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非遺,傳承手拉壺

2020-09-05 大魚海棠H

2020年8月3日,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會計學院組織學院中14名同學成&34;暑期&34;社會實踐服務隊,因疫情原因,這次&34;選擇在線上調研、採訪以及直播等形式去了解潮州手拉壺,為的是更近一步了解到我國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很榮幸自己能夠得到這次機會去實踐自我,去了解更多有關潮州手拉壺這項傳統手工藝。

一、初次嘗試,困難重重

說實話,這次三下鄉是我第一次參加。相比以往的三下鄉,這次活動因疫情還沒完全結束,則沒有線下的調研、走訪以及隊伍成員面對面討論等這些環節,使得困難程度大大增加。勝在網絡條件的完善,我們採取線上的形式來進行調研以及利用直播的形式來採訪當地手藝人等的形式來推動三下鄉的進行。

面試成功後,我被安排在宣傳組撰寫新聞稿,因沒有相關的經驗,寫新聞稿時額外吃力且語句過長,表達不夠簡練,不具有邏輯,整個長篇都很亂,同時也給後期修改帶來麻煩。焦頭爛額完美概括了第一天的狀態,儘管頭腦有大致的綱要,但細細寫後就顯得&34;,讀起來十分吃力,自我感覺到無法寫出一份完整的新聞稿,甚至嚴重到可能無法完成組內布置給我的工作。

二、中期轉變,逐步成長

一遍遍推翻重來,再一次次提交上去,不斷修改成最終版本,收穫的是成長。印象最深的是採訪到徐啟良老師,他與我們分享有關手拉壺製作,同時也分享到他的創作理念,裡面提及到&34;和他的人生經歷,每一個精品都需要經過上千乃至上萬次打磨,才能成就經典,而雙手就是&34;,一次次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氣方能成功。這如同腦子被敲醒,讓思想發生轉變,改變了寫新聞稿的思維,自己習慣性把任何瑣碎事情都完整記錄下來形成流水帳到如今能夠挑出當天的重點和亮點進行敘述,減少背景資料的展開,注意每一句話的嚴謹表達,並且需要達到讀起來十分流暢的效果,經過不斷打磨的稿子才能產生自己的新聞稿。並非偶然創作就能成為經典。&34;雖是遊戲中角色的臺詞,但道理淺顯易懂,正是手藝人們心中的度量標準。

熟悉格式後,不斷修改,終於找到合適的寫作風格,確定好相應的主題,同時也能夠快速完成新聞稿的初步撰寫。

三、後期發展,收穫快樂

隨著自己對新聞稿熟悉程度的增加,自我感覺到文字記錄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發現細節並進行記錄,也鍛鍊到自己的耐心。同時,逐漸加深對手拉壺的認識,發現其美妙,掌握一些文學、歷史、美術與工藝等小知識。溝通能力的提高,從原本針對某一概念的模糊表達,到細說某一細節形成長篇大論,後來就根據其邏輯順序來溝通,使其變得更加順暢。

七天的時間過得飛快,我對手拉壺的認識程度還不深入,同時也遺憾沒近距離接觸和體驗到捏胚,遺憾沒有跟小夥伴們見面等等這些小事,每一個時光裡都存有自己的遺憾,但同時收穫得也非常多。因不斷修改文稿而重新積累文筆,與寫新聞稿的小夥伴交流心得且結下友誼,了解到做推文的不容易,每一張圖都可能修改次數達20次以上甚至更多。小夥伴們都在自己的工作範圍內發光發熱,使出渾身解數隻為達到相應要求,同時也能夠學習到更多東西,在這次三下鄉中學到新技能,擴大知識面,提高交流技能,積累到經驗,收穫到友誼!真的很幸運能夠遇到大家,探索到手拉壺的魅力,也了解到現今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在國家的支持下逐漸得到完善,讓更多人了解到國內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潮州手拉壺,提高了人們對非遺文化的認識和增強保護意識,令非遺文化的傳承得到更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通訊員 梁肖通)

相關焦點

  • 潮州手拉壺大師親手傳授真功夫
    深圳特區報潮州7月18電(記者 吳緒山)來自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一壺一蓋社會實踐隊的學生,利用暑假的時間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從7月11日起開啟了為期一周的「非遺」之旅。這群高校學子專程到潮州學習和調研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手拉壺。
  • 潮州手拉壺非遺傳承人開班傳藝,與雕塑「聯姻」創新品
    作為潮州手拉壺界唯一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謝華親自示範並講解,通過鏡頭讓全國觀眾認識了潮州手拉壺這項傳統技藝。潮州手拉壺,因其純手工打造而極具藝術價值。可由於造型較為單一,近年來發展遭遇瓶頸。如何突圍?作為潮州手拉壺的非遺傳承人,謝華遊走於國內多所制壺名城,回到潮州開設為期三個月的培訓班,並帶領學員製作出一批顛覆傳統手拉壺造型的新作品——他創造性地將雕塑藝術與手拉壺工藝巧妙結合,為潮州壺的困境破局。學員正在學藝。
  • 暑假「玩」非遺 東莞大學生赴潮州學習潮州手拉壺
    ,東莞的一群大學生卻千裡迢迢來到潮州,學習和調研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手拉壺。7月11日,他們來到潮州市楓溪區裕德堂壺藝研究所,除了學習製作手拉壺外,他們還將探索如何更好地傳承創新這項古老的非遺技藝。17日,這群學生結束了為期一周的調研實踐活動,他們有哪些收穫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一壺一蓋社會實踐隊的大學生正在裕德堂壺藝研究所學習手拉壺技藝。
  • 東莞大學生暑期潮州探「非遺」,手拉壺大師「手把手」傳授真功夫
    他們利用暑假時間,專程從東莞來到潮州這座「中國工藝美術之都」,學習和調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手拉壺。除了體驗製作手拉壺外,他們還探索如何更好地傳承創新這項古老的非遺技藝。
  • 手拉壺傳承人:從「手藝人」到「守藝人」
    作為工藝美術師,裕德堂手拉壺第五代傳承人,他在傳承家族百業的同時,也致力於探尋手拉壺的創新之路,融入自己對生活的感悟,設計出為年輕人所喜愛的作品。只有對做手拉壺感興趣,才能在做壺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才能做出一個真正具有文化意蘊的手拉壺。張澤鋒校友出生於百年老字號的手拉壺陶藝世家,從小就看父親做壺,時常被父親做壺時專注的眼神吸引,這極大地激發了他製作手拉壺的興趣。張澤鋒校友初三開始接觸手拉壺,高一受到學校舉辦的陶藝比賽的啟發,他便下定決心要把自家的手拉壺手藝繼承發展下去。「一開始學習手拉壺是源於興趣,但現在更多的是因為責任」。
  • 「非遺」傳承,與致富「比翼飛」
    全村290多戶居民中,近一半人主要職業是製作樂器,其中還有多位樂器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走進加依村,民房和院落經過統一裝修設計,顯得非常古樸,人們似乎看到了加依村百年前的樣子。(新華網)  傳承非遺文化,是我們的歷史擔當;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的時代責任。在非遺發展路上,傳承、致富比翼飛,抒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彩畫卷,很美!  傳播「非遺」,打造物質、精神雙豐收。
  • 潮州亮相2019廣東旅博會,美食非遺研學吸引各方矚目
    潮州館內共設12個標準展會,108平方米,涵蓋美食、手信、非遺技藝、旅遊推介等內容。展館以「相約廣濟古橋 走進潮人故裡」為主題,採用潮州民居風格進行特裝,古色古香。期間,潮劇、潮繡、手拉壺等具有潮州特色文化節目表演豐富多彩,吸引眾多海內外客商參觀。
  • 傳承振興「非遺」 弘揚創新「非遺」文化
    所謂的『非遺』項目,長期以原生態的形式散落在民間,所以要挖掘原汁原味的『非遺』,只能深入田野鄉間。」周彭錦告訴記者,2006年,寶興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開始開展寶興「非遺」普查、挖掘和申報工作。  近年來,寶興縣將磽磧原生態多聲部民歌的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中,通過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及保護知識、組織表演、收集整理等方式,在保護、傳承和發展磽磧原生態多聲部民歌方面有了進展。
  •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今天學習了非遺文化,讓我受益匪淺,我一定要學習傳承好非遺文化,刻苦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會昌縣會昌小學學生劉燁蓓激動地說。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會昌縣組織學生走進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傳播基地參觀學習。基地內懸掛著「翰林」、「進士」、「博士」等17方匾額,令人目不暇接。非遺傳承人肖天長在講解匾額文化同時,還詳細講解每一塊匾額背後的勵志故事。隨後,肖天長還揮毫潑墨,現場展示榜書的書寫,介紹匾額製作流程。
  • 探尋非遺傳承新出路,傳承從傳播開始
    植根中華文明傳承,非遺文化需要被看見中國是世界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豐富的國家,反映的是中華文明最深厚的根源。而「老藝人」是民間文化遺產存續發展的重要主體與動力,非遺保護就是對非遺傳承人的搶救和保護。在網際網路時代飛速發展,內容生產不斷更新的當下,如何扭轉人們對於非遺的刻板印象,如何讓非遺融入年輕人的群體,如何讓非遺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非遺傳承發展需要探索的新路徑。「非遺+」直播/短視頻,搭建非遺傳播新途徑傳統與潮流結合,組合出「非遺+直播/短視頻」的新形式,為非遺文化從展示傳播到商業盈利的發展提供了可能。
  • 重慶璧山:感受非遺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6月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一天,重慶市璧山區秀湖水街非遺小鎮格外熱鬧,以「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為主題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重慶主會場活動——重慶非遺購物節和第五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在這裡開幕。
  • 手拉壺和手工壺,一字之差,差在何處?
    而懷南會小編今天提到的另外一個概念是手拉壺,手拉壺和手工壺就一字之差,可以說是坑了不少壺友們。手拉壺實際上涉及到的是手拉胚,手拉胚是一種成型技藝,早在陶瓷的製作領域就已被廣泛運用。其實玩壺人對於手拉壺都是避之不及的,首先手拉壺的原料已經脫離了紫砂的範疇,其次手拉壺製作工藝很簡單,量大成本也低,現在市場上出現很多的壺就是打著紫砂壺的名義,實際上就是這樣廉價的手拉壺,而這樣的手拉壺在市場上利潤還特別高。
  • 讓「非遺」傳承植根幼兒心中
    活動通過讓孩子們參與舞臺表演、動手學習體驗非遺文化項目,以及親子共同領略廣府文化藝術、與非遺大師零距離交流等形式,令孩子們愛上廣府味道,陶醉於非遺文化的魅力,讓傳統文化在寓教於樂中傳承。,嶺南銅印大師馮健輝,廣繡藝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潔明老師和廣繡藝人馬佩瓊老師等,大師們與小朋友手把手肩並肩,學習非遺技藝,面對面的傳授交流。
  • 非遺傳承,從培養「娃娃徒弟」開始
    近年來很多非遺技藝面臨失傳,一些非遺傳承人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因此不少省市積極推動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非遺進校園,非遺傳承人與00後面對面教學,向這些「娃娃徒弟」傳授技藝。,非遺在未來會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而這些「娃娃徒弟」也將會成為非遺傳承人中的一員。
  • 非遺進校園 傳承育新人
    近日,第二屆全國民辦高等教育論壇在我市舉辦,一場由信陽非遺傳承人與高校學生聯袂參與的非遺表演讓與會嘉賓耳目一新。 日前,第二屆民辦高等教育論壇在我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近50所高校的校長、專家學者齊聚信陽,交流經驗,謀劃未來。論壇舉辦期間,與會嘉賓來到信陽學院信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館,觀摩非遺傳承人展示和學生傳承實踐活動。
  • 非遺的活態傳承:「大世界」裡的非遺「小世界」
    原標題:非遺的活態傳承:內設展覽、表演、傳習、美食、數字非遺等五大功能業態「大世界」裡的非遺「小世界」這棟穿越百年時光的建築,定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內設非遺展覽、非遺表演、非遺傳習、數字非遺、非遺美食五大功能業態。步入其中,竹編、磚雕、麵塑等令人目不暇接的文化精粹,令人恍若進入獨具魅力的「非遺小世界」。  推廣非遺,少不了「活態」傳承  一進門,迎面放置著的便是作為大世界經典記憶而留存的12面哈哈鏡。
  • 浙江諸暨:傳承弘揚非遺文化
    浙江省諸暨市暨陽街道浣紗小學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施傳說」的教學性傳承基地。近年來,浣紗小學開設《走近西施》《青青薴麻》等非遺文化校本課程,建設「西施傳說」教育實踐基地,並每年舉辦「西施文化節」,通過系列傳承與創新教學活動弘揚非遺文化。 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本文轉自【新華網】; 12月22日,浣紗小學五年級學生在學做薴麻手工。
  • 非遺進校園,傳承文化魅力~
    , 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注入新活力 。 6月25日 ,成都市「非遺進校園」教學成果展和徵文比賽暨「我是非遺小傳人 活動中,同學們了解非遺,認識到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並在「我是非遺小傳人」書卷上鄭重地籤上自己的名字,立志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 非遺傳承大師組團直播助廣式餐飲傳承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下簡稱「遺產日」),主題為「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重點圍繞傳統體育、傳統醫藥和餐飲非遺項目,開展非遺宣傳傳播等活動。「遺產日」當天,中國烹飪協會聯合美團點評正式啟動「2020非遺美食節」,開設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個城市專場,通過開設非遺美食節線上專題、大眾點評App的十小時非遺美食直播、千餘家餐飲老字號聯合促銷等一系列活動,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並體驗舌尖上的「非遺」,助力餐飲傳承。
  • 潮州市博物館首設潮州手拉壺精品展,這把壺以館藏文物為原型
    10月2日,南方+記者獲悉,該館與40多位潮州手拉壺工匠大師聯合打造「當代潮州手拉壺精品展」。據悉,這是潮州市博物館首次開設潮州手拉壺專題展覽。 潮州手拉壺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潮汕,品飲工夫茶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工夫茶是潮文化的代表,而手拉壺,則是工夫茶文化中最直接的最具象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