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日,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會計學院組織學院中14名同學成&34;暑期&34;社會實踐服務隊,因疫情原因,這次&34;選擇在線上調研、採訪以及直播等形式去了解潮州手拉壺,為的是更近一步了解到我國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很榮幸自己能夠得到這次機會去實踐自我,去了解更多有關潮州手拉壺這項傳統手工藝。
一、初次嘗試,困難重重
說實話,這次三下鄉是我第一次參加。相比以往的三下鄉,這次活動因疫情還沒完全結束,則沒有線下的調研、走訪以及隊伍成員面對面討論等這些環節,使得困難程度大大增加。勝在網絡條件的完善,我們採取線上的形式來進行調研以及利用直播的形式來採訪當地手藝人等的形式來推動三下鄉的進行。
面試成功後,我被安排在宣傳組撰寫新聞稿,因沒有相關的經驗,寫新聞稿時額外吃力且語句過長,表達不夠簡練,不具有邏輯,整個長篇都很亂,同時也給後期修改帶來麻煩。焦頭爛額完美概括了第一天的狀態,儘管頭腦有大致的綱要,但細細寫後就顯得&34;,讀起來十分吃力,自我感覺到無法寫出一份完整的新聞稿,甚至嚴重到可能無法完成組內布置給我的工作。
二、中期轉變,逐步成長
一遍遍推翻重來,再一次次提交上去,不斷修改成最終版本,收穫的是成長。印象最深的是採訪到徐啟良老師,他與我們分享有關手拉壺製作,同時也分享到他的創作理念,裡面提及到&34;和他的人生經歷,每一個精品都需要經過上千乃至上萬次打磨,才能成就經典,而雙手就是&34;,一次次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氣方能成功。這如同腦子被敲醒,讓思想發生轉變,改變了寫新聞稿的思維,自己習慣性把任何瑣碎事情都完整記錄下來形成流水帳到如今能夠挑出當天的重點和亮點進行敘述,減少背景資料的展開,注意每一句話的嚴謹表達,並且需要達到讀起來十分流暢的效果,經過不斷打磨的稿子才能產生自己的新聞稿。並非偶然創作就能成為經典。&34;雖是遊戲中角色的臺詞,但道理淺顯易懂,正是手藝人們心中的度量標準。
熟悉格式後,不斷修改,終於找到合適的寫作風格,確定好相應的主題,同時也能夠快速完成新聞稿的初步撰寫。
三、後期發展,收穫快樂
隨著自己對新聞稿熟悉程度的增加,自我感覺到文字記錄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發現細節並進行記錄,也鍛鍊到自己的耐心。同時,逐漸加深對手拉壺的認識,發現其美妙,掌握一些文學、歷史、美術與工藝等小知識。溝通能力的提高,從原本針對某一概念的模糊表達,到細說某一細節形成長篇大論,後來就根據其邏輯順序來溝通,使其變得更加順暢。
七天的時間過得飛快,我對手拉壺的認識程度還不深入,同時也遺憾沒近距離接觸和體驗到捏胚,遺憾沒有跟小夥伴們見面等等這些小事,每一個時光裡都存有自己的遺憾,但同時收穫得也非常多。因不斷修改文稿而重新積累文筆,與寫新聞稿的小夥伴交流心得且結下友誼,了解到做推文的不容易,每一張圖都可能修改次數達20次以上甚至更多。小夥伴們都在自己的工作範圍內發光發熱,使出渾身解數隻為達到相應要求,同時也能夠學習到更多東西,在這次三下鄉中學到新技能,擴大知識面,提高交流技能,積累到經驗,收穫到友誼!真的很幸運能夠遇到大家,探索到手拉壺的魅力,也了解到現今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在國家的支持下逐漸得到完善,讓更多人了解到國內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潮州手拉壺,提高了人們對非遺文化的認識和增強保護意識,令非遺文化的傳承得到更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通訊員 梁肖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