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等到開學!美國教育現場怪象多,吹起私塾風

2020-08-08 親子天下

開學在即的美國,教育現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怪象。中小學家長吹起私塾風,大學搶佔網絡商機,打工時數排擠校園生活,M型教育將成為下一個疫情災難現場。BBC警告,未來要耗費65年才能復原教育停學的損失!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搜尋公眾號 &34;關注


文:黃敦晴

八月份起,美國各級學校陸續開學,但是場景卻大為不同。

賣場選購開學文具的人稀稀疏疏;家長為了學校該不該提供實體課程分派群戰;學校為了配合不同家長希望遠距學習、實體到校、還是混合併用的需求,忙著將學生分群,精算哪一天可以有多少人、哪些人到學校,課表和校車行程也遲遲排不出來;老師擔心學生在校難以做好疫情風險管理,四處陳情,工會出面支持罷課……,開學還成了各級政府與黨派間的口水戰。

原本各界期待新冠肺炎疫情在新的學年開始前,就會告一段落。

結果,各地確診人數不減反增,醫療專家更警告,入了秋冬會更嚴重。這使得多數學校在擋不住部分政府與家長的壓力下,做出分天進校園、綜合網絡與實體上課的決定,也同時提供家長可以全部遠距學習的選項。

不過,隨著開學的日期一步步接近,更有不少中小學、甚至大學,已經篤定校園內的防疫措施擋不住疫情攻勢,在七月底宣布將持續全面遠距教學。

遠距教學對美國各級學校學生已經不是新鮮事。但在經歷了失落的春天與暑假後,學生們迎來的秋季,將體驗更大的轉變。

防疫泡泡圈 中小學家長自組「私塾」

或不放心學校的防疫效能、或不信任遠距上課的效果、但仍然希望孩子有些人際互動,近來美國家長間掀起「pandemic pods」和「micro-schools」議題,就像古時候的「私塾」,少數幾個人在只有一間教室的學校上課。

不同的是,現代的課程與教育的目的與需求較為複雜,這些家長不是把孩子送到私塾或老師家,而是幾個孩子聚在一個家,由家長輪流、或是自己請老師、教練,安排課程,組成一個小學校。

這麼做的好處,除了容易組成較安全的防疫泡泡圈,還可以提供孩子與人互動、學習情緒管理與社交的機會,更能把程度、志趣與專長類似的孩子聚在一起,給他們更活潑、項目學習、或是因材施教的內容。

看準希望這麼做的家長們可能太忙的商機,很多教育顧問、補習家教班、甚至網絡學習業者,都開始大打廣告,無論是透過到府服務的微學校、還是一對一家教,提供學生新的學習模式。

在百家爭鳴的亂象中,非營利組織「負責任的在家教育聯盟」(Coalition for Responsible Home Education)還提供了經過認證的課程內容與模塊,讓家長從選擇教育理念、課程規劃到設定目標,都有規可循。

但這也挑戰了用義務教育推動階級流動與降低貧富差距的理想。因為有能力成立私塾、自己挑選名師補強功課的家長,多半比較富裕,才能有時間、心血以及資源精心籌劃與執行。貧困的家庭,則連孩子能否準時上網跟老師聯機都是問題。

《芝加哥論壇報》等媒體均報導,一些家中遭逢長輩失業的高中生,更運用所屬學校無法強制網絡上課的空檔,白天到超市、餐廳等零售業打工,上學反而成了副業。M型社會在教育現場,實地演出M型教育的荒謬對比。

美國在線大學聯盟 提供學生在家上網修課

大學生們的在線大學或網絡加實體混合制上課,也將重寫大學的生活模式。

無論是飛機停飛、班次混亂、各國的轉機與入境管制、換發籤證的領事館停工、還是美國限制今年三月以後才拿到籤證的人,如果全部在線學習,仍無法持續擁有籤證,都挑戰註冊美國大學的人,能否如期開始、繼續學業。

就算是境內的美國學生,也面臨新的挑戰。因為各校的上課規定和隔離、上課狀況都有很多變量,無法預測大學的生活體驗,也難以決定是否要離家搬到學校附近。

因此,針對海外或美國境內的外地學生,完全在網絡上進行、在家就可以修完大學、碩士的課程和廣告都愈來愈多。

即使是公立名校、全美名列前茅的密西根大學信息學院,都在臉書密集宣傳完全在線的信息應用科學碩士。包括南加大、紐約大學石溪分校等近三十所知名大學,也加入國際學生在線學習機構「學之光教育」(Shorelight Education)旗下的美國在線大學聯盟(American Collegiate Live),讓學生可以在原來的居住地先上網修課,將來再視機會與相關資格規定轉入這些大學。

更有趣的是,堪薩斯大學雖然加入了這個聯盟,仍同時宣傳希望學生直接註冊、修習該校的網絡課程,即使是公立大學,也要透過網絡搶學生。

也因此,大家對於大學在線課程的討論,也從「學費那麼貴,是否值得」延伸到「如果就是要念大學,還有哪些選擇」,以及怎選擇合適的大學在線課程。而且因為這樣,有更多超越Zoom、讓在線授課與學習更有效、更有參與感的學習體驗工具一一問世。

更多大學生在居住地半工半讀

另一方面,哈佛等名校為了防疫,也限制回到學校宿舍的學生人數,並且削減受助學生領取食宿津貼的金額,從一年近二萬美元改為一學期五千美元(目前只先公布第一學期)。

學生既然坐在家中、不用遠行,就有這麼多學習的彈性,而且要面臨可能更高的生活負擔,得增加打工時數,才能支應生活;愈來愈多大學生將像很多碩士在職班的學生一樣,在原地半工半讀,甚至以工賑讀。

今年秋冬,少了在課堂上與老師、同學親身交流、在校園享受社團與運動談笑的日子,多了在工作與生活、就學間奔波的滄桑,將成為許多新一代大學生的寫照。

而這也是另一種不平等。一名來自弱勢家庭的哈佛學生就跟《紐約時報》抱怨,他們只有一起上課、住在學校宿舍、討論功課時,才覺得跟其他家境優裕的同學們平起平坐。

除了獲得學歷,在學校與其他師生串起的人際網絡,更是他們爬向更高社會階層的梯子。但沒有了校園生活,加上失去的食宿津貼將依賴更多的工時、壓縮學習的時間,讓他們擔心、失望。

BBC報導,停學帶來的經濟損失,要長達65年才能追趕上。

無論是中小學的私塾風,還是大學在財務與防疫壓力下自身難保的無奈措施,都讓這些損失主要發生在窮人身上。這樣需要各顯神通、各求活路的教育分流,也難怪《巴倫》周刊(Barron)、《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等媒體都擔心,教育同時面臨了財務、醫療、與道德的危機,恐成為疫情的下一個災難現場。

★版權所有,轉載請加注作者及出處,出處為親子天下微信公眾號。

安利你更多往期好文:

相關焦點

  • 開學季 高校吹起「節約風」
    本報記者 姜寶成 通訊員 郭道鵬 攝本報訊(記者 姜凝)開學季,不少高校學子陸續返回校園時發現,學校吹起了「節約風」,設置「光碟行動」貼紙、飯菜推出大小份、安排人員在打飯處和收餐檯適時提醒及適當獎勵……「浪費可恥、節約為榮」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題,師生們的「開學第一課」。
  • 「光碟行動」引領「新食尚」開學季高校吹起「節約風」
    內容提要:開學季,不少高校學子陸續返回校園時發現,學校吹起了「節約風」,設置「光碟行動」貼紙、飯菜推出大小份、安排人員在打飯處和收餐檯適時提醒及適當獎勵……「浪費可恥、節約為榮」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題,師生們的「開學第一課」。
  • 終於等到你,我們開學啦
    結束長長的假期,終於等到你,我們開學啦!為了營造濃濃的開學儀式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幼兒園精心設計迎新環境,讓時光、照片、家人的祝福共同見證每一位小朋友的成長。升國旗、唱國歌,祖國媽媽永遠在我心3、安全教育
  • 【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開學季 高校吹起「節約風」
    開學季,不少高校學子陸續返回校園時發現,學校吹起了「節約風」,設置「光碟行動」貼紙、飯菜推出大小份、安排人員在打飯處和收餐檯適時提醒及適當獎勵……「浪費可恥、節約為榮」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題,師生們的「開學第一課」。
  • 「終於等到你」,禾馬開學啦!
    禾馬教育
  • 「光碟行動」引領「新食尚」校園吹起「節約風」
    行動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愛惜糧食,文明用餐從進校園開始昨日開學後,不少學子陸續返回校園時發現,學校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時,吹起了「節約風」,餐廳張貼「光碟行動」標語、飯菜推出大小份……「浪費可恥、節約為榮」成為校園開學季的新主題。
  • 被政策之風吹起的功利之心,還能做好少兒創客教育嗎?
    國內STEAM教育的政策之風已吹起,面對魚龍混雜的市場與頗具功利心的大環境「創客」一詞最初來源於美國,指那些用於創新、敢於將自己的創意變成現實的人。,政策之風吹起了功力,但怎麼看都是少了教育的靈魂。利用教育政策之風
  • 終於等到你!元氣滿滿的新生開學禮現場,看萌娃的千姿百態
    新生開學季七月的風,八月的雨都抵不過遇見九月的你曾無數次想像著和你見面時的情景曾無數次期待著和你共同遨遊知識的海洋遇見是一切奇妙的開始2020級的新生們~終於等到你!孩子們留下開學第一天最燦爛的瞬間,為人生第一步保存最珍貴的影像。校長們親自為新生貼上「文明小貼士」校徽,無形中,已為孩子們上了一堂課,讓「勤儉節約」的種子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種下一粒珍惜糧食的種子,讓它在我心裡生根發芽。孩子們來到幸福樹下,抽取班主任老師送出的祝福卡片。五彩手印,記錄成長曆程,也是將來銘記的光陰。
  • 「光碟行動」引領「新食尚」 開學季高校吹起「節約風」
    本報記者 姜寶成 通訊員 郭道鵬 攝   天津北方網訊:開學季,不少高校學子陸續返回校園時發現,學校吹起了「節約風」,設置「光碟行動」貼紙、飯菜推出大小份、安排人員在打飯處和收餐檯適時提醒及適當獎勵……「浪費可恥、節約為榮」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題,師生們的「開學第一課」。
  • 穿越歷史時光,看看古代私塾是如何開學的
    又到秋季開學之際了。門口的小學校。又熱鬧起來了。貼出了新招的小朋友的班級號。一些小飯桌,小課桌阿姨們也舉著牌牌到處招攬人。由此想到我國古代私塾開學有什麼別樣的景象呢?在我國,私塾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貫穿整個封建社會,在明清時期,私塾發展到最成熟期,私塾是底層知識分子獲取生活來源的重要渠道。私塾教書的老師,即塾師,多為落地秀才或老童生。古人尊師重教,拜請老師是孩子入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私塾六歲啟蒙,讀書要先向孔子牌位或聖像及先生各磕一個頭,叫拜先生,才正式入學。入學的那一天。家長會帶領孩子來到私塾中。
  • 「神獸」正式歸籠,小學生這樣看待開學,家長:終於等到這一天
    important}9月1日,多地小學生正式開學,家長們也終於等到了小學生們開學的這一天。面對小學生們返校,「神獸」正式歸籠,不少家長表示:終於等到這一天,看到學校完善的防疫措施以及安全保障,心裡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了地。
  • 南朗鎮學校吹起「節約風」
    南朗鎮學校吹起「節約風」 南朗發布 南朗發布微信號 nlzxcb1117 功能介紹 傳遞政府政策信息,發布生活資訊。收錄於話題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為弘揚「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中華傳統美德,引導學生從小養成節約糧食的良好行為習慣,近日,南朗鎮各學校開展了厲行節約、拒絕浪費系列主題教育活動。
  • 那些接受現代「私塾」教育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而現如今隨著社會發展的進步,父母不滿現有「體制」內教育,也將孩子送進了現代「私塾」,給孩子實施起了「在家教育」,就是想創造一種個性化的教育資源給到孩子,在一線城市已經興起了一批現代「私塾」,也是引發了很多人爭議。
  • 臺灣吹起「寫字風」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為了改變打字神速、下筆萬斤這一囧況,近年來臺灣島內吹起一股「書寫風」:小學生在學校習字、檢察官在辦公室練字,教師被要求取得楷書認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希望重新找回書寫的感覺和樂趣。  「文字書寫能力消退的現象值得重視,年輕人用手機打注音、傳微信飛快,但要他們提筆寫字,仿佛千斤般重。」
  • 終於等到你,河北省教育廳關於2020年春季學期開學時間的公告
    終於等到你,河北省教育廳關於2020年春季學期開學時間的公告 為做好2020年全省各級各類學校春季學期開學工作,經研究決定,現公告如下: 一、全省普通高中畢業年級學生4月23日統一開學。各普通高中學校按有關要求,安全、平穩、有序組織畢業年級學生開學返校,有效防控疫情。 二、初中學校畢業年級學生和中職學校畢業年級報名參加高考學生5月7日開學。 三、普通高中、初中、中職學校其他年級,小學,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開學時間另行安排。
  • 「終於等到你!」金牛鎮二小、茗山鄉希望小學復學記
    開學第一天,孩子們來得格外早,他們戴著口罩、佩戴著紅領巾校長吳禮志說:「歷經近8個月的漫長等待,我們終於迎來復學,學生們也終於重返校園。接下來,全校老師要認真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和知識銜接等工作,在保證學生安全及心理健康的同時,努力提升教學質量!」
  • 終於等到你!直擊首批小紅果返校現場!
    歷經春夏,迎來金秋校園書聲起,夏末學子歸七個多月的等待終於劃上句點今天,第一批交大學子返校啦晴朗的藍天,明媚的陽光終於等到你們接下來,就讓通通帶大家走進校園直擊返校現場!校黨委書記黃泰巖到現場指導工作並看望返校的學生們
  • 古代教育機構私塾,培養人才的搖籃
    私學的興起,衝破了這一束縛,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師合一的舊教育體制,使教育成為一種獨立的活動,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得到新的發展。做為民間私自辦學的產物——私塾,也漸漸興起。蒙學教育基本目標是培養兒童認字和書寫的能力,同時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具備基本的道德倫理規範,掌握中國基本文化常識和日常生活常識。學完這些,孩子就完成相當於現代的幼兒園或小學教育階段。等到孩童稍大,他們需要為生計奔波之時,就要參照當時的社會現狀,學習八股開啟仕途之路。
  • 對私塾教育的最大擔心——孩子未來的社會化問題
    他接著說:「教育的最重要目的不是教育孩子知識和技能,有趣的是,而是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和永恆的動力。這個激發的過程,就是不斷地給予孩子新知識、巧技能的趣味性和新鮮感的過程,尤其是越小的孩子,越依賴這個方法。」他說,有一年,孩子的媽媽在美國需要工作一段很長的時間,他也因為一個工作的原因,需要去美國。
  • 把美國課堂搬到國內的美國私塾,英語原來還能這麼學?
    )採訪的美國私塾,將傳統的私塾與美國文化結合起來。美國私塾用的是美國小學語文的本土教材,但還是要做中國本土化的工作。把國外開放啟發式的教學理念介紹到國內的同時要加上語言基礎教育。在國外有兩個專家會對團隊製作的課件進行審核。此外還與兩個機構進行合作開發課件,後期會開發錄播課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