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晚上,兒子在玩拼積木,拼到一定高度,就老是倒了,兒子就來了脾氣,一把推倒積木,老公看到後說:「倒了就再拼,不然就不要拼那麼高。」
但兒子顯然聽不進老公的話,還沉浸在他剛才的情緒裡,還鬧了起來。老公看他還不安靜,就有點煩燥地吼了他一句:「你再不安靜下來,我打你啦。」兒子聽後,馬上很委曲地哭了起來。
看到老公吼孩子,我就對老公說:「你能不能好好說話,幹嘛要把孩子弄哭。」可是有時候,我居然也會犯老公同樣的錯誤,當孩子哭鬧時,我哄不好時,整個人就很煩燥,沒辦法忍受孩子的哭鬧,也會吼孩子,好像是不允許孩子有不好的情緒。
什麼是情緒呢?情緒是指人對周圍事物和現象的一種內心感受,如人對某件事情的態度,是高興或是厭惡,是憤恨或是喜歡等。人們日常所熟悉的恐懼、緊張、驚異、苦惱、恥辱等等,都是指人對事物感受和體驗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就是情緒。這是我在百度找到的解釋。
回想起自己小時候,好像也是不被允許有脾氣的,每當自己有脾氣時,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自己教訓了一頓,總是被教育要好好說話,傷心難過時,也不允許難過,總是被說,這有什麼好難過的,有時甚至遇見開心的事,想跟父母分享時,父母也要潑一下冷水。
直到自己身體出現了一些問題,才知道情緒是不能被壓抑的。情緒是沒有好壞之分的,當情緒來時,只有讓它流動,接納它,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
02
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父母可以怎麼處理呢?
第一,接納孩子的情緒,肯定孩子的情緒,同時也要接納自己的情緒。就像前面我兒子後來玩拼積木,因為受挫而再次鬧脾氣的時候,我自己就先深呼吸,接納自己那股對兒子不耐煩的情緒,然後平靜地看著兒子鬧一會兒,再去擁抱他。兒子很快就安靜下來了,避免了兒子被我罵哭後,自己又很內疚的心情。
自從給兒子看IPAD後,兒子就喜歡上IPAD,每次看都不想關上,所以每次他要看我都會跟他限定時間,大部分時間他都能遵守,說看完這個就關上,幾乎都會關上。
有一回,關上後,還想再看,不給他看後,他就鬧,鬧了好久,他爸爸不忍心就想說再給他看一下,我不肯,因為如果他鬧就答應他,孩子會以為鬧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李玫瑾教授說過:「當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時,他要的東西不能給,這時要怎麼做呢?不要打,也不要罵,也不要說教,這個時候說什麼孩子都聽不進去,這時在他耳邊都是噪音,也不要走開,就看他鬧。」
看著鬧了有一會兒,我平靜地就對孩子說:「媽媽不給你看IPAD,你是不是很生氣,很難過,媽媽知道你很想要再看,不過現在不能再看了,你如果還想哭,那就哭吧!」然後我就抱著他,不一會兒,他就安靜下來了,馬上忘記剛才的事,去玩別的玩具了。
第二,看到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我們都知道情緒是沒有好壞之分的,當看到孩子有情緒時,不要馬上去否定和指責孩子,我們要去看引起情緒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小時候妹妹總是不太喜歡說話,有時遇到不開心的事,自己悶悶不樂的,就是不說出來,母親最不喜歡看她這樣,妹妹因此沒少被母親罵。
長大後,我才知道是母親沒真正理解妹妹,還經常誤會了妹妹,只用自己片面的理解去詮釋妹妹,妹妹只是不喜歡跟不理解她的人說話,她跟聊得來的人,話還是挺多的。
青青的小孩自從上學後,就經常被老師投訴主意力不集中,上課總是有小動作,不認真聽,因為種種原因,青青經常被老師叫去辦公室。
有一天,青青去接小孩,又被老師叫去辦公室,原因是青青的小孩把同學的課本給撕了,青青讓小孩給同學道歉,但他怎麼都不道歉。青青從學校一路上罵到家裡,孩子就是不說話,情緒低落,青青一看孩子做錯事,還一副很委屈的樣子,更來氣,差點就要打他了。
隔天小孩就不肯去上學,也不肯跟她說話,青青這下才擔憂起來,才對小孩溫柔起來。在青青的詢問下,孩子才道出是因為同學嘲笑他不會讀書,說他笨,等等,他才會去撕同學的書。青青這才後悔起來,原來是自己錯怪孩子了。
因為孩子一直在學校表現不好,所以青青從內心深處就一直覺得是孩子的錯,從沒真正去了解過孩子,總是給孩子貼上不懂事,不聽話的標籤。
當我們知道孩子情緒的背後原因之後,我們就應該給孩子支持,然後引導孩子如何去避免類似的事件再發生。
第三,幫助孩子懂得怎麼樣處理情緒。我們都知道當負面情緒憋在心理太久時,身體就會生病,我們可以跟孩子說,每當心情不好,有情緒時,先不要做什麼事,先讓自己冷靜下來,深呼吸,平衡下情緒。
然後找自己喜歡做的事去做,或是跟父母傾訴(前提是父母要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不要孩子一有情緒,父母就開始說教模式,那孩子估計是會更受傷。)或是去跑跑步,聽歌,等等。如果是比較小的小孩像2、3歲的小孩有小情緒的話,可以抱抱他,或是轉移他的注意力。
父母只有接納和肯定孩子的所有情緒後,孩子才會感到被理解,被看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