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
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歷代太學、國子監都注重考試,但考試形式和方法不盡相同。漢初定歲試,後實行二歲一試。考試分口試、策試和設科射策。東漢桓帝永壽二年(156),更定課試之法,每兩年考一次,不限錄取名額,以通經多寡授以不同的官職。這種注重課試、以試取士的做法,打破了世卿世祿、任人唯親的制度,對於選拔封建賢德之才,具有積極的意義。唐代中央官學的旬試、歲試、畢業試;宋代太學的三舍試法;明清國子監一年積滿八分為合格的積分試法。
北京城內的國子監
國子監位於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構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建於元朝大德十年(1306)。
闢雍是國子監的中心建築,是北京「六大宮殿」之一。闢雍古制曰「天子之學」。國子監闢雍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古代「學堂」,是皇帝臨雍講學的場所。其建築風格獨特,為重簷黃琉璃瓦攢尖頂的方型殿宇。外圓內方,環以園池碧水,四座石橋能達闢雍四門。構成「闢雍泮水」之制,以喻天地方圓,傳流教化之意。殿內為窿彩繪天花頂,設置龍椅、龍屏等皇家器具,以供皇帝臨雍講學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