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是怎麼發明指南針的

2020-12-11 環球網

原標題:中國古人是怎麼發明指南針的

聞人軍先生是著名的科技史專家,他最近將其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名物的文章結集為《考工司南——中國古代科技名物論集》一書,並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很值得學界注意。通過本書,可對我國先民在物質文化層面所達到的水準,有一個更加生動直觀的認識。

聞人軍先生指出,中國指南針的發明史由三部曲組成,近年的考古發現,古代文獻的再探索和科技史研究,使我們加深了對這一偉大發明的認識。

司南的磁勺應放在水銀裡

指南針的雛形稱為「司南」。

《宋書·禮志》引《鬼谷子》說戰國時「鄭人取玉,必載司南,為其不惑也」。不惑,就是不迷失方向。司南是一種用天然磁石琢成的勺形指向器。

《鬼谷子》中保存的此一傳說,通過鄭國取玉者攜帶「司南」之事,透露了磁石勺與玉工之間的關係:甚難加工的磁勺應是玉工高手的傑作。它還暗示:善於經商的鄭人在磁勺的傳布(或許還有發明)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東漢初期王充的《論衡》描述了這類磁勺的性能和用法。傳本《論衡·是應篇》說:「司南之勺,投之於地,其柢指南。」吾師王錦光和我的《〈論衡〉司南新考與復原方案》指出,上句中的「投之於地」系「投之於池」之誤,「池」指汞池。這段極重要的科技史料應解釋為:叫作司南的勺形磁性指向器,投入盛有適量水銀的容器中,它的勺柄必然自動指向南方。

在勺形磁性指向器問世之前,已有「司南」之謂。不過,它與磁性無涉,乃是直立於地面用來測日影的表杆。如《韓非子·有度篇》說:「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即正東西,引申為確定東西南北方向。「立司南」來源於殷商甲骨文中的「立中」和戰國時的「立朝夕」,它們的意思都是立表以測影。當勺形磁性指向器被發明的時候,其狀取法北鬥,名稱沿用「司南」。今人不知其來龍去脈,往往將這兩種不同的司南混為一談。

唐以後改稱為指南

除了上述的表示勺形磁性指向器之外,司南又是指南車、指南舟和報時刻漏的代稱。晉人葛洪所作的《西京雜記》中提到的「司南車」即半自動機械裝置指南車。《宋書·禮志》記載:「晉代又有指南舟。」南朝任昉的《任彥升集·奉和登景陽山》詩吟道:「奔鯨吐華浪,司南動輕枻。」詩中的司南即指皇家園池中的指南舟。可是,指南舟究竟怎樣導航?至今依然是一個謎。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詠《雞》詩云:「氣交亭育際,巫峽漏司南。」

杜詩中的司南實際上是報時刻漏的又一名稱。這句詩的意思是,夜半零時整,詩人恰聞司南的報時之聲。

眾所周知,「指南」有指導或準則之意,而「指南」來自「司南」,「指」、「司」兩字僅一音之轉。在漢至唐的文獻中,我們常可讀到諸如「事之司南」、「文之司南」以及「人之司南」等語詞。如《鬼谷子·謀篇》說:「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梁劉勰的《文心雕龍·體性》說:「故宜摹體以定習,因性以練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

唐代以後,「司南」一詞完全為「指南」所取代。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活用磁石和磁針指向性的知識,道出了「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愛國主義心聲,直用指南(司南)本義,立意卻不同凡響。

最早發現磁偏角之秘的不是沈括

發現磁石、磁針的吸鐵性較易,但發現指向性較難,而要發現磁偏角則更難。因為地球磁場的磁軸線與穿過地理南北極的地軸不一致,故磁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不盡相合,微有交角,這交角就是磁偏角。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其名著《夢溪筆談》中,將方家發明的用磁石磨鋼針的尖端,使之具有永久磁性的方法公之於世,標誌著原始指南針已到實用的新階段。磁針配合分度地盤指向的精度,與司南以及11世紀初的用薄鐵片做成的「指南魚」不可同日而語;故磁針羅盤的發明,很快導致了磁偏角的發現。

北宋慶曆元年(1041)司天監楊惟德在《塋原總錄》卷一中指出,定南北方向時,等到磁針的擺動停止時,在子午方向仔細校正,才能得到準確的南北方向。這項記載表明,磁針羅盤問世後,最先應用它的是堪輿家,最早發現磁偏角的也是堪輿家。

《塋原總錄》不僅是年代明確可考的世界上關於磁偏角的首次記載,而且記載了當時當地磁偏角的大致數值。以前,人們一度將磁偏角的發現歸功於沈括,因為他在《夢溪筆談》中提到「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也」。此條記載已比哥倫布在1492年橫渡大西洋時發現磁偏角要早四百餘年。

自嚴敦傑先生在《中國史稿》第五冊》「宋代科技史部分」引入《塋原總錄》的史料,才將這一世界紀錄又向前推進了約半個世紀。

旱羅盤也是中國人發明的

方家發明的羅盤是磁針與分度相配合的新一代的指南針,使用方便、讀數容易,先後用於堪輿和航海。

中國的磁針和羅盤先後經由陸水兩路西傳,曾給人類文明的進程帶來重大的影響。但在羅盤的發明權上,長期存在一種錯誤的觀點——中西應當分享羅盤的發明優先權。即:磁針浮在水中的水羅盤與指南浮針一脈相承,是中國的發明,但是磁針用支軸支承的旱羅盤是歐洲所發明,後者經由日本船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旱羅盤已是16世紀的事了。根據此前公布的考古發掘資料,參照歷史文獻記載,筆者發現,我國不僅是水羅盤的發源地,而且早在12世紀就率先發明了旱羅盤。

張仙人俑證明了羅盤來自中國

1985年5月,江西省臨川縣溫泉鄉莫源李村農民在窯背山發現一座古墓。該墓出土文物豐富,除金質飾件、水晶佩掛、文房用具、陶瓷、銅器等之外,還出了七十餘件各式瓷俑。其中有座底墨書「張仙人」的張仙人俑一式兩件,瓷土作胎,胎土細勻,素燒,火候偏低,系侍立狀圓雕,由模印貼塑而成,高22.2釐米。風水先生「張仙人」俑,「眼觀前方,炯炯有神,束髮綰髻,身穿右袵長衫,左手抱一羅盤」。

從該墓伴出的墓碑和紀年地券可知,墓主為南宋邵武知軍朱濟南,葬於慶元四年(1198)九月二十五日。考慮到12世紀末是羅盤發明史上極為關鍵的時期,一見到這一考古資料,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

世界上關於羅盤的首次記載,見於南宋筆記小說《因話錄》(書中稱為「地螺」),曾一再為史界所稱引,但其作者卻誤為曾三異,成書年代也不確。筆者根據幾種地方志的記載,考證出真正的作者應是曾三異之兄曾三聘。

世界最古老的堪輿旱羅盤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臨川羅盤不但是現已發現的世界上最古的羅盤的模型,而且,它的磁針與水羅盤的磁針根本不同,其中部增大呈菱形,菱形中央有一明顯的圓孔,明確、形象地表達出用軸支承之意,無疑是一種堪輿用的旱羅盤。

清代乾隆年間堪輿家範宜賓的《羅經精一解·針說》曾說「指南旱針(即旱羅盤),造自聖王」,「創自江西,盛於前明」。他認為旱羅盤系中國古制,創自江西,確有見地,或許當時有所根據,可惜不能起古人於地下而問之。但有了臨川羅盤,加上《因話錄》「地螺」,說江西是羅盤的故鄉該有八九分的把握了。然而,假如對臨川羅盤的認識到旱針為止,那就既對不起羅盤的發明者,也辜負了張仙人俑作者的一片匠心。

羅盤十六分度制源於中國

羅盤的分度主要有二十四(或四十八)向和十六(或三十二)向兩大體系。學術界曾認為前者系中國所固有,後者則純屬歐式。查西方羅盤採用三十二分度的最早記載,見於英國詩人喬叟1391年所作的《論星盤》。

關於西方羅盤(三百六十分度)的最早記載,僅可上溯到1269年法國軍事工程師皮裡格裡努斯的《論磁書簡》。

反觀12世紀的臨川羅盤的分度,第二和第四象限各有四條刻度,根據上下左右對稱的原則,校正第一象限,補足第四象限,可以確定整個羅盤採用十六分度。由此可知,十六分度制亦產生於我國。

中國十六分度制來源於堪輿家視為羅經之本的八卦。八卦圖像,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前者以乾坤為南北,後者以離坎為南北。宋代堪輿家王伋《針法詩》說:「坎離正位人難識,差卻毫釐斷不靈。」表明他的堪輿羅盤用的正是後天八卦。用後天八卦命名的八方定位,加上兩位之間的縫針,恰成十六向,再等分就得三十二向。另一方面,從八卦出發,一卦管三山,則得二十四向,加其縫針,共四十八向。

現在還不能確定中西十六及三十二分度之間在歷史上是否有過交流。唯知荷蘭18世紀有一種十六分度的旱羅盤,根據王大海《海島逸志》的描述,恰似臨川羅盤的翻版,這或許是我們進一步探索的一條重要線索。

張仙人俑手持的臨川羅盤,現存江西省臨川縣文物陳列室,吸引著愈來愈多的觀眾和研究者。更為古老的中國羅盤,或許正躺在地下,等待著炎黃子孫去發現和研究。(本報有刪節)

聞人軍/文

來源:北京晨報

相關焦點

  • 擺鐘與指南針的發明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親密愛人啊,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擺鐘與指南針的發明。擺鐘的發明對擺的研究是惠更斯所完成的最出色的物理學工作。多少世紀以來,時間測量始終是擺在人類面前的一個難題。後來,惠更斯和胡克均發現了螺旋式彈簧絲的振蕩等時性,這為近代遊絲懷表和手錶的發明創造了條件。指南針的發明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磁鐵指極性的國家。早在戰國時期,就利用磁鐵的指極性發明了指南儀器—司南。
  • 古代發明指南針以前,都是靠什麼辨別方向的?答案很簡單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也是對全人類都非常重要的發明。用指南針,也方便古人遠行,以免走得太多冤枉路。那麼,在發明指南針之前,古人用什麼來辨別方向呢?1、路標。首先,古人在路的兩邊都種了樹。這種指路方式甚至一直延續到今天。
  •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
    古人為什麼不稱其為「司北」或「指北針」呢。這與我國對方位的認識有關。在我國古代文化裡,南為陽,北為陰,活人都以陽為尊。我國古代一直以「南」為南北方位之主,面向南方為尊位,且有「南面為王,北面而朝」之說,即面朝南方位的稱帝王,面朝北方的則是朝拜君王的臣子,帝王就座議事都是面向南方。正屋的門窗都開向南。所以指示方向,也以南為主。
  • 指南針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發現了磁體的指極性,大約在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就發明了指南針。最早的指南針叫「司南」,它的樣子像一隻勺子,底是圓的,可以在光滑的盤面上自由旋轉,它用天然磁石製成,當勺子靜止不動時,勺柄指向南方。漢代時,人們將司南放在有刻度的地盤上,這些刻度表示24種方向,幫助司南定向。
  • 吳國盛 指南針與航海技術——中國對世界科學的貢獻
    特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對整個世界近代文明和科學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馬克思曾寫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說來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
  • 想知道指南針是怎麼發明的就來這裡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自然羅界中具有磁性的物質是天然磁石,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利用天然磁石製作出指向工具——司南。由於司南的指向效果並不理租隨著航海事業的興起,直接推動了磁體指向儀器的發展。司南的樣子像一隻勺,由整塊的天然磁鐵豕磨而成,底圓,可以在平滑的「地盤」上自由旋轉,等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
  • 古人沒有導航,他們為何不會走丟?因為古人掌握了這些「高科技」
    實際上人們對地理的研究就是從黃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那時候就有人可以繪製地圖,雖然是根據地理形勢所繪製但是東西南北都有著自己的標記,但那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在古代有著「四方,六合,八荒」的話語,裡面的四方指的就是東南西北,而八荒指的是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在外衍生的四個方位,為此在古代就已經有著方位的說法,但這不代表著古人就能夠自己回家,他們沒有導航這樣的先進儀器也就沒有辦法能夠準確地找到自己的家呢?實際上古人不但能夠自己回到家,而且還能夠找到自己所在地,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四大發明:指南針,看古人如何利用磁性,玩轉地球
    指南針,古代叫司南,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磁針的南極指向地理南極(磁場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司南」之稱,始於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終止於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地球是一個大磁體。
  • 在紙發明以前,古人是怎麼拜祭先人的?
    清明節是中國一個非常重要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很多人都要進行掃墓拜祭先人。中國人有這樣一種風俗,就是每逢清明節或者其他逝者的紀念日,人們都會燒紙錢給去世的親屬或朋友,因為人們相信焚燒紙錢就是給另一人世界親人或朋友送錢,燒的越多逝者得到的就越多,日子就越好過。
  • 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的發現、發明和發展
    古人稱"磁"為"慈"。古人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漢以前古人把磁石寫成"慈石",是慈愛石頭的表達。據1982年3月《光明日報》報導:磁山(在今河北省邯鄲市武安)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發源地。
  • 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是誰發明的?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項重大貢獻。它是根據物理學上磁學原理研製而成。它最早發明於何時,是誰人發明的,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是傳統的說法,也是權威性的說法是有熊國(今河南新鄭市)的軒轅黃帝發明的。西晉崔豹《古今注》說:「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兵士皆迷。
  • 《用於方向定位的指南針》矮腳虎-協助拍攝
    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有三類部件,分別是司南、羅盤和磁針,均屬於中國的發明。 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佔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 中國古人發明5萬個成語,為何近現代很少發明新成語了?
    據統計,中國古人曾發明了5萬個成語,其中有96%是四字成語,可現代卻很少發明新成語,這是為什麼呢?其原因大概有3點。第一,在古代,由於條件受限制,那些出口成章的人不是名門望族,就是滿腹經綸之人。而這些人非常集中,在古代社會非常少,所以,成語在這些人中的使用率非常高。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人普遍都會讀書識字,文化也趨向平民化,自然成語發明就少很多。
  • 古人是怎麼造紙的?這項非遺走進高新區第一中心小學,來看!
    授課老師向同學們介紹造紙術起源及古人製紙方法的演變回顧歷史,這種重要物質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造紙術和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並稱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科學文化發展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 手機上的指南針是怎麼用的?
    1、打開手機找到手機指南針,打開手機指南針,會出現讓你校對2、按著以上步驟進行校對,左右晃動手機,注意手機是與地面平行,出現以下情況時校對完成3、校對完成後會自動跳轉出來進行位置定位。以上就是手機指南針的使用。拓展資料:指南針的作用: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指南針的前身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主要是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比如測量高度、測量仰角、磁偏角測量等。
  • 畢昇率先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為何國際上公認的卻是德國人古登堡
    我國的四大發明中就有,紙張,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是我們國人的驕傲。然而這一重大發明,為何在國際上得不到廣泛的認可。反而後起之秀的德國人古登堡,卻被國際上認為是活字印刷之父。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首先是地理因素。我們都知道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人在宋朝時的發明。
  •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有什麼樣的歷史,它們都是誰發明出來的?
    眾所周知,我們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而這四大發明不僅對我國甚至是對於世界都產生了深厚的影響,它們分別就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藥以及活字印刷術。我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悠久留下的這四大發明匯集了無數古人智慧的結晶,對我們古代時期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乃知道現在,全世界各地還在受它們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四大發明,看看這四大發明到底是誰,又是怎樣一步步發明出來的。
  • 指南針比其他發明早了近幾千年,你知道它的故事嗎
    司針(模型)但是在歷史上並沒有詳細記載由誰首先發明的。並且現代的學者在復原時發現其實古代的指南針並不能準確地指向南方,這是怎麼回事呢?古代的一直作為辨明方向的神器難道是錯的嗎?起源司南是指南針的雛形,「司」意思是指向,故司南也就是指向南方的意思。據記載,司南是在戰國時期發明的,而發明者是廣大的人民群眾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積累而造出來的。
  • 偉大的發明家軒轅黃帝先生
    在涿鹿戰役中,黃帝能夠及時、迅速地發明指南針,並最終戰勝兵神蚩尤,這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從物質的角度來看,黃帝有一個擁有非凡發明天賦的團隊,除了指南針,他還有更多的發明和創作。黃帝發明的第一個:改進房屋建設項目。
  • 中國古代對磁的認識
    在教科版小學《科學》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的首頁,描繪了一幅中國古人在茫茫大海上航行、依靠指南針辨別方向的場景。指南針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隨著對物質磁性認識的不斷深入,並經過多方實驗和研究,發明的用於指向的磁性工具。北宋的沈括是一位政治家和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