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級學府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埃德·特羅尼克曾針對父母的情緒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進行過一次實驗研究,沒錯就是那個極為出名的「靜止臉實驗」。特羅尼克教授邀請到了一對母子,小孩子還只是個不會說話的嬰幼兒,他讓孩子坐在媽媽的對面。
首先,他讓媽媽和孩子進行正常的打招呼、聊天、微笑,此時孩子會根據媽媽的面部表情做出一些相應的回饋,例如咿咿呀呀、笑,然後孩子伸出手來指向一個地方,媽媽會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反饋,看向他手指的方向並對其鼓勵,孩子對於媽媽和自己如此的交流也表現出喜歡的表情。
隨後特羅尼克教授讓媽媽轉變自己的態度,對孩子面無表情,當孩子看到媽媽突變的表情時立刻察覺到了不對勁,他開始想要讓媽媽回到開始的狀態,對媽媽笑、用手指向之前媽媽會對他做出回應的方向、想要用自己的動作引起媽媽的注意、拍手尖叫,但無論如何媽媽都還是依然保持著面無表情。
如此堅持兩分鐘之後,孩子開始出現負面情緒,他對此感覺到崩潰大哭起來。此時媽媽趕緊恢復到之前的狀態去和孩子進行交流,孩子情緒隨著媽媽情緒、態度的轉變也立即恢復到了平靜。
對於以上實驗,在特羅尼克教授之後,也有人進行過,雖然是出自不同的家庭、父母、孩子,但他們所得到的結果卻是和特羅尼克教授一樣,由此可見父母的情緒波動對於孩子而言,會產生特別大的影響。在日常中我們可以發現,那些平時在生活中總是悶悶不樂的父母,他們所養育出來的孩子大多心理都可能會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而比悶悶不樂更可怕的是有很多父母還會對孩子用極為消極的情緒施以語言暴力。
位於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馬丁泰徹博士曾發現:
父母對孩子的語言暴力會對孩子大腦中的胼胝體(這一區域主要掌管人們大腦半球的傳遞動機、感覺以及認知信息)、前額葉(這一區域主要掌管思考以及決策)還有海馬回(這一區域主要掌管情緒)產生巨大影響。
孩子們那尚未發育完全的大腦,如果經常在他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之中遭受刺激,長此以往便會導致孩子的大腦為了能夠對如此緊張的環境更好適應,從而開啟求存模式,而這種模式一旦開啟則很可能會跟隨孩子的一生,從而導致孩子變得自卑懦弱,形成討好型人格。
例如,有很多孩子都會出現有不想上學的這種情況,如果身為父母的你遇見自己家孩子出現這樣的想法時,你會怎樣去做?想必有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會選擇以打罵的方式,生拉硬拽的將孩子「拖」去學校吧?然而無論是打罵還是生拉硬拽,雖然能夠將孩子送去學校之中,但問題的根本卻似乎並沒有解決,孩子還是一樣會討厭上學,而這就是情緒化的父母總是會步入的誤區,他們會認為只要強行讓孩子去做就好。
同樣是孩子不想上學,一位泰國媽媽卻展現出了不同的方法,首先她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然後向老師給孩子請好假帶孩子去撿垃圾。脫離了學校這一「牢籠」小傢伙甭提多開心,很快因為一路步行他感覺到特別累。
對此媽媽並沒有心軟,而是繼續帶著他走了幾公裡,之後將撿到的瓶子賣掉換來了2泰銖,這兩個硬幣無法買到雪糕也坐不成公交,經過如此勞累他告訴媽媽說自己要上學。所以說爆發情緒,雖然能夠很快解決問題,但問題的根源卻依然存在,甚至還會對孩子造成傷害;而平復好情緒後動用策略,雖然收效慢了點,但卻能夠從根源上將問題更好解決,而且還能夠教會孩子一些其他的東西。
英國作家羅伯特·亞倫曾說過:
「父母通常是孩子所仰望的對象,更是其在行為上的角色模範,如若父母經常會大發雷霆,那作為孩子又能好到哪去?所以,父母需要做好自我的憤怒管理,首先最為關鍵的一步便是:要學會克制住你想發洩怒火的衝動。如若父母能做到在怒氣萌生之時便對其加以克制,而並非是將其立即發洩出來,那麼你在之後的行為上便會多出很多的選擇。」
》》在憤怒之初及時喊停
看過《小歡喜》的朋友都會清楚,季勝利和兒子季楊楊的關係極為緊張,季勝利身為一介父母官,從做官開始他就一直秉持著廉政清潔,雖然在開學之初季楊楊開著舅舅的法拉利豪車到學校並沒有引起多大的矛盾,但隨著之後方一凡將季楊楊開法拉利的照片做成了表情包後在學校內傳開,這件事卻是被季勝利的領導得知,這件事差點毀了季勝利一生的清白。
為了保證自己的清白他想出了讓季楊楊和方一凡以及雙方家長去學校做出書面證明,後來由於季楊楊的檢討惹怒了季勝利,憤怒之下季勝利打了兒子一巴掌,也因此父子二人的關係進一步惡化。所以如果當時季勝利能夠及時對自己的憤怒喊停,進而好好反思自己對兒子的虧欠,想必也就不會發生諸多的不愉快。身為父母的你我也是如此,當我們在怒氣之初,請讓自己進行幾次深呼吸,讓自己的情緒得到平穩、冷靜下來,之後再去對孩子的問題進行處理。
》》對前面所發生的事情經過進行復盤
通過以上的步驟讓自己冷靜下來之後,還需要做的是要能夠心平氣和的對前面所發生的、導致自己生出怒火的事情經過進行復盤,仔細想一下自己生氣到底是因為什麼、氣在哪,以此來找到問題的根源,然後用平穩的情緒對問題根源加以更好的處理。
例如,當你看到年幼的孩子獨自喝水將水杯摔碎而心生怒火,而老公則是在一旁刷著短視頻無動於衷,此時我們看似是在對孩子打碎杯子生氣,但實則是在為老公玩手機不管孩子而生氣,所以問題的根源在老公身上,那麼此時我們就要從老公這個源頭上解決問題,如此之下以後類似的問題就不會再次發生。正如心理學家蘿拉博士所說:
「當產生憤怒的源頭得以解決之後,那麼在我們心中的怒火也將煙消雲散。」
身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清楚,我們不經意間所發出的一次怒火,就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因此在內心中產生出深深的烙印,這種傷害看不到摸不到,但卻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所以如果你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就請學會按下自己發出怒火的那個暫停鍵吧,其他能夠處理問題的方式一定比發火來的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