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於揚 李玉坤 文圖
隨著舌尖3的熱播,相信很多讀者和網友都看到了胡辣湯的片段。可您知道片中引入講述的那位的哥曾經想打退堂鼓嗎?您知道拍攝時,團隊成員有多喜愛胡辣湯嗎?對此,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採訪片中「主人公」的哥張鑫鋒、熬湯師傅高群生為您一一揭秘。
此外,隨著逍遙胡辣湯登上高端紀錄片的舞臺,這讓胡辣湯的發源地西華縣也無比自豪。對此,西華縣委書記林鴻嘉接受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獨家採訪時點讚說,舌尖3關於胡辣湯的片段拍出了鄉情溫度,拍出了歷史厚度,拍出了民生高度!
花絮1:兩次進行拍攝,總策劃每次都一氣喝下三四碗胡辣湯
昨日上午,高群生在逍遙鎮的胡辣湯店依然是「人山人海」。從年前臘月二十開始,隨著眾多遊子歸鄉過年,人們都爭相到店裡喝一口老家的胡辣湯。「每天賣出去100多桶,5000碗左右,10多名僱工日夜忙活。」高群生高興地說,就這還是舌尖播出後的場景,播出以後估計還要比這火爆。
據高群生介紹,舌尖3的團隊曾兩次對他進行拍攝,一次拍攝做湯的全過程,一次拍攝他參加胡辣湯大賽的情況。「總策劃高塬老師,每次拍攝都一氣喝上三四碗胡辣湯。有時候連拍一兩個小時後休息,還要加上一碗。」高群生自豪地說。
「我不緊張,也不怯場。」高群生說,他站在鏡頭前有著一股強烈的責任感,暗自下決心要把胡辣湯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讓億萬觀眾了解逍遙胡辣湯的美味真諦,讓胡辣湯走進更多的千家萬戶。
花絮2:片中的哥非西華人,最早拍攝時想打退堂鼓
同高群生的「淡定」相比,另一位與胡辣湯有關的人物計程車司機張鑫鋒就緊張多了。昨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聯繫到張鑫鋒時,他還在許昌市許昌縣陳操鄉老家過年,預計正月十二左右返回杭州。
「我和舌尖中國的拍攝團隊算是偶遇吧。」張鑫鋒說,去年有一天晚上他開夜班車下班,去那家胡辣湯店喝湯,正碰上舌尖上的中國工作團隊挑選人物。「我也不知道咋選中我了,當時我特別緊張,咱這人臉皮比較薄,也沒上過電視,怕說不好。」張鑫鋒說,後來在導演和店主的安慰下,他慢慢放鬆了情緒,就坐在那喝湯,配合完成了拍攝。
「這次能為胡辣湯出鏡『代言』,我覺得特別自豪。其實咱河南胡辣湯的美味,早就該宣傳了。因為胡辣湯是多少年的傳統了,不管在老家還是杭州,都喜歡喝胡辣湯。」張鑫鋒說。
點讚: 拍出了鄉情溫度、歷史厚度、民生高度
昨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專訪了西華縣委書記林鴻嘉。他認為,《舌尖上的中國》是最具影響力的美食類紀錄片之一,該片通過對中華美食的多角度拍攝,集中展現了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醇厚和源遠流長,以及與食物相關的儀式、倫理等中國鄉土文化。特別是《舌尖3》中關於胡辣湯的精彩片段,我反覆看了多遍,切實拍出了鄉情溫度,拍出了歷史厚度,拍出了民生高度。
「這是一部有鄉情溫度的紀錄片。」林鴻嘉說,西華是胡辣湯的發源地,但攝製組卻選擇在杭州拍攝胡辣湯,用這樣一種獨特的方式不僅講述胡辣湯走出河南的故事,也藉助一碗胡辣湯講述了千千萬萬外出打拼的河南人的故事,更講述了千千萬萬漂泊在外者的鄉情、鄉愁。一碗胡辣湯是家的味道,是媽媽的味道,是他們在外奮鬥的最大慰藉,遊子們走到哪裡,胡辣湯就會跟到哪裡。
林鴻嘉認為,這還是一部有歷史厚度的紀錄片。據考證,逍遙胡辣湯於北宋末年自宮內傳入民間,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舌尖3》透過矗立在沙潁河邊的宋塔和河邊的逍遙古鎮,透過沙潁河漕運的千年興衰,讓人們了解到逍遙胡辣湯之所以歷久彌新,關鍵在於逍遙作為一個重要的內陸水旱碼頭、八方客商的集散地,使逍遙胡辣湯得天時地利,融合了南北不同風味,既傳承了大宋內宮秘方,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這碗熬了800多年的胡辣湯既是歷史的又是現代的,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
「這是一部有民生高度的紀錄片。」林鴻嘉說,攝製組在迷人的沙潁河畔,在古法打料的石磨中,在胡辣湯非遺傳承人熬湯的舉手投足間,不僅拍出了胡辣湯的色之鮮美、香之雋永、味之醇厚,也拍出了「小吃不小」的主題,拍出了數萬西華人以此為生、走南闖北的艱辛。
林鴻嘉介紹說,過去,西華人民迫於生計外出熬湯賣湯,胡辣湯是老百姓養家餬口的營生。改革開放以來,歷屆縣委政府始終高度重視胡辣湯產業發展,使胡辣湯從地方小吃逐步提升為待客佳餚,先後榮獲「中華名小吃」、「中華老字號」、全國首批「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等榮譽稱號。目前,西華數萬熬湯人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十餘家胡辣湯料生產企業,研發生產胡辣湯方便調料、豆沫料、水衝胡辣湯、牛羊肉胡辣湯等8大類60多個品種,帶動粉條加工、食醋釀造、食品包裝以及山羊飼養、大蔥和辣椒種植等相關產業,每年可增加農民收入數十億元。
「我們相信,隨著《舌尖3》的播出,這碗熬了800多年的胡辣湯一定會越走越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林鴻嘉最後表示。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薛貝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