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12月22日訊(記者 焦以璇 王家源)今天,教育部舉行2020「收官」系列第六場新聞發布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深入參與全球教育治理邁出新步伐,密切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合作,服務國內教育改革發展取得新進展。
「過去5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會見來訪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並向雙方合作舉辦的重大活動發賀信,為我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合作指明了方向。」秦昌威說。
秦昌威介紹,5年來,我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先後舉辦了第二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2016)、國際職業技術教育大會(2017)、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2018)、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會(2019)、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2020),圍繞教育信息化、人工智慧、職業教育等與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密切相關國際教育領域熱點和前沿議題,積極同國際社會分享中國經驗、中國方案。
「這些會議形成的《人工智慧與教育北京共識》《唐山聲明》《保護和促進世界語言多樣性嶽麓宣言》等一批重要成果文件,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重要文獻。」秦昌威說。
5年來,我國積極提供國際公共產品,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設立的長城獎學金共資助來自82個國家的291名學生來華學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的15個掃盲項目獲得我國與該組織合作設立的孔子教育獎,10個項目獲得女童和婦女教育獎,20個項目獲得亞太地區教育創新文暉獎及榮譽獎,產生良好的示範激勵效應。連續實施中非信託基金項目惠及10個非洲國家,在支持項目國教師培訓、提升教育質量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國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平臺積極與國際社會分享中國教育領域有效進行疫情防控、開展大規模線上教學,實現「停課不停學」的經驗,積極向國際社會推介我國優質在線教育資源和平臺,並向非洲國家提供一批免費優質線上資源,樹立了我良好國際形象。
5年來,我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多個合作平臺,完善合作格局。依託有關高校和地方合作設立了國際高等教育創新中心、國際工程教育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繫學校網絡國際中心和教師教育中心等4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類機構,在華設立的教育類二類機構達到5個;設立了陶瓷文化保護與創新、和平學、工業遺產、文化遺產法等6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在華設立的教席達到20個。這些中心和教席在教育扶貧、教師培訓、疫情期間推廣在線教育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作者:焦以璇 王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