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暉,肇慶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李暉,1971年生,女,肇慶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學前教育研究。
內容提要:盧仲衡自學輔導教學模式的建構是一個對中外教學實踐不斷反思的過程。一方面他對我國傳統的自學理論與模式以及班級授課制、個別教學、程序教學進行了反思與批判;另一方面他又從教育智慧、自學輔導教材、師生關係、教學原則、學生學習心理品質分類、教學過程等方面重構了本土化的自學輔導教學理論體系與實踐模式。他首創的在教師輔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自學的「啟、讀、練、知、結」自學輔導課堂教學過程,對中國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產生了積極影響。
關 鍵 詞:盧仲衡 自學輔導 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2015年教育科研重大項目「教學倫理的基本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0-0186(2016)08-0114-08
盧仲衡自學輔導教學模式,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產生較大影響的教學模式之一。他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思維為目標,以創新教學模式作為教學改革的方式與途徑,在對傳統班級授課制進行反思、吸收程序教學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教育的國情、區情、校情首創自學輔導教學模式。
一、以學為本:自學輔導教學模式的探索歷程
(一)從因學論教到先練後講:自學輔導教學在我國由來已久
「自學,顧名思義,靠自己學。」[1]我國是一個崇尚自學的文明大國。最早的教育著作《學記》中就有「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思想,《論語》中也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觀點。二者共同的教學觀,就是學生必須在充分自學並對知識有一定深度理解的基礎上,教師才去啟發誘導。沒有自學的教學活動是低效的。這種觀點的深刻影響,促使我國古代逐步形成了「以學為本」「因學論教」的自學教育格局。
近代以來,西方程序教學法、個別教學法等自學教學思想傳入我國,並深刻影響著我國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對我國自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深遠。為此,從20世紀開始,一些教育改革思想者積極開展自學教學改革研究,構建自學輔導教學理論體系。「教授者之責任僅在輔助與保護而已。」[2]「今後教授之成立固不外於自學輔導。」[3]在這種教育思潮的影響下,俞子夷等則開始了自學輔導的探索。所謂自學輔導法,其要義有兩點:一是「強調學生的自覺性,突出學生的自學」;二是「學生自學的同時,教師要給以必要的輔導」。[4]具體包括四個相互關聯的階段:指定作業、指導自學、檢查和總結。其中指導自學是自學輔導法的關鍵階段,它對「學生自學能力的養成,知識技能的獲得都有直接的影響」[4]。教育思想者、改革者從理論和操作層面對自學輔導教學已有較為系統的論述,為後來推廣自學輔導教學法奠定了基礎。
同時,一批有志於改革中國教育的先行者大膽開展教育改革實踐,著手構建自學教學模式。俞子夷主持南京高師附小試驗;沈百英主持江蘇第一師範附小的實驗;舒新城在上海吳淞中學開始道爾頓制試驗;梁漱溟創辦勉仁書院,開展學生自學、自修試驗;陶行知開展從生活中學習的學校自學實驗;陳鶴琴、葉聖陶、朱自清開展個性化實驗。新中國成立後段力佩在育才中學開展「先練後講」的自學實驗,明確指出了「讓學生學會自己看書、自己練習、教師再加以指導」的自學輔導思想。[5]這些改革在吸取西方教學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國情、校情,大膽實驗,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尤其是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變革師生關係,改革課程、教材、教法、學法,提高教學效果等方面在我國教育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我國教育改革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以後國內自學輔導教學實驗留下了許多啟發與借鑑。
(二)從個別化教學到程序教學:西方對自主教學的探索
詹姆斯和杜威是西方最早對自主教學進行探索的實用主義教育家。詹姆斯和杜威用兒童的個別化及自由化教學反對班級授課制。
班級授課制是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創立的。後經赫爾巴特、凱洛夫等教育家的強化,他們倡導並踐行的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使教師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達到了極致,同時使班級授課制不利於個別教學和發揮學生主體地位,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等缺點日益彰顯。
杜威從兒童的主體地位出發,提出兒童中心論,挑戰班級授課制。杜威的兒童中心論在一定程度上對課程體系、課堂組織形式、統一教學、教師主體地位、傳統的「三中心」教學等都進行了有力的「破壞」。杜威實用主義教育中的合理成分無疑對世界教育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並奠定了他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
後來出現的道爾頓制、文納卡特製等個別化教學思想,也向班級教學發出了挑戰。美國帕克赫斯特創立的道爾頓制推行學生接受作業、作業室自學自研、教師解疑的個別輔導自學模式和美國人華虛朋創立的文納卡特製實施課程目標分類、單元小步自學、測驗診斷結果、教師個別指導的教學組織形式都是個別化教學的典範,使個別化教學達到了頂峰。
程序教學法源於美國心理學家普萊西(Presser SL),是一種依靠機器和程序教材呈現學習程序進行教學的方法。[6]創立者是「程序教學之父」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他通過動物實驗得出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建立了操作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
1953年斯金納到他女兒所在的學校參觀,在聽算術課的時候,他發現一個教學現象,在課堂上很多孩子都願意回答問題,但不一定都有機會表現,而且教師也不一定都及時反饋。斯金納目睹課堂上「被摧殘的心靈」,立志於教育改革。1954年他用從動物實驗中得來的「小步子」和「及時強化」等原理編寫教材,創立了程序教學法。程序教學法根據人類活動是一種有序的行為過程的原理,按照有序選擇學習資源、分步有序強化教學活動、有效控制教學過程、提高個體學習效率的思路建構教學方法。
程序教學法的具體操作方式分兩個階段:一是小步子,教材內容單元化、排列順序邏輯化;二是及時強化,單元項目習題化、學習內容獨立內化、正確反應後及時強化。斯金納創立的程序教學法無疑是人類教育史上一場偉大的革命,它不僅僅是在教育理論、教育方式、教育研究等領域創新了一個新時代,更為重要的是程序教學法確實給人類教育方式、學習方式帶來了一場深遠與廣泛的影響,並在人類教育史上,第一次引起了人們對個別化教學研究的重視[7]。因此,國外輿論稱其為教育的「第二次產業革命」。
此外,西方還產生了諸如暗示教學法、綱要信號法、發現教學法、發展性教學、非指導性教學、範例教學、探究法、提問法、討論式教學法等理論,其所倡導的以學生自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對我國自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深遠,對教與學的關係也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