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教師節丨古代教書先生工資高不高?了解古代的私塾制度

2020-12-18 博史通今

在古代傳統儒學教育中,尊師重教是文化傳遞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國古代也有「教師節」,據黃宗羲《與陳乾初論學書》中記載,漢朝時期,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意見,採取「獨尊儒術」的國策,儒學被認定為正統思想。讀書人便在每年孔子的誕辰之日(八月二十七日)來祭祀孔子、宴請恩師。皇帝還要在這一天帶領百官去祭拜孔廟,賜太學的經師們禮物。

古代雖然沒有確定八月二十七日為教師節,但老師們在當天已經可以擁有休假、會餐飲、享受福利等待遇,和「節」無異。眾所周知,古代的儒學教育,主要以私塾為主,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和私塾先生的待遇是怎樣的呢?

一、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

古代私塾,一般是3-18歲的學子上課之所,也被稱作為「蒙學館」,即啟蒙教育階段。到了18歲以上(也有15歲開始的),學子們開始考取童生,考上童生之後,才有資格考秀才。因此,在各縣,官府都會設立「縣學」,主要針對年齡在15-50歲左右的童生,這段時間的學習,已經不是「私塾」模式了。因此,本文所說的私塾教學方式,指的是3-18歲的蒙學階段。

古代的私塾和現在的學校區別還是很大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現在的教學提倡各學科全面協同發展,而古代私塾則主要進行語文和傳統國學的教學,因為古代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出仕」。

第二,現在的教學是橫向班級,即按照學生的年齡,設置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年級授課逐漸遞進。而古代的教學是縱向的混合班級,也就是說,從3歲入學到18歲,所有的學生都在同一個班級裡接受授課。當然,儘管是縱向混合班,先生也會因材施教。而且,縱向混合班也有一個好處:試想,一個剛入學的3歲孩童,先生教他《千字文》,而一個9歲的孩子,先生教他《孟子》。3歲的孩子從小就開始接觸大年齡階段的課程,到了他9歲時,耳濡目染多年,《孟子》早就通透了。若先生不在,小學生遇到問題就會請教大學生,大學生為了不在小學生面前尷尬,就得「倒逼」自己學好課程。因此,縱向混合班,對大學生和小學生,存在一定的益處。

古代私塾的授課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四步:

第一步:授書與上書

授書和上書,指的是同一件事情,不過從先生的角度老說,是「授書」,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是「上書」。

為什麼是「上書」呢?因為每逢授課,學生要拿著自己的書,來到先生的桌子旁,恭恭敬敬的等待先生來教。先生在這個階段要做3件事情。

第①,稱之為「識」,先生幫學生認字、斷句。認字主要是針對剛入學者。斷句是為後來的誦讀做鋪墊,因為古文是沒有標點的。只有認字和斷句完成之後,才會進行下一個步驟。

第②,稱之為「讀」,首先,先生要範讀,學生跟著先生讀,逐字逐句的模仿。一般要讀三遍或五遍,視學生情況而定。

第③,稱之為「講」,等學生會讀之後,老師要給學生講解書文的意義,這一步非常關鍵。

第二步,背書和抄書

在蒙學階段,幾乎所有的課本都是要背誦的,而且老師會逐一檢查。不僅要會背誦,還要會抄寫和默寫。

先生一天要授多少書呢?這個並沒有嚴格規定,因為要按照學生學習的進度來定,假如學生在理解和背誦階段完成的都不錯,則進入下一次的授書。因此,優秀的學生,每天先生可能需要授書十來次,若是遇到貪玩的學生,每天只授書一次,也是有的。

需要說明的是,對於初學階段的兒童,先生每次授書的字數不多,大多只有幾句話。一次授書的內容,類似於《三字經》的前兩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麼多。到了學生年齡稍長,一次授書的內容會逐漸增多。

第三步,復講和檢查

這裡的復講,並不是先生講,而是學生講給先生聽。古人對傳統國學內容要求的比較高,比如「四書五經」,不僅要會背誦和理解,還要會講解。因為你若能將文中意思完整的講解出來,那才代表你真正的學到位了。

第四步,考試和會講

一般先生授課,只需要進行前三步,第四步並不是每次都必備的流程。但若遇到特殊階段,比如年終,或者是某一部書學完,先生會出題考試,若考不過,先生會給與一定的懲罰。

會講,是比較高層次的授課,類似於討論。比如一些年長的學生,共同學習了某一段內容後,老師引出話題,由大家各抒己見。講到最後,由老師再點評。也有會講完畢後,老師要求學生回去寫一篇文章的。

當然,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一些比較出名的會講,例如,朱熹在嶽麓書院會講時,各路學子擠滿了書院,學子們上臺辯論,三天聲音不絕,這屬於文壇的盛世。這種會講,算是高規格的,和私塾會講,已經不是同一個概念。

二、古代私塾的分類

在封建社會,雖然朝廷設有「縣學」、「太學」等教育機構,但在讀書人的啟蒙教育階段,大多都在私塾完成。上文講到私塾的授課方式,其實,私塾和私塾也是不一樣的。

古代私塾,按照「勞動關係」來區分,可分為四類。即家塾、村塾、義塾、門館。

1.家塾

家塾,一般指富貴人家在自己家裡開辦的私塾,要「延請施教」。一般富貴人家子弟眾多,經濟條件較好,便會請塾師來為自家子、侄來教書。一般家塾老師都會住在主人家中,主人要負責老師的飲食和住宿,方便教學。在漢朝時期,以「右」為尊,因此在主人和老師對坐時,主人居左,老師居右。右側為賓師之位,又因為右側居西向東,所以一般家塾的老師,被稱為「西席」,而主人則被稱為「東家」。

據《稱謂錄》記載:

「漢明帝尊桓榮以師禮,上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幾。故師曰西席。」

在古代,家塾老師地位是較高的,若說某個秀才曾做過某豪門貴族的「西席」,就仿佛是鍍了一層金。

2.村塾

家塾只會發生在經濟能力較強的富貴人家,若在普通人家,單請一個塾師來給孩子上課,經濟負擔較重,因此才誕生了「村塾」,即一個村子,或者一個同姓的大家族,共同出資出力,請一個塾師來教族中的子弟。一般村塾的地址多設在祠堂、家廟。因為古代的村落,都是以家族的形式群居,因此,村塾又被稱為「族塾」。

村塾先生一般由族長出面,來聘請一位秀才或儒童來教學,一般村塾老師,村中是不負責他的飲食和住宿的。如果遇到特殊情況,也可以提供住宿,由學生家庭輪流負責老師的飲食,不過這種情況極少。

《紅樓夢》中,賈寶玉等人上學的地方,其實並不是家塾,而是相當於是族塾,其教書先生是族中的長輩是賈代儒,而學生大多都是賈氏一族中的子弟,並不一定來自榮、寧二府,也有許多賈氏的旁支。因為賈氏族塾的教學質量較好,像秦可卿的弟弟秦鍾,也來賈氏族塾中「蹭」學。

3.義塾

義塾,在古代又被稱為「義學」,一般是由社會人物出資創辦,有公益性質。中國最出名的義塾,莫過於清朝末年,在聊城冠縣,武訓(下圖)通過行乞的方式所創辦的崇賢義塾。

崇賢義塾有許多非常感人的故事,有興趣的可以多做了解,這裡舉一個例子:

《清史稿·武訓傳》記載:

(武訓)盡出所積田以資塾。塾為二級,曰蒙學,曰經學。開塾日,七先拜塾師,次遍拜諸生,具盛饌饗師,七屏立門外,俟宴罷,啜其餘。

武訓是乞丐出身,積累家業有,設立義塾,讓窮苦人家的孩子免費讀書,在開學的那天,要宴請老師,武訓覺得自己身份低微,便請了當地的士紳為老師作陪,自己則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外。等大家吃完離席後,他才吃一些剩飯殘羹。武訓因為開辦義塾,成為名留青史的乞丐。

4.門館

所謂門館,就相當於古代的私人學校,即老師自己在家中開辦一所私塾,自己招生。若有學生需要入門館,需要拜師,並且籤訂「關書」,相當於合同,這裡有約定學費等具體情況。因為門館的模式中,有商業的氣息,古代士大夫輕視商人,因此門館在古代出名的並不多,大多為先生餬口的生意。

清朝鄭板橋在《濰縣署中與舍弟第五書》中寫道:

「門館才情,遊客伎倆,只合剪樹枝、造亭榭、辨古玩、鬭茗茶,為掃除小吏作頭目而已,何足數哉!」

可見,在著名的文學家、畫家鄭板橋的心中,門館先生的地位確實不高。

其實,不管是家塾、村塾、義塾還是門館,都是古代私塾的教學模式,不應該有高低貴賤之分。

三、古代私塾先生的待遇

古代雖然尊師重教,教書先生得到世人的尊重,但這只是「精神」上的榮譽,老師也是人,他們也要吃飯,家中也需要柴米油鹽,因此這就牽涉出了另外一個話題,古代教書先生的待遇問題。

私塾先生的待遇主要可分為三部分,第一是修金、束修和節敬。

1.修金,指的是老師的工資,也一年的酬金。當然,在古代,底層百姓普遍沒有多少銀錢,尤其在大多數的村塾中,村塾先生一般收取的不是錢,而是等價值的糧食,其實是一個道理。

2.束修,同「束脩」,最早出現在《禮記》中,指幹的鹹豬肉的意思。孔子曾定下拜師規矩,拜師需要「十條臘肉」。因此,束修成了古代拜師的見面禮。《朱子語類》云:

「古人空手硬不相見。束脩是至不值錢底,羔雁是較值錢底。」

朱熹的意思是,十條臘肉來拜師,太便宜了。實際上,在古代底層社會,十條臘肉是非常貴重的禮物。可見,古代拜師的見面禮,也是老師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束修在古代拜師程序中,是必備的環節,因此宋朝皇帝趙恆(宋真宗)曾調侃「聖人教人也要錢」。但到了後期,束修不一定是指臘肉,通常也可以給老師其他的饋贈。

3.節敬

節敬,又稱「節庚包」,每逢傳統節假日,如清明、夏至、端午、中秋、重陽、春節以及孔子誕辰等,學東(學生家長)要給老師送節敬,這並不是賄賂老師,而是古代尊師重教的一部分。

除了上述所說的修金、束修和節敬外,還有一些其他待遇,例如住宿、吃飯和休假問題,這些問題是延請塾師之前,一定要說明的事情。不同的種類和規模的私塾,教書先生的待遇差別是很大的,一般以家塾的先生待遇最好,不僅一日三餐供應,還有茶點,甚至還配有侍女來打理先生的日常生活。

另外,古代教書先生每年的假期不多,沒有所謂的寒暑假。每年在清明、端午等節日各放假一天,每年在臘月初就放年假,正月十五開學。因此,有句俗語,叫「先生不吃臘月飯」。

古代有許多寒門秀才以教書為生,可見,一個教書先生的待遇,足以養活一家人的。當然,古代待遇最好的老師,應該是國子監的專職經師,可以拿朝廷俸祿,但他們是「吃皇糧」的,已經不屬於私塾先生了。

在古代的教育體系中,老師拿了學東的「學費」,就要嚴厲管教自己的弟子,古代講究「教不嚴,師之惰」,一旦把孩子交給先生,不僅要行拜師大禮,更不得對教學和懲戒私加幹涉。因此私塾中的戒尺和教鞭也是常用的教具,甚至出現「棍棒出人才」的情況,這和今天的教育理念有所不同。

四、小私塾,大社會

韓愈在《師說》中曾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古代的老師,不僅要教學生普通的儒學和八股文,還要教學生做人的道理。中國古代一直都注重「師禮」,宋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楊時有問題要請教老師程頤,來到老師家中時,老師正在閉目養神,楊時為了不打擾老師,在風雪中站立等待,積雪下了一尺多厚,老師才醒來,因此誕生了「程門立雪」的尊師典故,廣為傳頌。

不論古今,一位優秀的老師,都應該受到人們的尊重。孔子如此,程頤如此,今人也是如此,因此古代的私塾教育,雖然個體規模不大,但對中國古代文明貢獻極大。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無不是私塾教育的產物。因此,私塾雖小,卻是大社會的中流砥柱。

雖然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私塾教育有它的局限性,但放眼整個古代社會,私塾以及私塾先生,卻是堅守和傳播中國古代文化的旗幟,需要今人去理解,去尊重。

在教師節之際,祝願天下老師們,節日安康。

相關焦點

  • 感懷恩師,說說古代「教師節」
    公曆9月10日教師節的建立,於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時通過。從此每年的9月10日被定為教師節。從古代開始,教書育人的老師就一直頗受人們的尊敬。那麼,在同樣崇尚知識與教育的古代,又是否有「教師節」呢?
  • 教師節快樂!原來從古代開始,老師就很不容易
    泱泱中華尊師重教的傳統久矣,從某種角度講,中國的教師節已有千年歷史了,關於古代的教師節,你了解多少呢?正式確定9月10日為教師節是1985年,但在古代就有了教師節的前身——孔子的生日(農曆8月27日)。
  • 夢回古代,古代學子每天在私塾幹嘛?
    導語私塾是古代的學校,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直到民國末年,私塾再也承擔不了新時代的新教育,這才被迫退出歷史舞臺。我們將&34;成為古代的學校,是因為這裡是學生啟蒙、學習的地方,不過,雖然我們將私塾稱之為&34;,但是,從兩者的實質上來看,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至少,在所教授的課程上,兩者就有很大的不同。那麼,當現代的學生在苦兮兮地做著永遠也做不完的試卷時,古代的學子們又在過著什麼樣的私塾生活呢?
  • 孔子為最早的私塾先生之一 學生學費是十條臘肉
    古代啟蒙教育將學塾分為家塾、私塾和義塾,無論在哪個場所任教,教書先生都會受到禮遇,得到莫大的尊重。在朱熹看來,10條臘肉算不上什麼厚禮。不過,古代物質生活水平不高,肉算是奢侈品,老百姓吃頓肉很不容易。林則徐小時候家境貧寒,10多口人除夕夜才能吃上一大盤素炒豆腐,估計「三月不知肉味」才是常態,不可能像現在人,一天不吃肉就睡得不踏實。在孟子生活的戰國時期,70歲以上的老人才能吃上肉,有地位的人被稱作肉食者。綜合這兩點,足見肉之稀有。
  • 古代私塾是如何授課的?漫談古代私塾辦學模式的現代價值
    在當時的利用程度不高,因此也被利用教學場所,是受到尊敬敬拜或遣返的長者或官員。私立學校是一所私立教育機構,從私塾這一類別發展而來。它始於春秋時期,所謂孔子是歷史上第一位著名的老師。在西漢時期,私立學校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識字和儒家思想上。隋唐時期,轉化科舉制度的興起,民辦學校的發展得到了促進。在宋代,官立學校的低迷狀態,雕刻和印刷的應用以及科舉考試的方式都促進了學院教育的繁榮。
  • 「家有隔夜糧,不當孩子王」,私塾先生不好嗎?古人為何不提倡
    古代的私塾先生與今天的老師存在很大不同,古代的私塾先生職責更廣,不僅要給學生傳授子曰詩云、之乎者也等四書五經,同時還肩負著教導學生走向社會後安身立命的責任,所以謂之「授業」。教書育人原本是個令人尊敬的高尚職業,但在很長一段時間,教師職業的地位並不是很高,甚至有人諷刺說「臭老九」。為什麼舊社會教師不太受人看重,究其原因它是個尷尬的職業。
  • 古人也過「教師節」嗎?古代教師節都有哪些習俗?
    2020年9月10日是我國的第36個教師節。1985年,新中國把每年的9月10日確定為教師節。然而在民國時期,教師節的日期卻是每年的6月6日,但卻是教育人士自己定的,國家並不承認。古人更是把師和天、地、君、親並列,立於同一牌位受人朝拜,足見教師的地位之高。教師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朝,在漢、晉時期,學校的體制已經十分完善,祭拜孔子也非常盛行。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也就是孔子誕辰這一天,皇帝要率領文武百官去孔廟祭拜,還要請皇家的老師們進宮,一同聚餐,吟詩作樂。
  • 古代教師節怎麼過?
    各位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是9月10日,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又到了。的討論如火如荼,學校附近的各個小店,各大電商網店上,教師節禮物更是層出不窮,作為一枚佛性十足的老母親,這個問題這些天時時困擾著我。頭疼之餘,不禁好奇古代給不給老師送禮物,怎麼過教師節?
  • 穿越歷史時光,看看古代私塾是如何開學的
    由此想到我國古代私塾開學有什麼別樣的景象呢?在我國,私塾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貫穿整個封建社會,在明清時期,私塾發展到最成熟期,私塾是底層知識分子獲取生活來源的重要渠道。私塾教書的老師,即塾師,多為落地秀才或老童生。古人尊師重教,拜請老師是孩子入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私塾六歲啟蒙,讀書要先向孔子牌位或聖像及先生各磕一個頭,叫拜先生,才正式入學。入學的那一天。
  •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論古代私塾的由來,強調教育的意義
    隨著文字、思想、科舉制度的不斷改變,古代私塾也逐步的出現與完善。這便是內部環境對古代私塾的影響。詢問先生問題時要注意先生當天的心情是否愉悅,如果先生心情愉悅應該在詢問問題之前給先生沏茶、磨墨、準備紙筆或者相關書籍,天熱的時候必須扇風,這樣才能向先生請教問題。如果當天先生心情不好,則不能進行提問,否則會被先生趕出私塾。並且每個人請教問題的時候不應該問過多的問題,詢問一到兩個問題最為恰當,過多的問題會讓先生不耐煩,將學生趕出私塾。
  • 教師節快到了,來看古代江蘇人怎麼尊師重道
    再過幾天,就是教師節了。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建立教師節的議案,確立了每年的9月10日為教師節。一些富裕人家聘請有科舉功名的老師,不僅束脩(送給教師的報酬)數額高,每日膳食均有專廚烹飪。每年正月,每個學生家還要辦一桌酒席請先生,「過年請先生」是很多地方的社會風尚。一年四大節,家長和學生要向老師贈送禮物,俗稱「節敬」,盛暑要有「瓜敬」,嚴冬要有「炭敬」。
  • 古代私塾與現代學校有何區別?私塾的學童比現在的學生輕鬆嗎
    私塾教師的文化水平差別很大,既有名師大儒,也有粗通文墨的平庸之輩。私塾在古代又稱「學塾」、「教館」、「鄉塾」、「家塾」等,歷史淵源很早,《尚書》中已有記載,單稱「塾」。西周時期,塾是鄉學的一種。一般認為,孔子創立的私學就應當屬於「塾」。私塾的名稱是近代以來的事,最初人們把私塾分成「蒙館」和「經館」兩類。
  • 「教師節」自古有之?古代教師節,老祖宗怎麼對老師進行表示?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每個人都需要老師答疑解惑。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就連古代的聖人都有老師,更何況是普通人呢! 那麼古代社會有教師節嗎?古代教師節學生需要送禮嗎?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起揭開古代教師節的神秘面紗。
  • 日本教師工資比公務員高16%?
    教師節快到了,頭條問答刷出個這樣的問題—— 日本的教師地位高嗎?為什麼沒有教師節? 最火的答案,有1757個贊,1438個評論。日本中小學教師職業被視作「聖職」,老師,在日本被稱為「先生」,與議員齊名。 在師資待遇方面……截止目前,日本老師工資已超過一般公務員工資的16%。 日本政府還在工資制度上,積極鼓勵高學歷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 更關鍵的一點是,針對城鄉教育差距問題—— 實施教師輪崗,給鄉村的教師配備住房及一些生活補貼等。
  • 古代如何給教師送禮:特定節令致送「節儀」 表示禮敬
    其實,早在古代便有類似「教師節」的節日,那便是聖人孔子的誕辰日和塾師生日。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教授介紹,古代非常重視教育,重視教師,在孔子誕辰日和塾師生日這天,東家都會向家塾的塾師致送「節敬」。而針對近年來飽受質疑的「教師節經濟」、「給老師送禮」現象,徐梓認為,教育界不能一味跟著風氣走,而是要從制度管理以及教師自律兩方面雙管齊下,努力扭轉這種現象。
  • 古代教師節的那些事
    今天是9月10日教師節,在了解古代有關教師節的故事前,先祝我們辛勤的老師們節日快樂在我國古代,教師節其實沒有像現在這樣有一個全國統一的正式節日,古代有關老師的大小節日,對於老師們來說都是「教師節」!如果說「小節日」型的「非正式教師節」有點多,那麼「正式教師節」就比較容易讓人記住了——在古代很多地方,「教師節」最重視的是三節兩壽:「三節」是指端午節、中秋節、年節,「兩壽」則是指孔子誕辰日和塾師生日。
  • 古代教育機構私塾,培養人才的搖籃
    訓蒙受業之師,真師也,其恩深,其義重,在三之制與君父等古代沒有專門培養教師的學校,擔任私塾先生有科舉落第的秀才。如《儒林外史》第二回周進就時運不濟,文章雖好難入考官眼,最後連個秀才也考不上,只能到鄉間去作「孩子王;也還有中了進士,甚至做了官,然後又因種種原因,再做教師的,如《紅樓夢》所寫賈雨村作黛玉的教師,就是中了進士、放了官又丟了官,才到林如海家做家館的。
  • 古代教師也講「升學率」,績效不達標竟要罰米!
    在古代,教師的入行門檻那是相當的高!如今,只要你是滿足條件的合法公民,都有機會考取教師資格;然而在古代,只有經學名流才有任職資格!而且,對教師個人的教學經歷和年齡都有相應的規定,要求曾教過學生50名以上,年齡不小於50歲。想想現在,很多教師50歲都已經退休啦!
  • 古代如何給教師送禮:節令時支付束脩
    其實,早在古代便有類似「教師節」的節日,那便是聖人孔子的誕辰日和塾師生日。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教授介紹,古代非常重視教育,重視教師,在孔子誕辰日和塾師生日這天,東家都會向家塾的塾師致送「節敬」。而針對近年來飽受質疑的「教師節經濟」、「給老師送禮」現象,徐梓認為,教育界不能一味跟著風氣走,而是要從制度管理以及教師自律兩方面雙管齊下,努力扭轉這種現象。
  • 古代有教師節嗎?國外有教師節嗎?這麼多問題在教師節一起解決
    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在中國被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意義非凡。9月10日這一天是中國的教師節,學生會向老師表達自己的敬意,但你真的了解這一天嗎?1、教師節的起源一日之師,終身之父。到了漢武帝時期,公辦學校和私塾都已成風,盛極一時。漢武帝,在位期間,每逢孔子的誕辰之日,就會率領文武百官到孔廟祭祀,並宴請當時的老師吃飯,教師開始享受節日休假、會餐等福利待遇,而這就是教師節的起源。2、最早的教師節尊師之風,在古代尤為盛行,但第一個正式意義上的教師節在民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