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中國一個非常重要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很多人都要進行掃墓拜祭先人。中國人有這樣一種風俗,就是每逢清明節或者其他逝者的紀念日,人們都會燒紙錢給去世的親屬或朋友,因為人們相信焚燒紙錢就是給另一人世界親人或朋友送錢,燒的越多逝者得到的就越多,日子就越好過。
但是我們都知道「紙」是東漢時期由蔡倫發明的,在東漢以前是沒有「紙」可以使用的,那麼古人是怎麼拜祭先人的呢?
掃墓,又稱墓祭,是指到墓地拜祭先人表達拜祭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傳統文化。其習俗由來已久,《禮記·禮運》稱:「夫禮之始,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可以致其敬於鬼神」,其意思是說:祭祀源於向神靈敬獻食物,把穀物、小豬放在燒熱的石頭上烤熟,挖個土坑當酒杯,用手捧起來喝,用土製成鼓槌,用土壘成臺子當鼓敲,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神靈的敬意。這就是古人最初祭祀的開始,而墓祭又是祭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人非常相信鬼神之說,他們相信死後的先人能在冥冥之中監視自己子孫的行為並加以保護和懲罰,他們深信經由祭祀的儀式和祭品的供奉可使祖先保護和賜福給自己。
因此可知,在漢朝以前大家拜祭先人的主要物品就是食物,把自己最好的肉食、穀物和酒水通過儀式進獻給祖先,表達自己對祖先的哀思並期望得到祖先的保佑。
今天小編就分享到這裡,如有問題請你關注「螞蟻歷史觀」,我會詳細為你解答。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你及時聯繫我,我會及時給與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