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用戶才能聽得懂記得住?

2020-12-24 市場部網


本文首發公眾號【熊貓文案】( ID: creatwriter )



為什麼在營銷中,會出現大量不說人話的文案呢?


開門見山,一句話說清楚:因為你沒有喚醒用戶的基模(schema)。


什麼是基模?這個概念來自認知心理學,指我們大腦中預先儲存的海量信息、背景知識等,這構成了每個人不同的認知結構。你可以把基模想像成一個篩選器。每天我們一睜眼,來自外界的紛繁信息就湧過來,但有了基模這個篩選器,最終我們只會留意到少部分信息。


只有喚醒基模的信息,才能擁有心智的入場券。而傳遞失效的信息,通常都犯了這三個錯:


一,用戶缺乏相關基模


出國旅遊的時候,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情況?有些人遇到語言不通時,會放慢語速,提高音量,並且不斷重複要說的話——好像這樣對方就能聽懂似的。就像很多時候,營銷人需要給用戶傳遞一個陌生的概念,但對於不具備相關背景知識的人,你越使勁描述,越容易讓人摸不到頭腦。由於對方欠缺你腦中的基模,很容易出現雞同鴨講、各說各話。


更詭異的是,你越了解產品,越容易喪失溝通能力。因為你每學會多一點知識,對沒有掌握這些知識的人,就失去一分理解。久而久之,你的同理心,會越來越弱。有個術語叫知識的詛咒。說的就是這個現象。


例如,這幅畫是什麼?




假如你看過小王子,你腦中相應的基模就會被喚醒,你會說:這還不簡單嗎,這是蛇吞象啊。可是對不了解的大多數人來說,他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帽子。




營銷人怎麼檢驗知識的詛咒呢?很簡單,一句文案,讀給不識字的人能不能聽懂?一個產品,小白用戶能不能不看說明書就學會使用?一個app,新手能不能迅速上手而不會一頭霧水?如果答案都是不能 ,那就是陷入了知識的詛咒。



二,無法調用用戶基模


下面是來自認知心理學家戴維·魯賓(David Rubin)的小測試,每一道題請你用5秒的時間快速做出反應。


  • 想起歌曲《Hey, Jude》的第一句歌詞

  • 想起油畫《蒙娜麗莎》(Mona Lisa)的畫面

  • 想起公平的概念

  • 想起西瓜

  • 想起真理


發現了嗎,每道題似乎都會觸發你大腦中不同的記憶活動。例如當你想起歌曲,你腦子裡面可能會縈繞一段旋律,當你想起《蒙娜麗莎》,會浮現出她那個著名的微笑;提到西瓜,會勾起你一連串的記憶,但是一旦遇到真理公平這些抽象的概念,你很容易大腦一片空白。


魯賓測試說明一個道理,越具體的事物,越容易激發人們的大腦中豐富的活動。而越抽象複雜的概念,越無法喚醒基模。



三,和用戶基模發生衝突


為什麼支付寶做不了社交?為什麼馬應龍口紅讓人排斥?為什麼星巴克的中杯、大杯、超大杯讓大多數人感到迷惑?


因為它們都違背了大多數人的共識。它們都試圖去挑戰用戶腦中已有的基模。


比如在用戶基模中,支付寶 =錢包,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我的錢包需要社交?同樣,馬應龍的使用場景,和口紅的使用場景截然不同,那為什麼兩個部位要用一個牌子的東西?而星巴克違背我們公認的大小標準,足以讓任何一個普通人凌亂。




那麼,怎麼才能避開上述三個大坑,寫出用戶聽得懂、記得住的文案呢?接下來的三個工具,熊貓老師帶你一一細分拆解、模擬運用。




一、如何與90%的人溝通


想一想,如何用一句話,教會三歲小孩不要碰插座?


感覺這道題像是在問:假如你面對沒頭腦和不高興,如何用一句話讓他們聽懂?這不就是每個營銷人經常會遇到的難題嗎。


對三歲小孩說話,意味著你沒法講太複雜的概念、專業術語,因為他們聽不懂。同樣,你也不能長篇大論講道理,因為他們沒耐心,很任性。所以首先,信息必須極度精煉。例如告訴他們:插座=危險。


接著,你必須思考,三歲小孩已經有哪些相關基模?例如,他們知道大灰狼=壞人,老虎=危險等。



第三步,把訴求翻譯成三歲小孩能聽懂的語言。

我們經常覺得,有些人善於深入淺出,讓人一下就能聽明白。那是因為他們知道,在人們熟知的概念和陌生的概念中,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空白懸崖。類比、比喻就是知識的跳板,可以幫助人們跨域空白,將熟悉的概念連接到陌生的概念上。

所以,我們可以把插座類比為他們熟悉的老虎,告訴他們:電老虎會咬人,千萬不能碰。



任何人都沒法憑空理解一個完全陌生的概念。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新資訊會漂浮在我們的短期記憶中,直到我們找到了相關背景,把它嵌入到已有的知識網中,才能學會。所以,學習和理解的本質,就是讓陌生的事物,和熟悉的概念產生聯繫。


而我們在做營銷、寫文案時,真正能做的,是站在用戶的角度,把他們大腦中已經存在的事實,和我們要說的事情連接起來,這也是絕大部分新產品推廣的首要命題。


比如曾經有媒體報導某家著名連鎖快餐店的質量問題,用了非常具有衝擊力的寫法,讓人過目難忘。它是怎麼做的呢?


第一步 濃縮核心信息

從眾多現象中,以小見大,提煉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細節。例如報導中聚焦到了冰塊含菌量大幅超標上,因為冰塊是大多數顧客都會接觸飲用的,自然人人都會關心。


第二步 尋找類比物 

如果直接說冰塊含菌量幾十億,大家理解起來會費力。所以需要找到一個大多數人熟知的類比物,例如馬桶代表著髒。而冰塊含菌量=馬桶含菌量。


第三步 用熟悉概念匹配新概念

精彩文案出爐:冰塊比馬桶還髒。


這個方法也可以用到很多品類的產品文案上。例如腦白金把褪黑素這種冷門的成分,類比為如白金般的珍貴成分;老太太賣橘子時,把橘子很甜類比成甜過初戀;大疆無人機剛剛上市時,把產品類比為會飛的照相機


那怎麼才能不斷提升類比的功力呢?看慣了太多套路太多技巧,有時候,我覺得,不妨像稻子一樣謙卑地低下頭,多向小孩子學習。很多時候,小孩隨口說的話、寫的詩,比成年人有意思多了。


晚上,我拿著手電筒散步

累了就拿它當拐杖

我拄著一束光


燈把黑夜燙了一個洞




為什麼在小朋友眼中,光可以像摔碎的鏡子,可以像拐杖,可以像菸頭……而成年人卻如此無趣,下意識覺得光就是光呢?


因為成年人很容易陷入功能固著。功能固著其實就是思維定式的一種。意思是,當我們熟悉了某個事物,就會對它形成某種固定看法,認為它只能有某種功能和用途。


而小朋友腦中沒有太多定式和條條框框。對他們來說,世界就像積木。每碰到一個新事物,他們就會不斷地拿已知的積木,去重新組合,碰撞,樂此不疲地創造出多種組合。


所以,想提升創新能力,就要不斷打破功能固著,用發散性思維重新審視事物。例如突然下雨了,被困在路邊怎麼辦?有人拿荷葉做類比,發明了雨傘。有人希望音樂像雨水一樣輕柔落下,於是就有了音樂花灑。有人拿保險套類比防水鞋套,憑一條微博火遍全網。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素材,都可以試著把它們聯繫起來。打開思路保持開放,就是大腦最好的春藥。





二、如何調動用戶聯想


什麼叫具體化?用行為心理學家丹·希思和奇普·希思的說法:如果你能憑感官去認知某樣東西,那就叫具體。


如果你擅長用具體的手法,你就是贏家。


比如,疫情期間,北野武的一句話流傳全網:災難並不是死了兩萬人這樣一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其中,死了兩萬人就是抽象的,因為我們的大腦無法理解龐大的數據;而死了一個人發生了兩萬次就是非常具體的,你甚至能第一時間有畫面感。


尊崇服務,以您為尊的口號,是抽象宏大不說人話;海底撈給我打包了一整個西瓜,這種故事就是具體的。讓人放心的黃金奶源是抽象的,認養一頭牛就是具體的。凡是能讓人看到、聽到、聞到、觸碰和感受到的描述,就叫具體。


寫出具體化的文案,有一個小技巧,你最好能甩開形容詞,比甩鍋還快;躲開陳腔濫調,比避開渣男還靈活。


試一試,只用動詞和名詞去寫出五種可感知的具體化文案。


如果形容味道清新,不要直接說出小清新,而是說下過小雨後,森林裡的味道。(嗅覺)


如果描述質地輕盈,不要直接說輕如空氣,而是說一觸碰到臉,就變成水滲進了皮膚。(觸覺)


當你形容滷雞爪好吃,千萬不要用酥爛誘人、地道工藝、私廚秘方這些陳詞濫調,試試換成一個吃貨的高光時刻,例如:一抿就化了。(味覺)


當你想說食物好吃,停止用香脆這種形容,換成聲音上的體驗。例如咔嚓一口咬下5層夾心,沙拉沙拉是勺子刮過芝士的聲音。擰開可樂會聽到泡沫咻咻地湧上來。例如前段時間美的做了一套海報,都以夏天的聲音為主題。








三、別試圖挑戰基模


有位美國老太太被麥當勞的咖啡燙傷了,於是把麥當勞告上了法庭。通常這種小案件的賠款金額也就幾萬到十幾萬。可神奇的是,老太太獲得了240萬美元的天價賠款。怎麼做到的?


原來,老太太請的律師特別牛逼。他知道,法官和陪審團做出裁決時,一定會參照類似案例,劃定一個賠付標準。


要想獲得數十倍的金額,必須先移除之前的參照。然後,設定一個新的標準。用什麼標準才合理呢?律師沒有提出具體金額,而是提出:麥當勞咖啡賠付一天的銷售額,作為懲罰。


這個新的要求,框定了人們的思考,鼓勵陪審員們的思路圍繞兩個問題展開:

a)一天的咖啡銷售額公平嗎?

b)多少天的咖啡銷售額才公平?


律師所做的事情就是避開其它影響,設置新的參照框架。就像你購物或者點餐時,成熟的sales不會問你:要不要 A?而是問你:你要A還是B?讓你下意識地二選一。


網上有一道很出名的選擇題:你是要吃巧克力味的粑粑,還是要吃粑粑味的巧克力?然後大家分成兩派,吵成一團。其實這道題也是設置了一個參照框架,讓你從中選擇。


不妨思考一個問題,疫情之下,速食產品迎來消費升級的機會。但為什麼成立只有兩三年的拉麵說,打敗了康師傅、統一等老品牌呢?


有人說,是因為康師傅、統一等品牌老化、反應遲鈍,給了新玩家空白機會。其實不是。他們幾年前就開始轉型高端化、健康化,接連推出2030元高價位產品,卻屢屢受挫。為什麼消費者不買帳呢?


因為一提到康師傅、統一,用戶心中被喚醒的基模是什麼?泡麵。而泡麵,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負面認知,例如不健康 、不好吃、便宜、進城務工人士愛吃等等。自然,圍繞泡麵這個認知基模做的所有動作,例如包裝更精美、配料更多,都是無效的。


所以消費者對這樣的高價產品並不埋單,反而紛紛吐槽:

都有這個錢了,為啥還要吃泡麵?

「30塊可以炒兩個菜來瓶啤酒了。

貴得連泡麵都吃不起了。


掌握了認知基模這個概念,你就可以看懂,為什麼屢屢有成立時間很短的國貨精品迅速崛起,打敗那些曾經縱橫市場的主流大品牌。


因為在人們的基模中,當雀巢速溶咖啡=低價速溶,它很難再轉型精品速溶;當桂格=中老年麥片,它就成不了網紅級的健身纖體代餐。


所以,拋開老一代品牌的基模,成功設定更符合時代需求的新的參照框架,這才是拉麵說等小品牌逆襲的本質原因。


第一步 移除泡麵的認知基模

拉麵說在包裝、定價、渠道等每個環節,都刻意地和泡麵劃清界限。


例如方便麵在零食區貨架,而拉麵說在冷鮮區售賣。多年以來,我們已經習慣按照貨架的分類來對產品進行分類。理所當然,在人們心中,拉麵說不是泡麵。


第二步 建立新的基模,拉麵說 =健康+懂生活+便捷

例如方便麵用開水衝泡,而拉麵說需要小火煮3分鐘。可別小看這個充滿儀式感的動作,因為相比方便麵的食用場景,拉麵說試圖喚醒人們在家裡吃飯的基模。和泡麵比,在家裡做飯,當然更健康,也更懂生活。


運用重新設置參照框架的方法,不妨設想一下,如果由你給一款空氣炸鍋寫產品文案,你會怎麼做?


提到空氣炸鍋,大多數人會從字面意思上理解,似乎是用某種和空氣相關的黑科技完成油炸。有些人甚至會聯想到爆米花那種空氣炸鍋。它調用的記憶是油炸式烹飪道具。


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利用油炸食品不健康的認知呢?例如可以寫成:無油無煙,保護家人健康,告別傳統油炸。或者找到空氣炸鍋的使用場景,例如:無油炸鍋,在家也能做出kfc


有場景,有聯想,有優勢,似乎非常合理。事實上,大多數空氣炸鍋都是這麼推廣的。但是我看的時候,始終覺得哪裡怪怪的。


於是我又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文案中提到油炸食物,大多數人的第一聯想是什麼呢?可能是薯條、烤翅、蛋撻甚至油條之類的食物。那麼這些食物通常出現在哪些情境中?可能是做給家裡小朋友的小吃;可能是年輕人餐前飯後的零食。


發現了嗎?油炸類食物關聯的人群和場景非常有限。調動起這樣的基模聯想,對產品來說絕不是好事。


第一步 移除油炸食品的場景關聯


事實上,我一直覺得空氣炸鍋是一個壞名字。因為它原理上更類似於烤的原理,利用熱風對流來實現烹飪。但它的名字卻把自己限定在了油炸品類中。所以要想破除這種限定,空氣炸鍋也許可以考慮從名字開始改變,轉換到無油烹飪廚具的賽道。


第二步 關聯主流中式烹飪


熱風對流的原理,其實可以做到很多事,例如無油煎炸烘烤炒,樣樣全能。但我們真正要做的,是設置一個新的參照框架,讓用戶關聯到大多數中國家庭一日三餐的主流情景。

例如提到炒菜鍋,你能想到一家人吃飯的場景,提到麵包爐、微波爐,你能想到吃早餐,睡前熱牛奶等典型場景。在這樣的參照框架下,重新定義空氣炸鍋。

例如:一臺空氣炸鍋= 炸鍋+微波爐+烤箱+麵包機+牛排鍋+ 炒鍋。





結語


文字很長,看到這裡的人,恭喜你,因為你又完成了一次高密度思考,掌握了一個營銷的底層概念:基模。我們在做營銷、寫文案時,真正能做的,是站在用戶的角度,不斷思考:如何把我們想要傳遞的信息,和用戶基模緊密連接起來?這是絕大部分產品推廣的首要命題,也是營銷人最稀缺的能力。


1、當用戶心中沒有對應基模,用類比

遵循營銷鐵律:你要說什麼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方會接收到什麼。所以,隨時學會預判對方的知識盲區,用類比手法,把陌生概念嵌入用戶熟悉的基模中。


2、當用戶大腦一片空白,用具體化

第二個鐵律:抽象是基模的天敵,具象化才是營銷的魚餌。學會把抽象概念,轉化為大腦可以感知的基模。


3、當用戶已有認知,用新的參照重新歸類

第三個鐵律:不要動搖用戶腦海中固有的基模,而是順勢去引導它,導向你所希望的路徑。



接下來,和你分享我心目中排名前十的神文案。來自紐西蘭軍隊的招募廣告。




是不是感覺文案能聽到你心裡的每個嘀咕、每個遲疑?你的所思所想,完全被文案牢牢牽引? 

太可怕了!我們怎麼才能擁有這種強大到可怕的能力呢?下篇,接著聊。





部分資料來源      


Schema Theory: A Summary


Jane piage,《The Origin of the Idea of Chance in Children


Chip Heath、Dan Heath 《Made to Stick: Why Some Ideas Survive》


Rosenberg M.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J.Princeton 



未經授權嚴謹轉載

相關焦點

  • 文案怎麼寫,才能讓用戶聽得懂記得住?
    編輯導讀:在時間與注意力都被網際網路切割成碎片的時代,如何寫出能讓用戶聽得懂記得住的文案,是一些營銷運營同學經常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本篇文章從用戶基模的角度,對這個問題展開了談論,與大家分享。一、為什麼在營銷中,會出現大量不說人話的文案呢?
  • 文案這麼寫,讓人聽得懂又記得住
    只有喚醒基模的信息,才能擁有心智的入場券。而傳遞失效的信息,通常都犯了這三個錯:一,用戶缺乏相關基模出國旅遊的時候,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情況?有些人遇到語言不通時,會放慢語速,提高音量,並且不斷重複要說的話——好像這樣對方就能聽懂似的。
  • 如何才能夠讓交談者願意聽你說,聽得懂,並且聽完立即行動
    大家好,這裡是「小灰聊職場」,咱們今天這一節內容講一講如何才能夠讓交談者願意聽你說,讓交談者聽得懂,並且聽完立即行動!你是不是對這個話題非常的感興趣,我們想要學習說話技巧,為的不就是達到這三個方面的結果嗎?
  • 怎樣講題孩子才能聽得懂?
    我們如何設計相應的情景劇、相應的試驗、相應的生活中的場景,一定是孩子熟悉的場景,讓孩子有感覺。比如說你在跟孩子解釋「山」的時候,孩子可能聽不懂,那我們要找一下有關大山的視頻,看山的這種形狀,或者說買山的模型。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帶孩子去看一下大山。
  • 魔獸世界懷舊服要開了,有哪些梗是只有老玩家才能聽得懂的?
    有些梗可能真的只有玩過十年的玩家才能聽得懂吧?上馬不喊話三開戰獵薩,滿城都是上馬宏「上馬不說話,三開戰獵薩」,絕對是60年代魔獸世界中最毒的詛咒,這個詛咒曾經讓無數團長因為手黑留下屈辱的淚水。當然,這句順口溜還有後半段:喊話不合格,三開賊法德;合格沒深度,三開騎牧術。滿城都是上馬宏,不解釋。
  • 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聽得到法 聽得懂理 聽得進情
    這位資深媒體人是▼楊 禹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特約評論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中心研究員、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傳播專家點評聽得到法 聽得懂理 聽得進情最高人民法院在2019年召開和參與的29場新聞發布會,有量、有質,有聲、有影,講法、講理、講情,讓公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不能自滿,但足以自信。新華社@新華視點、人民日報等關注報導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布工作。
  • 職場乾貨:如何利用邏輯思維把話說清楚,讓別人能聽懂並記得住!
    對於職場中的小白,經常會有這樣的疑惑,如何在職場中進行清晰表達,實現更有效的溝通。說話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是從有效溝通的角度來看,很多的職場人其實都不會說話。很多事情我們都覺得自己明明已經表達得夠清楚了,可是為什麼對方就是聽不明白。
  • 「世界聽得懂的語言」是什麼語言
    原標題:「世界聽得懂的語言」是什麼語言  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中國從一個極端貧困的國家發展成為一個中上收入水平的國家。即使未來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的經濟總量也定將超過世界的三分之一,即恢復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我國佔世界的份額。但是,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回歸。
  • 大部分外地人都聽不懂粵語,而客家人潮汕人卻聽得懂?可算知道了
    導語:大部分外地人都聽不懂粵語,而客家人潮汕人卻聽得懂?可算知道了中國地廣人又多,這就使得每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方言。就連一個地級市下的縣城之間的方言都是不同的。要是沒有在某個地區常年生活的話,是非常難聽得懂當地的方言的,更不用說要講這地方的語言了。很多廣東人開口說粵語的話,大部分的外地人是聽不懂的,當然除了客家和潮汕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首先,要學會一門新的語言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
  • 精靈夢葉羅麗中只有藍孔雀聽得懂寶石雀的話?其實她也知道!
    而藍孔雀是個比較高傲的仙子,大家都知道她有個坐騎寵物寶石雀,回到仙境的時候,寶石雀還會守護藍孔雀,那麼精靈夢葉羅麗中只有藍孔雀聽得懂寶石雀的話?其實她也知道!藍孔雀回到仙境的時候,想要飛到自己的房子上面,必須讓依靠坐騎才能上去,例如茉莉可以用花電梯乘坐上去甜甜屋,所以藍孔雀在仙境的位置也是挺高的,所以藍孔雀回到仙境的時候就召喚了寶石雀到自己身邊,最後藍孔雀帶著主人和葉羅麗戰士們乘坐寶石雀飛上了寶石巢,寶石雀非常忠誠,就算藍孔雀不在仙境了,它依舊在靜靜的等候著主人藍孔雀回來,特別感人。
  • 對孩子的性教育,我們怎麼說,孩子才能聽得懂?
    是否教過她如何在異性面前保護好自己? 由此可見,對孩子的性教育刻不容緩,宜早不宜遲。今天我們一起學一學怎樣對學齡前孩子說這些,讓他們聽得懂,做得到!請告訴孩子遭遇鹹豬手時——一要說「不」!二要趕緊跑開!三要大聲呼救!
  • 聽得懂、願意說,才是真正學會英語
    宋媽媽認為,小學低年級時期的英語都不是很難,不需要一定要專門背單詞這麼嚴肅,「小孩的記憶力很好,有時和他複習課本,我都還沒有記住,他已經記得很清楚了,反而讓他願意主動學比較頭痛。」為了讓兒子願意多接觸英語,宋媽媽會想很多互動的方式,和孩子玩英語遊戲,「例如單詞和圖片的搭配,還有角色扮演做對話,各種各樣的方式都試過,就是為了不要讓他覺得學英語很枯燥。」
  • 你真的聽得懂英語?
    誰TM聽得懂因為口音很多 並且摻雜著俚語有時候英國人也聽不懂英國人的英語是不是有點拗口哈哈(聽完節目你就知道)▼筆記:cockney accent  [ˈkɒkni] 倫敦腔posh accent / BBC accent BBC腔I'm going
  • 臺官員當外賓面說壞話 不知對方聽得懂中文
    海外網4月19日電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民進黨「立委」陳瑩19日在臺「立法院」爆料,臺外事部門官員竟當著紐西蘭外賓的面,稱紐西蘭當地少數民族毛利人的國王「沒有用」,沒想到外賓還聽得懂中文,場面十分尷尬。
  • 高一數學聽得懂卻不會做題?問題到底在哪裡?
    最接到這樣的一個求助:高一數學聽得懂卻不會做題,怎麼回事?作為多年資深的學習能力指導師:我非常肯定的說聽了,懂了,未必真正的懂,因為孩子沒有辦法遷移運用,那麼只能說沒有真的懂,也沒有學會。那麼只是一個闡述,速度比較快,課堂容量也比較大,且有例題,基本都是老師在講,如果孩子在聽的過程中只是一味的接受,沒有足夠的思辨能力的話,那麼很有可能聽著覺得自己懂了,但是並沒有懂。其實這個道理跟很多孩子遇到的情況是一致的:認字,會讀,會寫,但是他其實並不清楚那個字是什麼意思,那你能說孩子懂了嗎?
  • Chinglish只有我們自己聽得懂
    不得不說,雖然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多多少少都學過一些英語,不過有時候別人會吐槽說,自己說的英語只有自己才能聽得懂;這不禁讓老編我想到大學四級英語考試的時候,有的小夥伴(不是我不是我不是我)將皇上翻譯成了yellow up……網友絕對是不會讓我失望的,該優秀的還是很優秀,造了一些雖然
  • 楞嚴經: 152 三番破識 - 聽得多了自然就懂了 Why don't you understand?
    你一定要有一段時間,你聽得多了,自然就懂了。為什麼不懂?聽得少!聽得少就不懂。 D2通示全經名目 D1分四E1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克果 E2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E3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 E4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今E2E2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分二)
  • 四川:這場健康科普講座很接地氣 藏區群眾紛紛表示聽得懂
    白玉縣當地社區居民認真聽取健康科普講座  「在藏區為老百姓講健康科普,最主要的是要讓他們聽得懂,並在生活中有所行動。」具體如何講才能讓老百姓聽得懂?不用複雜的醫學詞,而是用接地氣的比喻。陳豔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她在講女性健康時,會講到墮胎的危害,她就把子宮比喻孕育生命的土地,子宮內膜比喻成土壤,墮胎會讓子宮內膜變薄受損,那麼,土壤遭到破壞,土地就變成沙漠。「我用土地變沙漠的比喻來講危害,老百姓就能聽得懂,從而形象的了解到墮胎的危害。」
  • 狗狗聽得懂我們說話嗎?狗狗為什麼舔我們?
    也許你會好奇,狗狗為什麼聽得懂我說話呢?除此之外,狗狗為什麼喜歡舔我們?為什麼陌生人來訪時,狗狗會在陌生人身旁繞來繞去呢?狗狗這些行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有些主人會很得意,狗狗好像都聽得懂我們說什麼耶,無論是中文或英語等等,它都知道你在說什麼,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狗狗的學習是垂直思考,它若發現只要A發生後,B就會跟著發生,也就是心理學上的制約反應,反覆幾次後,它就會明白你話中意思。
  • 聽得懂敢於說會讀寫 《牛津英語》在沈漸入佳境(圖)
    聽得懂敢於說會讀寫 《牛津英語》在沈漸入佳境(圖) 如今一個學期過去了,這本教材的使用情況如何?瀋陽市教研室負責人形象地概括為「漸入佳境」。  期末英語成績大幅提高  昨天上午,全市的英語教師們在和平區教師進修學校首先觀摩的是166中學的兩堂公開課。166中學是因為薄弱而被列入全市22所改革試點校中的一所學校,其學生在課堂上活躍的表現,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牛津英語在瀋陽的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