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鋼琴演奏的基礎風格與技巧原則

2020-12-13 鋼琴音悅匯

指導蕭邦技巧手法的基礎原則是什麼?他是如何成為創新者的?若沒有得出蕭邦音樂美學的概論,則很難回答這兩個問題。他的鋼琴教學與風格立場緊密相聯,同他對樂器技巧的貢獻一樣密不可分。

對蕭邦而言,就像大部分的浪漫主義者一樣,對具有情感主義及理性原則觀念的巴洛克和古典時期作曲家而言,尤其如此,音樂是一門語言。通過這種由樂音組成的特殊媒介,它試圖傳達很多涵蓋世界的思想,情感及感悟。

即使蕭邦認同霍夫曼把音樂視作不可描繪的語言的觀點,在他看來這並不意味音樂受到語言慣性的影響會減少。蕭邦經常在語言表達藝術與音樂解讀藝術之間、口頭表述和音樂敘述中常見的手段與目的之間建立課題,其中揭示了發人深省的類似之處。

這兩種情況下,以藉助聲調與重讀打動說服聽眾為目的,適合文本的含義。好比一篇散文與一首詩篇,得分點由章節、段落、短句、標點及文字的編排組成;標點符號系統旨在確保準確清晰的發音,大體的方向以及主要的斷句點,而韻律法則決定音節長短,是否重讀、是否柔讀,等等。

而蕭邦很早就被歌唱藝術吸引,尤其是在美聲唱法中的體現,這並不奇怪。十九世紀30年代最好的聲樂學校,在誦讀藝術及其音樂中的戲劇表演達到和諧統一,給他提供了理想的明確的解讀模式。

正是魯比尼(譯者註:義大利男高音)和帕斯塔(譯者註:義大利傳奇花腔女高音)的唱腔風格,再基於蕭邦自己的鋼琴演奏風格,這是他演奏的關鍵,是他教學的試金石。我們發現蕭邦一再叮囑學生去聽優秀的抒情藝術家,以至盧比奧女士所說的那種程度:「如果你想彈你必須會唱。」

蕭邦認為歌唱貫穿於音樂的始終;它形成所有樂器學習的基礎,鋼琴演奏從聲樂模式中汲取的靈感越多,就越有說服力。因此,蕭邦的藝術將鋼琴轉變為主領男高音或首席女高音,並創造了人類氣息表達的印象派。因此,他的卓越超群體現在廣泛的如歌風情,激烈的連奏,不可效仿的線條感與樂句感,聲音的豐滿,鋼琴能突顯大提琴般的音質。

甚至在他特定的自由節奏觀念中有一重要部分,其本質是聲樂與巴洛克藝術,它在其中探索一切恰當的形式,能從所有格律束縛中釋放出旋律部分,並隨之擴展歌唱裡完全放開的變調自由。

莫謝萊斯(譯者註:19世紀德國優秀的鋼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如此著述蕭邦的演奏:「因此,人們不會遺漏德國學院對鋼琴師要求的管弦樂伴奏效果,卻允許自己被不顧伴奏、充分自由發揮的歌手徵服。這種對聲樂藝術的偏好可能與蕭邦不喜一切輝煌宏大的效果,及堅持鋼琴演奏的自然天成、簡明純樸相關。就蕭邦的本性而言,沒有比過分彰顯、矯揉造作和多愁善感更為格格不入的了。

我請求你坐下,他在這樣的場合用溫和的口吻嘲弄道。但乾澀與缺乏情感的彈奏同樣令蕭邦無法忍受,這時候他會懇請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當先天的樂感自發地釋放時他感到無比地愉悅,她有真正的樂感,且豐富多彩,不用你告訴她這裡需要漸強,那裡需要鋼琴,或快,或慢,或其他怎樣。

鋼琴技巧只應作為一種手段;它應該直接出於對音樂自我表達的迫切之需。蕭邦為現代音樂教學理念開闢了道路,毅然決然地背棄了很多他那個時代(及往後)的鋼琴教授,他們的教學都以器樂演奏的機械論概念為基礎。

以鋼琴家克拉莫(譯者註:原籍德國的英國鋼琴家、作曲家和鋼琴教師)、菲爾德(譯者註:愛爾蘭鋼琴家、作曲家和鋼琴教師)、胡梅爾(譯者註:奧地利音樂作曲名家)和莫謝萊斯為例,傳承自古典一代的教師將獲取精湛的技技藝視為秘籍總方(由無數方法編纂而成),以取得手指、手、前臂等精確的位置。人若專注於產生聲音的物理行為,忽略創造這種音響才產生適當運動的意念,這樣有益於手指的訓練學習。

因此,假定達到精湛技術的方式在於每日練習機制,包括數小時之久的手指體操和單調死板的重複技巧型練習曲,像車爾尼(譯者註:奧地利作曲家、鋼琴家、音樂教育家,以練習曲聞名)、卡爾克布雷納(譯者註:德國鋼琴家、作曲家、鋼琴老師和鋼琴製造商)、赫爾茨(譯者註:原籍奧地利的法國鋼琴家、作曲家)這些或其他類型各異的作品。被帕格尼尼那迷人的小提琴、舒曼的、尤其是李斯特的作品感動而付諸行動,幫助鋼琴教學擺脫窠臼,從《帕格尼尼隨想曲》的改編與謄抄中,汲取樂器中的新興資源。

相反,蕭邦是自學成才(他唯一的鋼琴老師,齊夫尼,是一位小提琴家),校外人員,不愛抄寫稿,針對技巧練習他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藝術觀以取代狹隘的機械觀。為改變機械式重複練習引起的精神麻木,他提倡一種緊張的聽覺集中法,反映在工作中的要素,還有彈奏。(譯者註:參考萊默爾和吉澤金合著的《鋼琴技巧》)這個集中法存在兩種互補的因素,對於優質的音響不可或缺:耳朵的提煉,及肌肉的控制與放鬆。

關於蕭邦對技巧、發聲或觸覺藝術的定義,在獲得精湛技藝之前,人們幾乎不會著重強調:「人只有通過研究手位與琴鍵的特定關係,才能毫不費力地收穫最優美的音質,才能知曉如何彈奏長短音,以求達到無盡的靈巧。紮實的技巧,在我看來是種手段。能掌控並改變優美的音質。」這實際上是蕭邦鋼琴信條裡的根本篇章,同樣很好地體現在李斯特的格言中:一切技巧均源於觸鍵藝術及其反饋。

極大的柔性(『舉重若輕』他不知疲倦地重複道),培養聽覺和觸覺的敏感度,這是蕭邦在他首節課中指出的練習目的。蕭邦出了名地偏好黑鍵源於他對鍵盤和雙手形貌間的適當關係有深入理解,因為黑鍵喜歡與較長的二指、三指、四指間有著天然且舒適的間距。這也是他讓學生們從B調、#F調還有bD調音階開始練習的原因(按照基本指法,分別彈1-2-3-1,2-3-4-1 和2-3-1)。

不同於蕭邦同時代的其他老師,蕭邦不追求通過繁重到使手指痙攣的方法來練習各手指間的平衡感,他著重於卻培養手指的獨特個性,並且珍視這種天生的不平衡,將其看作聲音多樣化的來源:「有多少指法,就有多少千變萬化的聲音。」這樣,他便迅速在學生中發展出多姿多彩的樂音,同時免去他們在與自己雙手的構造作戰時會碰到的大量乏味工作。

至於手指、以及平衡感,是浪漫主義鋼琴家的檢驗石,蕭邦用兩種原創手段實現了:新穎的指法有利於演奏出流動的連續音,並且在音階與琶音中,雙手會傾向音樂流動的方向悄然運動。

相關焦點

  • 蕭邦作品風格與特點
    在19世紀的編年史中,蕭邦(1810--1849)被稱為「鋼琴詩人」,這是一個恰當的稱號。他那孕育與浪漫主義精神的藝術,構成了鋼琴這一樂器的黃金時代。  蕭邦是浪漫主義時代最具有獨創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風格完全是他自己的,人們絕不會把他的風格與其他人的相混淆。
  • 俄國鋼琴女神蕭邦《降E大調夜曲Op.9 No.2》滿分演奏
    一直以來,鋼琴是優雅與感性的代表。在黑白琴鍵之間遊走,比任何語言更深入的靈魂交流。而天才鋼琴家阿娜斯塔西婭·胡普曼ANASTASIA HUPPMANN,卻給黑與白的世界,增加了一抹鮮豔的色彩。夜曲是蕭邦自己創新的一種鋼琴獨奏體裁,它具有衝淡平和,寂靜幽瀾的特點,輕緩中偶爾透著那麼一點點沉思。魯賓斯坦的演奏在良好的節奏把握中自然追求的一種完整性與統一性,你忘記了樂曲何時開始,而不經意之間在你的陶醉感消泯之前樂曲卻已悄然結束。就是這麼讓人充滿期待,卻又戀戀不捨。
  • 27首蕭邦鋼琴練習曲,演奏技巧和詳解都在這了!馬上練起來!
    「練習曲」原是作曲家們為學生練習某種演奏技巧而創作的曲子。它往往是依據單一的音樂動機寫成的。蕭邦創作了27首鋼琴練習曲。他把其中24首分成兩集,每集12首,編為作品10號和作品25號。另外還出版了一卷沒標明作品號的練習曲,起名為《三首新練習曲》。
  • 鋼琴音樂學派波蘭學派的風格特點及代表人物
    他掌握了完美的觸鍵方法和完善的演奏技巧,使得他在鋼琴上可以模仿樂隊演奏從最輕到最強的音響效果。帕德雷夫斯基關注於如何表現作品中的藝術內涵和音樂意義,這些演奏特徵都源於他對音樂作品的深入研究與細膩處理。因此,他被人們稱讚為「最了不起的巴赫詮釋者」「蕭邦作品的最佳演奏者」等。他出生于波蘭波多利亞,在紐約逝世。
  • 鋼琴詩人蕭邦創作特點及作品
    蕭邦創作特點及作品一、蕭邦的生平簡介浪漫主義時期不僅在德國和奧地利湧現了像舒伯特、孟德爾頌和舒曼這樣偉大的鋼琴音樂家,在德、奧以外的國家也產生出了傑出的鋼琴音樂大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譽為鋼琴詩人的波蘭作曲家蕭邦
  • 鋼琴專業必讀:《現代鋼琴演奏技巧實用教程》
    手指基本功訓練是鋼琴演奏的基礎,尤其是對高校大學生而言,現在正處於「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更應重視對手指基本功的練習。本文以卡琳娜·波波娃的《現代鋼琴演奏技巧實用教程》為切入點,以此來闡述其編排的科學合理性及其利用價值。
  • 蕭邦《夜曲》大提琴改編曲 豪瑟大提琴演奏 2062
    《夜曲》最早是由愛爾蘭作曲家費爾德首創的一種鋼琴曲體裁,費爾德的夜曲非常唯美,旋律優美,富於歌唱性,表現夜的景色與沉靜。 蕭邦是一位生性多愁善感的音樂家,當他聽到費爾德的夜曲之後,便深深地被這種充滿了浪漫情調的音樂形式所深深打動,於是蕭邦便以「夜曲」為題開始創作音樂。
  • 蕭邦夜曲的三個來源與三種類型
    大多為鋼琴曲,伴奏音型常常採用分解和弦。 在19世紀前葉浪漫思想風起雲湧的時代,蕭邦的作品充滿了浪漫的色彩,他的風格完全是他自己的。在一流的藝術家中,蕭邦是唯一把他的創作生活集中於鋼琴上的大師。他的想像獻給了鍵盤,他的天才把鋼琴的局限性也轉變成美的源泉。在他的音樂中,精緻的顫音、裝飾音、輕盈的過渡句,都安排的得心應手,音樂幾乎像是自己演奏出來的。
  • 鋼琴家:蕭邦的音樂生涯
    儘管在所有的蕭邦作品中都具有來自波蘭傳統的音樂風格,但在蕭邦的瑪祖卡中更為集中地表現了波蘭的民族風格。在瑪祖卡中蕭邦運用了直到當今仍為世界所仰慕的最美的波蘭旋律,使得當今的音樂家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他音樂中獨特的波蘭風格。  1810年3月1日,蕭邦生於距華沙西部50公裡一個名為熱拉左瓦沃拉的小村莊。在他的早年就顯示出了非凡的音樂天賦。
  • 2019李雲迪合肥鋼琴音樂會,「21世紀蕭邦」為您呈現最迷人的鋼琴樂
    12月15日,享譽全球的鋼琴演奏家李雲迪將空降合肥,用輕盈的指尖為觀眾帶來絕美獨特的鋼琴樂表演,2019李雲迪合肥鋼琴音樂會,一場古典樂迷的極致盛宴,李雲迪將和你度過一段心靈交融的音樂時光。"中國名片"、"21世紀蕭邦"、"最耀眼的國際鋼琴巨星......」
  • 歷史今日|「鋼琴詩人」蕭邦誕辰210周年
    鋼琴作品—「藏在花叢中的大炮」蕭邦天性熱情奔放,而性格又憂鬱敏感,這很符合雙魚座的特質。從他的鋼琴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不同的音樂風格。蕭邦創作涉及到鋼琴音樂的各種體裁,從練習曲、前奏曲、夜曲、圓舞曲……直到結構更為複雜的敘事曲、諧謔曲、奏鳴曲,都獲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蕭邦短暫的一生,卻創作了200多首經典鋼琴作品,成為經典名曲就有100多首。
  • 姚紫津:《世界鋼琴大師和他們的演奏技巧》譯後
    也是從這時起,長達四個世紀的鋼琴演奏技巧和鋼琴教學法研究開始在美國匯聚和沉澱,終於在20世紀70年代催生出雷金納德·格裡克的《世界鋼琴大師和他們的演奏技巧》(Famous Pianists and Their Technique)。
  • 鋼琴教育起步階段:鋼琴演奏的基礎方法和自信心培養
    初學演奏就像學習走路,老師和家長應該引領學生自然的形成正確同時適合自己的演奏習慣,不需要對琴童提出刻板的或者繁瑣的技術形態上的要求。 在演奏原則正確的情況下,鼓勵學生自信的彈奏,不要讓初學的孩子畏首畏尾,對演奏產生懼怕心理。
  • 以《蕭邦練習曲》為例談鋼琴演奏技術(石叔誠)
    對於鋼琴曲中大量旋律處於右手高音部位的特點,3、4、5指是否好用無疑是至關重要的。蕭邦針對先天生理上的不足和後天練習上的不足設置了專項的練習,其意義格外重要。但另一個重要意義可能會被很多人忽略。從人手的生理構造上看,如果要分成兩個部分的話,一定1指為一方,其他四個手指為另一方(這是靈長類動物的共同特徵)。
  • 蕭邦鋼琴比賽新晉冠軍趙成珍來京辦獨奏音樂會
    大賽每五年舉辦一次,評審團由十七位當世最具權威的鋼琴家組成,根據參賽者的現場表現,評審出最能傳承蕭邦精神、最準確深刻表達了蕭邦風格的年輕鋼琴家,經過三輪比賽和決勝輪的角逐,最終頒發包括金、銀、銅獎在內的六項大獎及特別獎。
  • 第28屆蕭邦國際少年兒童鋼琴比賽(小肖賽)——天津賽區正式啟動
    蕭邦國際少年兒童鋼琴比賽每年一屆,最終的國際決賽於每年5月由組委會指定在波蘭「莎法尼亞蕭邦音樂中心」進行。「莎法尼亞蕭邦音樂中心」是蕭邦少年時期居住的地方,也是蕭邦偉大音樂的靈感來源。對於參賽者來說,莎法尼亞是開啟蕭邦音樂殿堂神奇的鑰匙。由於該賽事評委會的權威性和賽事組織的嚴謹性,大賽的知名度不斷提升。眾多有天賦的鋼琴演奏者通過選拔,不遠萬裡來此參加比賽。
  • 蕭邦夜曲欣賞指南
    要想認識鋼琴詩人的浪漫氣質,領略鋼琴詩的獨特韻致,蕭邦的作品是當之無愧的首選,蕭邦似乎命裡註定是為鋼琴而生的,在他的指下,鋼琴以自己獨有的聲音詩意地吟唱起來,音樂的個性與鋼琴的特性如水乳交融一樣和諧。我們不妨先從夜曲聽起,細細體會樂曲中所瀰漫的惆悵、瞑想、繾綣氣氛,以及其中包含的激動、嘆息、興奮、不安等豐富而微妙的情緒。你會感到夜晚的風格是統一的,而夜中的情調又是如此得不同。
  • 魔法鋼琴和蕭邦短篇音樂會27日亮相海口
    中新網海南新聞7月15日電 (符宇群)2019年魔法鋼琴和蕭邦短篇音樂會將於本月27日晚8點亮相海口香格裡拉大酒店。屆時,觀眾們將跟隨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體會蕭邦音樂的神奇魅力。  據介紹,《魔法鋼琴和蕭邦短篇》為紀念蕭邦誕辰200周年而作,是一部全球首部定格動畫與真人鋼琴現場演奏結合的立體3D電影。
  • 聽「鋼琴詩人」蕭邦,你想到了李後主還是李商隱
    在一次皇家音樂會上,因為不願意為俄國沙皇派駐波蘭的總督演奏,蕭邦惹怒了俄國人。父親趕緊把他送到國外,以免不測。那年夏天,波蘭爆發了抗俄起義。當時,蕭邦和好友伊沃切霍夫斯基在維也納演出。伊沃切霍夫斯基聞訊後,立即回國參加起義。當蕭邦搭乘郵車去追趕好友時,郵車早已開走。蕭邦在日記中寫道:這裡所有的宴會、音樂會、舞會都只會使我感到憂傷和沉悶。
  • 無盡音源-「古典」王羽佳,高蒂埃·卡普松 合作蕭邦鋼琴大提琴曲...
    王羽佳,高蒂埃·卡普松 合作蕭邦鋼琴大提琴曲 24-192Yuja Wang, Gautier Capuon 2019 王羽佳,高蒂埃·卡普松 合作蕭邦鋼琴大提琴曲 24-192:「他們倆都擁有非凡的技巧:Wang的手指無休止地旋轉出最奢華的音樂絲線。Capuon優美的措辭體現在弓弦控制的無限層次之中。」他們巡演去波士頓,《古典音樂評論》觀察到 「卡普松和王之間有著相似的活力和機敏的自發性,使他們看起來好像在完成與對方的對話。法國大提琴家的演奏強度很高,即使是最精緻的作品也能帶出戲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