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輿論高度評價中國改革開放成就 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

2020-12-22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國際論道)

  11月19日,外賓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上參觀上海外灘實景模型。新華社記者 李 賀攝

  11月13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分為偉大的變革、壯美篇章、關鍵抉擇、歷史巨變、大國氣象、面向未來六大展區,以圖片、視頻、文字、沙盤模型等多種形式,全方位、深層次地展現了40年來中國社會的大變革,人民生活的大變遷。

  「中國政府組織的這場展覽展示了中國40年的發展成就。」西班牙埃菲社報導稱,「經濟改革改變了中國,史無前例的經濟發展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中國發展成就及世界意義,紛紛探尋其中蘊含的智慧和經驗。

  關注「中國奇蹟」——

  「仍在開足馬力前進」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回首過往,人們不得不驚嘆於這段非凡歷程上大大小小的裡程碑事件。」新加坡《海峽時報》歷數改革開放40年來的精彩瞬間,由衷感慨,「世界上沒有一個角落未曾感受到它的影響。」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奇蹟: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9.5%;以美元計算,中國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14.5%。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以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這是人類發展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案例。」研究不平等問題的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奇這樣描述這一「中國奇蹟」。

  中國的發展成就令世界矚目。眾多外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觀察中國,報導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歷史性劇變。

  奧地利《趨勢》雜誌網站關注到,2010年至2015年間,中國在本國以外的直接投資增加了一倍。2016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投資者,並進行了一系列引發轟動的收購,如國有企業中國化工集團收購瑞士化工業巨頭先正達,家電業巨頭海爾收購美國競爭對手通用電氣的家電部門。

  「中國的經濟騰飛雖然很難具象描述,但可以用一系列的數字來展示。」據德國《時代周報》網站報導,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數位化已經很成熟。截至2016年底,已有7.3億人通過手機、平板電腦或筆記本上網。4.7億人已經開始使用無現金支付,未來這一數字將達到5億,幾乎所有的付款交易都將通過智慧型手機完成,中國正在走向無現金社會。

  「在40年前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後,現在的中國仍在開足馬力前進。」新加坡《海峽時報》的報導聚焦於中國清潔能源的發展。「以太陽能為例,中國在全球獨佔鰲頭。中國曾計劃到2020年使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05億千瓦。它在去年就超過了這個目標,比原計劃提前了3年。中國一個月新增的光伏裝機容量就接近澳大利亞的整個光伏裝機總容量。」

  法國《巴黎日報》則重點解讀中國的脫貧成就。報導稱,改革開放40年來,按照現行聯合國標準,中國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全國貧困發生率降低到了3%左右。2018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將投入510億歐元用於農村發展。預計到2020年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將實現全部脫貧。

  探尋「中國智慧」——

  「制度與技術雙引擎」

  在驚嘆中國發展奇蹟的同時,國際社會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秘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許多外媒和學者紛紛撰文,探尋其中蘊藏的「中國智慧」。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這一龐大轉型進程的管理大有益處。」奧地利《趨勢》雜誌網站的文章直言,「黨員幹部的思想在短時間內發生轉變,中國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一步步融入世界經濟和全球治理當中。現在,14億中國人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逐步使夢想變為現實。」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智慧得到了許多外媒和學者的認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確保中國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非常牢固。」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中國教授託馬斯·海貝勒與哥廷根大學學者阿爾敏·米勒聯合發布的《中國社會轉型》研究報告指出,面對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新問題和新挑戰,中國政府的政策體現出積極性和前瞻性。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曾發文稱,過去5年,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中國一直在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改革,促進經濟朝著可持續發展方向轉變。

  奧地利《趨勢》雜誌網站的文章還分析指出了其他幾大原因。概括來說,一是「用發展經濟縮小差距」。二是「允許原有的國有結構與相對活躍的私人活動並存,民營經濟充滿活力」。三是「重新鼓勵國內學者到國外去交流學習」。四是「隨著逐步開放,把世界經濟革命實時引入國內」。五是「著名的『五年計劃』不僅確定發展的節奏,也關乎未來幾十年的願景」。

  「上世紀90年代的國企改革使中國擁有了高增長的堅實基礎;2001年中國加入WTO促進內外市場的融合,帶動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英國《金融時報》看來,在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這是兩件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事。

  此外,《金融時報》還提出,「中國的商業繁榮擁有制度與技術的雙引擎。」一方面,改革開放推動中國走向法治,財稅體制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逐漸釐清。另一方面,技術創新與制度變革齊頭並進,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天主教大學網站的文章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大特色是設立經濟特區。

  巴西UOL新聞網的報導持有類似的觀點,「中國工業快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設立經濟特區和建立自由貿易區。」

  借鑑「中國道路」——

  「為人類發展貢獻經驗」

  中國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向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展示出一條走向現代化的獨特道路,為解決人類發展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正如波蘭華沙大學歐洲中心主任博爾丁·波拉切克日前在波蘭《新思想聯盟》網站上發表的署名文章中寫道的,「中國改革開放為人類發展貢獻了重要經驗和財富,對全世界尤其是正在探索發展路徑的國家具有重要的借鑑價值」,借鑑「中國道路」正在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

  奈及利亞《抨擊報》近日刊文指出,中國40年來不屈不撓的改革和開放向世人昭示,無論面對如何嚴峻的挑戰,人類都擁有改變其自身狀況的強大潛能。儘管中國的經驗不可複製,但中國確實能為非洲提供具有指導意義的經驗。非洲能夠從中汲取不可或缺的深刻見解以推動其自身可持續增長和包容性發展。

  「很羨慕改革開放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來自印度、在中國生活了8年的媒體工作者巴科認為,中國致力於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中國在減少貧困、區域均衡發展、增加就業等方面的經驗也將為印度等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啟示,「期待中國分享國家治理的智慧,讓更多人受益。」

  「中國正在迅速擴大軟實力。」德國《世界報》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稱,「許多國家將中國視為比西方更好的榜樣,這些國家不僅包括中東國家,還有墨西哥、智利、秘魯、巴西等拉美大國也正在轉向中國的新模式。」

  「是時候重新調整我們的方向了。」奧地利外交部長卡琳·克奈斯爾表示。據奧媒報導,她在其最新出版的《交班》一書結尾提出了一個建議:「計劃繼續深造的年輕人更應當把海外學年放在中國,而不是英語國家。」

  「大約40年前,中國啟動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時,它從新加坡等國那裡汲取經驗;然而現在兩者開始互換角色。」新加坡《海峽時報》的文章《是時候對中國的突飛猛進有清醒的認識了》指出,新加坡政府一直在積極鼓勵新加坡人研究中國的發展,以便更好地藉助中國崛起的機遇。

  法國經濟周刊《新工廠》網站援引法國外貿銀行的調查報告稱,在經濟領域,中國制定了合理有效的長遠發展規劃,值得歐洲國家借鑑。報告還進一步從數字企業發展、金融管理、能源轉換和科技創新4個方面進行了論證。

  點讚「中國擔當」——

  「中國和世界互利共贏」

  「改革開放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更好的生活,也帶動了其他國家共同發展,促進了中國和世界的互利共贏。」在看完「偉大的變革」展覽後,多米尼克駐華大使查爾斯由衷稱讚。

  「21世紀始於中國的1978年」。這是英國知名學者馬丁·雅克多年前的判斷,也是當今世界的普遍認知。

  「古巴分析」智庫網站認為,中國自1978年以來實行的改革開放,是過去40年世界經濟史上最劇烈的轉變過程之一,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

  「計利當計天下利」。在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始終與世界同頻共振,體現出負責任大國的世界擔當。從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到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從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到完成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從宣布進一步擴大開放,到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更多地共享成果、更好地惠及世界,中國的貢獻行勝於言。

  在澳大利亞中國問題專家馬克林看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中國主張和平發展,在國際上贏得了人心,「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廣泛的積極影響,將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阿根廷《經濟學家報》認為,「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實現了在全球價值鏈上的不斷升級。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僅有利於本國人民,也惠及他國人民。」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對非洲極其寶貴。」加納經濟學家保羅·弗裡龐認為,中國的崛起代表了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令全球格局發生改變。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中國不斷對外釋放開放的積極信號,提振了市場信心。

  俄羅斯塔斯社認為,中國堅持以改革措施和開放創新為基礎的發展原則,為中國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為世界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中國呼籲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凸顯它承擔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決心。

  荷蘭阿姆斯特丹商學院教授弗朗索瓦表示,中國領導人在不同場合多次表明願分享推動經濟增長的成功經驗,願與世界其他經濟體一同分享發展機遇。中國推出的「一帶一路」幫助沿線國家和地區發展基礎設施,拉動當地經濟。中國與眾多國家的經濟聯動增長,有利於全球經濟朝著更加包容、平衡的方向發展。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聯早:中國改革開放成就人類史上罕見 新加坡參與
    中新網12月18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12月18日刊發社論,評價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稱改革開放給中國和世界帶來巨大改變,「人類史上罕見」,新加坡在不同階段參與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不僅大幅度改善中國10多億人口的生活水平,為這個文明古國的重新崛起製造契機,更帶動了東亞乃至全球大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為全球發展、和平與穩定作出貢獻。資料圖: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 「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國際論道)
    「中國政府組織的這場展覽展示了中國40年的發展成就。」西班牙埃菲社報導稱,「經濟改革改變了中國,史無前例的經濟發展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中國發展成就及世界意義,紛紛探尋其中蘊含的智慧和經驗。
  • ...外媒高度評價中國改革開放40年發展成就:令人難以置信的轉變
    【中國那些事兒】外媒高度評價中國改革開放40年發展成就:令人難以置信的轉變 原標題: 圖片來源: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網站截圖  中國日報網12月12日電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前的這個月,中國領導人帶領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實現了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經濟和社會轉型。  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多家外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報導了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歷史劇變。
  • 海外媒體:中國改革開放成就堪稱奇蹟
    飛速發展舉世驚嘆據時事社12月16日報導,改革開放政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中國引進市場機制,經濟實現了驚人的發展。1978年,安徽省小崗村試行農村改革,農民將收穫的農作物交給國家一定數量,其餘歸農民自己所有。
  • 奧媒看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人類發展史上最激動人心奇蹟
    原標題:奧媒看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人類發展史上最激動人心奇蹟  參考消息網1月1日報導奧地利《趨勢》雜誌網站12月21日刊登題為《中國:龍的世紀》的文章稱,1978年改革開放後,所迎來的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經濟崛起。
  • 「中國取得的成就堪稱奇蹟」(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親歷中國改革...
    「中國改革開放提供了眾多寶貴經驗」  ——訪寮國自然資源與環境部部長宋瑪·奔舍那  本報駐泰國記者 孫廣勇 趙益普  「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作為中國的老朋友,我們全家都為中國的進步感到高興。中國和寮國,這是金子般的友誼。」
  • 「中國改革開放創造了發展奇蹟」——訪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經濟學...
    「縱觀全球經濟發展史,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種嘗試能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比肩。」義大利經濟學家、博洛尼亞大學經濟學教授羅密歐·奧蘭迪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那時中國還比較落後,但能感受到中國正在積聚勃發的力量,非常渴望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來壯大自身;2017年,我受邀赴京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生活條件明顯改善、過上了富足的好日子,中國尖端技術研究領跑全球。」
  • 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
    ,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並高度概括了「九個必須堅持」的寶貴經驗。經驗是人們對實踐中成功做法的總結提煉,實踐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了經驗的高度和厚度。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積累了豐厚的經驗。「九個必須堅持」是其中的重要內容,集中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智慧結晶,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深化的表現。  「九個必須堅持」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 國際媒體高度評價中國礦難救援:令人驚嘆的奇蹟
    編者按 4月5日,世界各國媒體都在重要版面報導了中國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礦工的消息,並對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此次搶險救援行動和各部門通力合作、全力奮鬥的精神給予極高的評價。現刊登本報駐外記者的綜合報導。
  • 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世界眼中的中國改革開放
    海外輿論認為,兩會傳遞的種種信息表明:中國將深化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進一步拓展開放範圍和層次;中國將以更大的信心和決心推進改革開放,再一次迎來巨大的發展契機。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說,中國改革開放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為全球化進程提供了廣闊市場,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成功啟示。隨著兩會召開,中國又一次迎來巨大發展契機。
  • 從深圳發展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
    開欄的話201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砥礪奮進,40年眾志成城。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億萬人民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輝煌的成就和生動的實踐,印證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更加生機勃勃,不斷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中國奇蹟與中華人文精神
    以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肇端,中國經過連續40年的改革開放,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自秦統一中國進入封建社會,中國歷史發展進程十分緩慢,被稱為「超穩定結構」。而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什麼呈現出跨越發展的態勢?只有深刻了解中國的國情、中華人文精神以及中國社會運行的規律,才能解釋其原因。
  • 國際社會積極評價中國加快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驚嘆。在世界歷史上,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取得中國這樣持續高速的經濟發展。」泰國泰華報人公益基金會主席陳鄭伊梨對本報記者說。40年前,陳鄭伊梨第一次到訪中國,農民的貧困生活給她留下深刻印象。40年後,她再次來到中國,蓬勃向上的經濟活力令她讚嘆不已。
  • 【中國穩健前行】高度文化自信為發展校準航向
    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成就進入世界前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自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  文化是觀察中國奇蹟的重要一環。從文化的視角來看,中國改革開放和隨之而來的高速發展,中國在世界文化的紛繁影響下沒有喪失精神獨立性而迷失自我,得益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創新和先進文化的引領,得益於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得益於與時俱進的文化體制改革。  文化是民族復興的支撐  中華文明是歷史從未斷絕的文明,在世界歷史上長期保持先進地位。
  • 歐陽雪梅:改革開放40年中國文化建設的成就
    原標題:歐陽雪梅:改革開放40年中國文化建設的成就   [關鍵詞]改革開放40年;中國文化建設;成就   [中圖分類號]G1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314(2018)06-0073-05   [收稿日期]2018-10-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研究
  • 對外宣傳中國改革開放之我見
    一、重要的意義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像二十世紀以來那些世界重大的歷史事件一樣,改革開放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整個世界,值得全人類紀念。 (一)重大的政治意義 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這一活動中,中央外宣機構承擔著重要職責。對於媒體而言,要站在國家立場,以世界的視角,來做好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對外宣傳。要提高政治站位,堅持正確輿論導向。 第一,這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需要。對外講好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為十九大提出的中國「兩步走」戰略創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 人民日報文章:中國改革開放 世界煥然一新
    「鄧小平的全面經濟改革帶來了大量外國直接投資,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將中國從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發展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鄧小平在重大歷史關頭力挽狂瀾,在黨內享有崇高威望……正是改革開放政策讓北京迅速崛起」……很多外國媒體不約而同將視線投注於鄧小平開創的改革開放事業給中國命運帶來的歷史性改變。  歷史的對照,更能讓世界進一步意識到中國30多年來走過的非凡歷程。
  • 【社科網評】中國以高度自信走進世界舞臺中央
    ,接續書寫著世界發展史上的東方傳奇。從那一天起,中國共產黨以其偉大設計拉開中華民族騰飛的帷幕;從那一天起,全國人民迎著朝陽出發,一路披荊斬棘,把一個又一個勝利寫在歷史久遠的中華大地上;從那一天起,中國發展一路向前,迅速崛起,實現從「落後時代」到「趕上時代」再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無限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接續書寫著世界發展史上的東方傳奇。紅日東升,其道大光。
  • 湯加前駐華大使拉圖:中國改革開放成就讓世界矚目
    拉圖說,我親眼見證了湯中兩國關係各方面的密切發展,這種關係不是大國強加於小國,而是基於兩國之間的相互尊重。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的成就讓世界矚目,期待中國為世界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