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儀的公司正在熱招,於是打理簡歷,調整心態,狀態滿分的你去面試了;面試表現蠻優秀,你的邏輯清晰,表達通暢,能力矩陣與應聘崗位高度匹配,對方HR也連連認可。就在你感覺機會十拿九穩時,面試官狀似無意的問你「那你對於這個崗位的期望薪資是多少呢?」哎呀完蛋卡殼了,這要怎麼說呀?說低了將來自己挖坑自己挑;說高了HR會覺得自己在裝大尾巴狼,於是扭扭捏捏、吞吞吐吐,面試分數頓時拉低,到手的好機會便這麼溜走了……
不要覺得這只是舉例,見過太多的學員朋友因為期望薪資表達不好而折戟。本來面試過程完美無缺,談錢說待遇也是機會落袋的好兆頭,可是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在面試時說不好呢?被問及期望薪資,到底應該如何回答才最圓滿呢?
大家普遍在求職面試過程中存在一個誤區:談錢是比較靠後的事情了,HR一開始不會直接和我談錢的——這麼想其實是短視了;在你看來這個「錢」只是未來工資卡上的數字,而HR眼裡的「錢」是求職者個人的自我打分;你連自己值多少、為什麼值這些、怎樣值更多都不知道,那我怎麼相信你未來能有發展?怎麼相信你簡歷上寫的「有清晰的自我認知和長遠意識」?
所以問期望薪資是面試中不能避開的一個問題,參加任何一場面試前你都得做好心理準備。
報價要在自己的能力基礎上,張口就來自然不行,你還需要提升崗位橫向對比能力。有一條捷徑:看同行和行業內崗位薪酬報告,這是快速了解身價的不二方法。
換言之,就是在面試任何一個崗位前,你都得做好崗位調查。通過你的同事、朋友、行業內部或者各大職場APP去了解薪酬範圍,比對你的目標職位、工作職責,這樣你才能有一個合理的工資預估,講薪資的時候也才能更有根據、有底氣。
如果你羞於向他人諮詢工資多少,也不要緊,全行業最新薪酬報告免費送,領取方式見文章最底端~
有了大概的工資範圍,再根據個人能力、技能水平,你就會有一個差不多的期望薪資。
要注意的是:在第一次報價談薪水的時候,請適當的報高。
要知道,HR工作職責之一就是要幫助公司節約人力成本,所以對求職者壓價是非常正常的行為。如果公司對你真的很有意向,哪怕報價超出預期,也會和你繼續商談;但假設一開始就把價格報低,我們就失去了對於談薪的主動性和議價空間,日後想再提薪就比較困難。
另外還有一點,如果你感覺對方對你興致缺缺,請不要用自降身價的方式去挽回,這樣真的得不償失;你覺得公司對不起你,公司覺得你可有可無,這種互相不能成就的局面是雙輸,不要讓自己淪落到這種境地!
面試除了是崗位匹配測驗,更是一場談判;談判的原則就是在不了解對方底牌的情況下,不要做那個先開口的人。
一個小技巧,在適當場景下把問題拋回去。比如HR問「你的期望薪資是多少呢?」可以答「我剛開始工作沒有多少經驗,貴公司有沒有薪水範圍呀?」,或者「目前市場上類似崗位的薪酬待遇波動比較大,不知道貴公司有沒有可以參考的薪資範圍呢?」
諸如此類的回答,把問題踢回發問者手裡,保證主動權握在自己這邊;這樣不管HR的報價是高是低,我們都能將其與自己的心理預期做個對照,再開口時也方便給自己留餘地。
一般面試進行到關於錢的話題,就代表此次面試即將結束了;HR對你已經有了大致的判斷,問薪水一方面是看你的自我認知是否符合價值,另一方面就是給你下一個薪水預期錨——「在我這裡你可能只值這些嗷」。
所以,我們要在面試過程中力爭讓對方主動產生「人才奢侈品」的感覺」,事先提高薪水預期錨的閾值,同時注重表達方式,展現出未來可能有的成長溢價,讓他們覺得你的預期薪水是非常值得的,因為你可以為他們、為公司帶來更多效益,這樣後期HR與主管領導溝通時,也會下意識地把你放在候選首位,側面為你的求職加分。
數字是死的,人是活的,講完自己的期望,當然也得表明自己的可商議性,否則便會給人留一個「強勢不會變通」的壞印象。另外,適時考慮隱性福利待遇,如果它們能夠為你帶來更多的價值,也可以在薪水上有所變通;比如「目前我能接受的最低薪水是XXXX,但如果其他的福利待遇(獎金津貼、晉升通道、落戶政策、購房資格等等)OK的話,我也可以考慮稍微低一些的薪水。"
前面講面試是談判,那只要不踩到最低線,我們就要有商量和妥協的準備。畢竟初始報價已經是略高的了,這樣的商量對你而言依舊是有利的,對方也不會覺得你過於頑固,這樣的面試才是真正有意義和價值的。
其實求職找工作和你網上買東西的原理大差不差,先掌握貨物的基本價格走勢(市場平均薪資),再有一個自己的心理預期(最低薪資),最後找一個性價比最高的選擇(滿意薪資)——多了解行業薪酬變化,多深耕崗位未來趨勢,在面試中也就會更有底氣去談錢,也能更讓對方感覺到你的紮實基礎。預祝2021年的你,都能找到滿意薪資的工作~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