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安徽亳州,65歲的李仁忠通過專升本考試,被亳州學院中藥學專業錄取,成為該校年齡最大的新生。李仁忠說,雖然學習過程辛苦,但付出就有收穫,為自己而驕傲。
最令老人煩惱的是,周圍同學都叫他大伯、爺爺,讓他很不適應。可見,知識年輕了「花甲」心態,學習,讓他衰老變慢。
李仁忠自幼家境貧困,初中畢業,入伍參軍,復原之後,自學中醫藥知識,亳州享有中國藥都的美譽,李仁忠對於中醫藥的興趣,也深受城市文化底蘊的影響。根據退伍軍人的福利政策,李仁忠得到進入學校深造的機會,於是在阜陽接受了3年專業學習,又考了一系列相關執業證書,通過審批,開了一家診所。
2017年,已過花甲之年的老人,出於對學習和知識的渴望,順利考上專科學校,3年的專業學習後,又通過專升本考上亳州學院的中藥學專業。老人對自己的努力成果是欣喜的,他很享受和年輕人一起學習、交流的樂趣。這一切,都源於他對學習的渴望和對自我人格塑造的堅持。
老人考上大學,一向是備受社會關注的話題,這恰恰反映了中國老人生源的稀缺。有些人在網上妄自評議老人學歷價值不高,佔用教育資源,對考學意義表示不解。
顯然,這是一種狹隘的價值觀體現。如果極端一點來說,如果一個年輕人在體能、記性和悟性等機體優越條件下,連一個65歲的老年人都競爭不過,那麼讓這類人進入大學學習何嘗不是佔用教育資源?
隨著教育的發展,我們如今越來越強調學習型社會的構建。所謂學習型社會指的是每個社會成員都自覺主動地學習,並且能夠在自己想要學習的時候就能接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簡單來說,學習型社會強調的就是每個人都把學習當做自己的一種權利,當成一種人權,和年齡、出身無關。
「我覺得,當書本給我講到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態度時,似乎是每一本書都在我面前打開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一個不可思議的新世界。每一本書是一級小階梯,我每爬一級,就更脫離畜生而上升到人類,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觀念,更熱愛這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它不僅僅是一個讓年輕人通過考試去獲得工作的機會,大學本該是個象牙塔,一個社會的養分供給源,任何人在能力的允許下,都可以去豐盈見識,涵養精神。所以,學習的意義並不是單一的功利思想,不要用固化的思維揣測他人的價值追求。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雖然老人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都不如年輕人,但他們身上散發出的精神和正向價值觀是這個時代迫切需求的。他們用勇毅、勤勉、老而彌堅,獲得了平等的學習機會。
這種行為既是營造崇尚學習、崇尚知識的氛圍,更是對懶惰懈怠和無所作為的鞭策和引導。一個國家和一個社會,只有對知識、對學習力有足夠的重視,未來才能有發展的動力。
作為年輕人,應有比「老而志堅」更為彪悍、果敢的信仰。《平凡的世界》中有一句話:「我們可以平凡,但絕對不可以平庸。」人的一生很長,但衰老也很迅速。一生之途若任由庸碌、將就肆意漫遊,未免過於蒼白缺憾。
所以,只有學習,可以讓衰老變慢。
加繆說:「對未來真正的慷慨,是把一切獻給現在。」
像老人一樣,一路堅持,一路收穫。這就是追求過程的神奇魅力,蛻變的過程是漫長井然的量增、上升,收穫亦是潛移默化的厚重、豐盈。所以,每個人對學習和進步的期待,沒有必要一定給自己嚴苛的限定,只要你還在向前,矢志不渝,總有一天世界會予你豐厚的回饋。不論物質,或是心靈。
有時候我們會討厭自己不甘於平庸和卻又不努力的自己,羨慕別人的耀眼光芒。我們試著去改變,哪怕跌跌撞撞、遍體鱗傷,總有一天,你會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曾經羨慕、期盼的模樣。
-END-
圖文無關,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