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等社會隔離會破壞大腦,導致成年後社交障礙

2020-12-17 騰訊網

孤獨感被認為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嚴重威脅,在網絡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我們與世界的聯繫變得越來越緊密,然而,年輕人卻越來越感到孤立。

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迫使許多國家和地區實行社交隔離、學校停課、工廠放假,這擴大了對理解社交隔離和孤獨對心理健康影響的需求。

儘管有研究表明,特別是在兒童時期的社交隔離有害於整個哺乳動物(包括人類)成年後大腦功能和行為,但其潛在的神經迴路機制仍知之甚少。

近日,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Nature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發表了題為:A prefrontal–paraventricular thalamus circuit requires juvenile social experience to regulate adult sociability in mice 的研究論文。

大腦前額葉皮層是調節社交行為的關鍵部分,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確認了前額葉皮層中特定的腦細胞亞群是成年後正常社交所必需的,而這些細胞亞群對少年時期的社交隔離非常脆弱

而通過刺激成年期丘腦區域的特定前額葉迴路,能夠挽救少年時期因社會隔離所造成的社交能力不足,這為治療社會行為缺陷帶來了有希望的靶標。

研究團隊發現,在雄性小鼠中,斷奶後兩周的社交隔離導致成年後社交時無法激活投射到丘腦室旁的內側前額葉皮層神經元。青少年時期的隔離既導致投射到丘腦室旁的前額葉神經元興奮性降低,又導致來自其他相關神經元的抑制性輸入增加,這些發現揭示了青少年社會隔離引起的社交能力缺陷的迴路機制。

為了確定丘腦室旁的前額葉活動的急性恢復是否足以緩解經歷了青少年社會隔離的成年小鼠的社交能力不足,研究小組採用了光遺傳學技術來選擇性刺激這一區域。

研究團隊還使用了化學遺傳學的方法,因為儘管光遺傳學技術能夠通過光脈衝刺激大腦中的特定神經元,但化學遺傳學卻可以對這些細胞群體進行無創化學控制。通過同時使用這兩種技術,研究人員能夠在對它們施加光脈衝或藥物後迅速增加這些小鼠的社交互動。

實驗結果表明,刺激前這些小鼠因社交隔離產生了社交行為障礙,但通過光遺傳學和化學遺傳學刺激後,這些小鼠的社交行為障礙得到了恢復

該研究證實了成年期正常的社交能力所需的一對mPFC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元群體,易在少年時期受到社會經歷的影響,例如社交隔離,就會導致將來成年後的社交行為缺陷,而這一影響在隔離期很難觀察到,要等到成年後才會表現出來。

少年時期是行為可塑期的敏感窗口,此時一旦受到負面影響,很可能在將來產生巨大影響。

更重要的是,該研究表明,即使成年後產生了社交行為障礙,仍然可以通過刺激這些前額葉神經元進行治療。

社交行為障礙是許多神經發育疾病和精神疾病(例如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共同特徵,因此對這些特定的額葉前神經元的鑑定將為改善一系列精神疾病中的社交行為缺陷提供治療靶標。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0-0695-6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少年時期的社交隔離會破壞大腦,導致成年後社交障礙
    Nature子刊:少年時期的社交隔離會破壞大腦,導致成年後社交障礙 2020-09-02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社交隔離能引起大腦的神經渴求反應,如同飢餓時一樣
    積極地社會互動就如同吃飯、睡覺一樣,是最基本的人類需求。然而,在新冠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人們卻要保持社交距離,減少社交互動。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表示:在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為了避免新冠肺炎出現新增長或影響醫療體系正常運行,間隔性的社交隔離可能需要持續到2022年。
  • 《獨處與社交能力》隔離後的社交
    他說:「你獨自一人時,會開始喪失自我感,因為無法通過他人反饋得到自我認知。所以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當我重回文明社會時,必須重新挖掘我在社會框架中的角色。」回到2020年,安思爾的經歷可能會比以往產生更廣泛的共鳴。在封鎖、防護和自我隔離之下,許多人的獨處時間比以往多得多。長期隔絕狀態對大腦有何影響?我們需要社會交往嗎?當一切恢復正常之後,我們是否還會記得如何社交?
  • 腦科學日報:藥物成癮記憶的機制;控制社交偏好的「大腦地圖」
    神經科學家Damon Page博士等研究人員在《細胞報告》雜誌發文揭示了「愛社交」和「社交迴避」的兩個關鍵神經通路。兩者都將前額葉皮層的高級思維和決策區域與大腦的情緒調節中心杏仁核相連:連接小鼠邊緣下皮質和基底外側杏仁核的一個神經通路。如果該通路受到抑制,則會損害動物的社交行為;另一個關鍵通路連接了大腦前皮質和基底外側杏仁核。
  • 「社交隔離」…你知道這讓大腦多難受嗎?MIT新研究表明,和餓肚子一...
    社交之必需,猶如吃飯喝水。當突然被迫切斷一切社交聯繫,我們的大腦會對社交產生巨大的渴求,就和飢腸轆轆的人特別渴望食物是一樣的。 在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日前發表的一項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科學家們通過設計精巧的實驗和腦部成像技術向我們明白無誤地展現了這一點。
  • 南非著名心理學專家:邪教借新冠疫情社交隔離滋生
    我們要重新進入的世界,與我們居家隔離前的世界不同。除了仍然存在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外,現在的世界正進入經濟衰退期,使得人們尤其是年輕人處於脆弱狀態。另外,我們居家期間所經受的社交隔離,讓我們感到孤獨,如今我們仍然感到自己與朋友和家人斷了聯繫。由於這種經濟損失和社交隔離,一旦有人想利用我們,我們很容易受到傷害。
  • 社交隔離,如何危害我們的認知?
    研究人員認為,在新冠疫情全球性地蔓延之前就已經有數百萬的人處於社交隔離狀態——遠離社會,斷絕私人關係和外界溝通。依據歐盟提供的數據,超過7%的居民表示他們每年和親友會面的次數少於一次。英國的調查也表明,60歲以上人群中有50萬人通常整日獨處。這些數據引起了公共衛生專家的關注,因為科學研究表明社交隔離與孤獨等負面情緒、更差的健康狀況具有相關性。
  • 大腦老化的指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核磁共振可以很容易地檢測到這種滯後,也就是說,這是一條預測腦室擴大和大腦老化的潛在生物標誌,可以幫助患者和醫生迅速得到治療。 腦室擴大是不正常的,在這種情況下,液體在腦室積聚,沒有得到適當引流使腦室擴大了。雖然正常範圍的腦室擴大不是一種疾病,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導致巨腦室和腦積水引起的痴呆。
  • 科學網—社會隔離改變大腦
    對老鼠來說,社會隔絕是一種壓力很大的環境。當動物受到壓力時,它們通常會對各種負面刺激產生更大的反應,而且這些反應或行為比沒有受到壓力的動物更持久。 在近日發表於《細胞》雜誌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表示,長時間與社會隔絕會導致哺乳動物的腦區發生變化。研究發現,長期的社會隔絕會增強小鼠體內基因Tac2的表達,導致名為「神經激肽B」(NkB)的物質在杏仁核和下丘腦等負責情緒和社會行為的腦區中蓄積。 該研究論文資深作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David J.
  • 科學家發現青少年時期社交孤立影響成年社交能力的神經機制
    科學家發現青少年時期社交孤立影響成年社交能力的神經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 16:21:58 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Hirofumi Morishita小組發現,一個前額-室旁核丘腦迴路需要青少年時期的社交經歷來調節小鼠的成年社交能力
  • 腦科學日報|大腦老化的指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核磁共振可以很容易地檢測到這種滯後,也就是說,這是一條預測腦室擴大和大腦老化的潛在生物標誌,可以幫助患者和醫生迅速得到治療。腦室擴大是不正常的,在這種情況下,液體在腦室積聚,沒有得到適當引流使腦室擴大了。雖然正常範圍的腦室擴大不是一種疾病,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導致巨腦室和腦積水引起的痴呆。
  • 論社交生活的重要性!科學證實,飢餓和孤獨會激活大腦的同一部分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來觀察大腦對美食和社交聚會的圖像反應隨著西方世界更嚴苛隔離措施的提出,新冠病毒大流行,讓這個世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而逃避孤獨的本能,卻深深地植根於我們的大腦中。最近,一項新研究表明,我們對社會交往的渴望,會引發類似於飢餓的人渴望食物的神經反應。麻省理工學院的認知神經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讓一個40人的實驗組禁食10小時。一天結束時,飢餓的受試者在接受腦部掃描時,會看到披薩和巧克力蛋糕的圖像。
  • Nature大發現:成年大腦受損後,會自行「回爐再造」
    北京時間4月16日,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當成年腦細胞受到損傷時,它們會恢復到胚胎狀態:在未成熟狀態下,這些細胞能夠重新生長出新的連接,以在適當的條件下幫助恢復失去的功能。
  • 新冠肺炎全球確診超200萬,疫情會如何發展?社交隔離將持續多久
    及時識別檢測,及時隔離SARS作為新病毒,既沒有特效藥又沒有疫苗,病死率高達9.6%,一旦大範圍傳播,非常可怕。為什麼SARS會被消滅?其根本原因是所有感染者都被找到,得到隔離,疾病傳播鏈被切斷,隨著所有感染者的治癒或死亡,這個病就從人類社會消失了。
  • 新冠病毒可能危害大腦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綜合編譯 蔡夢吟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報導,英國科學家6月25日發表在英國《柳葉刀-精神病學》雜誌上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新冠病毒可能對大腦造成諸多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導致中風或精神疾病
  • 「新冠後遺症」引發關注 病毒不僅侵害大腦還會致脫髮
    在最初被診斷為新冠感染的6個月後,這些患者中仍然有約四分之三的人報告了持續的新冠症狀,其中63%的人表示他們感到疲勞或肌肉無力,23%的人表示焦慮或抑鬱,還有26%的人稱睡眠不好;病情最嚴重的人6個月後仍呼吸困難。第一財經記者獲得的曹彬教授的一份聲明中稱:「我們的分析表明,大多數患者出院後仍會受到這種病毒感染引起的某些症狀的影響,這項研究強調了出院後護理的必要性。」
  • 新冠病毒會傷腦子?科學家在研究是否會導致永久的認知衰退
    過去十年的長期研究顯示,一次譫妄發作會增加幾年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並加速已患失智症患者的認知衰退。反之亦然:失智症患者也更容易出現譫妄。有一組簡單步驟可以將譫妄發生率降低40%,比如確保患者身邊有一位家庭成員陪著,幫助其獲得方向感,不過,醫生很難在新冠肺炎病房裡按照這些建議操作。譫妄和失智之間的關係很難釐清:研究人員需要對病人進行數年的隨訪,才能取得結果。
  • 新冠的「社會距離」批判:「屏保」、「面具」與「豪豬之刺」
    如果有人問,在這次新冠中使用最高頻率的詞是哪一個?我想,在中國,也許是「口罩」,而在歐美,可能就是「社會距離」了。正如「口罩」成為了國人對新冠的第一印象,「社會距離」或者保持「社會距離」在西方幾乎成了新冠的代名詞。
  • 考德上國考面試模擬:哪兩個因素會導致社交障礙?如何克服預防?
    現在社交障礙,有些人拒絕與別人交往。你認為哪兩個因素會導致社交障礙?結合經驗談談如何克服和預防?【測評分析】本題看似涉及心理學相關專業知識,考生在遇到該問題時,不必害怕。考生可以結合當下生活環境、社會背景等因素分析社交障礙的成因。
  • 全球約三分之一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有創傷後應激障礙
    (原標題: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有創傷後應激障礙)在11日的《新聞1+1》中,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聯絡組專家、北大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表示,在全球疫情之後,如果確診感染,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會有創傷後應激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