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學校教育為什麼比不上以前的私塾教育了?

2020-12-16 易途

近代的學校教育,源自西方基督教的新式教會學校,由於工業化大生產需要大量有一定技能的勞動者,這種教育從一開始,目的在普及科學和文化。由於中國近代的落後,中國人的反思從教育開始,清朝開辦文武學堂和洋務書館,推廣學校教育,掃盲、傳道,救亡圖存。

所以最早的革命者都是新式洋學生,北伐時都叫學生兵。民國正式以國家形式將學校教育定為基礎教育,分初小三年,高小四年,初中、高中各三年,高等學府三至四年,醫學生專科三年,醫本五至九年。私塾逐漸改為學校。中國人的素質得以快迅提高。

新中國成立後教育在形式上基本以新式學校方式保持了民國的基本體制,並以九年義務教育法(法律)推廣小學到初中階段的基礎教育。但不幸的是文革十年,摧殘了教師,教育斷層。造成了國人對讀書無用和內鬥、陰謀的心理疾病。改革開放恢復高考,重新發展高等教育,但教育也快速向產業轉變。所以中國現代教育存在不少缺點。

1、教育只是普及文化,對育材的目的不十分明確,所以很難因人因地施教,教出的人才功利思想嚴重。其關健在教師隊伍的變異。

2、國民對教育成本佔家庭成本比例十分大,可能也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也就是說,經濟社會,卻缺少消費者。

3、義務教育知識涵蓋面窄,嚴重脫離家庭對教育的需求,也使國民素質沒有更大的提高。所以近期在改革試點要把幼兒園和高中納入義務教育法範圍。

4、學校的規範不同,各地區水平差異巨大,教育資源人為原因存在嚴重的競爭。

所以同私塾比較,古代教育目的性更強,一定是一顆種子育一人材。人才受到的人文關懷更多,這是現代教育所缺乏的。或者只是目前國內教育缺失的內容。

反觀教會學校和寺院學校的教育,人才的培養是醍醐灌頂,那是要教師遵守師道,以心血灌溉幼苗的。

過去兩百年,是一個學科不斷分化、領域不斷細化的時期。這導致培養的人才通曉的領域越來越狹窄。

舉個例子,幾百年前的達文西是個全才(畫家、天文學家、發明家、建築工程師,擅長雕塑、音樂、發明、數學、生理、物理、地質等學科)。但是幾百年後的現在呢?

一個理工科博士很可能缺乏基本的人文藝術素養(我在國內一流985院校見到的尚且如此);而一個藝術家一聽到自然科學就頭腦發怵(有一次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講座上提問了一個相關科學的藝術領域,演講人當場不知所措)。

一個學文科的容易被賣保健品、化妝品的騙;一個學理科的容易被情聖高手騙;一個學藝術的被各種人騙——雖然ta可能是個情聖。

這對學校教育又有什麼影響呢?

當今學校教師,都是這樣精細分科的模式下培養出來的。會數學的,不通物理,沒法講出數理相通的奧妙;會古文的,不懂科學,沒法講出《本草綱目》《黃帝內經》《齊民要術》中的價值。

所以我們培養的,都是很難打破學科界限去思考的、思維被條條框框限制的學生。

而私塾,因為是一個人教幾個孩子的全科,所以最容易培養出綜合的思維和融匯貫通的思想。

這對私塾教師的要求是非常、非常、非常高的。

——並不是私塾過時了,而是現在很難找到大量水平足夠高的人去教全科、教綜合、教思維、教思想。

必須這位私塾教師自己先融會貫通才行啊。

學校是幾個老師教一群學生,私塾是一個人教幾個學生,由此可見,現代學生得到的關愛少了許多。並且現在學生的負擔已經遠遠超過負荷,他們的快樂肯定會比古人少了許多。學校裡沒有人格教育,現實教育,所以,現在的小孩是最可憐的娃。

PS: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怎樣的私塾教育更能適應時代的教育需求和發展?
    因此,很多參與私塾學習的家庭,常常處於批評現代學校教育、甚至批判現代教育環境的情緒裡,這種情緒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的孩子,潛移默化中在激起孩子對當今社會的不滿——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私塾——在很大的程度上,教學體系是很零散的,教學內容是很個性化的,與學校體制內的教學相比較,完整性、計劃性和穩定性是難以達到現代教育標準的。
  • 另類學校引關注:現代「私塾」豈能替代學校教育?(圖)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家長和媒體眼中的現代「私塾」,其真面目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會有個別家長放棄學校教育、選擇「私塾」教育?現代「私塾」是現代教育的補充還是古代教育方式的簡單複製?
  • 那些接受現代「私塾」教育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而現如今隨著社會發展的進步,父母不滿現有「體制」內教育,也將孩子送進了現代「私塾」,給孩子實施起了「在家教育」,就是想創造一種個性化的教育資源給到孩子,在一線城市已經興起了一批現代「私塾」,也是引發了很多人爭議。
  • 教育:對於現代的社會,開設私塾教育,論其優點和缺點
    教育:對於現代的社會,開設私塾教育,論其優點和缺點近年來,隨著這個國學熱愛讀經熱興起,那麼私塾教育這種方式,似乎在不知不覺當中又回到了我們的視野裡面。有的家長啊或者因為自己本身就國學有很大的興趣,或者是對現在的義務教育機制有所不滿,他們把自己孩子呢又送到了私塾教育。可是問題是這個私塾教育不僅它的理念和現代教育理念有相對的地方,而且私塾教育,這種形式呢也和現今的各種各樣的教育法規發生了衝突,接下來呢就請朋友們跟小編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 中國現代私塾:遊走在「體制」外的另類教育
    中新社成都1月6日電 題:中國現代私塾:遊走在「體制」外的另類教育  作者 殷櫻  「媽媽,今天老師給我們上了論語課,我在圖畫課上還畫了一隻蝸牛。」9歲的蛋蛋(化名)放學後,跟媽媽分享起學校裡的經歷。  蛋蛋在位於成都溫江一個偏離市區的現代私塾上學。
  • 現代「私塾」:體制外的教育
    私塾在得到一些家長的追捧時,反對之聲也不絕於耳。現代私塾,存在合理性的同時,也存在先天不足。儘管現代私塾得到一些家長的認可,但不可迴避的是,其身份並沒得到官方認可,地位尷尬。市教委有關人士認為,《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因此,不但這些私塾是違法辦學,送孩子來接受全日制讀經教育的家長也違反了法律規定。這位負責人稱,凡是沒有依法審批許可的辦學行為都是違法的。    即便身在「私塾」內,不少孩子的學籍仍保留在原來就讀的中小學,以備將來升學之用。
  • 國學教育蔓延 孩子上私塾幼兒園是返璞歸真?
    私塾裡別開生面的課堂門傑丹攝幼童點讀國學經典門傑丹攝  中新網鄭州電  (記者 門傑丹)隨著近幾年「國學熱」的盛行,國學讀經教育的觸角越來越多地向學齡前孩童延伸如今在鄭州,不少幼兒家長都捨棄了現代化的幼兒園,選擇把孩子送到私塾裡學習國學經典,這種返璞歸真的教育現象引起社會關注。
  • 鄭淵潔:如果學校教育環境沒變化 仍對兒子私塾教育
    原標題:鄭淵潔:如果學校教育環境沒變化 仍對兒子私塾教育 仍不接受現在的學校教育 童話大王鄭淵潔來渝籤售 接受重慶晚報專訪: 孩子喜歡什麼就看什麼 仍不接受現在的學校教育 近日,創造出皮皮魯、魯西西、舒克、貝塔等一系列經典形象的「童話大王」鄭淵潔來到重慶西西弗書店萬象城店
  • 古代教育機構私塾,培養人才的搖籃
    私學的興起,衝破了這一束縛,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師合一的舊教育體制,使教育成為一種獨立的活動,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得到新的發展。做為民間私自辦學的產物——私塾,也漸漸興起。私塾曾培養出王國維、郭沫若、毛澤東那樣的文化大家,也培養過曾國藩、蘇軾等社會精英。隨著近幾年國學熱的興起,私塾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蒙學教材和教育宗旨為大眾津津樂道。
  • 探尋私塾教育的精髓 上海人到湖南平江辦私塾(圖)
    他懷揣著一個夢想,要將延續了2500年的中國私塾教育的精華揉合到現代教育中去,不讓它因為五峰私塾朱執中老先生的封館棄教而走下歷史舞臺。  探尋私塾教育的精髓  中國傳統的私塾教育經歷了2500年的發展至今,其中必有其可取之處,而現代教育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弊病,張志勇希望將傳統私塾教育之中的精髓好好總結,運用到現代教育之中去。傳統私塾教育形式下融洽的師生關係以及其對社會風氣帶來的一種良性影響讓張志勇感觸很深。  張志勇希望從朱執中手中接過五峰私塾的教鞭,將私塾繼續辦下去。
  • 對私塾教育的最大擔心——孩子未來的社會化問題
    ……」當場,我們所有的人都在問同一個問題——那你為什麼不自己教還是把孩子送到學校去了呢?這為父親說:「沒有辦法,孩子畢竟需要夥伴,需要社會活動,而學校這個環境比家庭要好很多,這是我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於是,所有人都恍然過來,認為這位父親真的很愛孩子,還很懂得學校在孩子教育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價值。
  • 湖南平江仍有私塾教古書 - 網易教育頻道
    據了解,這名大學生在北京某學院讀書,去年利用暑假在私塾裡讀了一個月,專跟朱老先生學寫文言文。  為什麼受了正規教育的孩子依然要上私塾呢?  五角村農民朱會華給記者講了一個在當地流傳很廣的真實故事:鄰村有戶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學。有一年暑假,他的祖母去世,讀書不多的父親要兒子寫篇祭文,沒想到兒子寫的文章在主持祭祀的老先生那裡通不過,最後不得不請村裡一位老先生另寫一篇。
  • 私塾教育比義務教育好嗎?良莠不齊、有名無實的舊教育,不該提倡
    在很多父母眼中,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私塾教育,顯然要比現代的義務教育更加優質。他們認為,花大價錢將孩子送進這種「私塾」,可以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可是問題是,這個私塾教育不僅它的理念和現代教育理念有相對的地方,而且私塾教育,這種形式,也和現今的各種各樣的教育法規發生了衝突。
  • 具2500年歷史的中國私塾教育終結 湖南私塾封館
    湖南最後一個私塾———嶽陽市平江縣五峰私塾近日正式「封館」,私塾老先生朱執中給學生上了最後一堂課後,宣布「封館棄教」。     據有關部門考證,平江縣部分偏遠地區的私塾是中國最後一批私塾。但近年來,隨著從事私塾教學的老先生的去世,在當地辦私塾的只剩下朱執中一人。
  • 從顛沛中走來——私塾教育的意義與前瞻(視頻+文字稿)
    所以那些有心於教育的人,而且他們居然膽敢去面對整個世界的潮流,整個國家的體制,而內心裏面好像有這樣的叛逆之意,說:「你看,你的教育沒辦法,所以我要自己來辦。「一般人看這些私塾的堂主老師,這些把自己孩子帶回家,另外選擇教育的家長,更是會責備:你是不是看不起體制。而且有些學校的領導,當你跟他說你要做這種教育的時候,他甚至當面發火生氣,認為你是看不起他,你在顛覆體制,在違逆潮流。
  • 讀經私塾是教育的倒退
    賈亮讓孩子學國學不是壞事讓孩子讀私塾就是違法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各地要認真排查並嚴厲查處社會培訓機構以「國學班」「讀經班」「私塾」等形式替代義務教育的非法辦學行為。
  • 「私塾家」:通過社區尋找教育市場「藍海」
    第三次教育創業,胡國志瞄準了社區。他判斷,隨著國內消費升級,私人的家庭教師會是今後的趨勢。但在進入這個新業態之前,就必須得有「觸角」先到社區裡打頭陣。於是在2016年,胡國志離開輕輕家教,再立新門戶,創辦私塾家。私塾家,意為私塾到家,是一家基於社區的教育連鎖機構,主打社區圖書館與上門家教。
  • 私塾教育被指過時 學者稱質疑者有文化侏儒症
    私塾的爭議,被賦予國學復興的寄望,又存在不可預知的風險;既是教育多元化的希望,又遭遇體制之脅迫。私塾何去何從,這是本期思與辨關注的內容。為什麼?  熊丙奇:按照學校的定義,過去的「私塾」其實就是現在的民辦學校、私立學校。在任何國家,保障義務教育都應是國家的義務,這才能保障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育權,私立學校也可承擔義務教育,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可以給受教育者提供差異化的選擇。  孟丹梅:我認為私塾不會也不必取代義務教育。因為就教育的形式來看私塾與體制內的義務教育各有所長。
  • 明古今之變,究教育之道——談古代私塾的蒙學、識字、常識與訓詁教育(文字+視頻)
    今天,雖然有新的困難,但我們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為我們辦學提供了許多古代所不能比擬的便利條件,很多古代無法擺脫的限制已經不復存在。因此,今天的教育者應明古今之變,深究教育之道。從最高明的經典讀起,而不是從蒙學讀起;在教學的過程中,以讀經為中心,堅持老實大量,這才是讀經教育培養人才之正途。
  • 教育困局不解,經學不絕,私塾就有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錢老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14年過去了,錢老已經離世,而這一問題,仍然響徹和縈繞在中國的上空,振聾發聵。很多人不了解私塾,被淘汰百年的私塾為什麼又回來了?1901年,清廷下興學詔,鼓勵地方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