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國際論道)
11月19日,外賓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上參觀上海外灘實景模型。新華社記者 李 賀攝
11月13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分為偉大的變革、壯美篇章、關鍵抉擇、歷史巨變、大國氣象、面向未來六大展區,以圖片、視頻、文字、沙盤模型等多種形式,全方位、深層次地展現了40年來中國社會的大變革,人民生活的大變遷。
「中國政府組織的這場展覽展示了中國40年的發展成就。」西班牙埃菲社報導稱,「經濟改革改變了中國,史無前例的經濟發展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中國發展成就及世界意義,紛紛探尋其中蘊含的智慧和經驗。
關注「中國奇蹟」——
「仍在開足馬力前進」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回首過往,人們不得不驚嘆於這段非凡歷程上大大小小的裡程碑事件。」新加坡《海峽時報》歷數改革開放40年來的精彩瞬間,由衷感慨,「世界上沒有一個角落未曾感受到它的影響。」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奇蹟: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9.5%;以美元計算,中國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14.5%。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以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這是人類發展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案例。」研究不平等問題的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奇這樣描述這一「中國奇蹟」。
中國的發展成就令世界矚目。眾多外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觀察中國,報導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歷史性劇變。
奧地利《趨勢》雜誌網站關注到,2010年至2015年間,中國在本國以外的直接投資增加了一倍。2016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投資者,並進行了一系列引發轟動的收購,如國有企業中國化工集團收購瑞士化工業巨頭先正達,家電業巨頭海爾收購美國競爭對手通用電氣的家電部門。
「中國的經濟騰飛雖然很難具象描述,但可以用一系列的數字來展示。」據德國《時代周報》網站報導,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數位化已經很成熟。截至2016年底,已有7.3億人通過手機、平板電腦或筆記本上網。4.7億人已經開始使用無現金支付,未來這一數字將達到5億,幾乎所有的付款交易都將通過智慧型手機完成,中國正在走向無現金社會。
「在40年前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後,現在的中國仍在開足馬力前進。」新加坡《海峽時報》的報導聚焦於中國清潔能源的發展。「以太陽能為例,中國在全球獨佔鰲頭。中國曾計劃到2020年使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05億千瓦。它在去年就超過了這個目標,比原計劃提前了3年。中國一個月新增的光伏裝機容量就接近澳大利亞的整個光伏裝機總容量。」
法國《巴黎日報》則重點解讀中國的脫貧成就。報導稱,改革開放40年來,按照現行聯合國標準,中國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全國貧困發生率降低到了3%左右。2018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將投入510億歐元用於農村發展。預計到2020年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將實現全部脫貧。
探尋「中國智慧」——
「制度與技術雙引擎」
在驚嘆中國發展奇蹟的同時,國際社會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秘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許多外媒和學者紛紛撰文,探尋其中蘊藏的「中國智慧」。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這一龐大轉型進程的管理大有益處。」奧地利《趨勢》雜誌網站的文章直言,「黨員幹部的思想在短時間內發生轉變,中國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一步步融入世界經濟和全球治理當中。現在,14億中國人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逐步使夢想變為現實。」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智慧得到了許多外媒和學者的認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確保中國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非常牢固。」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中國教授託馬斯·海貝勒與哥廷根大學學者阿爾敏·米勒聯合發布的《中國社會轉型》研究報告指出,面對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新問題和新挑戰,中國政府的政策體現出積極性和前瞻性。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曾發文稱,過去5年,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中國一直在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改革,促進經濟朝著可持續發展方向轉變。
奧地利《趨勢》雜誌網站的文章還分析指出了其他幾大原因。概括來說,一是「用發展經濟縮小差距」。二是「允許原有的國有結構與相對活躍的私人活動並存,民營經濟充滿活力」。三是「重新鼓勵國內學者到國外去交流學習」。四是「隨著逐步開放,把世界經濟革命實時引入國內」。五是「著名的『五年計劃』不僅確定發展的節奏,也關乎未來幾十年的願景」。
「上世紀90年代的國企改革使中國擁有了高增長的堅實基礎;2001年中國加入WTO促進內外市場的融合,帶動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英國《金融時報》看來,在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這是兩件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事。
此外,《金融時報》還提出,「中國的商業繁榮擁有制度與技術的雙引擎。」一方面,改革開放推動中國走向法治,財稅體制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逐漸釐清。另一方面,技術創新與制度變革齊頭並進,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天主教大學網站的文章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大特色是設立經濟特區。
巴西UOL新聞網的報導持有類似的觀點,「中國工業快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設立經濟特區和建立自由貿易區。」
借鑑「中國道路」——
「為人類發展貢獻經驗」
中國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向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展示出一條走向現代化的獨特道路,為解決人類發展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正如波蘭華沙大學歐洲中心主任博爾丁·波拉切克日前在波蘭《新思想聯盟》網站上發表的署名文章中寫道的,「中國改革開放為人類發展貢獻了重要經驗和財富,對全世界尤其是正在探索發展路徑的國家具有重要的借鑑價值」,借鑑「中國道路」正在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
奈及利亞《抨擊報》近日刊文指出,中國40年來不屈不撓的改革和開放向世人昭示,無論面對如何嚴峻的挑戰,人類都擁有改變其自身狀況的強大潛能。儘管中國的經驗不可複製,但中國確實能為非洲提供具有指導意義的經驗。非洲能夠從中汲取不可或缺的深刻見解以推動其自身可持續增長和包容性發展。
「很羨慕改革開放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來自印度、在中國生活了8年的媒體工作者巴科認為,中國致力於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中國在減少貧困、區域均衡發展、增加就業等方面的經驗也將為印度等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啟示,「期待中國分享國家治理的智慧,讓更多人受益。」
「中國正在迅速擴大軟實力。」德國《世界報》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稱,「許多國家將中國視為比西方更好的榜樣,這些國家不僅包括中東國家,還有墨西哥、智利、秘魯、巴西等拉美大國也正在轉向中國的新模式。」
「是時候重新調整我們的方向了。」奧地利外交部長卡琳·克奈斯爾表示。據奧媒報導,她在其最新出版的《交班》一書結尾提出了一個建議:「計劃繼續深造的年輕人更應當把海外學年放在中國,而不是英語國家。」
「大約40年前,中國啟動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時,它從新加坡等國那裡汲取經驗;然而現在兩者開始互換角色。」新加坡《海峽時報》的文章《是時候對中國的突飛猛進有清醒的認識了》指出,新加坡政府一直在積極鼓勵新加坡人研究中國的發展,以便更好地藉助中國崛起的機遇。
法國經濟周刊《新工廠》網站援引法國外貿銀行的調查報告稱,在經濟領域,中國制定了合理有效的長遠發展規劃,值得歐洲國家借鑑。報告還進一步從數字企業發展、金融管理、能源轉換和科技創新4個方面進行了論證。
點讚「中國擔當」——
「中國和世界互利共贏」
「改革開放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更好的生活,也帶動了其他國家共同發展,促進了中國和世界的互利共贏。」在看完「偉大的變革」展覽後,多米尼克駐華大使查爾斯由衷稱讚。
「21世紀始於中國的1978年」。這是英國知名學者馬丁·雅克多年前的判斷,也是當今世界的普遍認知。
「古巴分析」智庫網站認為,中國自1978年以來實行的改革開放,是過去40年世界經濟史上最劇烈的轉變過程之一,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
「計利當計天下利」。在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始終與世界同頻共振,體現出負責任大國的世界擔當。從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到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從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到完成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從宣布進一步擴大開放,到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更多地共享成果、更好地惠及世界,中國的貢獻行勝於言。
在澳大利亞中國問題專家馬克林看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中國主張和平發展,在國際上贏得了人心,「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廣泛的積極影響,將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阿根廷《經濟學家報》認為,「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實現了在全球價值鏈上的不斷升級。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僅有利於本國人民,也惠及他國人民。」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對非洲極其寶貴。」加納經濟學家保羅·弗裡龐認為,中國的崛起代表了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令全球格局發生改變。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中國不斷對外釋放開放的積極信號,提振了市場信心。
俄羅斯塔斯社認為,中國堅持以改革措施和開放創新為基礎的發展原則,為中國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為世界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中國呼籲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凸顯它承擔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決心。
荷蘭阿姆斯特丹商學院教授弗朗索瓦表示,中國領導人在不同場合多次表明願分享推動經濟增長的成功經驗,願與世界其他經濟體一同分享發展機遇。中國推出的「一帶一路」幫助沿線國家和地區發展基礎設施,拉動當地經濟。中國與眾多國家的經濟聯動增長,有利於全球經濟朝著更加包容、平衡的方向發展。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