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條是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主食之一,尤其是對北方人來說,無論春夏秋冬,總喜歡吃上一碗麵,做法簡單,營養美味。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河北人,從小到大,隔三差五就會吃一次手擀麵。手擀麵的製作方法是跟著老媽學的,如今做起來已經非常熟練了。每次回家都是我做給老媽吃。不知不覺中這碗手擀麵已經吃了三十多年,卻永遠也吃不夠。
不知道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外邊買的鮮麵條在家放上兩三天都不會變質,但是如果是我們自己做的,常溫保存的話,放不了2天就會發酸變味了,因此麵條店的老闆為了延長麵條的保存時間難免會添加一些物質。因此雖然每天的生活很忙,但是只要有時間,想吃麵的時候我就會在家自己手擀,可以每次多擀一些,分成每頓的飯量分成幾份,裝進塑膠袋密封好,然後放冰箱冷凍保存,每次吃的時候直接煮,跟現擀的一樣。
有的人就說了,自己在家擀的沒有外邊買的好吃,外邊的吃起來口感筋道爽滑,也不會粘在一起。其實,我們自己在家也可以做出好吃的麵條。當然這其中是需要一些技巧的。製作麵條,和面很關鍵,不能只加水,還要多加兩種我們廚房裡的常見食材,鹽和鹼,加入的比例也是有講究的,除此之外,麵團的軟硬度也決定了麵條的口感。下邊就來跟大家詳細分享,在家做麵條,和面時放鹽還是放鹼?比例是多少?
麵粉的選擇
製作麵條最好的原材料是高筋麵粉,其筋性較高,與水融合形成麵團以後,經過反覆的揉和壓,麵團與水充分融合,形成麵筋。再經過手拉,刀切或者是刀削等手法製作出不同種類的麵條,高筋粉做出來的麵條口感足夠勁道爽滑。
但是,對於我們普通人或者是不怎麼經常做飯的人來說,和面的手法和揉面的力度往往不能使高筋麵粉發揮出最佳的效果。因此用普通的中筋麵粉與高筋麵粉按照1:1的比例混合到一起,這樣的麵粉更適合我們普通人家裡製作麵團時的力度。
鹽在麵粉中的作用
和面的時候加入適量的食鹽可以增加麵團的筋性,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一點。這是因為麵團中形成麵筋的主要物質是麥膠蛋白和麥谷蛋白,這兩種物質遇到食鹽溶液後,會發生凝結,形成蛋白膠,從而加強麵筋本身的筋度。
鹼在麵粉中的作用
作用一、增加麵團的延展性
食用鹼可以增加麵團的延展性,尤其是在製作拉麵的時候,這個作用尤其重要,據說放了鹼的麵團的延展性是不放鹼的一倍。
作用二、防腐
麵團或者是麵條在常溫下很容易變質發酸,而食用鹼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加入食用鹼,通過酸鹼中和的作用,可以有效解決麵粉發酸的難題。很多麵館的老闆都是依靠食用鹼來做麵條的防腐,並且能使煮出的麵條不糊,麵湯不粘。
作用三、改善口感
加入了食用鹼的麵條,顏色發黃,口感更加爽滑,這也是鹼水面的特點。當然對於一些胃酸分泌過多的人,吃一些鹼性食物,還是有好處的。但是鹼水面的味道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的,不喜歡它的人難免還是有些不習慣的。
鹽和鹼的使用比例
一般來說,食用鹽的比例不超過麵粉的2%,加入過量會使麵條太鹹。食用鹼的比例不超過麵粉重量的0.6%。以500克麵粉(高筋麵粉和中筋麵粉各一半)為例,我一般會加入3克食鹽,1.5克鹼,220克水。
下邊來分享手擀麵的製作方法
1、將麵粉,食鹽,食用鹼,按照以上比例混合到一起。首先一邊加水,一邊攪拌,使麵粉形成比較幹的大面絮狀,然後下手揉成光滑的麵團。製作麵條的麵團要硬一些,因此水的用量要控制好,在攪拌的時候儘量多次少量的加進去,避免一下放多。然後將和好的麵團蓋上蓋子,鬆弛半個小時。這個過程使麵粉充分吸收水,形成麵筋。
2、麵團醒好以後,我們放到案板上進一步按揉,使麵團的表面更加光滑,同時增加麵團的筋性。然後根據自己家案板的大小,分成均勻的面劑。案板上留一個面劑,其餘的放入面盆中密封保存,避免變幹。將案板上的面劑擀開,形成厚度在1毫米左右的大面片,在面片上撒些乾麵粉,防止黏在一起。麵粉可以稍微多放一些。
3、將大面片從中間對摺,然後再對摺,形成一個長方形。儘量折得較窄一些,這樣方便切。每折一次,都在面片的表面撒一層乾麵粉。
4、用刀切成粗細均勻的麵條,然後將麵條拿起來抖一抖,一是抖掉多餘的乾麵粉,同時將摺疊在一起的麵條抖開,避免粘連。然後鬆散的放入盤中就可以了。
這樣做出來的手擀麵根根筋道,無論是直接水煮還是做蒸面,或者是燜面,都不會粘在一起。
我是小茉莉,今天跟大家分享了家常手擀麵的製作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如果你有更多關於製作麵條的經驗技巧,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感謝您的支持!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記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歡迎大家關注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