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國學越來越被吹捧,何為國學?作為中國人,那麼值不值得學?

2020-12-14 小虎有話說

武大國學院確實可以,優秀不優秀我們不好說,但是絕對不差。有過一些接觸,怎麼說呢,首先,那邊的老師(學生基本沒接觸),院長好像是郭齊勇教授吧?那些老師,給我的感覺不能說不好,但是總有一種,他們也很迷茫的感覺。真的,雖然,可能當著學生的面說你們老師的不好,好像不大和諧,交流一下倒是無所謂吧?那些老師知道自己要幹什麼,這一點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們的執著,在我的眼裡還是有些莫名,可能我跟他們沒有更深一層次的交流有關吧。當然,我覺得這個可能跟國學在當代的定位很奇妙有關係,國學在當代能做什麼?和應該做什麼?作為一個正經的學術,好像可以,但又有待發展。作為意識形態,好像有些撈過界。作為一種個人修養之道,可以,但是又太唯心。總之,在我有限的腦細胞裡,沒有找到一個那麼切合國學的位置。可能正如此,我才覺得老師很怪異,像浮萍一樣,渴望穩定自己,確又不得不隨波逐流。

在我看來,國學和其他學問一樣,就是做學術而已,國學能幹什麼,這個問題和歷史能幹什麼、文學能幹什麼、哲學能幹什麼是一樣的。學了歷史,學了文學,學了哲學,一定會變成意識形態嗎?不一定。一定沒有意識形態因素和影響嗎?也不一定。學術是一個搖籃,是一片土地,它滋養著社會的觀念和意識形態,卻不決定他們。同樣的學問,黑格爾得學,羅素得學,馬克思也得學,他們學了前人,最後成了自己。後人也一樣,歷史要懂,文學要懂,哲學要懂,有了這些基礎,才談得上自己的創新。而我們能做的,很可能只是為別人提供這樣一個基礎,如果未來有大思想家出世,他可以說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登上肩膀的梯子是我們搭起來的,用一條條腳註,一個個概念,一篇篇論文……

國學是關於如何做人的學問。處理的是自然演化遺傳而來的自然人的先天屬性與社會演化所需求的社會人的後天屬性。先後天的衝突,個體與社會的衝突,如何協調。如需修正,修正哪方,怎麼修正,如需培養,怎麼培養,……太長,還是另發文比較好。因為國學熱現在很多家長會盲目跟風,帶孩子去國學班教育基地。那只是一種傳播的方式,並不隸屬真正的國學教育。 很多人問學出來了可以做什麼,那都是古人的文化,是被打倒過的,適應現在社會嗎? 國學包含了千羅萬象,半部論語治天下之,只半部論語就如此。四書五經及其他國學項目的益處更無需細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切都與國學經典有關。不是說一定要學國學,而是連自己國家的基本文化都不了解,那不是白活了一遭?國學是越學越想更深入研究的一門學問。只希望現代人可以有激情去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知曉本末倒置的危害。

我覺得大家對這個問題都不要產生迷思就好。人類求知的目的無一例外都是因為迷茫,都是為了求指導、求答案。比方說如果我以為宇宙起源的答案在物理裡,我就會去研究物理,學國學也是一個意思。民間出現國學熱,也是因為很多人困惑了,想在國學裡找到人生的答案。在這裡任何一門學問都是工具,不論是中學還是西學。國學老師們也要學會不去板著一副面孔教人一些冷門的知識,而是與大家一道檢視一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社會的歷史和今天,再看看手中自己所專長的學問,看看能夠幫到大家一些什麼。

傳承至今的國學善本可以說是集華夏民族幾千年智慧結晶的東西,而書本裡的內容大部分本就是客觀存在的普遍真理和處理這些真理的方法論。而這些普遍真理和方法論現代也是需要去學習、去感悟的,因為從本質上來講人類社會在這幾千年除了在科技和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外,在精神領域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今人和秦朝人在遇到一個問題時會採用同一種方法去解決。這些東西東方學者在說,西方學者也在說,但你是否敢說現實中的人有幾個能真正明白這些道理?不看書能行嗎?能做好人做好事嗎?先賢已經給你整理提煉好了,就連這個都懶得去學,這就真是無法。你們這些西方主義的人啊,把華夏的東西一律貶斥,西方的東西一律高看,結果讀完後發現,原來西方的漢堡就是中國的肉夾饃,西方的披薩就是中國的打滷饢。

國學是一門研究為人處世的學科。學點國學有何不可?只不過有些人鑑別能力比較低分不出糟粕來有點麻煩。丘成桐就說國學幫助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選擇。很多中國大數學家像陳省身,肖蔭堂這些,國學素養也不是普通人能比的。數學可是離文科最遠的純理科。儒家三綱五常裡的三綱必須要看本質,君臣,父子,夫妻的附庸關係當然要擯棄。但這三綱的核心是什麼?是道,是社會相處得道。君為臣綱是不是可以改為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父為子綱是不是可以改成父母要愛孩子,教育好孩子,不要一味寵溺。夫為妻綱是不是可以改成夫妻和諧,互重互信。至於儒家五常,我認為是好東西。仁義禮智信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他一直是個人美好品德的代表。

另外現在連學術都是一種生產,在這樣的情況下所謂「純粹」的國學是否存在?國學作為一個研究對象,自然不應該敬畏,而應該正常對待。面對欣賞的詩文手舞足蹈,皓首窮經認真校對古籍,也應該指出諸如考據之流的弊病。國學這個概念也太過寬泛了。漢語言文學專業訓練的學生很少會說這個大概念。國學什麼時候都應該是讓我們去敬畏的,因為國學它作為一種傳承,其實它的本身價值需要靠研究價值去體現,但我覺得它的本身價值應該是要超過研究價值的。

相關焦點

  • 現代人們為何學國學?國學有什麼用?何為國學?
    隨著現代的人們越來越重視國學,如今國學的新聞也是非常的多,但是在其中的負面新聞也是佔了很大的比例的。那麼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對於國學有那麼多,甚至是那麼大的爭議?很多人都不理解,國學對於我們來說到底有什麼意義?今天,就想跟大家說一說國學給我們帶來的意義,以及我們為什麼要學國學?
  • 什麼是國學?國學該怎麼學?國學還有沒有用?
    有些人將這些歸咎為民智未開,有些人將這歸咎為中國人就是個人情社會,一板一眼的管理根本就不適應中國。在這個基礎上,很多人做了大量的嘗試,有些人引入軍隊的管理模式,軍事化管理,有些人引入宗教的方法進行管理,有些人更是玩起了帝王術那一套,當然也有人想起了國學。
  • 令人憂心的「國學文脈」
    近期,有些新聞報導、圖書評論,多次提及「國學文脈」,有論者指出,雖然一些資深國學名家相繼辭世,但是,國學文脈依然能夠傳承下去。所謂「國學文脈」,當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的延續、傳承和發揚光大。
  • 何謂國學?
    遲復為歉。國學一名存在著諸多問題。首先,國學一名十分空洞,缺乏進一步的規定性。國學能否等同於一國之學?美國是一個國家,英國是一個國家,中國是一個國家。倘若我們把國學理解為一國之學,那麼美國理應有美國之學,英國理應有英國之學。國學一名無法突出中國之學的特質。倘若我們縮小範圍,認定國學之「國」指的是中國,那麼,問題依舊沒被解決。這一名號仍然很空洞。中國歷史漫漫千載,學問龐大冗雜。
  • 《國學是什麼》出版 講述國人應知的國學常識
    中國現代文學館前常務副館長李榮勝撰寫的《國學是什麼——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的國學基本知識》一書,日前由華夏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這是第一本系統闡述國學是什麼的綜合之書,也是第一本全面告訴中國人應該知道哪些國學基本知識的普及之書。全書四部卅三章,將博大精深的國學全方位呈現在讀者面前。總論部分首先回答了何為國學。
  • 談國學、論國學,那國學到底要學什麼?
    上篇文章講了什麼是國學,那麼這篇文章小編我接著講國學學什麼?各位讀者知道國學要學習什麼嗎?我們所說、所講「國學」之前,首先必須明確國學的範圍,如果不明確國學的範圍,那麼說再多都無意。國學因此我們學國學,除了學習外在的文化外,我們更應該重視學習它內在的精神。
  • 國學課火爆,孩子到底該不該學?國學的正確打開方式家長了解嗎
    當媽那些事兒國學課火爆,孩子到底該不該學?學國學的正確打開方式家長了解嗎「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去朋友家做客的時候,聽到她的孩子在背誦弟子規。在國學課異常火爆的當下,她也讓孩子加入了學習的隊伍。
  • 探討,我們為什麼要學國學?國學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也喜歡國學有關的一切,如果你也喜歡讀書,那麼請你和小編一起用國學引領生活,用國學去思考人生,用國學去創造、去發現更多的美好吧。相信和小編一起學習國學,我們一定都會變得更好更充實。中華上下五千年,流傳下來太多值得我們繼承和學習的東西,我們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我們有屬於我們自己的哲學思想、我們有屬於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念,這些文學、思想和價值觀往往都用文學或書籍的形式保存了下來。經、史、子、集樣樣不能少,唐詩宋詞也包含其中,還有中醫學、國畫都值得我們深究。
  • 國學經典落後了嗎?該不該學
    國學是最能觸動人心智的鮮活語言,一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閃爍著信仰之光;一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訴說著浪漫愛情;一句「如廝如磨,如切如磋」道出了平凡生活;一句「一陽一陽之謂道」又告訴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方法,一句「格物致知,躬行求是」又道出了多少求學實踐精神……從哲學到信仰再到求學
  • 什麼是國學?原來學習國學有那麼多好處?
    什麼是國學?國是中國,學是學問。國學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和當代文化精華相融。國學作為中國文化的瑰寶,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儒家「半部《論語》可治天下,《大學》「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包含了為人處世的行為標準。我們學習國學有什麼好處呢,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 國學之學(1)弄明白什麼是國學
    由於歷史的原因,被理解、運用、發展的國學,結構形式也是變化的,主要形式如下:國學基本上是以先秦經典、諸子百家為根基,得以發展起來;不同時期有鮮明的特點,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文藝內容很優美,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明清小說;同時,歷代也非常重視史學記載,給我們後人提供極大的學習借鑑內容。
  • 國學|大熱的「國學」,孩子要不要學,要怎麼學?
    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國學大語文對孩子今後學習的重要性。面對浩海如煙的傳統知識,該學哪些?怎麼學?魔力恐龍國學課來幫你~魔力恐龍 國學課參考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專為2-9歲兒童研發。課程設置十大模塊:寓言故事、古詩詞、傳奇人物、諺語童謠、傳統文化、歷史典故、經典名言、成語故事、中國神話、國學科普。讓孩子感知語言的平仄韻律,產生濃厚的語文學習興趣。培養國學素養,為未來打下夯實基礎。結合魔力家族們的精彩演繹,課堂趣味濃濃,傳遞愛與美好。
  • 「淨毒立言」中華之學,究竟該用「國學」、「漢學」?還是「華學...
    如果說,非要給中國人安上什麼終極信仰或者有什麼信仰,人人自覺達守「一」以應世事人生,則是不二之選,也才是真正終極的遵行人性、人道和人權。也就是說,正本清源後的國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魂之學。「漢」之古字以國為字根,故而其流布天下,充分融入和應用於世事人生方方面面後,即是漢學。所以,只需重新勘正其義,用「國學」名稱。
  • 漢學與國學
    「漢學」一詞有兩種意義:1.與「宋學」相對,指對諸子百家主要是儒家經典的考釋研究,以許慎《說文解字》為代表;「宋學」則是義理研究,以朱熹為代表。所以,清朝的「乾嘉學派」又被認為是「漢學」的延續。當然,漢、宋當時都不那麼絕對。
  • 國學 | 大熱的「國學」,孩子要不要學,要怎麼學?
    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國學大語文對孩子今後學習的重要性。面對浩海如煙的傳統知識,該學哪些?怎麼學?魔力恐龍國學課來幫你~魔力恐龍 國學課 參考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專為2-9歲兒童研發。課程設置十大模塊:寓言故事、古詩詞、傳奇人物、諺語童謠、傳統文化、歷史典故、經典名言、成語故事、中國神話、國學科普。讓孩子感知語言的平仄韻律,產生濃厚的語文學習興趣。培養國學素養,為未來打下夯實基礎。結合魔力家族們的精彩演繹,課堂趣味濃濃,傳遞愛與美好。
  • 兒童學國學,學什麼?怎麼學?
    有同級的家長問我小孩子學國學要學什麼?按什麼順序學?現在開始學會不會太晚了?聊一下。首先,小孩子學國學要學什麼?對於國學學什麼,我認為就是要學就學好的、經典的,韓愈不都說嗎?「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對於一些成書較晚、質量普通的國學素材,可以直接擯棄,比如清朝秀才李毓秀寫的《弟子規》,大型座右銘集錦《增廣賢文》,就不要浪費錢和時間了。
  • 我們為什麼要學國學常識?
    「國學」一說,最早見於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國故論衡》。一、什麼是國學常識?顧名思義,「國學」就是中國之學,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中創造的文化,它不僅書寫在典籍裡,更融入到了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比如,為什麼古代稱官署為衙門?「中國」一詞是怎麼來的?中國人的祖宗信仰是怎樣的?將皇帝稱為「萬歲」是什麼時候開始的?「連坐」和「族誅」有什麼聯繫?公主的稱謂是怎麼來的?再比如,「嫡長子制」是怎樣的制度?古代的婚禮和相親是怎樣的?古代的日曆和今天的農曆一樣嗎?道教是怎樣形成的?雙修是指的什麼?宰相肚裡能撐船是怎麼來的?
  • 學國學,意義有多大? 小學生學「國學」重在薰陶
    日前,廣州市某小學舉行了一場國學誦讀展示會,臺上,孩子們穿著古裝,搖頭晃腦誦讀經典,臺下,家長、老師報以熱烈掌聲。  近年來,對於小學生是否合適學「國學」,家長們一直爭議不斷。今年春節晚會上,一個7歲小女孩倒背《百家姓》的節目更是引發了大家的討論:小孩子到底要不要學「國學」?
  • 三智師說 郭齊勇:國學概論
    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於國家之存滅,是不亦視前世為尤岌岌乎?」。鄧實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者也。國學者,與有國而俱來,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須臾離也。
  • 國學的分類:經史子集
    談及國學,首先我們應該對國學這個概念做一個澄清。什麼是國學呢?國學這個概念其實是相對於西學而言的,西方之學我們稱之為西學,東方之學我們稱之為國學,用一句話來概括,所謂的國學就是指我國固有之學問。這是按照《四庫全書》的分類方式把國學分為經史子集。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按照它的內容來劃分。如果按照內容來劃分,我們可以把國學分為三大部分: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詞章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