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張虹蕾 丁舟洋 每經編輯:魏官紅
身處疫情嚴重的武漢,一邊是「停課不停學」的教育訴求,一邊是並發流量可能超過平時百倍以上的需求。因此,投放在武漢的在線教育系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天喻教育總經理付秦華回憶道,武漢封城的那一天,他們就接到了搭建空中課堂的任務。這麼大的學生規模要共同在線學習,對整個業界而言,都是一次很大的嘗試和考驗。
從1月31日,武漢市數萬名教師通過空中課堂接受線上直播培訓,到2月10日武漢市各中小學全面開展在線課程教學……截至3月6日,武漢教育雲累計開設區級大班課8467節,小班課111283節,有效支撐了武漢市100萬名學生同時在線學習。
疫情期間,學生的在線教學系統如何搭建?大流量的用戶訪問如何保障?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話付秦華,就外界關心的問題進行探討。
教師進行「空中課堂」直播前準備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拿下項目後: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正式運行前也感到焦慮
在疫情的影響下,教育成為令人們頗感揪心的一件事。城市運行停滯之後,本該正常開學的老師和學生也面臨一系列困難。
2月10日,在武漢市教育局的協調安排下,武漢市各中小學全面開展在線課程教學,而天喻教育則成為支持武漢教育雲平臺、空中課堂運行的服務商。
在線教育系統是一個重要工程,想要做這個項目的大型網際網路企業也有很多。那麼,天喻教育是怎樣拿下這個項目的?
天喻教育是武漢市教育雲平臺的承建方,武漢市教育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購買了天喻教育提供的相關教育教學資源和應用服務。天喻教育承擔了所有的平臺搭建、運維及運營培訓相關的工作。為了更好地做好服務,武漢市教育雲已於2019年整體遷移至公有雲上,這為應對疫情期間的流量洪峰、快速擴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1月23日武漢封城的那一天,天喻教育就接到了搭建空中課堂的任務。緊接著,1月26日,公司在內部舉行了動員會,2月10日,開通空中課堂。
「我們要像搶建火神山醫院一樣,為武漢100萬名中小學生,為我們自己的孩子搶建空中課堂。」付秦華回憶起他在內部動員會上的發言。
武漢教育雲「空中課堂」網頁版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雖然天喻教育的空中課堂此前已在多個城市推廣,但此次面臨的集中在線教育的需求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事實上,在接到任務之前,天喻教育方面也做了一些準備。據付秦華所述,在1月21日前後,就有同事預判,如果疫情擴散,可能會有空中課堂的需求,當時就準備了相關預案,由於此前在其他城市成功實施過空中課堂,因而很快就準備好了技術方案。
「天喻(教育)的大部分員工生活在武漢,突然聽到封城的消息,大家都沒有想到疫情這麼嚴重,開始的時候有點緊張和措手不及,但是想想我們是武漢的企業,我們必須完成這個任務,我們的孩子也需要利用這個平臺來學習,同事們克服了生活上的種種不便,快速調整,進入了工作狀態,討論空中課堂的可行方案。」談到當時接到任務的心情,付秦華表示,「在正式運行之前,我們的心態非常焦慮、緊張,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責任,大規模師生同時在線,老師的網絡卡頓怎麼辦?學生上課不流暢怎麼辦?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痛點和挑戰:最需要解決的是大並發問題,全員在家上班
瀏覽武漢教育雲空中課堂官網不難發現,空中課堂覆蓋了武漢市所有區域、一年級至九年級的教學工作。
天喻教育方面提供的信息顯示,教育雲系統軟體比較複雜,功能需要覆蓋各個教育機構工作過程中的教、學、考、評、研、管的所有內容,而平臺之前的搭建就比較完善。在疫情期間,主要針對直播授課、互動答疑、點播回看、作業完成、線上考試等場景進行調整優化,基本上用了一周時間就上線了。
談到空中課堂的搭建,付秦華指出,雖然系統上線用的時間不長,但需要調整的細節非常多,團隊基本上是白天監控平臺運行,晚上根據實際的運行情況再進行優化調整,沒有休息日。
「我們全員在家工作,在家支撐,基本上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幾,周末是哪一天。」付秦華說,很多同事從臘月二十九就開始投入連續奮戰。
付秦華表示,大規模(在線)上學,對整個業界而言,都是第一次,對網際網路界、在線教育界都是一次考驗。一方面,學生規模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他們需要同時在線學習。因此,主要的難點在於如何解決大流量、大並發的問題。
付秦華稱,疫情期間平臺的流量增長是平時的20倍至30倍,並發流量需求則更高,相較平時可能增長百倍。而這需要在緩存方面進行處理,並對伺服器進行擴容。
在疫情期間,技術團隊採用兩班倒的方式,進行了多輪壓力測試,實現平臺穩定運行。在正式開課前,組織老師和學生進行預演,根據預演反饋的問題進行調整優化。
數據監控大屏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這次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了企業界眾志成城,為了應對可能的流量洪峰,實現快速擴容,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提供了雲計算支持,騰訊、阿里,字節跳動、華為、中國移動、湖北廣電、鬥魚等在各自的渠道提供了流量分發和轉播服務。」付秦華表示,與多個平臺合作能更好地實現分流,實現直播、轉播、多種方式播放,進一步降低家長和學生觀看的門檻。
即便如此,伺服器的擴容程度也是有極限的。付秦華提到,在排隊擁堵的情況下,也需要用技術手段,將人流進行合理引導。同時,天喻教育方面也根據需求在後臺進行分流分區,保障整個平臺的穩定。
由於在春節前有些師生回到了網絡不好的農村老家,武漢線上教育面臨的網絡情況、設備情況也頗為複雜。「你可能在網上也看到了,有的老師開車開很遠,找到有信號的地方上課,有的學生在山上搭了一個棚子上課……」付秦華介紹道,總的來說,社會各界共同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克服了很多的困難。
行業未來:教育是最大的基建,希望教育信息化轉變思路
相較於傳統教育模式,除了面臨流量方面的壓力,教師和學生的使用流暢度也是備受關注的問題。
付秦華提到,運營團隊在上課方式、課表設計、教師培訓、問題處理等方面和武漢市教育局相關團隊進行反覆研討。確定方案後,和各區教育局的同事儘量全面對接每一位參與上課的老師,進行培訓、輔導、跟蹤服務,解決老師在開課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付秦華坦言,在起初的測試磨合階段,也遇到過各式各樣的問題。如老師操作不熟悉、設備老舊、網速不達標等情況。隨著不斷磨合,師生反饋逐步好轉,已經不被技術問題所困擾。目前更多的是在優化教學方式、保障學習效果、保護學生視力等方面發力。
圖片來源:攝圖網
另一方面,疫情也將給教育信息化行業帶來新的變化。
付秦華認為,疫情過去之後,大部分人還是會回歸到線下。整個市場會呈現一個「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的狀態,但這無疑會提升大眾對教育信息化的認知程度。此前,教育信息化存在「重硬體、輕軟體」,「重建設、輕服務」的情況。空中課堂並非新產品,只是在特殊的時期引起了廣泛關注。這次疫情之後,軟體購買和相關服務可能會被更多的教育機構、家長重視起來。
付秦華認為,目前教育信息化在推廣層面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經過此次考驗,一方面要加大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優化系統流程。從教育信息化行業角度來看,教育是最大的基建,但相比其他行業,教育信息化的投入目前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未來在具體的投入方面,要更加注重實效、規模化、常態化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