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記】:李芳,阜陽市第九中學音樂教師,2017年8月,作為安徽省第九批援疆教師,到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高級中學支教。6月底,帶著滿滿收穫和驕人成績,帶著深厚的民族友誼,結束了一年的支教歷程,回到阜陽,滿載而歸。
大漠、戈壁、沙塵暴、地震、音樂、女教師這幾個毫不相干的元素看似怎麼也聯繫不起來。阜陽市第九中學李芳,一個80後的音樂教師,用她的316天,把這幾個詞語串成一個終生難忘、援疆支教的動人故事,演繹了一段別樣的人生「芳華」。
艱難抉擇萬裡援疆
2017年8月22日的凌晨,李芳眼含熱淚再給襁褓中七個多月幼子為最後一次奶;哄著分開五歲大的孩子緊抱自己雙腿的小手,在孩子的哭鬧中、在愛人不舍的目光裡匆匆離開了家門。
就在十天前,8月11號的上午,瘦弱文靜的她,艱難做了一個後來連她自己都不可思議的人生抉擇:響應號召,作為安徽省第九批援疆教師,到和田地區皮山縣支教一年。
新疆,這塊在史籍中被稱為「西域」的地方,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就已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隨著漢武帝派張騫的出使,它的命運便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接在一起。
「以前都是在地圖上知道這個地方,做夢也不會想到沒想到會在那裡生活工作一年」李芳說,「接下來的十天裡,隨著出發的日子臨近,她每天都度日如年,面對兩個可愛的孩子,她如坐針氈,兩個小孩怎麼辦?大寶正是依戀母親的時候,每晚都在分享著媽媽動聽的幼兒故事後,才能入睡;二寶更是襁褓之中,咿呀學語,還沒有斷奶的嬰兒啊……」
「既然答應了上級,就不能反悔、不能反悔」。為了不讓自己動搖,她和愛人咬牙商定,支教出發前不讓雙雙的父母知道。
22日一早,她含著淚從阜陽到合肥,合肥到西安,西安到烏魯木齊,到和田,再坐汽車穿過沙漠戈壁,40多小時行程11000裡。從和田到皮山200多公裡的行程,卻開了四個多小時。她在日記中寫道:一路西行,戈壁茫茫,黃沙漫天,像是穿越到洪荒的遠古,又仿佛走到了世界的末日,而滿車的人竟連喘氣都聽得十分真切。放眼車窗外,昏黃的太陽,似乎有走不到盡頭的路,才突然明白了那句話:不到新疆,就不知道祖國有多大。
經過長途跋涉,終於抵達目的地,和田地區皮山縣高級中學。
去新疆前,學音樂的她,聽了無數遍的「我們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風光」的歌,可真正到了這裡,幾十公裡甚至數百裡都沒有人煙。卻是一望無際的戈壁黃沙,和遠處喀喇崑崙山的雪峰。空氣乾燥、嘴唇乾裂、鼻子流血;停電、停水、停網絡更是家常便飯,沙塵暴、地震隨時都會發生。
那些日子,她的頭髮掉的特別多,茶杯不離手你仍然是乾渴、乾渴。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她都久久無法入睡,打開手機,翻看著孩子們的照片,想到遠方的那個既當爹來又當媽的那個他,異常難受,淚水就忍不住地打溼枕頭……
戈壁耕耘大漠「種」歌
皮山縣位於南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南緣,喀喇崑崙山北麓。南邊就是印度、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的實際控制區。唯一連結外部的公路是315國道,距烏魯木齊市1800公裡。雖然面積是阜陽的四倍,人口卻只有26萬人。
在皮山縣高級中學,她擔任校團支部副書記,擔任高三藝考輔導老師,同時兼任了16 個班的音樂教學工作,用音樂這個共同的語言,開始了繁重又充滿未知新奇的工作生涯。
雖然一是不太適應環境,農村出身的她暗暗告誡自己:一定幹出樣子來,不能給安徽、給阜陽、給學校丟臉。
在教學中她用一顆充滿愛的心對待課程、對待課堂、對待每一位民族學生。每天都超負荷運轉,她把自己的專業特長和體能精力發揮到極致。在課堂上李芳利用當地學生們的特點,用不經意的行為卻改變了大部分同學們的學習生活習慣,這樣她的課堂處處充滿著鼓勵和引導,處處洋溢著愛的暖意!
她和援疆教師朱飛合作,創作了皮山縣高級中學校歌——《綻放在漠上》現已在全校廣為傳唱,在茫茫戈壁灘、在少數民族孩子心裡種下歌聲和希望,她創作榮獲自治區一等獎的歌曲《陽光下成長》也是很有偶然性。接到作曲邀請後,她壓力很大,從耐心教唱,編排動作,到上海請自己的同學編輯免費製作,每一個環節的完成都是異常艱辛,由於語言不通,教唱編排看似簡單的內容,都需要不知多少遍遍的重複,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是靠一個懂漢語女孩子翻譯,短短17天,她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沒有想到獲了自治區的大獎。
李芳還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策劃了校園首屆文化藝術節、喜迎黨的十九大、青年歌手大獎賽、舉辦集體婚禮等活動、組織並擔任皮山縣「唱響新時代」國家通用語言大賽的評委、輔導並排練皮山縣教育系統「籃球、足球」比賽開幕式等,一系列的團內外活動,將學校的學生社團工作開展的有聲有色,大漠上飛來了潁淮的百靈鳥,讓孩子們看到了多彩的世界,她被孩子們評為心中「最受歡迎的老師」。
劍膽琴心情暖皮山
李芳在學校經常說:內地老師不遠萬裡來到新疆,是為了幫助民族教師提高普通話水平,幫助更多的孩子成為雙語人才,從而真正融入祖國大家庭,更好的建設自己的家園。一些從開始陌生默默地躲著她,慢慢接受了這個來自漢族真誠愛笑老師。
這裡學生課外書籍嚴重匱乏,李芳很是著急,怎麼為師生們送去了寶貴的精神食糧。「書潤皖疆,情暖皮山」活動開始後,她積極聯繫自己的學校阜陽九中,迅速籌集了價值2萬餘元的1000多冊愛心圖書。少數民族孩子拿到帶有阜陽九中圖書漂流印章的書,他們深深地記住了「阜陽」這個遙遠而親切的兩個字。
「用愛生活,你會使自己幸福;用愛工作,你會使很多人幸福!」。她收了四個本校老師當徒弟,利用業餘時間指導教師改進教學教法,提升專業水平,喚醒了教師的專業課改意識,為該校帶來了一股清新風氣。
李芳老師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皮山縣中學的一些學生家庭條件十分艱苦,李芳帶些早餐給班裡的孩子們吃。「經常對孩子噓寒問暖,孩子也特別尊重她。有時熱情的單純的學生有時突然掏出一把大棗送給她;還有的學生,會拿出自己畫的李老師畫像送給她,更有血多的孩子給她寫信,表達對老師的感謝。
在遠隔萬裡的皮山,在教學之餘,李芳和當地兩家人結為親戚。每月都會看望阿迪來.熱孜宛古麗家、祖麗阿亞.穆合塔爾家,還送上慰問品。尤其阿迪來.熱孜宛古麗中年女同胞,因為語言不通不能交流,在接過她送上的大米、麵粉、油、衣服後,一直在飽含謝意的目光看著她。在揮手告別時,她突然給她系上一條絲巾,送上十分漂亮的手提袋,裡面裝了核桃和熱乎乎的茶雞蛋。意外感動的李芳偷偷地塞給了她200元錢,就這樣一顆滾燙的愛心,拉近了安徽人民與新疆人民的距離。
在皮山中學,她還做了一件值得安徽人驕傲的事:教每位師生唱黃梅戲,耳熟能詳的的經典唱段《女駙馬》《到底人間歡樂多》等孩子們都會唱,文化的融合,進一步拉進了師生的距離,增進了民族間的情感!
今年元月份,是她最忙碌的時候,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她還要組織高三藝考生做最後的專業衝刺訓練。然而,偏偏在這時候,她得知自己的兩個寶貝兒子先後生病住院了,面對著難言的思念之痛,每晚都是含淚昏睡。第二天還要帶著沙啞的聲音上課。她說:那時候的她幾乎行走在崩潰的邊緣,就是憑著自己血脈裡的那股子韌勁,在飽受煎熬之後,然她堅持了下來。
有人曾說過:祖國需要處,都是我故鄉。一年來李芳收穫了別樣精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屆文明風採大賽優秀指導教師、和田地區優秀援疆教師,6月底,皮山中學的喜報傳來,她所輔導高三藝考生32人達本科錄取分數線,創下學校空前歷記錄。這不但是對她支教工作的最好褒獎,給自己學校和家人最好的答卷,也是給新疆32個孩子最完美的人生禮物。
就在支教歸來,一封來自新疆的感謝信也寄到了校長飽含深情地向李芳表示衷心的感謝和敬意,高度讚揚「心系邊疆教育、敬業追求、無私奉獻」。
李芳舍小家,顧大家精神境界,鮮活的援疆經歷,對阜陽九中的教師影響很深。有位老師激動地說:「李芳老師為了一份事業、一種追求,不遠萬裡,義無反顧到祖國邊陲, 是內地教師的楷模……」一位網友專程為李芳寫道:女兒志向凌雲間,劍膽琴心赴邊關,大漠深處綻芳華,一片真情灑皮山。
一次支教路,一生援疆情。她說,援疆支教是一段經歷、一份驕傲,更是一種情懷和精神,這是一個人生最有價值的回憶。讓她的青春的足跡在祖國的邊疆駐留了316天,李芳在皮山中學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在民族兄弟家裡,在廣袤的沙漠戈壁,她用執著、堅守和奉獻演繹著一個傳奇故事,給自己的人生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和田玉的故鄉的綻放出自己的青春芳華。
【短評】寫完此稿,不禁為李芳隻身萬裡援疆支教事跡而感動,弱小的她卻有大山一樣的品格,相信一年支教經歷一定會溫暖整個她的一生的回憶。
她坦然接受人生旅途一次援疆支教重大轉折,這對如何塑造新時期合格的人民教師有著重要啟示作用,教育廣大青年教師沉下去、沉到底,增強到基層、到農村、到艱苦一線崗位鍛鍊成長的信心和勇氣。
她的事跡蘊含著堅定信仰、情系新疆、做新時代「民族脊梁」的英雄主義情結;體現一種腳踏實地、吃苦耐勞、行勝於言的實幹精神;演繹一種知識分子無私奉獻、勇於擔當、報效祖國、赤誠踐諾的獻身壯舉。她的事跡告訴人們: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