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社交生活的重要性!科學證實,飢餓和孤獨會激活大腦的同一部分

2020-12-24 奇思樂園KIDSPARADISE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來觀察大腦對美食和社交聚會的圖像反應

隨著西方世界更嚴苛隔離措施的提出,新冠病毒大流行,讓這個世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

而逃避孤獨的本能,卻深深地植根於我們的大腦中。最近,一項新研究表明,我們對社會交往的渴望,會引發類似於飢餓的人渴望食物的神經反應。

麻省理工學院的認知神經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讓一個40人的實驗組禁食10小時。一天結束時,飢餓的受試者在接受腦部掃描時,會看到披薩和巧克力蛋糕的圖像。而在第二輪實驗中,受試者被禁止在10小時內進行社交活動,不得與他人或虛擬人接觸。之後,研究小組掃描了他們的大腦,給他們看了人們聚集和運動的圖像。

令人驚奇的是,掃描顯示,他們大腦的同一部分,在看到食物和社交聚會後,都會發生同樣的活躍反應。

在這兩種情況下,中腦黑質和腹側被蓋的神經元,對這些圖像同時做出反應。中腦也被稱為「動機中心」,它產生多巴胺,一種與獎勵有關的化學物質。

參與者還報告了他們的感受。禁食一天後,他們感到不舒服,有強烈的食物慾望;而在社會孤立之後,他們感到孤獨和不快樂,渴望互動。

「[這項研究]為以下觀點提供了經驗支持。」 研究人員表示,「即孤獨就像飢餓一樣,向個人發出信號,告訴他缺少什麼,需要採取行動來彌補。因此,這項研究表明,社會交往不僅僅是一種安慰或樂趣,而是人類的需要——按理說,當我們與世隔絕時,人類的大腦會設法補救孤獨感。」

考慮到當前世界的現狀,關注當前危機的社會層面是很重要的。世界已經面臨著一場「孤獨流行病」的肆虐,人們越來越感到孤獨——而新冠疫情大流行,可能加劇了這種情況。

「如果一天的獨處,使我們的大腦做出反應,就好像我們一整天都在禁食一樣,那說明我們的大腦對獨處的體驗非常敏感。」研究人員補充說,「以前的研究表明,如果有意識地選擇獨處,孤獨會對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然而,當人們對獨處別無選擇時——這不僅僅意味著與社會的脫節,更可能對健康產生嚴重損害。」

相關焦點

  • 乾飯人的苦惱:科學家發現人的飢餓感和孤獨感非常相似
    乾飯人一詞最近在網絡上很火,意思是因飢餓而奮力吃飯的人,在搞笑之餘學術君今天也帶大家了解一下乾飯人的苦惱,研究表明當人們缺少食物和社交時,會產生 「飢餓」 和 「孤獨」 的感覺。飢餓讓人胃中空虛,孤獨讓人心中空虛,它們給人的感受是如此的相似。因此,很多人可能會贊同這樣一種觀點:社交和食物一樣,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 你以為你餓了,可能只是有點孤獨:科學家發現人的飢餓感和孤獨感...
    本文轉載自「學術頭條」 當人們缺少食物和社交時,會產生「飢餓」和「孤獨」的感覺。飢餓讓人胃中空虛,孤獨讓人心中空虛,它們給人的感受是如此的相似。因此,很多人可能會贊同這樣一種觀點:社交和食物一樣,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 你為什麼會感到孤獨?
    很早之前,美國索爾克生物科學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戴琦(Kay Tye)就在研究有關孤獨的問題:當人們感到孤獨時,他們對社交互動的渴望是否就像飢餓的人渴望食物一樣?她和同事能否在大腦的神經迴路中檢測並測量這種「飢餓」?
  • 社交隔離能引起大腦的神經渴求反應,如同飢餓時一樣
    以往研究表明,成年小鼠在經歷了短暫的社交隔離後,會形成負面的「類孤獨」大腦狀態,而促進小鼠尋找社交互動。[2] 最新研究表明,人類在經歷社交隔離後,也會產生類似的神經反應。11月23日《自然—神經科學》雜誌刊登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利維亞·託墨維(Livia Tomova)團隊的研究成果 [3],該研究觀察了40個經常性社交的年輕人,在分別經歷了10小時禁食和社交隔離後的神經反應。結果顯示,當人類處於社交隔離時,大腦在多巴胺能神經元(dopaminergic neurons)作用下,會產生社交渴求,反應模式與飢餓的人渴求食物時相仿。
  • Nature子刊:少年時期的社交隔離會破壞大腦,導致成年後社交障礙
    Nature子刊:少年時期的社交隔離會破壞大腦,導致成年後社交障礙 2020-09-02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新冠等社會隔離會破壞大腦,導致成年後社交障礙
    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迫使許多國家和地區實行社交隔離、學校停課、工廠放假,這擴大了對理解社交隔離和孤獨對心理健康影響的需求。 儘管有研究表明,特別是在兒童時期的社交隔離有害於整個哺乳動物(包括人類)成年後大腦功能和行為,但其潛在的神經迴路機制仍知之甚少。
  • 嚴重的社會孤立會喚起中腦類似飢餓的渴望反應
    嚴重的社會孤立會喚起中腦類似飢餓的渴望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5 16:25:55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Livia Tomova團隊取得最新進展。
  • 孤獨如何改變大腦?
    其他健康後果也與孤獨感有關,包括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增加,還會增加看醫生和急診就診的次數。 孤獨會影響大腦健康和精神敏銳度—— 社交上與世隔絕或感到孤獨的老年人往往在思考能力測試中表現更差,尤其是在需要快速處理信息時。那些感到孤獨的人在接下來的幾年的後續測試中,表現出更快的性能下降。
  • 當感覺孤獨時,大腦中會發生什麼變化?結果令人驚訝……
    人類正是通過社交得以生存和發展,但社交依賴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尤其是在今年的新冠大流行期間,絕大多數人都經歷了因社交隔離帶來的孤獨感。實際上,孤獨是一種主觀體驗,感受因人而異,有人害怕孤獨,有人享受孤獨,但經歷孤獨時大腦確實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 當代年輕人午夜焦慮真相:你不是餓,你只是孤獨
    或者,再換一個學術性的問題——當人們被迫隔離時,他們是否會像飢餓的人們渴望食物一樣渴望社交?先前,某科學團隊研究發現,隔離24小時後的老鼠表現出明顯的社交渴望:中腦腹側被蓋區的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激活,導致其社交行為明顯增強。而這些現象與飢餓的老鼠在渴求食物的反應相似。
  • 腦科學證實:怎樣的課堂互動,有利於學生終身發展?
    首先,人類對社交的需求甚至大於對食物和溫暖的需求,不甚理想的社交關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與真實的身體疼痛無異。大腦中物理疼痛與社會疼痛共享同一個神經基礎。身體傳來的疼痛感會驅使我們,讓我們的手遠離火爐;社會排斥給我們帶來的痛苦會激勵我們去與他人重新建立連接。
  • 孤獨經濟中的陌生人社交,治癒系社交平臺「概率論」獲得數百萬美元...
    新芽NewSeed(www.NewSeed.cn)11月13日消息,治癒系社交平臺「概率論」獲得了Ventech China的數百萬美元Pre-A輪融資。「概率論」創立於2015年11月,以公眾號的形式呈現,既是一個內容平臺,也是一個社交平臺。
  • 大社交網絡下的網際網路大腦如何發展
    網際網路時代科技與腦科學越來越緊密,開展」大腦」計劃正在成為未來趨勢。網際網路,尤其是社交系統對於解開大腦之謎,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價值和意義。除了上述舉出的範例,神經學科學家還將從社交網絡為基礎的網際網路大腦研究計劃中獲得怎樣的啟發?首先,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這些年網際網路與腦神經研究的一些進展。2007年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開展的網際網路進化論研究中指出網際網路與腦科學具有很強的相關性,並繪製出網際網路虛擬大腦結構圖。
  • 論生活中的社交禮儀的重要性
    禮儀,是一個人的素質表現,在外人的眼中,可能與道德相聯繫,比如如果一個人因為社交禮儀的原因遭致別人的詬病的話,往往會被落下「德行」缺失的名號。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在幾千年來的社會發展中,禮儀逐漸形成一套獨特的系統成文的禮儀文化,自古就有「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之說。
  • 腦科學日報|大腦老化的指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就看這個指標來源:生物通日本RIKEN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在《Brain》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與年齡相關的腦室增大(ventriculomegaly)與大腦某一特定深部區域的血液引流滯後有關。
  • 腦科教授三個方法,科學激活孩子大腦,學渣變學霸
    其實,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是極具潛力潛力股,大腦內蘊含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他表現得不夠聰明,可能只是你沒有幫他激活開發他的大腦而已。著名的腦科專家洪蘭教授及其團隊發現,激活我們孩子的的大腦並不難,只需要三個方法。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有什麼變聰明的秘訣,是我們的父母自己沒有掌握這三種科學激活孩子大腦的方法。
  • 不,你的大腦渴望社交,如同你渴望食物
    原創 Insulindian 果殼宅文化越來越盛行,休息日的你是不是只想癱在床上,而不是出門和朋友聚會。不過,你的大腦或許並不那麼熱愛孤獨——最新研究表明,人被迫隔離一小段時間後,大腦便會產生對社交活動的強烈欲望,類似於飢餓之後對美食的渴望。
  • 腦科學日報:誰說女性更易老年痴呆;解碼飢餓感知的秘密
    近幾年,一系列重磅研究發現迷走-孤束核神經迴路在傳遞「飽」信號和抑制食慾中發揮關鍵作用。 為了尋找孤束核是否存在感知「飢」信號的神經元,研究人員首先利用FosTrap2:Ai14小鼠和免疫螢光技術,確認飢餓可以激活NTS腦區的兒茶酚胺能神經元(簡稱CA神經元),可以明顯促進小鼠進食。而通過光遺傳學抑制孤束核 CA神經元是一群可以響應飢餓信號並促進食慾的神經元。
  • 腦科學日報:藥物成癮記憶的機制;控制社交偏好的「大腦地圖」
    小鼠大腦的橫截面圖,不同顏色表示影響動物作出正常社交和社交迴避選擇的腦區。 神經科學家Damon Page博士等研究人員在《細胞報告》雜誌發文揭示了「愛社交」和「社交迴避」的兩個關鍵神經通路。兩者都將前額葉皮層的高級思維和決策區域與大腦的情緒調節中心杏仁核相連:連接小鼠邊緣下皮質和基底外側杏仁核的一個神經通路。如果該通路受到抑制,則會損害動物的社交行為;另一個關鍵通路連接了大腦前皮質和基底外側杏仁核。
  • 被科學家證實了的20個已知的大腦秘密是什麼?
    腦科學發展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羅傑·斯佩裡博士通過割裂腦實驗,證實了大腦不對稱的「左右腦分工理論」並因此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被譽為「右腦先生」、「世界右腦開發第一人」。  ● 人腦神經細胞功能間每秒可完成信息傳遞和交換次數達1000億次。  ● 處於激活狀態下人腦,每天可以記住四本書全部內容。   ● 人類對於腦研究有2500年的歷史,然而對自身大腦的開發和利用程度僅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