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曲」顧名思義是一種夜晚的音樂,曲意安詳寧靜,表現的意境是夜色的沉靜與人的內心情感抒發。《夜曲》最早是由愛爾蘭作曲家費爾德首創的一種鋼琴曲體裁,費爾德的夜曲非常唯美,旋律優美,富於歌唱性,表現夜的景色與沉靜。
蕭邦是一位生性多愁善感的音樂家,當他聽到費爾德的夜曲之後,便深深地被這種充滿了浪漫情調的音樂形式所深深打動,於是蕭邦便以「夜曲」為題開始創作音樂。蕭邦的夜曲,並不是對菲爾德的單純模仿,而是在菲爾德《夜曲》唯美的基礎上,又發展性地加入了更加豐富的內涵,使《夜曲》這種體裁能夠表現更加深刻的思想感情與更為多彩的音樂意境,由此提高了夜曲的藝術水平,擴展了夜曲的體裁規模。
蕭邦一生作有21首夜曲,在他生前只發表了18首,其他三首是在蕭邦去世後被發現的遺作。
《升c小調夜曲》是蕭邦的遺作,被編號為蕭邦的第二十首夜曲。這首作品約作於1830年,蕭邦原來並未將這首樂曲構思為夜曲,而僅是標以「極有表情的慢板」字樣。當時蕭邦將這首樂曲贈與了自己的姐姐路德維卡。蕭邦去世後,路德維卡在整理蕭邦一些未曾出版的作品時,將這首當年蕭邦贈與她的,未曾發表的作品題名下,標以了「夜曲風格的慢板」字樣。由此,這首樂曲就被歸屬於《夜曲》的範疇,並編為第20號。
這首被編為第20號的夜曲,是一首極有表情的慢板。其獨特之處在於蕭邦在這裡從他的《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Op.21 及歌曲《少女的願望》中引用了一些樂思。此前一年的1829年,當時19歲的蕭邦,還是華沙音樂學院的一名學生。此時的蕭邦正暗戀著一位聲樂系的女學生康斯坦莎,但由於羞怯,蕭邦從不敢大膽向姑娘表白,於是他便將自己的所有情感幻化成了美妙的旋律,寫成了一首鋼琴協奏曲。這便是他的《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創作這首樂曲時,20歲的蕭邦因參加反抗入侵波蘭的民族主義運動遭到通緝,蕭邦不得不告別自己親愛的祖國和心中的戀人,被迫流亡海外。值此他寫出了這首動人的夜曲,既飽含了對祖國的依依不捨,又帶有對愛人的戀戀難忘,因此這首夜曲便帶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憂鬱美感。
斯蒂潘·豪瑟(Stjepan Hauser),出生於克羅埃西亞的大提琴家。豪瑟出身音樂世家,中學畢業後就讀於薩格勒布音樂學院,曾在英國,美國求學,並師從美國著名大提琴家伯納德·格林豪斯(1916~2011)學習。
豪瑟演出生涯雖不算長,卻已經在全球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過演出,包括威格摩爾音樂廳、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阿姆斯特丹音樂廳、倫敦南岸藝術中心等一系列著名音樂廳。曾獲得過近30項國內外比賽的大獎,並因其出色的音樂表現應邀先後在白金漢宮和聖詹姆斯宮的音樂會上為查爾斯王子演奏。
蕭邦《降E大調夜曲》朗朗鋼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