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早餐店門口我女兒用溝通的方式得到了她想買的汽球,我的確覺得很驚喜。沒有大哭大鬧,沒有不依不饒。表達了自己委屈的情緒,同時陳述了想要買汽球的理由,我便毫不猶豫的給她買的一個汽球。因為她的這種正面的情緒的表達,是一定要獎勵的,這樣對她而言,下次才會做得更好。
今天聊聊如何讓你的孩子正面的情緒教養。
1、了解各種情緒的含議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會察言觀色的,他們會根據所處的環境,接觸到的人的面目表情來認知此時他的情緒,比如是生氣、難過、委屈還是開心。當然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次長期的修煉,在他的成長階段裡打磨對人的處理方式。所以讓他們了解各種各樣的情緒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我們家有很多的繪本,有時候我會隨手拿出一本翻開,指著裡面的一個動物的表情問他:「你看看,大老虎現在是什麼情緒?」孩子想想,若有所思的說:「大老虎現在好開心啊。」「哦,真的呢,因為大老虎旁邊有好多的大雞腿啊,所以老虎覺得開心,是這樣嗎?」我誇張的問到。孩子用力點點頭說:「是這樣」。類似這樣的練習幾次以後,你就會發現下次你在跟他講故事,念繪本的時候,孩子會指著動物的臉說:「這個松鼠不開心、這個兔子喜歡哭、這個、這個大灰狼好可怕」等等類似於這樣情緒上的描述。當然市面上也能買到各種各種只針對情緒的繪本,也可以給孩子刻意的練習,所以讓孩子了解各種各樣的表情,代表著不一樣的情緒。
有時我們也會在家玩這樣的遊戲,我和孩子爸爸總是做出各種表情,讓孩子判斷爸爸媽媽此刻是什麼心情。
2、刻意描述你的情緒
很多家庭裡會這種情況,家長一味滿足孩子提出的任何需求,不管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是孩子要求的都會去不遺餘力的完成。還有一種情況,一切以家長為中心,類似媽媽會說:「我說不能行就是不行,你哭破天也沒用」。其實這都是兩個極端,這讓你根本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更不談正面的情緒教養了。
我們家孩子正處在可怕的兩歲,這個階段的孩子總是希望自己可以足夠強大,既無不願意任何人幫助他,自己學著大人的樣子洗衣服、掃地、穿衣服,結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孩子做了做讓你非常不高興的事情,比如有一次我的孩子睡上不想睡覺,就開始揪我的頭髮,非常痛。我就會很嚴肅的告訴她:「媽媽現在覺得非常生氣,因為你揪了媽媽頭髮,這種感覺非常痛,如果你願意的話我也可以試著讓你感受一下這種疼痛。」。這個時候我會稍微控制力度的去揪一下她的頭髮,在她感覺到痛的那一瞬間鬆手,孩子捂著腦袋說:「哎呀,好痛呀」。「是吧,真的很痛,所以你能不能揪媽媽頭髮?」孩子眨巴著她的大眼睛說:「再不能揪媽媽頭髮了」。一般這個時候,我還會再追問一句:「如果你可以過來抱抱我的話,我會覺得好一點」。她一定馬上跑過來,抱著你的脖子,有時候甚至會拍拍你的背問你:「現在有沒有好一點?」驚喜吧,這在我們家屢試不爽。
刻意的去描述你的情緒,你的高興、難過、憤怒都可以通過大人的表達,讓孩子清晰的知道應該如何去表達她的情緒,並且通過表達去了解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以及化解情緒的方法。
因為這樣日常的表達,有時候我早上化好妝去等孩子醒來,她睜開眼睛的第一句話對我說:「媽媽今天真漂亮」。孩子嘛,總是能給我們驚喜,刻意去培養孩子的表達,正面且行之有效的表達。
3、溫暖的家庭氛圍
被愛的孩子更獨立,很多家長認為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己早早的睡覺,儘量不要跟在大人身邊。他們會認為這些孩子的獨立性是通過這些從小訓練。
我們去遊樂園也經常會看到,有的孩子可以自己玩,然後得意的示意媽媽我在這裡,得到媽媽的回應後,又繼續玩。而有的孩子卻一定要跟媽媽在一起玩,千萬不要覺得這是因為孩子愛你,如果他不願意放開你的手那是因為他害怕一旦鬆開你的手就會消失,這是孩子正在用行為告訴你:「你不夠愛我,你需要再愛我一點」。
「愛」不是在吃飽穿暖之後才會產生的需求,愛其實是我人類正常健全發展的一個非常基本的條件,當你剝奪了愛,人類也就無法正常的發展了。
所以讓孩子在一個有愛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正面情緒的底層基礎。你的孩子通過大哭大鬧滿足需求的時候,你說:「你再不聽話,媽媽就再也帶你出來玩了」。你看,相較於孩子的哭鬧,你的情緒處理又高明到哪裡去了?
所以大人真的需要實時自省,言傳身教、自體力行的去幫助孩子正面處理自己的需求與情緒,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家長的行為的映射。
教育是一棵樹動搖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