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經進入2019,距離五四運動的百年紀念也只有五個月的時間。2019又是建國70周年。這註定是一個大年,反思和紀年將是最大的主題。
前一段時間,看到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個小篇章講到,五四百年,始於科學,終於國學,其中批評了很多這些年國學傳播過程中的一些不正常的現象,身處其中,很有感觸。但是,我並不同意作者的結論。
很多人說,國學的概念過於寬泛,國學是個框,什麼都往裡裝,國學的概念不夠清晰;有些人認為,國學特別是儒學造成了中國的落後挨打,讓中國沒能產生科學;也有人說,國學都是糟粕,什麼取其精華,根本就沒有精華可言,除了說教就是玄虛,沒有一句經得起邏輯的推敲。更有人說百年前救亡圖存的先烈們要一把火燒掉的陳芝麻爛穀子又開始死灰復燃了,那些封建禮教、三從四德又開始借屍還魂了。諸如此類的說法不勝枚舉。罵的更難聽的還有很多,只是這兩年少了一些,原因是國家開始提倡學國學、用國學。
有些人說,這次的所謂文化復興運動,是官方倡導的結果。其實不然,雖然沒法明確界定,或者有什麼標誌性的事件,這次文化復興運動應該基本可以確定是在2000年左右。而且這次的文化復興運動與歷次可能都不太一樣,這次的發起點基本上是從企業家這個層面開始的,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民國之前,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企業家,很多我們只能稱之為商人。最開始的時候,他們中有些人的目的也不見得有多高尚。
前20年,我們是在拼命的追趕中度過的,國門打開,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經驗讓我們眼前一亮,又沒有過系統商業和管理訓練的企業家們,如何管理企業?一靠自己摸索,另外就是全盤引進西方的管理文化和管理工具。但是,到了90年代後期,大家發現很多的管理理念、管理工具在中國的現實土壤中,明顯的水土不服。
有些人將這些歸咎為民智未開,有些人將這歸咎為中國人就是個人情社會,一板一眼的管理根本就不適應中國。在這個基礎上,很多人做了大量的嘗試,有些人引入軍隊的管理模式,軍事化管理,有些人引入宗教的方法進行管理,有些人更是玩起了帝王術那一套,當然也有人想起了國學。
他們的邏輯很簡單,要想把員工管好,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員工自己想做個好人,變成順民,還是老祖宗封建管理的那一套模式更有用,中國人不缺的就是奴性。一時間,各種要求員工誦讀《弟子規》、《孝經》、給父母洗腳,給員工發孝工資等等精彩紛呈。
正是有了這樣的需求,各色國學大師粉墨登場,用國學重新包裝的各種管理培訓、總裁班動輒幾萬幾十萬,聽課的人也聽的熱血沸騰,錄像在機場、各種貴賓室循環播放,各種國學與管理、國學與人生智慧的書成為暢銷書。同時,看風水、擇陰宅、各種周易算命也都賺得盆滿缽滿。
批評國學的人中,其實也包括擁護國學的人中,很多人並沒有認真的讀過一兩本經典,更別說深入的思考。批評的角度和方向更多的時候是道聽途說、張冠李戴。很多擁護者因為自己也沒讀過,擁護更多的是來自於情感,更沒辦法做深入性的思辨。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想簡單的批評這種現象,或者批評否定某些人。這些現象,其實都很正常,有時候混亂是一件事情最開始的最正常的狀態,不管是做企業,開始創事業而言,建議大家可以時長研讀一下《周易》的屯卦和蒙卦。
還有一些人是發現自身碰到了人生或者事業的瓶頸,發現我們所受的西方式的教育並不能很好的解決自身面臨的思想或者是現實的困境,想試試用東方的智慧能不能給自己有所啟發。
還有一部分是覺得中國自己的文化丟了可惜,自己已經來不及了,要讓下一代接受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這幾年國學熱的趨勢,在官方和民間的互動下越來越熱。很多人也開始加入到學國學的行列,但是我們依然沒有搞清楚的幾個問題是:一、什麼是國學?二、國學該怎麼學?三、國學還有沒有用?其實這個階段,這些問題,我們也基本沒法給出一些絕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標準答案。就國學裡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可能都沒法形成有共識的答案。這種條件下,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中庸》裡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可以作為我們學習國學的原則。
而學習國學還要高清的一個問題就是,國學能解決什麼問題?就是國學的邊界在哪。國學並不能解決技術的問題(中國並不缺乏術,但是術作為一種謀生手段自然會加入了很多障眼法),更多的解決的是人的問題,是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人、事、物,甚至包括如何看待科學技術、各種各樣的新生事物等等這些層面。
諸子百家,各種學說、西方哲學各個流派,其實都是我們一套看待世界的方法,本身並沒有優劣之別,造成這些差別的是各自的自然環境、社會形成發展的過程,很多時候來自於偶然的小概率事件。
很多人批評國學是沒有邏輯,都是一些空話、大話、玄之又玄。首先說,符不符合邏輯本身並不是判斷一種學說,一個觀點的最終的真理,邏輯的自洽需要很多的前提假設,比如說經典物理學定理在一定範圍內都可以自洽,但是放到量子物理中,就不成立了。
這只是舉了一個比較學術化的例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類的例子也有很多。再就是,我們受的學校教育都是西方式的教育,概念、邏輯、推理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特徵。而東方文化更重直覺,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更注重人本身,類象學說和邏輯推理也完全不同。所以,我們現代人學習經典普遍都會比較吃力。
這裡我想說的是,技術也好、科技也罷,如何學習、看待、運用這些技術、手段,背後是什麼在支撐?是智慧,同樣的工具如何讓他發揮更好的價值和作用,把工具放在什麼場景下使用,又如何去使用,決定於操作者的智慧,智慧有些來自於經驗,有些來自於思考方式,有些來自於一些現成的方法論,應用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技術或者是工具能夠產生的價值,也可以稱之為格局。
很多人說學國學能夠讓人開啟智慧,但是具體是怎麼開啟的,又語焉不詳,說不清楚。
如果說國學已經失去了融入我們當代生活,已經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失去了價值,只能被保護起來束之高閣,那就讓他消失吧,沒有什麼好可惜的。
搞清楚了國學能給我們解決什麼問題,並不是我們不需要天天埋頭故紙堆裡皓首窮經,目的還在於在我們低頭拉車的時候,有一盞燈、有一顆星給我們指引方向,學技術、研究科技、對新事物保持敏感,擁有更為包容的心態和看待問題的不同視角,我想我們的努力會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