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取得的成就堪稱奇蹟」(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親歷中國改革...

2020-12-14 人民日報

  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故事、中國聲音、中國理念越來越多地在世界範圍內交流傳播,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中國改革開放提供了眾多寶貴經驗」

  ——訪寮國自然資源與環境部部長宋瑪·奔舍那

  本報駐泰國記者 孫廣勇 趙益普

  「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作為中國的老朋友,我們全家都為中國的進步感到高興。中國和寮國,這是金子般的友誼。」

  談起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寮國自然資源與環境部部長宋瑪·奔舍那充滿喜悅:「中國如今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中國讓數億人口脫貧,實現了人類發展歷史上的壯舉;中國經濟長期快速發展,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中國科技實力也在不斷增強,在諸多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績。」

  宋瑪全家都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上世紀60年代,寮國重要領導人貴寧·奔舍那,也就是宋瑪·奔舍那的父親,多次前往中國訪問,與中國領導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貴寧·奔舍那的後人曾在中國求學多年,他們在中國留下了青春的足跡,成為老中傳統友誼的見證者、傳承者和推動者。

  「我們兄弟姐妹一共12人,其中8人都曾在中國上學。這份『中國情緣』是難以割捨的。」宋瑪告訴記者,自1970年全家從中國回到寮國以來,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關心中國的發展。「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作為中國的老朋友,我們全家都為中國的進步感到高興。中國和寮國,這是金子般的友誼。」

  中國和寮國共飲一江水,命運緊相連。宋瑪舉了這樣一個例子:2015年底,受強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等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接連遭受不同程度旱災。2016年3月起,中國克服困難,經上遊科學調劑後通過景洪水電站為下遊實施應急調水,幫助友鄰抗擊旱災,得到包括寮國在內相關國家的高度讚賞。「寮國願意與中國等國家進一步深化相關合作,共同推動流域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打造更加緊密的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宋瑪說。

  近年來,中老經貿合作不斷發展。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步伐加快,中老兩國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合作方式日趨多樣。

  中國不僅是寮國的最大投資來源國,還是寮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國。中國在寮國的投資推動了寮國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

  宋瑪表示,寮國和中國同為社會主義國家。「在寮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中國改革開放提供了眾多寶貴經驗。寮國確定了到2020年實現脫貧的艱巨目標。」

  宋瑪認為,寮國農業自然稟賦較好,但受困於資金和技術,農業領域可以成為老中合作的重點領域。具有豐富精準脫貧經驗的中國不僅可以幫助寮國發揮自然優勢,還可以幫助更多人擺脫貧困。 

  「改革開放不僅發展了中國,也極大地鼓舞和激勵著寮國等許多發展中國家。」宋瑪說,寮國人民期待抓住兩國關係快速發展的契機,同中國人民一道攜手奮進,為打造老中具有戰略意義的命運共同體作出新貢獻。

     

  「同中國做合作夥伴是唯一現實選項」

  ——訪美國前聯邦眾議員詹姆斯·莫蘭

  本報駐美國記者 鄭 琪

  隨著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強對中國的認知、加強對華合作符合美國的利益。

  美國前聯邦眾議員詹姆斯·莫蘭有20多年的從政經歷。他曾多次訪問中國,感受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給中國和美中關係帶來的巨大變化。

  莫蘭清楚記得上世紀80年代自己的首次北京之旅。他最大的印象是當時街上人們都騎著自行車,如今這種情況已經改變。截至2018年11月,中國機動車保有量已達3.25億輛。「過去40年來,中國比地球上任何國家變化得都快。」莫蘭感慨道:「世界七成以上的減貧成就發生在中國,超過30%的世界經濟增長出現在中國。如此多民眾的生活在極短時間獲得這樣大的改善,中國取得的成就堪稱奇蹟。」

  「中國經濟發展的廣度讓人印象深刻。以消除貧困為例,人類文明史上沒有出現過像過去幾十年中國這樣的案例。這種經濟轉型支撐了一種具有可持續性的社會轉型。」莫蘭說。

  多次訪華經歷讓莫蘭同中國官員和民眾有了近距離交流。「中國人民聰明而勤奮。」在莫蘭看來,中國民眾學習英語的認真勁,正是勤奮品格的一個例證。他說,不久前有一位中國朋友同他聊天。這位朋友表現出的對美國文學、對作家馬克·吐溫的了解,勝過許多美國人。

  莫蘭表示,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實現了質的飛越。「美國民眾起初了解中國商品是因其低廉的價格。現在中國正在技術領域快速進步。出口到美國的中國商品不僅價格具有優勢,質量也越來越高。中國在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投資上展現出非凡的活力。」

  中國40年改革開放也在美中兩國間打造了緊密的經濟聯繫。莫蘭表示:「美中兩國儘管有不少分歧,但我們都需要專注於民眾的切身利益。雙方的經濟相互依賴。如果沒有中國,很難想像美國經濟將是怎樣一幅圖景。」

  在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兩國人民也獲得了更多交流機會。美中人文交流在此背景下快速發展。莫蘭認為,這是構築美中兩國關係基礎的力量。「友誼的產生基於對他國人民的了解和尊重,這不僅是避免衝突的最好辦法,也是加深對世界整體理解的途徑。」

  「今天,如果不了解中國,就會在自己的競爭力上付出代價——中國經濟實力和全球影響力都在不斷上升。美國需要讓下一代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莫蘭表示,隨著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強對中國的認知、加強對華合作符合美國的利益。「我們應該攜手合作。美國需要真正關注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因為這關乎我們自己的利益。對美國來說,同中國做合作夥伴是唯一現實選項。」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成功的關鍵」

  ——訪日中經濟貿易中心特別顧問谷井昭雄

  本報駐日本記者 劉軍國

  「中國的發展對日本是機遇。我們希望能參與到美麗中國建設和鄉村振興中,實現日中兩國互惠合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一直關心中國改革開放。雖然近幾年去中國的次數少了,但是我很多朋友時常去中國,並同我交流訪問感受。他們告訴我,最近幾年中國發展進一步提速。」90歲高齡的日中經濟貿易中心特別顧問谷井昭雄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谷井昭雄在擔任松下公司社長時曾多次訪華,致力於加強日中兩國之間的經濟技術合作。1993年,谷井昭雄從松下公司退休之後,在大阪府日中友好協會、日中經濟貿易中心等民間機構任職,繼續致力於加強日本與中國之間的友好交流與合作。

  1978年10月,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訪問日本之際,曾到松下公司大阪府茨木工廠參觀。當時就在松下公司工作的谷井昭雄見證了這個歷史瞬間。他回憶道,儘管當時日中邦交正常化才幾年時間,松下公司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堅持認為,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亞洲經濟發展離不開中國。日本必須與中國攜手合作,共同發展。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日中兩國合作,松下幸之助親自動員其他日本企業一起去中國投資。但很多日本企業負責人考慮到對中國情況還不熟悉,沒有立即參與。松下幸之助則堅持立即加入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於是,松下公司成為第一家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

  1979年,谷井昭雄曾經跟隨松下幸之助一起訪華,在北京與中國的科學技術人員進行交流。在此後近40年時間裡,谷井昭雄訪問中國80多次,親眼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

  「中國發展得真快啊!」在採訪中,谷井昭雄數次感嘆道。谷井昭雄認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成功的關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保持政治和社會穩定,中國對世界保持開放心態,不斷從世界各地引入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

  谷井昭雄表示,日中兩國人民有著長達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歷史。雙方相互學習、相互借鑑,促進了各自的發展和進步。「中國的發展對日本是機遇。我們希望能參與到美麗中國建設和鄉村振興中,實現日中兩國互惠合作。」谷井昭雄對本報記者說,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值得日本學習借鑑。「期待中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我和中國建立了深情厚誼」

  ——訪德國風電技術專家羅伯特·嘎什

  本報駐德國記者 花 放

  「『一帶一路』倡議不僅造福中國人民,對世界上的許多國家也很重要,成為它們加強相互聯繫的紐帶。」

  「一定要注意我剛告訴你的郵編,在柏林同樣門牌號的地址一共有3個,只有和這個郵編對上了才是正確的。」在和柏林工業大學(以下簡稱「柏林工大」)教授羅伯特·嘎什確定採訪時間的時候,記者便能感受到他的嚴謹以及對中國來客的友好。

  嘎什是德國著名的風力發電專家。從1976年首次訪華至今,他可以說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飛速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他先後10餘次到中國進行學術交流,為我國風電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

  提起第一次訪問中國的經歷,嘎什記憶猶新。在他的眼裡,那時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農耕歷史、正在向工業化道路邁進的農業大國。「沒想到,從那一天起,我和中國建立了深情厚誼。」

  1984年,嘎什同西北工業大學(以下簡稱「西工大」)建立了固定的聯繫。一年後,柏林工大和西工大正式開始合作。1996年,雙方的合作拓展到了風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領域。「當時的實驗設備非常簡陋。現在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了,現代化的校園裡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實驗設備也非常先進。」嘎什不僅將柏林工大的風力發電技術課程引入西工大,還帶頭將相關課程內容翻譯成英文,以便中國學生學習。

  「第一次來西工大時,每天只有兩班小型客機一早一晚往返於西安和北京。現在高峰階段幾乎每半個小時就有大型客機往來於兩地之間。」嘎什認為,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快速發展,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中國的高鐵產業發展迅猛,世界領先。在一些高新技術領域,比如自動駕駛領域也是這樣。」

  80多歲的嘎什教授已退休多年,仍關注著中國風電的發展。「現在,中國的風力發電水平已經很高,金風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三個風力發電機製造商之一。」嘎什的語氣和神情透著自豪。

  對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嘎什充滿信心。他特別提到了「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倡議不僅造福中國人民,對世界上的許多國家也很重要,成為它們加強相互聯繫的紐帶。」

  採訪過程中,嘎什教授一直把《十年樹人百年興業——中德風電人才培養十年的成果與經驗》這本書放在手邊,不停地翻出照片給記者介紹:「你看,這是我剛開始和西工大合作的時候,那時候頭髮還是黑的」「這是我在給中國學生批改作業」「這是我的中國學生,我現在有機會還會一起和他出去喝啤酒」……這些照片都是嘎什對中國的美好回憶,也是他為中國風電事業作出貢獻最直接的證明。鑑於嘎什教授為中國風電事業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2009年他獲得了中國政府友誼獎。嘎什說,作為一名工程師,往往面對的都是冰冷的設備,但是在中國,他和許多中國朋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份友誼讓他銘記和感動。

     

  「中國為世界和平創造了穩定環境」

  ——訪墨西哥學院亞非研究中心研究員莉莉婭娜·阿爾索夫斯卡

  本報記者 劉旭霞 王驍波

  「中國從世界和平與發展出發,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些年,我親眼看到了中國取得的驚人成就。我相信,只要堅持正確大政方針不變,確保政策落實到位,中國一定能實現自己設定的宏偉目標。」墨西哥學院亞非研究中心研究員莉莉婭娜·阿爾索夫斯卡對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成就發出由衷讚嘆。

  出生於南斯拉夫的莉莉婭娜1981年高中畢業後拿到國家獎學金,赴北京語言學院(現名「北京語言大學」)學習中文。儘管當時一句漢語也不會,在面對去英國、美國還是中國的選擇時,18歲的莉莉婭娜作了一個改變她一生的決定——去遙遠的中國。那時,她只知道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美麗國度,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中國學習三四年後,莉莉婭娜的漢語水平突飛猛進。她對周圍事物的了解也更加深入,「改革開放」一詞深深刻在了她的腦海中。「當時如果有人告訴我中國在多年後能達到現在的發展水平,中國的面貌會有今天這樣的巨變,我絕對不會相信。」莉莉婭娜說,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在這樣一片土地上進行改革開放並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並非易事。「就拿墨西哥人喜歡喝的咖啡來說。當時,在北京只有少數幾個地方可以喝到咖啡。如今,中國的咖啡館比墨西哥多得多,而且咖啡種類非常豐富。」

  在莉莉婭娜看來,中國取得的成就首先要歸功於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中國的改革開放先是在沿海城市試驗,取得成功經驗後逐步向其他地區推廣,並不斷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投入。「中國政府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讓7億多人脫貧,讓世界折服,贏得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的高度讚賞。」莉莉婭娜表示。

  1986年,莉莉婭娜隨丈夫定居墨西哥,在墨西哥學院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她致力於中華文化研究30餘年,於2014年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中國文化也開始走向世界。「如今的中國需要很多窗口把自己介紹給世界,而文學是一種親切和美妙的方式。」她先後翻譯了不少中國作家的文學作品。「中國政府給了外國譯者很多支持。這有利於中國文學走出去,對我將更多中國文學作品介紹給西班牙語讀者也是莫大的鼓勵。」莉莉婭娜說,自己正盡力讓更多西語國家的讀者從文學作品中感受中國的變化。

  墨中兩國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莉莉婭娜認為,這說明中國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跟墨西哥、拉美乃至全世界攜手走向共同繁榮。

  「中國為世界和平創造了穩定環境。中國從世界和平與發展出發,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今天,中國對亞洲、對世界都更加重要。」莉莉婭娜說。

  版式設計:蔡華偉

相關焦點

  • 國際人士親歷中國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開放讓我和中國緊密相連」
    「中國改革開放讓我和中國緊密相連」(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親歷中國改革開放)「非常幸運,我親歷了中國的發展」
  • 「中國改革開放讓我和中國緊密相連」(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親歷...
    馬克林對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頗感興趣,在他看來,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位於貴州東部的凱裡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擁有豐富的苗侗文化資源。「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發生的變化,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增長尤其是在脫貧減貧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
  • 與中國經濟和中國合作夥伴共同成長(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親歷...
    我花了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遊歷中國各個省份,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因為美總是與文化息息相關。  作為首批入駐中國的法國企業和跨國化妝品集團,我們何其有幸,能見證並親歷中國改革開放這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並在此過程中牢牢把握住了歷史發展機遇。  每一次踏上這片國土,我都會驚嘆於這裡的變化。
  • 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談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
    講述親歷故事 見證輝煌歷程(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談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在很多領域都走在世界前列。中國工業化發展速度之快,是世界上很多國家難以做到的。這要歸功於中國政府的遠見卓識和強大執行力,以及中國人民的辛苦付出與團結協作。  在短短幾十年裡,中國汽車工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中國汽車廠商在同發達國家汽車廠商的交流中不斷學習進步,而且勇於創新,使自身更具競爭力。
  • 海外媒體:中國改革開放成就堪稱奇蹟
    參考消息網12月18日報導海外媒體稱,中國18日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日,鄧小平40年前啟動的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經濟命運,使其躍升為緊隨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40年裡,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一躍變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堪稱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報導稱,回首當年,中國剛剛從十年「文革」浩劫中走出來,百廢待興。
  • 講述親歷故事 見證輝煌歷程(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談新中國70年...
    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認為,持續的對外開放,是中國取得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在科學、技術、經濟等領域與各國互動的意願十分強烈。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中國與世界積極互動,為沿線國家和地區乃至國際社會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2019年,我以世界領袖聯盟主席的身份赴華參加從都國際論壇。
  • 國際輿論高度評價中國改革開放成就 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
    原標題:「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國際論道) 此次展覽分為偉大的變革、壯美篇章、關鍵抉擇、歷史巨變、大國氣象、面向未來六大展區,以圖片、視頻、文字、沙盤模型等多種形式,全方位、深層次地展現了40年來中國社會的大變革,人民生活的大變遷。   「中國政府組織的這場展覽展示了中國40年的發展成就。」西班牙埃菲社報導稱,「經濟改革改變了中國,史無前例的經濟發展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 國際人士講述親歷故事 見證中國70年輝煌歷程
    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認為,持續的對外開放,是中國取得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在科學、技術、經濟等領域與各國互動的意願十分強烈。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中國與世界積極互動,為沿線國家和地區乃至國際社會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2019年,我以世界領袖聯盟主席的身份赴華參加從都國際論壇。
  • 「中國改革開放40年圖片展」在波蘭考明斯基大學展出
    考明斯基大學校長別萊茨基說:「中國在過去40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今天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更是影響整個世界的倡議,研究中國、了解中國是波蘭學界的一項重要工作。」 波蘭經濟轉型改革的「設計師」、經濟學家科沃德科在研討會上介紹了自己的新著《中國能否拯救世界》。
  • 國際政要點讚中國70年輝煌發展成就
    【70年:世界看中國】綜合光明日報駐外記者:王炯、張冠楠、付志剛、戴軍、肖天禕、王思成、鹿鋮、陳曉晨、焦授松、湯先營、張智勇、馮源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多位國際政要和知名人士以不同的方式表達祝賀,讚賞新中國成立70年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 國際社會祝賀中國取得輝煌成就
    原標題:國際社會祝賀中國取得輝煌成就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10月1日在北京隆重舉行後,多國政要、知名學者以及華人華僑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紛紛為慶典活動點讚,為新中國70年巨大成就以及美好未來祝福。   德國聯邦參議院議長、石荷州州長君特表示,祝新中國70周年國慶快樂。
  • ...見證輝煌歷程(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談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成功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得到解決,居民生活質量和營養水平顯著提升。這也反映在中國人均預期壽命不斷提高上,2018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達77歲。這些都是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也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在全球治理體系中,中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非洲和中國都是保護全球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力量。
  • 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趙厚麟:我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見證者和...
    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趙厚麟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張婧昊):在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趙厚麟在瑞士接受了記者的專訪,講述了自身與改革開放密不可分的淵源,並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景充滿信心與期待。
  • 「中國改革開放創造了發展奇蹟」——訪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經濟學...
    「縱觀全球經濟發展史,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種嘗試能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比肩。」義大利經濟學家、博洛尼亞大學經濟學教授羅密歐·奧蘭迪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作為義大利亞洲協會副主席,奧蘭迪是義大利研究亞洲經濟尤其是中國經濟領域的權威,曾多次訪問中國,對中國40年來的變化深有感觸。「中國國家發展,非常重要的是讓成果惠及於民。1977年,我第一次到訪大連。
  • 以中國道路解釋中國奇蹟
    它認為中國經濟奇蹟的根本原因是破除了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給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機制。又如,「後來者優勢說」。有學者認為,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充分利用與發達國家技術和產業的差距,以引進、消化、吸收的方式來取得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再如,「生產要素說」。
  • 對人類發展事業的偉大貢獻(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本報記者 呂 強攝「十三五」期間,中國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絕對貧困,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國際人士認為,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是對人類發展事業的偉大貢獻擺脫絕對貧困堪稱奇蹟(希臘)福蒂斯·普羅瓦塔斯細數起來,我與中國打交道已經近60年了。上世紀60年代,我作為希臘全國學生會國際關係部成員,與很多中國學生成為朋友。
  • 專訪:我們親歷了中國的飛速發展——訪中國改革開放第一位「洋廠長...
    新華社德國波恩9月25日電 專訪:我們親歷了中國的飛速發展——訪中國改革開放第一位「洋廠長」之子伯恩特·格裡希新華社記者張遠 連振伯恩特·格裡希住在德國西南小鎮科爾什-布餘勒斯巴赫他未曾想到,中國的快速發展,讓他一家兩代人與這個東方大國結緣。「我們親歷了中國的飛速發展。我們是見證者。」伯恩特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伯恩特的父親威爾納·格裡希是經驗豐富的機械技術專家。1984年,格裡希在中國開始了傳奇故事。
  • 中國奇蹟與中華人文精神
    中國奇蹟是中國人民用智慧和汗水鑄就的歷史輝煌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在古老的東方大地上,中國人民以自己的勤勞、堅韌、智慧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令人讚嘆的「中國奇蹟」,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壯舉。 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679億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億元,居世界第十位。
  • 李克強:海南改革開放取得令人矚目成就(圖)
    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海南發展的國內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20年前,中央作出了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重大決策。從此,海南這個祖國美麗的海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進入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歷史新階段。20年來,海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重大成就。
  • 新加坡國會議員李奕賢: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
    新加坡國會議員、通商中國主席李奕賢先生國際在線報導(記者孫牧寧):新加坡國會議員、通商中國主席李奕賢先生是新中國最近20多年來發展的重要見證者和參與者。他本人也曾經作為中新兩國首個政府間合作項目——中新蘇州工業園區主要負責人參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