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營養師培訓亂象調查 機構無資質 交錢就拿證(1)
創意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遠徵
近日,央視焦點訪談節目曝光了美國認證協會(簡稱「ACI」)註冊國際心理諮詢師的認證亂象,同時也提到國際註冊營養師的認證問題。該機構稱獲得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認證,實際上卻未在人社部註冊,其頒發的證書也未獲得人社部認可。多位營養界的權威人士表示,央視曝光的ACI只是冰山一角,國內類似的不正規國際培訓機構還有很多,「國際註冊營養師」是其中最火爆的一類。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各種營養師速成培訓機構以「國際」為噱頭吸引大眾報名參加培訓認證,大眾缺乏對正規培訓機構的了解,往往容易上當受騙。更為嚴重的是,這些機構培訓出來的偽營養師,傳播的很多營養觀點存在謬誤,不僅影響了整個營養師行業形象,對公眾健康也有很大危害。
營養界權威人士介紹,國際營養師協會聯盟(ICDA)在中國的對接機構是中國營養學會,兩個機構一直保持著長期合作和學術交流,隨著我國註冊營養師體系的完善和成熟,也即將加入ICDA。
業內聲音
營養培訓亂象多 應建立培訓監管體系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營養科副主任營養師竇攀表示,山寨認證機構橫行,使得營養圈魚龍混雜。近年來,社會上湧現出了大量的偽營養師,這些人不管是什麼教育背景,只要經過培訓機構短時間培訓,就可以拿到一張營養師資格證,進入了藥品、保健品或者特殊功能食品行業後,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這些人的教育水平、知識背景良莠不齊,傳播的很多營養觀點都存在謬誤,出現了很多謠言,影響了整個營養師行業形象。」竇攀說。
為何山寨認證機構滿天飛?中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於康分析認為,國內大眾對營養師的需求非常旺盛,加上國內相關部門沒有建立針對培訓機構的相應監管機制,監管系統尚不完善,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這些所謂的培訓機構受利益驅動乘虛而入。國內正規培訓機構的傳播聲音力度相對較弱,遠遠不能夠制止違規行為。同時,老百姓並不充分了解正規培訓機構,往往容易上當受騙,不合規的培訓機構因此大行其道。
「媒體曝光對於糾正這種違規培訓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僅靠媒體遠遠不夠,只要不解決監管問題,不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從根本上治理,媒體曝光只能是杯水車薪。」於康建議,建立真正的培訓監管體系,通過監管讓市場上具有欺騙性、以賺錢為目的、短平快的所謂營養師培訓儘快消失,對違規培訓堅決查處,絕不手軟,才能淨化市場。
「作為多年在一線打拼的臨床營養工作者,我迫切地希望國家能夠培養大量符合國際要求和規範、具有真正含金量的營養師。」於康如是說。
(責編:鮑聰穎、高星)
2019北京民營企業百強揭曉2019北京民營企業百強榜單和專項調研報告發布,京東集團、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國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蟬聯前三甲,三者營業收入總額均超3000億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