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五播出的《我是歌手》節目中,主持人古巨基使用的話筒進行了包裹,而在此前的節目中,古巨基已經因為手汗「握壞」了3個天價話筒,他在舞臺上還遭遇了話筒無聲的小插曲。古巨基自曝有「手汗症」,稱因手汗太多導致話筒電源短路。何為手汗症,算不算一種疾病?該如何避免?記者向有關專家求證得知,手汗症其實是多汗症的一種表現,後者可能引起人體多個部位的多汗,如頭部、足、腋下等。目前發病原因仍不明確,可能與交感神經相關。一般來說,對於重症手汗症患者建議進行手術治療,絕大多數重症能夠得到改善。
概念釐清
手汗症 多汗症的一種表現
手部多汗似乎並不陌生,經常聽到周圍人「手腳容易出汗」的描述,而事實上,真正的手汗症並不止於此。空軍總醫院胸外科主任朱彥君介紹,其實手汗症是多汗症的一種表現形式,多汗症是一種人體出汗量超過正常生理需要量的良性疾病,這種多汗症狀可能發生在頭面部、腋下、手及足部等。手汗症患者常因手部潮溼而影響持物,學生經常在考試時不能握筆而影響考試成績,腋下多汗會造成衣物潮溼,影響社交。而對於一些政治人物或專業的談判人員,面部出汗更是不能容忍的。
手汗症並非疾病,重者影響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某個部位多汗的症狀並不少見,但就多汗而言,有原發與繼發之分,原發性多汗症是指單純多汗,而無其他疾病,有些多汗則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及高血壓等都可能發生這種症狀,即繼發性多汗,這需要通過治療原發病才能治癒。
朱彥君表示,多汗症並非疾病,從發病原因上來看,可能與交感神經過度亢奮有關,但這種症狀可能會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多方面的影響,「來醫院就醫的患者往往都是如此,症狀為學習、工作及社交都帶來了困擾。有多汗傾向的人手部長期潮溼,容易造成脫皮,一些學齡青少年可能因為手汗嚴重將考卷弄溼影響考試,很多人需要手裡握一捲紙或其他物體才能正常考試。手部多汗也可能致人們在使用電腦時鍵盤更容易壞等,嚴重時手掌甚至會出現溼疹皮膚炎的症狀,更重要的在於,青少年因此不敢與人握手、牽手等,成年後也造成工作及社交活動中的不便,常常使患者產生自卑、不敢結交朋友甚至產生焦慮等心理問題。」
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或與交感神經相關
至於手汗症的發病原因,朱彥君表示,目前對於發病機制還不是十分明確,「多汗症在青少年中的發病率為2%左右,目前發病原因還不明確,可能與交感神經興奮及遺傳因素等有關,20%的患者帶有遺傳特徵,常見於青少年中。」
微創手術治療較為常見
朱彥君介紹,微創手術治療是比較理想的方法,「這類手術在國外上世紀20年代就已經開展,但之前的手術會在患者胸部及背部留下30-40釐米的切口,後來這種手術便停止。」據悉,目前藉助胸腔鏡,可通過微創手術治療,開胸切斷相應交感神經,患者僅在左右腋下各有1.5釐米左右的傷口。但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手術之後大部分患者會出現代償性多汗(也叫轉移性多汗,交感神經切除後,另一部位的汗腺發生代償,以保持體溫),這一比例能夠達到80%-90%左右,但絕大多數代償性多汗的症狀都比較輕微,不會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明顯影響,2%左右的患者在手術後會出現重度代償性多汗。
■ 熱點問答
症狀輕微無需治療
Q:既然僅手汗症重度情況需要治療,患者個人及家屬怎樣區分症狀輕重及是否需要接受治療?
朱彥君:如何判斷情況是否嚴重,其實可以遵循一個標準,即是否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有些症狀嚴重的患者手部出汗嚴重異常,像水滴一樣滴滴答答不停,也有些患者根本無法錄入指紋,與人握手時也會產生自卑感,這些情況就需要進行治療。如果程度並不嚴重,手部僅是輕微潮溼,對患者生活並未造成明顯影響和困擾,就沒有手術治療的必要。這一點,很多患者及家屬都較容易掌握。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張秀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