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請先點擊關注,以免錯過每日的內容更新哦~
每當問及家長們最為頭疼的問題時,除了遊戲、厭學等老生常談的問題外,還有一個問題不可忽視,就是孩子們的情緒問題。
經常性的因為一點小事就歇斯底裡:老師的一句批評、父母善意的嘮叨、同學間的玩笑.....
重則摔東西、大喊大叫,輕則把自己鎖在屋子裡生悶氣。
父母企圖通過物理隔離,遠離正處於暴躁的孩子,或者硬碰硬,將孩子的憤怒、不滿強行壓制。
當孩子自身的情緒沒有釋放出來,問題就會發生。
因為低沉、沮喪,所以無心學習;
因為憤怒、暴躁,所以希望通過遊戲來發洩;
因為痛苦、焦慮,選擇攻擊自身
.....
孩子出現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是情緒出現了問題。
負面情緒,我們時常稱之為情緒垃圾。
因為承受或處理負面情緒真的很消耗人的內在能量,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本能的想要逃離,想要快速的擺脫負面情緒帶來的痛苦、消極等負面感受。
這個時候,就涉及到了負面情緒的排洩方式。
不久前,小學生繆可馨跳樓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
因為老師過激的言語批評,孩子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無從消耗,選擇了最極端的方式——跳樓自殺,以此來擺脫負面情緒帶給自己的難受和痛苦。
這就是最為極端的一種情緒排洩的方式。
生活中,很多人會通過傷害、攻擊自己來發洩自身的負面情緒。
之前看過一則新聞,一位學生總是一到學校就感覺噁心,嚴重的時候還會發生嘔吐的情況。
家長帶孩子去了很多醫院都沒能查明病因,最後不得以去看了心理醫生。
通過諮詢和催眠,最後才得知原因。
因為孩子目睹了老師在班裡體罰學生的場景,孩子感到很反感,也很恐懼,但是卻不知道能給誰訴說,最後只能通過身體來表現出來。
從心理學的專業術語上來說,叫做情緒軀體化。
很多厭學的孩子都會有類似的症狀,比如頭疼或者肚子疼。
這其實就是潛意識中負面情緒對自己的攻擊,因為在學校遇到了一些事,產生了負面情緒,當孩子沒有別的渠道發洩出來時,就會轉向攻擊自身。
類似的行為還有自殘、自殺、酗酒、賭博、熬夜、失眠、沉迷遊戲等。
這種通過傷害自己、以自己健康為代價的發洩方式,都屬於不健康的情緒發洩方式。
在家長的眼裡,孩子的很多情緒都是不被允許的。
你怎麼能這麼消極呢?
你的憤怒是不對的!
你有什麼好煩的?
但是實際上,情緒就像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就像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一樣平常。
你不能跟一個飢腸轆轆的人說:你餓的感受是不對的,也無法跟一個渴了兩天的人說:你喝水是沒用的。
情緒的發洩,就是一個處在情緒當中的人最真實、迫切的需求。
既然存在需求,就需要相應的補給。
默薇老師曾提出「情緒池」的概念:
每個人都有一個情緒池,這個情緒池越大,耐受力越強,遇到問題時也會更冷靜、理智的處理問題。
相對應的是情緒池小的人,耐受力弱,遇到問題不冷靜,無法承受過多的負面情緒。
當情緒池沒有一個良好的排洩系統時,負面情緒就會在情緒池中堆積,終有一刻會傾瀉而出。
所以面對情緒,成熟的家長應該是幫助孩子去建立一個健康的負面情緒排洩系統,讓情緒能夠自由的流動。
把握了情緒,也就把握了問題的根本。
接觸過兩個類似的孩子,他們的經歷大同小異,但是最終呈現的結果卻大不相同。
男孩A曾經是一個重點班的尖子生,但是因為中考失利,一直處於沮喪、鬱悶的情緒中,遲遲走不出來。
家長內心著急、焦慮,給孩子找了很多的輔導班,希望孩子能重新振作起來,但是越是這樣,孩子內心越牴觸:一方面是出於對媽媽的愧疚,一方面是出於害怕再次面對失敗。
內心一直被這種情緒佔據著,自然無心學習。
無從訴說的苦悶,最後只能通過遊戲,和隊友們去傾訴和發洩,也因此從遊戲中不可自拔。
男孩B同樣是一位中考失利的尖子生。
雖然成績並不理想,但是家長更傾向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知道孩子心裡不好受,便帶孩子出去旅遊,教孩子遊泳。
一方面是幫孩子把情緒發洩出來,一方面及時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規劃。
男孩B很快就從中考的陰霾中走了出來,開學後正常的上學,並且很快融入了班集體,開學沒多久因為成績優異調到了重點班。
媽心理作為一個從事青少年學習動力提升的平臺,很大一部分的意義,就在於幫助家長和孩子去理解情緒、處理情緒。
在日常接觸的家長中,從他們訴說的問題中來看,孩子的大部分問題,其實都離不開情緒的問題。
比如:
親子關係中,孩子過於敏感。
孩子缺乏自信,時刻處於被動的狀態中,有困難也不願意跟家長求助,不願意跟父母溝通。
學習方面,陷入自我否定
成績作為青少年價值的主要體現,多次失敗後會導致孩子低自尊、低價值感,父母的評價和標籤,也容易讓孩子陷入消極、氣餒等狀態中,由此產生厭學、逃學、沉迷遊戲等問題。
總的來說,由那些負面情緒所產生的問題,無論大小,就像一根刺卡在喉嚨裡,如果不取出來,始終會讓孩子處於一種不舒服的狀態。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在補傷害孩子的前提下,幫助孩子把刺取出,才能讓孩子安心的去做別的事情。
心理學者MatthewMcKay博士說:
「情緒暴躁的家長,相比安靜的家庭,孩子往往在與人相處時,表現得更強勢和容易情緒低落,在學校表現也更差。
要想幫助孩子擺脫負面情緒的控制,家長首先要擴大自己的情緒池,給自己先建立起這個負面情緒的排洩系統。
一個總是處在焦慮狀態的媽媽或爸爸,是沒有能力接住孩子的負面情緒的。
很多家長一看到孩子的成績單,就開始控制不住的焦慮:
這分數怎麼能考上重點啊,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孩子這輩子不就完了嗎?
當父母的這些焦慮、不安、沮喪等負面情緒出現時,一般會選擇發洩在孩子身上,隨之而來的便是批評、指責、嘮叨甚至打罵。
孩子本身對考試成績的不滿,再加上被父母的批評和指責,這個時候孩子承受的是雙倍的負面情緒。
這樣的狀態下,孩子怎麼可能有心思靜下心來學習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踢貓效應:指的是對於弱於自己或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情緒的連鎖反應。
在一個家庭中,孩子往往是處於弱勢地位的,如果父母無法給自己建立一個健康的負面情緒的排洩,孩子就會成為這個家發洩情緒的「垃圾桶」。
如果想打破這個鏈鎖效應,父母首先要把自己過好,給自己潛意識中的不安全感找到出口。
看書、瑜伽、美容、運動、養生,都是很好的排洩情緒的方式。
當你把自己的「情緒池」放空的時候,你也才有能力去接住孩子的情緒,才能引導和幫助孩子把情緒發洩出來。
家庭是孩子修復創傷的地方,父母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的小家成為孩子各種情緒的容器和療愈場所。
孩子心裡知道,在外面受了天大的委屈,憋屈了天大的情緒,回到家裡,回到爸爸媽媽身邊,能夠痛痛快快傾訴、大哭,能夠不受評判,能夠得到理解,能夠得到支持和愛,能夠讓這股憋屈的能量順暢地流出體內。
同時,父母可以教孩子一些負面情緒的排洩方式:
1、語言:可以訴說,文字、寫日記,和媽媽說,爸爸說,和自己的朋友或者信任的人都可以。
2、運動、娛樂和休息:運動、文學、音樂、打遊戲、繪畫、舞蹈、刷劇、釣魚等等。
3、獨處:和自己待在一起:梳理一下自己的思緒。
當孩子把負面情緒通過正確的方式發洩出去時,足以幫孩子抵禦大量創傷帶來的痛苦和煩躁。
相比較於糾結該如何改掉孩子的暴躁、沮喪、消極等負面情緒時,父母更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正視這些情緒,用健康的方式,把這些情緒排洩出去。
這才是處理情緒,最根本的方式。
關於青春期孩子的厭學、情緒暴躁、沉迷遊戲等問題,《青春期叛逆破解訓練營》中都有講到,有需要的家長點擊下方專欄可免費試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