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場」感受戲劇文化魅力

2021-01-09 央廣網

被稱為「京城文化新地標」的老舍戲劇節已成功舉辦四屆,是首都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生動實踐,也是北京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活動之一。2020年受疫情影響,藝術家們渴望回歸舞臺與觀眾互動,觀眾們更是期待著精神食糧的撫慰。除了走進劇場觀演外,本屆戲劇節希望通過「戲劇茶館」文化活動,營造真實的、充滿人氣的「在現場」氛圍,呈現戲劇獨特的「在現場」魅力。從2020年10月23日至12月底,戲劇節推出了「在現場」和「現場放映」多場主題活動,為觀眾們打造多元的戲劇感受方式——在劇場之外的空間通過對談沙龍、主創見面會、劇本朗讀、主題講座等活動形式感受戲劇文化魅力。讓大家不再隔著屏幕相見,不再獨自欣賞藝術,而是以觸手可及的藝術溫暖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戲劇之美。

在多場活動中呈現老舍戲劇不同精彩

第一場頗具意義的實景話劇演出和「我在現場」對談活動,在位於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的老舍紀念館四合院裡舉行。柿子樹正碩果纍纍,觀眾們在深秋暖陽的午後相聚在老舍故居裡。小院裡實景話劇《鄰居們》的兩家人掀開門帘走出來:調皮搗蛋的孩子、三年才結果的海棠、一封寄錯的信……小院裡吵吵鬧鬧的場景隨時一觸即發,鄰居們在煙火氣中有滋有味地生活著。演員們在真正的四合院裡演著鄰裡故事,觀眾、主創和老舍研究會的學者以鄰居們的視角觀看著故事的發生。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史寧說,如果用一個詞形容老舍先生,那就是「平民」。老舍先生作為一個飽覽中西文化的人,在1936年的時候寫過一篇小文章叫《我的理想家庭》,提到他認為的理想生活環境就是最適合老百姓居住的小院兒。

「我在現場」單元第二場線下體驗活動——「戲劇之於藝術生涯」在天橋藝術中心舉辦,由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2018級青年戲劇創作者們為觀眾帶來經典話劇《家》的精彩片段演繹。話劇《家》是曹禺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被譽為從文學作品到戲劇劇本改編的典範。2020年是中國傑出戲劇家曹禺先生110周年誕辰,第四屆老舍戲劇節劇目展演單元也特別選入曹禺改編版本《家》,以此致敬戲劇文學大家。此次活動邀請了長期從事戲劇藝術、戲劇教育的優秀戲劇人與百位觀眾進行了熱烈、深度的交流與對話,分享戲劇藝術帶給他們的創作靈感與體悟,全程線上同步直播吸引了數萬劇迷在線圍觀。

2020年12月6日,「我在現場」單元與北京大學學生劇社合作,於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呈現了一場題為「文學對創作者一生的影響」的體驗活動。北京大學學生劇社上演了老舍的《面子問題》第一幕,這是老舍先生創作於1941年的三幕話劇。老舍以諷刺筆墨描摹劇中人物,不僅是對當時國民劣根性的又一次批判,也是對抗戰時期國民黨官僚機構腐敗作風的鞭撻。演出以當代視角解讀老舍先生超越時空限制的文字,以青年人的蓬勃朝氣賦予經典文本新的生命力,帶領觀眾在現場領略老舍作品和戲劇藝術的魅力,致敬戲劇文學精神。

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張力剛、王潤、張然和梁田共同回憶了浸潤於戲劇和文學之中的校園時代以及劇社經歷對自己一生的影響。

以老舍的文學精神塑造北京城市品格

北京城是歷史上最後五代封建王朝遼國的陪都和金、元、明、清的都城,在發展的歷程中沉澱下來的胡同和四合院成為了北京的城市形象。老舍的文學敘述努力把胡同和四合院跟外面的更廣闊的天地聯繫起來,表現了城市文化自信的凝聚力。戲劇節秉承老舍的精神衣缽、打造「全城有戲」的戲劇文化空間,增強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文化活力和影響力,讓戲劇文化浸潤北京市民的生活。

戲劇節閉幕大戲《我的理想生活》的導演梧桐說,當有肢體劇、默劇或者其他文本性不那麼強的戲進來,應該跟老舍戲劇節產生關聯嗎?文學發展到今天一定不僅僅是「文辭」,尤其是和戲劇相關的文學,我們可以將其引申為「視聽文學」,它是立體、全面、多維的。老舍戲劇節在選戲上一直在拓展文學的內涵,在強調文學修養、文學精神、文學底蘊,在強調戲的內在品質。

《我的理想生活》選取了老舍先生的六則作品——《我的理想家庭》《善人》《火車上的威風》《月牙兒》《駱駝祥子》和《老年的浪漫》。老舍的作品,可以類比莎士比亞,當代感特別強,穿透力和感染力都很強。《我的理想生活》用當代的藝術思維、當代的觀演關係、當代的戲劇理念來承載、解讀老舍,用當代的戲劇向前輩的文學致敬。文本上,保留了老舍原作品當中95%的文字,把老舍的東西「擱」在這裡,用我們的舞臺視聽語彙去解讀老舍的原著。

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說:「哪裡有恐懼,哪裡就有愛。」那些依據真實災害所進行的文學創作,從文化記憶的角度見證了歷史,它可以在任何時候帶領人們「重返現場」,在重溫彼時的「無助」與「絕望」後,痛定思痛,更加珍視生命的寶貴。真正的作家背負著全人類的苦難。他是人類記憶的存儲器,又是人類行為的啟蒙者,靜默如深淵,高昂如旗幟。他不會羅列現象,也不是僅僅去講述一個故事,而是把文字變成思想。就像老舍的《四世同堂》,這種思想既有民族的特性,又有人類的共性,每一個字都是人類苦難的結晶和升華。

用老舍衣缽堅守戲劇現場

談到2020年戲劇節的特殊背景,戲劇節策劃人之一程輝說,經歷過疫情之後更需要劇場了。被困在家裡的時候,我們都在思念溝通和交流,而劇場則是重新構建交流的一個絕佳場所,所以我們希望通過老舍戲劇節,用回歸現場的方式發出聲音,告訴大家:劇場還在。線上雖然對推廣戲劇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現場」仍然是戲劇不可或缺的,或者說是最根本的所在。2020年在劇目選擇上更重視人文關懷,更在意對人與人之間關聯的展現。我們不想簡單地用線上放映的方式,而是想寄託一種我們的期待和情感,於是選擇了劇場放映的方式,並選取了《真假桃花》《萬尼亞舅舅》和原版《戰馬》這三部首次或鮮少在國內放映的劇目,表達對國外戲劇夥伴的支持和思念,儘可能地表達「我在現場」的堅守。

回顧四年來的艱難歷程,北京演出公司副總經理林禮斌說:「老舍一生始終強調『民眾情感、人文關懷、民族語言、國際視野』的文學書寫,這就是我們這個城市的靈魂,是我們反觀自我的一面鏡子,是我們反觀自我文化形成的一段根基。撐過一個戲劇節的艱辛難與人言,不念過去,不畏將來,越是特殊的時刻,越需要我們挺身而出,方能凸顯文化企業的社會擔當。我相信只要堅守呼喚戲劇文學精神的初心,就一定可以為觀眾奉獻更多的高品質、國際化的戲劇,通過有溫度有個性的『戲劇』這一媒介,傳承以老舍先生為代表的北京本土文化精神,塑造北京特有的戲劇品牌!」

相關焦點

  • 朔州圖書館:小手指畫臉譜,感受戲劇之美
    朔州大秧歌作為朔州本地的傳統戲曲劇種,地方特色濃鬱,藝術魅力獨特,是塞北戲曲藝術的一顆燦爛明珠。12月5日,朔州市圖書館舉辦「傳承朔文化,爭做好少年」系列活動——小手指畫臉譜,感受戲劇之美活動,正式拉開了「開啟新徵程 閱讀新篇章」2020年「朔圖讀書月」系列閱讀推廣活動的序幕。
  • 戲劇教育是什麼——淺談戲劇教育的魅力
    此外,她還把戲劇教育融入到夏令營活動,讓孩子們在大自然的滋潤中,體驗戲劇藝術的無窮魅力,更是讓中國戲劇走出了國門,走向世界。1.戲劇教育深入夏令營活動在今年夏天,中外戲劇文化交流組織聯合早藝網精心打造戲劇暑期檔——中外戲劇文化交流親子遊學夏令營;特別推出法國、倫敦、賽普勒斯三條夏季遊學線路。此次夏令營活動的意義在於讓更多的孩子體驗戲劇,體驗海外遊學,讓中國戲劇走出國門,讓世界看見中國美。
  • 端午節假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端午節假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2020-06-26 1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與戲劇劇場的危機
    3《欲望號街車》  在一個媒介化的時代,觀眾對「現場性」的感受從「身體的現場性」轉向「媒介的現場性」,這不是戲劇的希望,而是戲劇的危機自2009年迄今,英國國家劇院現場放映了50餘部作品,吸引了全球550多萬觀眾走進2000多家影院觀看。自2015年引進中國以來,已經在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成都、西安、臺北等18個城市的26個影院放映超過400場,吸引觀眾超過8萬人次。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的成功是一個令人矚目的文化現象,它使我們思考媒介化時代戲劇的命運。
  •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落戶中國 用電影展現戲劇魅力
    人民網北京6月17日電 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重要戲劇合作項目「英國國家劇院現場」近日在京啟動。據悉,今年「英國國家劇院現場」項目將有10部熱門戲劇分三批在北京、上海等地放映。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就是在保證視聽效果的前提下將倫敦西區、紐約百老匯、外百老匯上演的熱門戲劇通過電影的方式呈現給全球觀眾。
  • 感受戲曲,彰顯傳統文化魅力,郴州市八中「戲曲進校園活動」報導
    文圖/鄧紅兵 譚繼紅為傳承戲曲文化精粹,提升同學們對戲曲文化的興趣,培養同學們的戲曲文化素養,幫助同學們了解戲曲文化知識,6月29日下午,湖南省崑劇團的專家名角蒞臨我校送戲上門。活動中,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雷玲老師為孩子們介紹了崑劇知識。
  • 湖南衡陽:暑假感受中醫魅力 傳承中醫文化
    2020年8月23日,湖南省衡陽市衡陽縣婦幼保健院為暑假的學生開展了「感受中醫魅力,傳承國學文化」主題實踐活動。醫務人員為學生們講解中醫藥知識,體驗中藥材配置和搗藥技能,並指導學生現場製作中藥防蚊香包,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中醫藥文化。(劉欣榮攝/光明圖片)( 文章來源:光明圖片)
  • 臺北: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孫悟空、媽祖、哪吒、財神爺大型偶像在喧天的鑼鼓聲中,吸引著成千上萬市民好奇的目光;戲臺上鴻勝醒獅團的《夜遊龍宮》、露天電影院放映的《梁山伯祝英臺》令人叫絕……  「文化是可長可久、靜水流深」。在人山人海中臺北市文化局長龍應臺說。  與此同時,臺灣最著名的現代舞團的雲門舞集,也向市民推出新作《行草》的開放排練。舞蹈家們在王羲之、蘇東坡、懷素等書法名家的手書背景前律動起舞。
  • 感受蒙古族傳統文化魅力
    又有著怎樣獨特的民俗文化?為了讓孩子們從小了解並熱愛家鄉文化,9月22日,北方新報社聯合自治區團委舉辦了「民族團結進校園,同心共築中國夢」主題活動,組織小記者們進行了一次蒙古族文化體驗之旅,大家走進蒙古包,自己動手熬製奶茶、品嘗白食、體驗搏克……感受蒙古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 戲劇講座走進課堂 小學生感受藝術魅力
    人民網北京11月12日電 「什麼是戲劇」「戲劇是怎樣起源的」「戲劇演員是怎麼選出來的」……日前,北京市東城區史家小學六3班的同學們迎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戲劇課。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社教部主任陳利給孩子們帶來一堂「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童眼看戲劇」的藝術講座。
  •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今天學習了非遺文化,讓我受益匪淺,我一定要學習傳承好非遺文化,刻苦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會昌縣會昌小學學生劉燁蓓激動地說。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會昌縣組織學生走進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傳播基地參觀學習。基地內懸掛著「翰林」、「進士」、「博士」等17方匾額,令人目不暇接。非遺傳承人肖天長在講解匾額文化同時,還詳細講解每一塊匾額背後的勵志故事。隨後,肖天長還揮毫潑墨,現場展示榜書的書寫,介紹匾額製作流程。
  • 走近皮影戲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走近皮影戲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2020-11-30 16:35:26   來源:淮北新聞網
  • 感受傳統文化 體驗藝術魅力
    原標題:感受傳統文化 體驗藝術魅力   12月17日,青島市即墨區龍山中心幼兒園開展「傳統
  • 曹禺戲劇的啟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此後曹禺又創作了《日出》(1936)、《原野》(1937)、《北京人》(1941)、《家》(1942)等劇作,這些膾炙人口的戲劇名作,蘊含了豐富深刻的精神內涵,具有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它們不僅被譯成英、法、俄、西班牙等多國文字,而且常演常新,此外還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舞劇、京劇、評彈等多種藝術形式。僅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就先後15次創演、復排曹禺的8部話劇。曹禺戲劇的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從何而來?
  • 濟南十一中組織學生觀看話劇表演 感受藝術魅力
    舜網訊 4月初,由濟南市委宣傳部指導,濟南市教育局、共青團濟南市委、濟南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等部門聯合承辦的「首屆濟南市中學生戲劇節」在濟南藝術學校正誼劇場舉行了盛大的啟動儀式。濟南十一中體育藝術中心選派了語文組許珉老師、杜小文老師參加了啟動儀式。
  •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海口龍華區開展家庭親子閱讀活動
    活動現場,小朋友們學習製作燈籠,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海口日報記者周慧 攝12月22日,海口龍華區婦聯在丁城幼兒園開展書香飄萬家之「傳統文化 中國好家風 」家庭親子閱讀活動。活動通過豐富的閱讀志願服務活動,為社區30位親子居民推廣中國好家風文化。
  • 感受貝雕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感受貝雕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2020-12-15 1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感受英語的魅力
    感受英語的魅力文:黃悅靈老師圖:黃俊傑 王琳英語是一門優美的語言,在英語的世界裡,從來不缺乏引領時代的人物,婉轉動人的故事,雋永深刻的哲思。學好了英語這門語言,不僅能讓你在高考的考場上自信滿滿,而且能給你未來的人生帶來更多的契機。關於英語的魅力,今天主要談一談它的語感美和文化美。
  • 「海島梨園」首屆少兒戲曲夏令營開班 這個暑期,一批少年兒童感受越劇藝術魅力
    一群小花旦和小武生紛紛亮相,接下來一個月,他們將紮實練習越劇基本功,感受戲曲文化帶來的魅力。據了解,此次夏令營活動由市戲劇曲藝家協會主辦,首次以公益培訓的形式面向全市招募了一批熱愛戲曲的少年兒童,經過前期面試篩選,最後選定了32名7歲到12歲的少年參與。開班現場,來自市戲劇曲藝家協會、市青年越劇團和市青年戲曲學會的老師們,根據孩子們的形體條件選拔出了花旦和小生的角色。
  • 遊覽上海「非遺」 感受文化魅力
    遊覽上海「非遺」 感受文化魅力沈琦華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非遺與旅遊的深度融合產生「化合反應」,遊走上海「非遺」線路,可以近距離感受申城的文化魅力。寶山非遺遊線火爆上海非遺文化中心精心提煉上海非遺文化元素,與旅遊線路有機融合,發布了一系列的「非遺之旅」,其中包含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顧村公園和寶山寺的寶山遊線受到滬上遊客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