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教育體系中,有官學和私學之分。
自西周開始「學在官府」,教育被官府壟斷的現狀,讓無數平民子弟失去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權利。私學的興起,衝破了這一束縛,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師合一的舊教育體制,使教育成為一種獨立的活動,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得到新的發展。
做為民間私自辦學的產物——私塾,也漸漸興起。
從經費來源區分私塾:有塾師自己辦的教館、學館、村校;有地主、商人聘請私塾先生在家教讀子弟,稱教館或家館;還有用祠堂、廟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興辦的義塾。
義塾的模式最早由北宋政治家範仲淹創立,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正統的教育思想,把「興學」當作培養人才、救世濟民的根本手段。在教化民眾、安定社會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開啟了中國古代基礎教育階段免費的新風尚。
私塾曾培養出王國維、郭沫若、毛澤東那樣的文化大家,也培養過曾國藩、蘇軾等社會精英。
隨著近幾年國學熱的興起,私塾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蒙學教材和教育宗旨為大眾津津樂道。
沿用千年的蒙學教材、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明確的教育宗旨
從葉聖陶等編寫新式語文教材起到現在70年間,教材已經翻改過無數次,尤其近年來教材的更新越來越頻繁,使用時間越來越短,和蒙學教材使用時間形成強烈的對比。蒙學教材使用時間最長的《千字文》已經有千年的歷史,而其它教材《三字 經》、《百 家 姓》也有五六百年的歷史。
這些教材不由政府編寫,也沒有形成全國統一規範,但在民間私學漫長歷史長河裡,逐漸完善完備。即使朝代不斷更替,政策和方針改變,蒙學教材因為內容的正確性,已經得到社會大眾廣泛認可,所以能被保留下來。
按照施教程度人們把私塾分成蒙館和經館兩類。蒙館的學生由兒童組成,重在識字;經館的學生以成年人為主,大多忙於舉業。
根據《清實錄》記載:皇太極曾下令:今諸貝勒、大臣子弟讀書,所以使之習於學問,講明義理,忠君親上,實有賴焉。自今,凡子弟十五歲以下者,俱令讀書。到乾隆時期正式下令:諸皇子六歲以上即就上書房讀書,皇孫、皇曾孫亦然。
蒙館的學生大約也從6歲開始入學讀書,如曾國藩6歲入私塾。教授的內容主要有認識字詞、規範書寫和倫理道德,背誦和習字是基礎學習模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就要求學生背誦經典的童蒙書籍,達到倒背如流的程度。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對課文進行最簡單的講解,不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因為古代經典是「微言大意」和「博大精深」 ,許多高深的政治、哲學、人生的重大問題,縱然講得清楚明白,七八歲的小孩子又怎麼懂呢,那只會是出力不討好的事。親身經歷和體驗是任何人也教不了的,把書本的內容牢記於心中,在漫長人生道路上親自去領悟和體會其中深刻道理,這才是科學的教學方式。
古代教育沒有年級的概念,因材施教,不求進度統一。學生學習能力強就多進行授課,完成一個內容的背誦就可以學習新內容;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則繼續背誦舊課文,直到背誦到滾瓜爛熟的程度再進入新課,只要能在規定時間內能完成規定的課程。
背誦基本上是半年完成一本書,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三本書。同現在的小學生相比學業負擔是很輕的。魯迅幼年在三味書屋讀書時,課餘還有時間到百草園捉蟲玩。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關於學生讀書有這樣一段描述: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53」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語出《幼學瓊林·身體》),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語出《易經》,原為初九潛龍勿用),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語出《尚書》中的《禹貢》)先生自己也念書。
由此可見,每一個學生學習的內容都不盡相同。
蒙學教育基本目標是培養兒童認字和書寫的能力,同時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具備基本的道德倫理規範,掌握中國基本文化常識和日常生活常識。
學完這些,孩子就完成相當於現代的幼兒園或小學教育階段。等到孩童稍大,他們需要為生計奔波之時,就要參照當時的社會現狀,學習八股開啟仕途之路。
訓蒙受業之師,真師也,其恩深,其義重,在三之制與君父等
古代沒有專門培養教師的學校,擔任私塾先生有科舉落第的秀才。如《儒林外史》第二回周進就時運不濟,文章雖好難入考官眼,最後連個秀才也考不上,只能到鄉間去作「孩子王;
也還有中了進士,甚至做了官,然後又因種種原因,再做教師的,如《紅樓夢》所寫賈雨村作黛玉的教師,就是中了進士、放了官又丟了官,才到林如海家做家館的。
明清兩代不少有名的學者,都是長期教私塾出身的,如明末歸有光、清代鄭板橋,都作過很長時期私塾教師。鄭板橋《道情》十首中詠塾師之作:「老書生,白屋中,說唐虞,道古風,許多後輩高科中,門前僕從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龍,一朝勢落成春夢,倒不如蓬門僻巷,教幾個小小蒙童。」
好的私塾教師,能從啟蒙教到參加全部科舉考試:
啟蒙教育,即識字教育,約一至二年;讀書教育,約三至五年;開講、開筆作文教育,約五至八年;八股文完篇、練習揣摩、參加科舉考試階段,約八至十年;對於私塾先生在兒童啟蒙教育及以後的人生履歷中所起的作用,古人是非常看重的。一般平民家中往往用紅紙寫上「天地君親師」五個大字供在正屋中,意寓子女學有所成、家族詩書繼世的同時,也表達出他們對心目中私塾先生的敬重。《紅樓夢》中的秦邦業望子成龍,即使官囊羞澀,也要東拼西湊,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兩見禮,帶秦鍾到代儒處拜見。
私塾師都是圍繞儒家教育經典進行授業解惑,但每個老師具體教授的方式略有不同。比如清光緒十二年,秀才祝星六創辦的留下西溪私塾,先教兒童識「方塊字」(書寫在一寸多見方紙上的楷書字),識至千字左右後,教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學生習字時,他會扶手潤字,要求學生描紅,再寫映本,進而臨帖。學童粗解字義後,則教以作對,為做詩做準備。與其他私塾師直接教讀「四書」的有所不同。
古代科舉取士深入人心,學塾也重視制科文字(八股文)的習作,為科舉考試作準備。因此私塾學規極嚴,設有嚴厲的懲罰措施,體罰為平常事。人們對私塾師的敬重,讓私塾師敢於對學生嚴加管教。加之學生較少,可以對每個學生負責到底;沒有升學壓力;學生讀書更無選擇重點學校的困惑,對教師的要求只有「教不嚴,師之惰」。
由於學識、修養等不同,私塾先生的社會聲望存在很大差異。知識淵博、教學有方的私塾先生往往會獲得較高的社會聲望,如《滇志》記載江西人黃良卿,博學能詩,嘉靖間遊宜云南,鄉人延為師,一時士大夫多出其門。而有的私塾先生由於學識或人格方面的欠缺,不僅誤人子弟,有時甚至洋相百出。
明代田汝成在其《西湖遊覽志餘》中載有一則流傳頗廣的笑話,大意如下:有個塾師在授《論語》時,將「鬱郁乎文哉」念成了「都都平丈我」。當新來的塾師念成「鬱郁乎文哉」時,學生都嚇跑了。時人作詩嘲曰:「都都平丈我,學生滿堂坐。鬱郁乎文哉,學生都不來。」
不可否認,古代的確有相當一部分濫竽充數的私塾先生,誤人子弟,在招致世人輕視的同時,也降低了整個塾師職業的社會地位和聲譽。
古代私塾教育對現代教育啟示
我直到六歲開始上小學,六歲之前每天都是跟奶奶在一起,她每天給我講很多有趣的事情,教會我很多做人的道理,還交給我簡單的藥理知識。幼兒時期我學到的知識到現在還未忘記。
歷史還會繼續證明2000多年的儒家教育理論到底是糟粕還是真理。現代社會很多貴族學校都在參考古代私塾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
思考我們現代的兒童教育,小學六年有近一半的時間和精力是花費在語文教學上,中學裡語文課一直作為主科備受重視,可是語文教學效果總是令人失望,書寫水平普遍差,寫作水平普遍差。
作為一線教師可能有更深的感悟,自己每天在做著出力不討好的事,對於很多學生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老師每天費盡心力教過的知識,應付完考試之後又都還給了老師。
本該兒時學會的為人處世,生活規範,為什麼要等到成人後再去花錢補情商課呢?
現在回想小學學習過的知識,我能記住的,印象還特別深刻的,只有那個——做人要誠實守信的小故事。
參考資料: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幼學瓊林》和《格言聯璧》,合稱《蒙學六種》《古代蒙學與當代小學教育之比較》.徐新強.2009《禮記·學記篇》《宋代私塾教育研究》.龔文浩. 華東師範大學 發表時間:201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