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歐美為何急著嚴管「濫權的數字巨頭」?

2020-12-25 環球網

【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 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丁會 青木】為強化內容監管、維護自由競爭,歐盟15日公布了草擬的規範有關數字服務的重要法案——《數字服務法案》和《數字市場法案》。這兩項法案被認為是直接針對谷歌、亞馬遜、蘋果、臉書等美國矽谷巨頭。在歐盟準備立法對「濫權的巨頭」說「不」之前,美國也升級了監管機構與最大科技企業之間的較量,如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和一個由46個州組成的跨黨派團體12月9日已對臉書提起廣泛的反壟斷訴訟,指控這家社交媒體巨頭多年來一直在收購或排擠有朝一日可能會成為其競爭對手的新興科技公司。歐美反超級網絡平臺壟斷為什麼如此急切?浙江傳媒學院網際網路與社會研究院院長方興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只要這些網際網路巨頭損害了競爭、創新和消費者的利益,就應該對其進行反壟斷。也有德國的網絡政策學者表示,當這些數字平臺不僅擁有超級市場力量,也擁有超級政治力量時,自然會讓歐美國家的決策者看不順眼。

不想讓「屠龍勇士終成惡龍」

「歐盟要立法嚴格監管數字平臺意味著什麼?」德意志廣播電臺21日稱,多年以來,關於如何監管大型網際網路平臺的爭論一直存在,而歐盟提出的新法案不僅對監管這些平臺產生深遠影響,也將改變全球網際網路的生態。相關報導還說:「最重要的是,那些最強大的科技公司在網際網路上的發言權將減少,而中小網際網路公司和各國政府將擁有更多發言權。」

在此之前,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訴訟認為,臉書收購WhatsApp和Instagram的交易是不公平的,並最終導致消費者受到了損害。臉書只是近期第二家在美國面臨重大法律挑戰的科技巨頭。10月20日,美國司法部和11個州宣布對谷歌公司發起反壟斷訴訟,要求法院裁定谷歌在維持搜索和搜索廣告方面的行為是非法的,並認為谷歌與手機製造商的獨家交易保護了其壟斷地位。據彭博社報導,對谷歌和臉書的反壟斷訴訟加在一起,是自1998年美國司法部起訴微軟以來規模最大的壟斷案件。

「歐盟要限制科技巨頭的市場力量。」德國《斯圖加特新聞報》18日報導說,歐盟上一次制定關於數字服務和在線平臺的「綜合遊戲規則」還是20年前。那時候,歐洲還有一些中小體量的網際網路公司與美國巨頭競爭,但現在,歐洲的網際網路生態幾乎都被美國的超級平臺壟斷。還有媒體稱,歐盟現在提出的數位化方案對準美國科技巨頭臉書、谷歌和亞馬遜等,「這關係到歐盟的價值觀,也關係到歐盟數字經濟的未來。」

《紐約時報》的報導也梳理說,從2019年6月起,美國聯邦監管機構對谷歌和臉書的調查開始增多,「甚至對谷歌在搜索領域開展的一項反壟斷調查可以追溯到2013年」。報導還說,美國各州向大型科技公司發起挑戰的做法由來已久。在20年前針對微軟的「裡程碑」般的反壟斷訴訟中,各州總檢察長就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簡而言之,那些曾處於劣勢卻鬥志昂揚、敢於挑戰現狀的初創公司已經變成了在石油大亨和鐵路大亨的時代裡才存在的壟斷企業」。今年10月6日,美國國會眾議院司法委員會發布了一份針對谷歌、臉書、亞馬遜及蘋果四大科技巨頭的反壟斷調查報告,似乎在提醒民眾別忘了「屠龍勇士終成惡龍」的劇情。

有媒體總結說,似乎每隔20年左右的時間,美國政府就會對一家科技巨頭祭起反壟斷的大旗:1969年1月,美國司法部對IBM正式提起反壟斷訴訟,認為其壟斷了大型機市場,阻礙良性競爭,這場博弈貫穿整個70年代,直到1982年,此案才因一句「沒有法律依據」的判決而被撤銷;1998年5月,美國司法部和20個州檢察長控訴微軟違反《反託拉斯法》,聲稱微軟非法阻止其他軟體廠商與其進行正當競爭,但這場跨世紀的訴訟也沒有讓微軟陷入被拆分的命運。如今,來自美國政府的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又落到了谷歌、臉書等網際網路巨頭的頭上。

「這跟技術的更新換代有關。」浙江傳媒學院網際網路與社會研究院院長方興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技術變革基本上是每10年一代,但是產業變革的周期一般是20年。「因為頭10年是一個向上周期,第二個10年是成熟時期,一般的反壟斷都是在技術比較成熟的時期開始動手的,所以美國的反壟斷浪潮一般也是20年一個周期。」方興東指出,IBM是大型機時代的壟斷巨頭,微軟是 PC時代的壟斷巨頭,目前的谷歌、臉書、亞馬遜和蘋果等巨頭則主導了移動時代,「下一個10到20年,可能圍繞人工智慧領域也會出現新的壟斷巨頭」。

「美國兩黨少有的共識」

美國石英財經網近日在評論中國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舉措時說:「就限制少數科技壟斷企業『集中權力』的行為而言,北京並非是唯一表現出強烈意願的一方,美國和歐盟同樣如此。

「如今的科技巨頭太大、太強、太賺錢。」美國彭博社刊文稱,各國政府別無選擇,只能通過將這些企業帶上法庭、通過新的競爭法律甚至將它們拆分的方式與它們展開正面較量。文章還援引一位德國議員的話說:「大的變得越來越大,但並非越來越好。」有美媒稱,通過一系列收購,臉書等「科技公司寡頭」如今已積累起非同尋常的市場控制力。如今的科技領袖僅對股東負責,但他們的企業卻「富可敵國」。如蘋果和亞馬遜2019財年的收入分別高達2602億和2805億美元,已經超過一些國家的GDP。

美國《新共和》雜誌認為,「對大科技公司權力的擔憂,是美國民主與共和兩黨為數不多能達成的共識之處。」《紐約時報》9日刊文稱,有關調查已導致谷歌在兩個月前遭到美國司法部的起訴,儘管檢方在該起訴案中不再要求拆分谷歌,但在今年底前共和與民主兩黨將至少再對谷歌提起另一項起訴。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認為,當前美國網際網路巨頭的壟斷所產生的弊端日益顯現,包括過度濫用支配地位、對信息的侵犯,以及對創新的壓制。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在此時祭出反壟斷大旗,也反映出美國政府對網際網路巨頭的負面性有了越來越新的認識。」

美歐針對超級網際網路平臺的反壟斷槍聲幾乎同時響起,但有分析認為,歐盟對科技巨頭的監管更多的是出於防禦性的目的,而美國的監管一部分是出於市場目的,另一部分是出於政治目的。對此,方興東的看法是,美歐雙方反壟斷的邏輯大體上一致,即認為壟斷行為損害競爭、創新和消費者利益,但這一次雙方所注重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歐盟反壟斷舉措很大程度側重於對人權和價值觀的維護,而美國最敏感的還是網際網路巨頭壟斷對美國民主政治體制所帶來的破壞,尤其是它們對最近兩次美國大選的影響很大,如始終無法根治的「假新聞」現象。方興東表示:「網際網路超級平臺的問題已超越市場競爭和經濟問題,並深刻影響到整個社會秩序和政治秩序。」他還提到10年前的「阿拉伯之春」——當時美國鼓吹信息自由流動,希望通過推特等社交平臺來顛覆他國的政權,但現在,社交平臺也開始倒過頭來影響美國的政治運行。

德國柏林網絡政策學者斯特凡·維海恩21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同樣表示:「現在,全球幾乎沒有法律來限制美國的超級網絡平臺。它們不僅擁有超級市場力量,也擁有超級政治力量。其權力從某種程度上已超過許多國家的政府,甚至可能喚起一場『顏色革命』。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連美國總統川普及國會看這些平臺也不順眼,開始採取限制措施。」他認為,這次反超級網絡平臺壟斷是從西方開始的,而且是「從上到下」的一場運動。維海恩還強調說:「歐盟為全球做了榜樣。未來,會有更多國家也制定類似規則,來反對美國科技巨頭的壟斷。」 

談起反壟斷問題的未來趨勢,宋國友表示,這些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就算不會面臨被拆分的命運,也肯定是要被限制的,這是世界上主要經濟體的共識。但他也表示,不論是歐美國家還是中國,政府和立法者還要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更好地發展數字經濟,因此需要在反壟斷和保護本國企業的全球競爭中小心地形成某種平衡。

拆分巨頭?歐盟知道不太現實

「全球反壟斷行動能向大科技公司發起挑戰嗎?還是像過去一樣,歐盟對微軟和谷歌等巨頭的壟斷行為只能以罰款了事?」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網站的文章也提出這樣的疑問,擔心反壟斷執法執行遲緩,很難直接限制科技公司。英國《金融時報》文章認為,《數字市場法案》發出的警告是,5年內被罰款3次的科技公司將面臨拆分,這表明歐盟承認現有的競爭法律不夠完善,未能遏制矽谷巨頭。而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學者迪帕彥·戈什、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尼克·卡伍爾德裡近日在《華盛頓郵報》撰文稱,「對臉書的起訴還不夠」,該公司的商業模式才是問題所在。今年10月對谷歌和目前對臉書的起訴,都依賴於有關數字平臺應該如何被監管的「狹隘的反託拉斯模式」,因此都未能解決最重要的問題:大型科技公司旨在加快有毒內容傳播的基本商業模式所帶來的社會消極副作用。

對歐盟要擬定的立法,谷歌歐洲業務及運營總裁馬特· 布裡廷21日對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表示:「歐盟的兩個法案是未來20年歐洲數字發展真正重要的基礎步驟,我們對此表示歡迎。保護創新和加強數字單一市場是我們明確支持的主要目標,但是細節是決定性的,我們希望歐盟仍能持有開放態度。」還有德國媒體猜測,這些巨頭會加緊遊說,以便法案能有所改動,因為「2020年上半年,谷歌、臉書、亞馬遜、蘋果和微軟在歐洲的遊說費用就已高達1900萬歐元」。還有的說,畢竟這些法律到2022年才有望獲得批准,因為歐盟委員會必須與27個成員國及歐洲議會一道敲定最終的法案。但對於美國司法部提起的訴訟,谷歌法務高級副總裁肯特·沃克此前的回應是,相關訴訟存在「嚴重缺陷」,並對消費者無益,因此谷歌將堅持自己的立場。臉書CEO扎克伯格也將對該公司的拆分看成是「生死存亡」威脅,並就相關指控極力辯解。

《彭博商業周刊》分析說,美國網際網路科技巨頭未來的日子可能會不太好過,因為「聯邦貿易委員會正試圖實現一件40年來從未發生過的事情:讓美國最大的公司之一解體。上一家被拆分的美國巨頭企業還是1984年的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在網際網路上,有人認為政府需要拆分臉書和谷歌等巨頭,還有人呼籲制定更嚴格的法規,限制這些公司對數據的利用。在方興東看來,針對網際網路平臺呈現出的新型壟斷,拆分不一定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甚至有可能適得其反。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通常來說,反壟斷舉措一般通過巨額罰款或者進行結構性調整,也就是拆分,但包括臉書在內的幾家美國網際網路平臺都很大,拆分後各自獨立發展,每一家都具有強大的網絡效應,可能又會變成幾個新的超級平臺」。方興東表示,過去歐洲一直在網際網路反壟斷方面走在全球前面,但其反壟斷舉措,一般就是罰款,而沒有採取拆分等更激進的舉措。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些巨頭總部不在歐盟而在美國,罰款相對可操作。「歐盟的做法是不動結構,只針對行為。」方興東說,「如果要拆分這些巨頭,顯得歐盟的手伸得太長了,歐盟也知道這不現實。」

相關焦點

  • 高校副教授評審權:用好而不用濫
    按照通知,從今年開始,廣東省教育廳不再受理高等學校副教授評審權的審批工作。不再受理審批也就意味著副教授的評審權會下移,誰用人誰評審,這個權力將徹底歸屬高校。  對於高校尤其是民辦高校而言,顯然是利好。在此之前,部分民辦高校已經獲得了中級職稱的評審權,很多在一線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比較「容易」地晉升了中級職稱,也享受到了辛勤付出之後的回報。
  • 民進黨官員濫權 使臺灣向心力潰散
    民進黨官員濫權 使臺灣向心力潰散 2018年05月28日 14:19: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聯合報》25日社論說,蔡英文民調一落千丈,臺當局卻不斷編造數字
  • 蔡英文以濫權與無能斷送自己的連任之路 郭臺銘將成繼任者?
    對此,前馬英九辦公室副秘書長羅智強表示,不論郭臺銘參選是否為假議題,「但蔡英文正以不可思議的濫權與無能,親自斷送自己的連任之路。」蔡英文上任將滿周年,民調滿意度卻不斷下滑,更傳出有人勸郭臺銘競選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有多家民調機構進行調查,若2020由郭臺銘對決蔡英文,郭臺銘會大勝,民調數字高過於蔡英文,引發話題。對此,羅智強分析,這並非郭臺銘太強,而是蔡英文太弱。
  • 人民日報:公權過度自衛就是濫權
    【天亮有話說】  公權過度自衛就是濫權  不教而誅,是古代就摒棄的公共管理行為。而在教育相對普及的今天,法律和公共道德則取代學識,成為公權「緊箍咒」。雖然權力的邊界並非都能夠不言自明,但至少可以通過公開討論形成一定的共識。  有些事處於「混沌」地帶,需要根據具體情境分析。
  • 陳雲林受困晶華事件警方被指濫權 彈劾案未過
    陳雲林受困晶華警方被指濫權 彈劾案未過  臺海網5月13日訊 海協會長陳雲林去年來臺受困晶華酒店,有民眾舉報警察濫權。「監委」黃煌雄、林鉅鋃提案彈劾北市警察局長洪勝與前松山分局長黃嘉祿,兩度召開審查會,彈劾案都未過關。
  • 每日研報:聞泰科技PK歐美半導體巨頭
    聞泰科技:推出30億巨額股權激勵,5年內產值超1000億,實力PK歐美半導體巨頭,估值明顯低估僅30倍。1. 聞泰科技昨日晚間推出巨額股權激勵計劃,目標在5年內產值超過1000億,且限制期長達5年,深度綁定核心層。
  • 巨頭暗戰背後,誰將是數字人民幣「重要代言人」?
    騰訊(微信)、螞蟻(支付寶)這兩家科技巨頭,不僅在支付領域佔據了行業大部分的市場和利潤,在區塊鏈領域也是成績不俗。騰訊推崇「產業區塊鏈」;螞蟻金服則在跨境支付等領域研究頗深,而這些對於數字人民幣的推廣和國際化,都很有價值。三大運營商同樣如此。
  • 馬英九炮轟蔡英文違法濫權:希望你好自為之
    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今天(25日)下午出席活動時炮火全開,批評蔡英文搞這兩個條例違法又濫權。馬英九還稱,他相信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歷史的裁判是嚴峻的,希望主政者好自為之。馬英九炮轟蔡英文施政:違法又濫權據香港中評社報導,馬英九25日下午出席「愛臺灣高峰論壇」時,炮轟這兩個條例均只針對單一團體(指中國國民黨),幾乎違反了「禁止針對個案」等所有法治原則。
  • 數字稅大戰又起?
    法國官方當地時間25日表示,將按原計劃於12月開始徵收數字服務稅。 按照此前法國公布的徵稅計劃,GAFA(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等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將是此次徵稅的主要目標。 這一舉措打破了法美稅收大戰的停戰狀態。
  • 深度解析:數字經濟發展速度迅猛 未來5年數字經濟中的關鍵技術發展...
    網際網路巨頭大發展的背後是眾多有核心技術的二線移動網際網路應用APP處在生死邊緣,而三線、四線網際網路應用已經倒下去數以萬計。未來5年,這些二線的APP如果想活下來就必須合縱連橫進行整合,長板對接,避免重複建設、惡性競爭。只有這樣,才能讓網際網路生態呈現金字塔形狀,而不是網際網路巨頭一家獨大、資本無序擴張。移動網際網路產業要想可持續發展最根本的落腳點是形成以技術為核心的產業鏈良性競爭。
  • 桐城一家長投訴老師濫訂教輔資料 教育局回復
    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近日,有家長在安徽省人民政府網「省長信箱」留言,反映濫訂教輔資料問題,稱老師濫訂教輔資料可謂是形式多樣化,有的老師叫科代表從書店統一拿回教輔資料發給每個學生,然後由科代表統一收費;有的老師叫學生到指定書店購買指定書名的教輔資料。桐城市教育局給予回復。
  • 潛逃亂港分子許智峰聲稱銀行「濫權」,林鄭月娥回應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尹豔輝】據香港「東網」12月8日報導,香港前立法會議員許智峰流亡海外,他宣稱自己和家人銀行帳戶一度被凍結後又解封,指控銀行和警方「濫權」。
  • 當縣長縣委書記時涉嫌濫權,南陽師院原副院長馬良泉出庭受審
    當縣長縣委書記時涉嫌濫權,南陽師院原副院長馬良泉出庭受審 河南省人民檢察院微信公眾號「河南檢察」 2018-05-16 09:56
  • 徙木立信與濫審濫批
    大家心裡都覺得這是一出惡搞——挪動這個木桿不費吹灰之力,為何要重金懸賞,人人都覺得這不可能,估計是捉弄人吧,沒人攬這個活。於是,賞金增加到了五十金。有個膽大的就把木桿搬到了北門,果然得到了五十金。商鞅可以說是營銷高手,這個辦法簡單易行,而且投資不大,卻取得了轟動效應,以最小的投資,收到了最大的宣傳效果——至今都流傳了幾千年。
  • 安倍陷濫權風暴 獸醫系醜聞現關鍵文件
    ­  安倍不斷否認濫權讓友人獲益,他的政權也未受動搖。但根據民調,這起事件已削弱安倍的支持度,而且看來難以平息。­  中新社記者 王健 攝"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中新社記者 王健 攝­  日本文科大臣松野博一在記者會上提到第二次調查未曝光文件時說:「我嚴肅看待此結果。」首次調查無所獲。
  • 歐盟公布數字新規草案嚴厲監管Facebook等科技巨頭:不遵守或面臨年...
    圖片來源:攝圖網12月15日,歐盟委員會公布了《數字服務法案》和《數字市場法案》的草案,這是歐盟20年來在數字領域的首次重大立法,旨在釐清數字服務提供者的責任和遏制大型網絡平臺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具體來看,《數字服務法案》草案側重社會責任方面,旨在加強網絡平臺在處理虛假信息、恐怖主義、仇恨言論等非法內容以及假冒偽劣產品方面的責任。《數字市場法案》則側重於經濟方面,主要目的是確保企業在歐盟市場範圍內能夠與享有「看門人」(gatekeeper)地位的網絡巨頭展開公平競爭。
  • 被忽視的國產家電巨頭:也需要進口大量的晶片
    【12月13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最近一段時間也是不斷地傳出「晶片短缺」的消息,例如蘋果的iPhone 12系列手機,大眾汽車晶片等等,讓手機、汽車的生產都陷入到了新困境中,為何全球晶片會突然出現短缺呢?
  • 湖南省:嚴管「提籃」之手 築牢用權之「籠」
    幾個月來,湖南「拿」下多名「提籃子」幹部,出臺鐵規明紀律,進一步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  嚴管「提籃」之手  築牢用權之「籠」    省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該規定的出臺實施,是我省反腐敗制度建設的又一重要成果,必將進一步規範領導幹部履職用權行為,淨化湖南的政治生態。」  制度「籠子」要扎牢,警示教育也不能放鬆。在規定出臺的同時,一場場嚴肅的警示教育會,也在各單位接連召開。  「還在給老闆站臺打招呼、為親朋好友『提籃子』嗎?」
  • 緊隨小米美團的步伐,曠視「同股不同權」深度解析
    曠視創辦於2011年,是一家以產品「Face++」知名的人工智慧公司,深耕於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和物聯網(IoT)等領域。曠視成立8年來,共完成了9輪融資,累計金額約12.3億美元,從2018年開始規模化盈利,連續三年複合增長率超過300%。
  • 濫權致國資損失數千萬,北京民政局原副巡視員李士秀被判刑10年
    李士秀到案後,其濫權的兩名受益人退賠了4595.2萬元。法院認定的李士秀貪汙、受賄事實各與兩套房產有關。判決書顯示,鑑於李士秀濫權、貪汙所造成的損失能挽回,法院對其所犯三罪依法均從輕處罰。第一宗濫權事實與松鶴新村有關。1999年1月,順義區民政局和骨傷科醫院聯合成立松鶴新村,松鶴新村為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由北京市民政局委託骨傷科醫院籌建和代管,骨傷科醫院黨總支書記李士秀於1999年12月起兼任松鶴新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