以讓孩子複述方才聽過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動用自己的大腦進行回憶、組織語言,思維和語言能力都得到發展。
此外,孩子受到挫折或者被小朋友欺負的時候,往往會陷入難過的情緒中,大腦也變得混亂。這時,我們可以逐步引導他複述發生了什麼事,這樣孩子會明白髮生了什麼,情緒和得以穩定下來。
丹尼爾•西格爾將人的大腦分為左右腦和上下層大腦,他在《全腦教育法》一書中提到: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當情緒失控時,往往是我們的右腦和下層大腦出了問題。
左腦負責:邏輯、語言和求真。
右腦負責:情緒、感受、非語言的信息(如語氣、表情等)。
上層大腦負責:控制情緒、身體等分析思維能力。
下層大腦負責:強烈的情感,如憤怒、驚懼等。
當孩子胡亂發脾氣時,他的思維被右腦和下層大腦壓制,跟他們談判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們要冷靜地表示:&34;
並且,我們要說到做到,讓孩子逐漸學會平衡左右腦、上下層大腦,不讓衝動控制自己。
疑問句提供了更多可能,使得孩子動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問題,讓大腦得到良好的運作。
比如,父母想要讓孩子給自己倒杯水,與其說&34;,不如說&34;孩子的行為是自主驅使的,也會感受到自己被父母尊重著。
疑問句也可以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在給孩子穿衣服時,給出幾個選項,問他想穿哪一件,孩子會思考和分析不同的選擇。
情緒能控制我們做出行為,而身體的感受也能反過來影響情緒。
平常我們上學、工作煩悶的時候,往往覺得大腦一片空白,這時都會選擇站起來走走,或者打開窗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讓大腦&34;過來。
所以,當孩子沒有思路、緊張焦慮時,父母不妨引導他們活動一下筋骨,或者出去走走,使緊繃的大腦得到放鬆,讓思維變得活躍。
孩子好奇心強烈,什麼事情都想去嘗試,可是有些父母會發現,孩子出現了反常的情況。以往喜歡做的事,說什麼也不願意去做,這就有可能是出現了心理陰影。
有些心理陰影是在明處的,孩子知道自己在害怕什麼;而有些心理陰影在暗處,孩子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害怕。
我們的大腦存在&34;,對於那些令人恐懼、害怕的事,它會啟動安全機制,通過不安等抗拒的情緒,來避免我們再次經歷。
如何攻克心理陰影?
在孩子放鬆的狀態下,父母耐心引導他們回憶發生過的事,從中找到線索;得知真相後,再給予孩子幫助和建議,讓他們了解自己,並變得更加快樂和勇敢。
大家都知道,心理暗示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當孩子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時,他會給自己下定義:我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行。這讓孩子越來越自卑,甚至自暴自棄。
所以,我們要教孩子正確形容情緒,說&34;而不是&34;,說&34;而不是&34;。
正確地認知和形容自己的情緒,有助於讓大腦安定下來,正確地處理負面情緒。
丹尼爾•西格爾表示,孩子有安全型依戀關係,就會引起大腦的整合,從而讓大腦得到良好的發展,具備更好的自控力。
而安全型的依戀關係,需要愉快的親子時光作支撐。
①讓孩子&34;
父母要看到孩子的內心,關注和了解他們的感受、意圖、思維。孩子得到父母的關注,是良好親子關係建立的基礎。
②給孩子&34;
作為父母,要保護孩子,不能讓他們對自己感到恐懼。這樣,孩子會建立起對父母的依賴,內心有安全感,能夠促進大腦的良好發育。
③及時&34;孩子
當孩子情緒低落,比如出現不自信、不安等表現,父母應該採取行動使其平靜下來,治癒孩子的焦慮。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需要陽光和雨露才能茁壯成長,而父母的培育正是這些必不可缺的存在。陪伴孩子經歷酸甜苦辣、度過成長中的挫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父母卻會從中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
今日互動話題:以上這8件事,你有做到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