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學校教育,源自西方基督教的新式教會學校,由於工業化大生產需要大量有一定技能的勞動者,這種教育從一開始,目的在普及科學和文化。由於中國近代的落後,中國人的反思從教育開始,清朝開辦文武學堂和洋務書館,推廣學校教育,掃盲、傳道,救亡圖存。
所以最早的革命者都是新式洋學生,北伐時都叫學生兵。民國正式以國家形式將學校教育定為基礎教育,分初小三年,高小四年,初中、高中各三年,高等學府三至四年,醫學生專科三年,醫本五至九年。私塾逐漸改為學校。中國人的素質得以快迅提高。
新中國成立後教育在形式上基本以新式學校方式保持了民國的基本體制,並以九年義務教育法(法律)推廣小學到初中階段的基礎教育。但不幸的是文革十年,摧殘了教師,教育斷層。造成了國人對讀書無用和內鬥、陰謀的心理疾病。改革開放恢復高考,重新發展高等教育,但教育也快速向產業轉變。所以中國現代教育存在不少缺點。
1、教育只是普及文化,對育材的目的不十分明確,所以很難因人因地施教,教出的人才功利思想嚴重。其關健在教師隊伍的變異。
2、國民對教育成本佔家庭成本比例十分大,可能也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也就是說,經濟社會,卻缺少消費者。
3、義務教育知識涵蓋面窄,嚴重脫離家庭對教育的需求,也使國民素質沒有更大的提高。所以近期在改革試點要把幼兒園和高中納入義務教育法範圍。
4、學校的規範不同,各地區水平差異巨大,教育資源人為原因存在嚴重的競爭。
所以同私塾比較,古代教育目的性更強,一定是一顆種子育一人材。人才受到的人文關懷更多,這是現代教育所缺乏的。或者只是目前國內教育缺失的內容。
反觀教會學校和寺院學校的教育,人才的培養是醍醐灌頂,那是要教師遵守師道,以心血灌溉幼苗的。
過去兩百年,是一個學科不斷分化、領域不斷細化的時期。這導致培養的人才通曉的領域越來越狹窄。
舉個例子,幾百年前的達文西是個全才(畫家、天文學家、發明家、建築工程師,擅長雕塑、音樂、發明、數學、生理、物理、地質等學科)。但是幾百年後的現在呢?
一個理工科博士很可能缺乏基本的人文藝術素養(我在國內一流985院校見到的尚且如此);而一個藝術家一聽到自然科學就頭腦發怵(有一次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講座上提問了一個相關科學的藝術領域,演講人當場不知所措)。
一個學文科的容易被賣保健品、化妝品的騙;一個學理科的容易被情聖高手騙;一個學藝術的被各種人騙——雖然ta可能是個情聖。
這對學校教育又有什麼影響呢?
當今學校教師,都是這樣精細分科的模式下培養出來的。會數學的,不通物理,沒法講出數理相通的奧妙;會古文的,不懂科學,沒法講出《本草綱目》《黃帝內經》《齊民要術》中的價值。
所以我們培養的,都是很難打破學科界限去思考的、思維被條條框框限制的學生。
而私塾,因為是一個人教幾個孩子的全科,所以最容易培養出綜合的思維和融匯貫通的思想。
這對私塾教師的要求是非常、非常、非常高的。
——並不是私塾過時了,而是現在很難找到大量水平足夠高的人去教全科、教綜合、教思維、教思想。
必須這位私塾教師自己先融會貫通才行啊。
學校是幾個老師教一群學生,私塾是一個人教幾個學生,由此可見,現代學生得到的關愛少了許多。並且現在學生的負擔已經遠遠超過負荷,他們的快樂肯定會比古人少了許多。學校裡沒有人格教育,現實教育,所以,現在的小孩是最可憐的娃。
PS: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