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是不是經常不顧場合、時間,稍有不順心就會大發雷霆,小時候滿地打滾哭鬧,抱著大人的腿不走······
有些家長會說,沒有什麼問題是一頓「竹鞭炒肉絲」不能解決的,如果不能,那就兩頓。
有些家長對此,也很無奈,對孩子的激烈情緒束手無策,甚至被孩子的情緒傳染,自己的情緒也失控,最後鬧得大發雷霆,又後悔莫及。
情緒不自由的父母,養不出性格健全的孩子。
父母用情緒應對孩子的情緒,完全是自己無能的表現。
樊登老師曾講過一個故事:
他在廈門的大街上看到一個媽媽把孩子扔到車外,自己在車裡踩著油門「轟轟」作響,作勢要走。
孩子在車外拼命喊「媽媽,不要丟下我,我錯了」。
樊登老師上前勸說,這位媽媽說:「誰讓他不聽話!」
一句「媽媽,不要丟下我」,並不是孩子聽話了,而是深入骨髓的恐懼和焦慮。
兒童心理學家說:
父母的情緒失控,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嚴重的陰影,這樣的陰影將伴隨孩子成年,甚至終身,成為他們大部分情感傷痛的來源。
就在9月,一位男生被母親當眾扇了兩巴掌,沉默、絕望兩分鐘之後從五樓跳下,撒手人寰。
難道兩巴掌就能讓一名少年決然赴死嗎?
顯然不是,那縱身一躍的背後,一定是積壓了母親無數謾罵與責備。
多少父母,在用自己的情緒控制孩子:
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
就你這成績,還想考上清華北大,做夢吧!
你信不信我打斷你的腿!
都說父母是這個世界上門檻最低的職業。
誠然!無能,源自無知。
很多時候,父母成為了孩子最大的不確定性。高興了給顆糖,不高興了一巴掌。
都說「六月的天孩子的臉」,其實比孩子變臉更快的往往是父母。
看過一句扎心的話:如果你總是對孩子情緒化,他不會停止愛你,卻會停止愛自己!
對孩子來說,父母穩定的情緒,才是他們一生中最好的禮物。
發展心理學家斯霍勒博士說:
「嬰兒出生時已經有一套情緒機制的基礎,但是嬰兒並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他們需要依靠撫養者去教導他們如何管理這些情緒。」
情緒能被父母及時看見、安撫的孩子,是有多幸運!
史蒂芬·格倫在是一位有著重要醫學成就的著名科學家,他曾分享過自己幼年的一段經歷:
一天,他從冰箱裡取出一瓶牛奶,剛走幾步就摔倒了,牛奶撒了一地。
格倫因為沒有喝到牛奶,又害怕母親責怪,頓時大哭起來!
母親聞聲而至,蹲下身子抱住他,等他停止哭泣,安慰說:「好吧,反正已經灑在地上了,在收拾乾淨之前,你想玩一會兒嗎?我想,玩牛奶說不定很有趣呢。」
他擦乾眼淚真的玩起了牛奶。
從這段經歷中,格倫從母親身上學會了心平氣和地接受錯誤與失敗!
在後來的科學生涯中,他也從不因實驗中的失誤而氣餒,總能平靜面對,冷靜分析,最終登上科學高峰。
好的父母,像大海一樣接納孩子波濤洶湧的情緒;好的教育,在潤物細無聲之中感化孩子的行為。
都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誠然!父母在處理情緒時的表情、言語、動作,都會被孩子吸收,內化為他們的處理方式。
胡適在《我的母親》中寫道: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母親。
智慧的父母,不僅教會孩子如何處理情緒,也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和幸福感,培養出孩子陽光的心態,溫暖自己也溫暖世界。
很多家長會說,我也知道要先穩定自己情緒,再好好引導孩子的情緒,但是孩子情緒一來,我就像熱鍋上的螞蟻,完全不知道怎麼去引導孩子處理情緒!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這本書給出了一個簡單好操作的方法步驟,被孩子情緒困擾的你,不妨試試:
第一,全神貫注地傾聽。
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徹子小時候因為調皮被退學,媽媽帶他來到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創辦的小學巴學園。黑柳徹子第一次見到小林宗作時,以為校長會問很多問題,沒想到校長只是拉來一張椅子坐在她對面說:「好了,你跟老師說說吧!說什麼都行。」
黑柳徹子開心極了,一說就是4個小時,校長始終沒有打斷她,只是邊聽邊笑,一直向前探著身子,專注地聽著,偶爾來一句:「後來呢?」
這段經歷讓黑柳徹子覺得非常安心、溫暖。
當我們放下自己的成見,全身心地傾聽、共情孩子時,會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信任,產生強烈的情感聯結,打開溝通的心門。
第二,說出孩子的感受。
對孩子來說,情緒是抽象概念。說出孩子的感受,就是讓孩子對自己的情緒產生更具體、形象的認識。
孩子說:「我再也不想和弟弟玩了!」
你說:「寶貝,你好像很生氣。」
於是他知道了當下的那個情緒就叫做生氣。
孩子說:「弟弟邀我出去玩,但我又想看書。」
你說:「嗯,你有些猶豫哦。」
於是他知道了「猶豫」就是在兩個選擇之間搖擺不定。
對於孩子來說,每一次情緒反應都是讓他感知情緒的機會。我們及時幫孩子定義每一種情緒,他就能養成敏銳的情緒感知力。
試想一個孩子在發脾氣、摔東西,而另一個卻說:「我好生氣啊!我需要冷靜!」
你覺得哪個孩子更容易被接納,更容易得到支持呢?
第三,幻想現實。
孩子的情緒往往來自於無法及時滿足的需求。比如晚上睡覺之前,孩子提出要吃糖,你會怎麼辦呢?
可能很多家長都會忽略或者壓制孩子的需求,但這免不了一場哭鬧。
如果我們說:「哦!我是一個魔法師就好了!這樣我就可以變出一大碗不會讓你蛀牙的糖。」效果就不一樣了。
幻想現實的本質是尊重並接納孩子的需求,當我們放下對孩子評判,選擇理解時,孩子會覺得內心的需求被看見,就會接受現實、回歸理性。
作家馬伯庸曾經寫過一段話:
「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歷經許多人的呵護和打磨,在漫長的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積澱。
慢慢地,這傳承也如同古董一樣,會裹著一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沉靜溫潤,散發著古老的氣息。」
古董的傳承是有形的,情緒、脾性的傳承是無形的,卻會浸入孩子的每一滴血液,成為性格和命運的一部分。
父母的好情緒,如春風細雨,隨風潛入孩子的內心,浸染生命的底色;
父母的壞情緒,如狂風驟雨,讓孩子陷入痛苦的沼澤,禁錮生命的能量。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日積月累之下,差的是整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