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生有寒暑假嗎?如果不是從一開始就有,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寒暑假的呢?如今的學生年年放暑假,已經成慣例了,但是,暑假是怎麼來的呢?
一、古代學生有寒暑假嗎?
暑假到了,我國的中小學生都放假休息,突然想到古代的孩子是否有假期呢?難道他們真的是「三更燈火五更雞」的日日苦讀?古代的孩子不管是伏天還是寒冬都在苦讀嗎?
有人說,暑假源於私塾。古代沒有空調,沒有風扇,在私塾裡讀書的小朋友怕熱,老師也怕熱,為了避免在課堂上中暑,就得給大家放假。
由於這種假期是私塾放的,所以叫「塾假」,後來以訛傳訛,就演變成了「暑假」。這個說法只不過是民間的傳說,大家聽聽而已,可惜不符合史實。
古代的私塾,一般都制定了學規,也就是學生守則,這些學規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最晚的一份出於民國,不過無論時代早晚,沒有任何一份學規曾經提到放暑假的規定。
古代中國學校發達,除了私塾,還有書院以及官辦的縣學、州學、府學、太學和國子學,都不曾提到放暑假。由此可見,古代的學校裡是沒有暑假的。
除了新年、端午節等舉國同慶的節日外,在古代學生每天的任務就是寒窗苦讀,考試前還得頭懸梁錐刺股,進行一下考試衝刺。總之,在現代的孩子還有暑假,太幸福了。
二、古代私塾休息日嗎
古代私塾有休息日,但不是按周算的。古代的日曆是黃曆,上面沒有星期。古代的休息日,稱為休沐日,一般是十五和月底,這一天公務員休息,學校也放假。
此外,私塾的先生可決定哪天休息,一般會選擇:初五、十五、二十五。為什麼選「五」的多,同樣是古代的習慣,這一天市集開的多,去廟裡上香的多。
古代私塾蒙學教育也就是小學教育,也注重勞逸結合,因此也會有假期,但那時沒有寒暑假之說,假期也沒有今天多,但是平時還是有一些假期供學生休息的。
如明代的小學,每個月只有謁聖這天放假。而到了清代,每個學校根據自身要求會有不同的上學時間和放假規定,每年自正月十五開學,一直上到臘月十日,休假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另外每個月古人休沐之意,放假3天,此外不得擅自離校;還有學校規定,每日日出上學,每年端陽初四、初五,中秋十四、十五,清明,七月半,十月朔各放假一天,平時概不放假。
就是說古代小學有的是平時休假,有的則是集中到年末一次性休完,中間除非有緊急情況才能請假,否則都視為曠課。總之,古代學校的平時還是有假期的。
三、暑假的由來
暑假本來是叫塾假,是以前古代私塾的放假模式,他們一般是在夏天放假的,為期十二天,以後人們就把塾假叫成暑假。
傳說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曠世奇人鬼谷子王禪長於持身養性和縱橫術,他隱居雲夢山鬼谷洞教徒授藝,孫臏、龐涓、蘇秦、張儀、毛遂、尉繚、茅蒙、徐福等名家皆出其門下。
鬼谷洞內有一口山泉井,每到暑期,山泉就會噴湧而出,充滿整個洞穴,從而無法上課,鬼谷子只好放假。「放暑假」也就從此開始,沿襲至今。
寒暑假的由來,顧名思義很容易理解,夏天太熱,都不利於學生集中精力學習,所以要放假,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注重傳統節日,一般在重大節日都會放假。
放假休息也好,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對於學生來說,學習的過程被假期分成一段一段的片段,每個學期都有一個起點和一個終點,倒更便於樹立目標,一步一步往前學。
總之,古代不論是私塾還是公辦學校,都沒有暑假,除了年底與傳統節日,有短暫的休息,其它時間都在學習,與現代的學生有暑假相比,古代的孩子更辛苦。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