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方興未艾。總體來說,國學是一門智慧之學!
從內容看。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為歷代儒客文人推崇。
從歷史看。
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從民間定義看。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現「國學」概念產生於十九世紀,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古今對照。
「國學」這個概念中國歷史上就有,《周禮》裡面就有,《漢書》、《後漢書》、《晉書》裡面,都有「國學」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廬山下面有個——現在也還叫——白鹿洞書院,這個書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為當時的「四大書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這個地方不叫白鹿洞書院,而是叫「白鹿洞國學」。白鹿洞國學是個什麼意思呢?是所學校。可見,在中國歷史上,「國學」這個概念是有的,「國學」這個名詞是有的,但歷來講的所謂「國學」,都是指「國立學校」的意思。明初設中都國子學,後改為國子監,掌國學諸生訓導的政令。國子監設有禮、樂、律、射、御、書、數等教學科目。
近代,1934年,章炳麟在蘇州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對國學做了總結性的講解。章炳麟上述幾次演講經過記錄整理,出版了《國故論衡》、《國學概論》、《章太炎國學演講錄》等書,在二三十年代影響很大。章炳麟所謂國學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文學」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國學範圍的界定。此外,胡適、顧頡剛、錢穆等人也有關於「國學」「國故」「國粹」的種種論述。自 「西學東漸」之風後,為了區別開「西學」與「中國之學」,便產生了現「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這個國學概念。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批判胡適買辦哲學和資產階級唯心史觀,以及歷次的文藝批判運動,「國學」作為一個口號或名詞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隨著「愛我中華」之風日熾和「中國崛起」口號之響起,尤其是「孔子學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國內的連續上演,「國學」又在海內外以前所未有的熱度火起來。
實際上,國學是一門智慧之學!大道之學!融天道、地道、人道等等宇宙之道的一門綜合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