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機構私塾,培養人才的搖籃

2020-12-13 恩師學堂

在古代的教育體系中,有官學私學之分。

自西周開始「學在官府」,教育被官府壟斷的現狀,讓無數平民子弟失去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權利。私學的興起,衝破了這一束縛,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師合一的舊教育體制,使教育成為一種獨立的活動,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得到新的發展。

做為民間私自辦學的產物——私塾,也漸漸興起。

從經費來源區分私塾:有塾師自己辦的教館、學館、村校;有地主、商人聘請私塾先生在家教讀子弟,稱教館或家館;還有用祠堂、廟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興辦的義塾。

義塾的模式最早由北宋政治家範仲淹創立,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正統的教育思想,把「興學」當作培養人才、救世濟民的根本手段。在教化民眾、安定社會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開啟了中國古代基礎教育階段免費的新風尚。

私塾曾培養出王國維、郭沫若、毛澤東那樣的文化大家,也培養過曾國藩、蘇軾等社會精英。

隨著近幾年國學熱的興起,私塾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蒙學教材和教育宗旨為大眾津津樂道。

沿用千年的蒙學教材、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明確的教育宗旨

從葉聖陶等編寫新式語文教材起到現在70年間,教材已經翻改過無數次,尤其近年來教材的更新越來越頻繁,使用時間越來越短,和蒙學教材使用時間形成強烈的對比。蒙學教材使用時間最長的《千字文》已經有千年的歷史,而其它教材《三字 經》、《百 家 姓》也有五六百年的歷史。

這些教材不由政府編寫,也沒有形成全國統一規範,但在民間私學漫長歷史長河裡,逐漸完善完備。即使朝代不斷更替,政策和方針改變,蒙學教材因為內容的正確性,已經得到社會大眾廣泛認可,所以能被保留下來。

按照施教程度人們把私塾分成蒙館和經館兩類。蒙館的學生由兒童組成,重在識字;經館的學生以成年人為主,大多忙於舉業。

根據《清實錄》記載:皇太極曾下令:今諸貝勒、大臣子弟讀書,所以使之習於學問,講明義理,忠君親上,實有賴焉。自今,凡子弟十五歲以下者,俱令讀書。到乾隆時期正式下令:諸皇子六歲以上即就上書房讀書,皇孫、皇曾孫亦然。

蒙館的學生大約也從6歲開始入學讀書,如曾國藩6歲入私塾。教授的內容主要有認識字詞、規範書寫和倫理道德,背誦和習字是基礎學習模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就要求學生背誦經典的童蒙書籍,達到倒背如流的程度。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對課文進行最簡單的講解,不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因為古代經典是「微言大意」和「博大精深」 ,許多高深的政治、哲學、人生的重大問題,縱然講得清楚明白,七八歲的小孩子又怎麼懂呢,那只會是出力不討好的事。親身經歷和體驗是任何人也教不了的,把書本的內容牢記於心中,在漫長人生道路上親自去領悟和體會其中深刻道理,這才是科學的教學方式。

古代教育沒有年級的概念,因材施教,不求進度統一。學生學習能力強就多進行授課,完成一個內容的背誦就可以學習新內容;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則繼續背誦舊課文,直到背誦到滾瓜爛熟的程度再進入新課,只要能在規定時間內能完成規定的課程。

背誦基本上是半年完成一本書,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三本書。同現在的小學生相比學業負擔是很輕的。魯迅幼年在三味書屋讀書時,課餘還有時間到百草園捉蟲玩。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關於學生讀書有這樣一段描述: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53」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語出《幼學瓊林·身體》),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語出《易經》,原為初九潛龍勿用),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語出《尚書》中的《禹貢》)先生自己也念書。

由此可見,每一個學生學習的內容都不盡相同。

蒙學教育基本目標是培養兒童認字和書寫的能力,同時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具備基本的道德倫理規範,掌握中國基本文化常識和日常生活常識。

學完這些,孩子就完成相當於現代的幼兒園或小學教育階段。等到孩童稍大,他們需要為生計奔波之時,就要參照當時的社會現狀,學習八股開啟仕途之路。

訓蒙受業之師,真師也,其恩深,其義重,在三之制與君父等

古代沒有專門培養教師的學校,擔任私塾先生有科舉落第的秀才。如《儒林外史》第二回周進就時運不濟,文章雖好難入考官眼,最後連個秀才也考不上,只能到鄉間去作「孩子王;

也還有中了進士,甚至做了官,然後又因種種原因,再做教師的,如《紅樓夢》所寫賈雨村作黛玉的教師,就是中了進士、放了官又丟了官,才到林如海家做家館的。

明清兩代不少有名的學者,都是長期教私塾出身的,如明末歸有光、清代鄭板橋,都作過很長時期私塾教師。鄭板橋《道情》十首中詠塾師之作:「老書生,白屋中,說唐虞,道古風,許多後輩高科中,門前僕從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龍,一朝勢落成春夢,倒不如蓬門僻巷,教幾個小小蒙童。」

好的私塾教師,能從啟蒙教到參加全部科舉考試:

啟蒙教育,即識字教育,約一至二年;讀書教育,約三至五年;開講、開筆作文教育,約五至八年;八股文完篇、練習揣摩、參加科舉考試階段,約八至十年;對於私塾先生在兒童啟蒙教育及以後的人生履歷中所起的作用,古人是非常看重的。一般平民家中往往用紅紙寫上「天地君親師」五個大字供在正屋中,意寓子女學有所成、家族詩書繼世的同時,也表達出他們對心目中私塾先生的敬重。《紅樓夢》中的秦邦業望子成龍,即使官囊羞澀,也要東拼西湊,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兩見禮,帶秦鍾到代儒處拜見。

私塾師都是圍繞儒家教育經典進行授業解惑,但每個老師具體教授的方式略有不同。比如清光緒十二年,秀才祝星六創辦的留下西溪私塾,先教兒童識「方塊字」(書寫在一寸多見方紙上的楷書字),識至千字左右後,教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學生習字時,他會扶手潤字,要求學生描紅,再寫映本,進而臨帖。學童粗解字義後,則教以作對,為做詩做準備。與其他私塾師直接教讀「四書」的有所不同。

古代科舉取士深入人心,學塾也重視制科文字(八股文)的習作,為科舉考試作準備。因此私塾學規極嚴,設有嚴厲的懲罰措施,體罰為平常事。人們對私塾師的敬重,讓私塾師敢於對學生嚴加管教。加之學生較少,可以對每個學生負責到底;沒有升學壓力;學生讀書更無選擇重點學校的困惑,對教師的要求只有「教不嚴,師之惰」

由於學識、修養等不同,私塾先生的社會聲望存在很大差異。知識淵博、教學有方的私塾先生往往會獲得較高的社會聲望,如《滇志》記載江西人黃良卿,博學能詩,嘉靖間遊宜云南,鄉人延為師,一時士大夫多出其門。而有的私塾先生由於學識或人格方面的欠缺,不僅誤人子弟,有時甚至洋相百出。

明代田汝成在其《西湖遊覽志餘》中載有一則流傳頗廣的笑話,大意如下:有個塾師在授《論語》時,將「鬱郁乎文哉」念成了「都都平丈我」。當新來的塾師念成「鬱郁乎文哉」時,學生都嚇跑了。時人作詩嘲曰:「都都平丈我,學生滿堂坐。鬱郁乎文哉,學生都不來。」

不可否認,古代的確有相當一部分濫竽充數的私塾先生,誤人子弟,在招致世人輕視的同時,也降低了整個塾師職業的社會地位和聲譽。

古代私塾教育對現代教育啟示

我直到六歲開始上小學,六歲之前每天都是跟奶奶在一起,她每天給我講很多有趣的事情,教會我很多做人的道理,還交給我簡單的藥理知識。幼兒時期我學到的知識到現在還未忘記。

歷史還會繼續證明2000多年的儒家教育理論到底是糟粕還是真理。現代社會很多貴族學校都在參考古代私塾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

思考我們現代的兒童教育,小學六年有近一半的時間和精力是花費在語文教學上,中學裡語文課一直作為主科備受重視,可是語文教學效果總是令人失望,書寫水平普遍差,寫作水平普遍差。

作為一線教師可能有更深的感悟,自己每天在做著出力不討好的事,對於很多學生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老師每天費盡心力教過的知識,應付完考試之後又都還給了老師。

本該兒時學會的為人處世,生活規範,為什麼要等到成人後再去花錢補情商課呢?

現在回想小學學習過的知識,我能記住的,印象還特別深刻的,只有那個——做人要誠實守信的小故事。

參考資料: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幼學瓊林》和《格言聯璧》,合稱《蒙學六種》《古代蒙學與當代小學教育之比較》.徐新強.2009《禮記·學記篇》《宋代私塾教育研究》.龔文浩. 華東師範大學 發表時間:2015-05-01

相關焦點

  • 古代私塾是如何授課的?漫談古代私塾辦學模式的現代價值
    但是,在中國古代,具有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必須去相應的教育機構接受教育:分層選拔的學生可以去各級政府部門建立的官方機構學習,而普通百姓則完全通過私立學校學習。要學習識字,閱讀經文,研究書寫體系的文字等。可以說,私立學校是傳承中國古代文化知識,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實現科舉考試的重要民俗教育機構。
  • 古代的私塾相當於現在的什麼教育階段?
    私塾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私」和「塾」。題目裡提到了私塾,是某個教育階段。那麼「塾」字指教學場所,就非常正常了。「私」就是指「塾」的性質是私人的。因為私塾是由早期的「塾」發展而來。在春秋時期私人性質的「塾」就已出現,但是一直到近代,「私塾」這一稱謂才被正式確定下來。在古代,私塾的發展過程中曾有學塾、鄉塾、家塾、教館、書房、書屋等形形色色的稱呼。
  •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論古代私塾的由來,強調教育的意義
    一個國家的實力可以從當時青少年的狀態看出,也可以從每位少年的受教育程度看出。在我國古代,上到達官權貴,下到貧農平民,都想讓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面對這樣的現象,古代人們創辦了名為「私塾」的學堂,以此來傳授知識,解答疑惑,提高每位少年的受教育水平,以此為國家增添人才,進一步提升國家的實力。
  • 現代「私塾」:體制外的教育
    ■私塾優勢在於多元化    團隊精英化,用優秀的教師去培養最出眾的學生;    課程內容精品化,研發綜合素質能力課程,配合學生的學業課程、藝術課程進行大三位一體組合式教學,讓學生在學業、藝術、能力三方面得到綜合的提升;    複合型人才培養多元化,學習成績的高低並不能體現一個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高低,藝術修為的深淺也並不能代表一個學生社會屬性的比重,這兩者都缺少了關鍵的一環,就是能力教育,學會學習,學會社會生活
  • 探尋千年的私塾,品賞現代的學堂
    私塾,中國特色,世界僅有,一種獨特的教育機構,它萌芽於唐,興盛於宋,延續於元,全面普及於明清,清末改制為新式學堂,延綿1000餘年,對我國古代文化教育、學術思想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小私塾 大文化穿越千年的私塾,成為人才培養的搖籃《禮記·學記》記載:「古之教育,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 古代私塾與現代學校有何區別?私塾的學童比現在的學生輕鬆嗎
    古代人學習的主要場所是家庭與宗族,唯有立志於進仕途者才會到正規的學校裡去接受教育,這樣的專門場所就是古代的私塾。私塾是私學的一種,是中國古代社會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它是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它是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 夢回古代,古代學子每天在私塾幹嘛?
    導語私塾是古代的學校,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直到民國末年,私塾再也承擔不了新時代的新教育,這才被迫退出歷史舞臺。我們將&34;成為古代的學校,是因為這裡是學生啟蒙、學習的地方,不過,雖然我們將私塾稱之為&34;,但是,從兩者的實質上來看,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至少,在所教授的課程上,兩者就有很大的不同。那麼,當現代的學生在苦兮兮地做著永遠也做不完的試卷時,古代的學子們又在過著什麼樣的私塾生活呢?
  • 熳點教育:烘焙實戰型人才的搖籃
    原標題:熳點教育:烘焙實戰型人才的搖籃由於西點越來越受消費者們的喜好,被譽為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具有無限的商業前景,作為一個舌尖上的黃金產業,其未來發展前途不言而喻,熳點教育緊隨時代發展潮流,快人一步抓住先機,以培養精通西點製作,懂經營、善管理,並具備創業能力的人才為目標
  • 私塾教育比義務教育好嗎?良莠不齊、有名無實的舊教育,不該提倡
    近年來,一些社會培訓機構擅自招收適齡兒童、少年,以「國學」「女德」教育等名義開展全日制教育、培訓,替代義務教育學校教育,極個別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送子女去培訓機構或在家學習,無正當理由未按法律規定保障子女入學接受義務教育。
  • 現代學校教育為什麼比不上以前的私塾教育了?
    改革開放恢復高考,重新發展高等教育,但教育也快速向產業轉變。所以中國現代教育存在不少缺點。1、教育只是普及文化,對育材的目的不十分明確,所以很難因人因地施教,教出的人才功利思想嚴重。其關健在教師隊伍的變異。2、國民對教育成本佔家庭成本比例十分大,可能也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也就是說,經濟社會,卻缺少消費者。
  • 明古今之變,究教育之道——談古代私塾的蒙學、識字、常識與訓詁教育(文字+視頻)
    摘要:古代私塾從蒙學開始有其充分之理由,這理由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代社會、經濟、教育制度等歷史條件的限制所造成的。今天,雖然有新的困難,但我們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為我們辦學提供了許多古代所不能比擬的便利條件,很多古代無法擺脫的限制已經不復存在。
  • 古代民間教育機構是什麼?一座「黃金屋」對於現代教育的啟示
    導讀: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擴大,人們的交往變得越來越重要,而自我修養也隨著變得越來越重要,學習的目的便是培養自我修養。在封建社會,為了適應探索自然和修身養性的需要,私塾逐漸興起,它的發展如燎原之勢,成為了封建社會的主要學習場所,當人們回憶起我國古代時,自然會有一種非常溫婉儒雅的感覺。
  • 教育困局不解,經學不絕,私塾就有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認真依照國家教育體制走,考大學讀研,走研究路,國學大師還怕培養不出來?靠這些三無機構想培養出人才,讓這些挑燈苦學的學生們情何以堪?00:不否認國學的確有優勢地方,但是自然科學更是無可替代的。1912年,蔡元培上任教育總長之初便發布命令,通令全國的中小學廢止讀經。廢除了科舉和讀經,從此在中國流行了千年,培養了大批人才的私塾便退出了歷史舞臺。近百年來我們完全仿照西方的教育體制和課程設置進行教育。
  • 另類學校引關注:現代「私塾」豈能替代學校教育?(圖)
    這種家長和媒體眼中的現代「私塾」,其真面目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會有個別家長放棄學校教育、選擇「私塾」教育?現代「私塾」是現代教育的補充還是古代教育方式的簡單複製?是教育的進步還是歷史的倒退?  暗潮湧動:另類學校引發關注  這些名稱類似古代「私塾」的學堂,班額小,學生總人數也不多,他們有的在相關機構審批註冊,有的處於半秘密的地下狀態。  「孟母堂」,這家被媒體稱為「上海第一家全日制『私塾』」的現代「私塾」,於2002年在上海松江創建。
  • 老照片:晚清課堂上的老師,私塾先生最有範兒,帝師最有名望
    晚清私塾裡上課情景。古代雖然也有官學,但所能招收的學生很少,孩子們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還是私塾,2000餘年延綿不衰,堪稱人才培養的搖籃。私塾學生以十二三歲以下的居多,課程主要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書五經」。
  • 私塾教育被指過時 學者稱質疑者有文化侏儒症
    雖事發於古代,而理卻可指導於現世。私塾讀經,並不是事上的復古,而是理上的人性復甦。更何況現在的私塾東西經典共容,科技與人文兼修。既重視人性的德與慧的全面開發,又遵循人性的發展歷程全程施教。這樣的教育不但跟得上時代,培養出來的人才甚至可以引領時代,創造歷史。  熊丙奇:如果還按照舊時的私塾辦學,其教育價值理念、教育內容,與現代社會脫節是必然的。
  • 日本教育人才的搖籃——大阪教育大學
    大阪教育大學位於日本大阪府·柏原市的著名國立大學,其教學質量、社會影響力馳名於日本國內外。1949年,大阪第一師範學校,大阪第二師範學校合併而為大阪學藝大學,是日本唯一設有夜間培養教師的大學。同時是日本教育人才的搖籃,常年位於日本大學綜合排名前5位,教育學部全日第一。在日本教育界同筑波大學一東一西享有盛譽。
  • 清華大學是為美國培養人才的搖籃,是嗎?
    昨天,小編在XX問答裡看到這樣一個問題:清華大學是不是為美國培養人才的搖籃?這個問題,看似很可笑,其實也很可悲,清華大學作為中國的頂尖學府,怎麼說是為外國培養人才?但是想一想,又發現不少清華大學學生確實是在美國效力,好像也是對的。是嗎?
  • 讀經私塾是教育的倒退
    賈亮讓孩子學國學不是壞事讓孩子讀私塾就是違法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各地要認真排查並嚴厲查處社會培訓機構以「國學班」「讀經班」「私塾」等形式替代義務教育的非法辦學行為。
  • 不一樣的教師節丨古代教書先生工資高不高?了解古代的私塾制度
    古代雖然沒有確定八月二十七日為教師節,但老師們在當天已經可以擁有休假、會餐飲、享受福利等待遇,和「節」無異。眾所周知,古代的儒學教育,主要以私塾為主,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和私塾先生的待遇是怎樣的呢?因此,本文所說的私塾教學方式,指的是3-18歲的蒙學階段。古代的私塾和現在的學校區別還是很大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現在的教學提倡各學科全面協同發展,而古代私塾則主要進行語文和傳統國學的教學,因為古代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