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秋季開學之際了。門口的小學校。又熱鬧起來了。貼出了新招的小朋友的班級號。一些小飯桌,小課桌阿姨們也舉著牌牌到處招攬人。由此想到我國古代私塾開學有什麼別樣的景象呢?
在我國,私塾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貫穿整個封建社會,在明清時期,私塾發展到最成熟期,私塾是底層知識分子獲取生活來源的重要渠道。私塾教書的老師,即塾師,多為落地秀才或老童生。古人尊師重教,拜請老師是孩子入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私塾六歲啟蒙,讀書要先向孔子牌位或聖像及先生各磕一個頭,叫拜先生,才正式入學。入學的那一天。家長會帶領孩子來到私塾中。學生先要叩拜至聖先師孔子神位,雙膝跪地,九叩首;而後再拜私塾先生,三叩首。禮成,還要設宴款待老師。
接下來,啟蒙老師會講授人生最基本、最簡單的道理。並舉行整個入學儀式中隆重的部分——開筆禮。 『開筆禮的內容包括硃砂開智、擊鼓明智、描紅開筆、拜筆師等內容。所謂硃砂開智,就是用硃砂為剛剛入學的孩子的額頭正中點上紅痣,這又稱之為「開天眼」。由於「痣」與「智」諧音,所以這一儀式寓意著孩子從此眼明心明,好讀書,讀好書。 描紅開筆主要是讓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學寫人生的第一個字,這個字往往筆畫簡單,同時又蘊含著深刻的意義。
學生付給塾師的報酬,即「束脩」,各私塾並沒有定數,即使在同一所私塾,在不同的條件下,學生承擔的費用也是不盡相同。束脩的多少,有塾師自行規定的,也有學董、塾師和家長協商決定的。清代主要支付的實物是銀兩、銅錢,民國時期支付的是銀元、大洋,一次給付或多次付清。沒有錢的,可以交米、面湊數。每逢四大節日——春季、祀丁節、端午節、中秋節,學生還要給先生送禮,春季送酒、糕點、肉;端午節送粽子;中秋節送月餅、葡萄;祀丁日送糕點等。甚至先生所用的燈油煤炭及食用也是由學生供給。
課程設置:中國古代的私塾作為科舉制度的附庸,按不同程度可分為識字讀物、啟蒙讀物、四書、五經、詩賦等。初入私塾的蒙童,一是先學習三、百、千、《五七言雜字》等淺顯易懂的古典啟蒙讀物,先生只教識字,不作講解,是死讀書。二是寫毛筆字,先描紅,後跳格,每日寫一張仿。三是珠算,有的私塾珠算後開,有的則無,情況不一。一般貧困家庭及工商業家庭的子弟,由於農牧商業勞力的需要,僅僅是學會幾個漢字就自動輟學了。而較為富裕的農村富戶、欲求功名者則可以繼續深造,研習四書五經及小學等高深的學問。一般情況下,學生讀至《詩經》以後即可選學。進入民國後,受教育政策和新式教育的影響,部分私塾還增設了美術、體育等新式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