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請問我有沒有必要給孩子補充維生素啊?」
「醫生,請問我有沒有必要給孩子補鈣啊?」
「醫生,我孩子總是胃口不好,請問有沒有必要補鋅呢?」
相信好多家長都存在這些疑問,這也是我們平時做兒保時家長經常提的問題。為了解答家長們的困惑,下面我們就來談談維生素及礦物質的作用以及嬰兒和兒童期維生素及礦物質該不該添加的問題。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維生素,什麼又是礦物質。
「維生素」是一些化學結構不同的有機物質,人體自身不能合成(除維生素D以外),需要通過飲食攝入,以防出現代謝障礙。與兒童營養有關的維生素主要有12種:
4種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
8種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維生素B3(煙酸)、維生素B6、泛酸、葉酸、維生素B12和維生素C(抗壞血酸)。
「礦物質」包括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佔人體總重量0.01%以上者為宏量元素,包括鈣、鎂、鉀等7種;佔人體總重量0.01%以下者為微量元素,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包括鐵、鋅、氟等14種。礦物質在正常人飲食中僅佔5%,但對於人體的正常健康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
維生素D的主要生理功能為調節鈣磷吸收、細胞代謝,維持骨穩態。
維生素D缺乏時,在嬰幼兒可引起佝僂病、嬰兒手足搐搦症等,出現骨骼變化,發 生生長障礙,年長兒則可引起骨軟化症。
維生素D含量最為豐富的為海魚、肝臟、魚肝油。動物肉、禽類、蛋類含量不多,乳類含量很少。陽光照射皮膚合成的維生素D是內源性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
嬰幼兒需避免陽光直射,且戶外活動塗抹的防曬霜可阻止皮膚合成維生素D,而且天氣和空氣品質等幹擾因素也非常多,故依靠陽光照射合成的維生素D非常有限,推薦給嬰兒和兒童每日補充一定量的維生素D。
因膚色、地理環境、飲食習慣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國家推薦的維生素D開始補充的時機及補充的量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建議出生後2周內開始補充,1歲以內建議每天補充400-600U,1歲以上建議每天補充600-800U。如美國國家醫學研究院、美國內分泌學會和美國兒科學會推薦的每日維生素D攝入量為:
所有嬰兒–400U(10μg)/d;
1-18歲的健康兒童–600U(15μg)/d;
因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較低,故對於純母乳餵養的足月嬰兒,推薦出生後第1周開始應用400U/d的維生素D補充劑;
當早產兒體重達到1500g以上且能耐受全腸內餵養時,推薦生後第1周開始攝入維生素D400-1000U/d;
對於採用部分配方奶餵養的嬰兒,通常也需要補充維生素D,除非其配方奶攝入量大於1000mL/d[33盎司(oz)/d](每升配方奶約含400U維生素D);
如兒童飲用強化維生素D的牛奶,則應減去牛奶中維生素D含量後再補足600U。
維生素A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維持眼睛的暗適應能力,維持和促進骨骼生長發育,促進免疫器官發育及提高免疫力。
維生素A缺乏時,患兒可出現夜盲症、乾眼病以及角膜軟化,皮膚、黏膜角化乾燥,免疫功能低下,易發生感染性疾病。
維生素A有兩種主要形式:維生素A原類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及其他)和已形成的維生素A。維生素A原類(β-胡蘿蔔素等)主要存在於綠葉蔬菜、甘薯和胡蘿蔔中;已形成的維生素A(視黃醇)的常見食物來源有肝、腎、蛋黃和黃油。
動物性食物或補充劑中所含維生素A是已形成的維生素A。維生素A原代謝為活性維生素A的過程受到機體的嚴格調控,因此過量攝入植物源性維生素A基本不可能引起中毒。而相比之下,外源性攝入的維生素A的吸收和儲存非常高效,如果攝入過量則會發生中毒。因此,目前並不推薦給兒童常規補充維生素A。
維生素K缺乏時,患兒易出現凝血功能障礙,表現為出血症狀。
維生素K在綠葉蔬菜、海帶中含量豐富;其次為肉、肝、乳類、蛋黃和大豆;穀類和水果中含量少。
除了新生兒和有易感因素(包括肝膽疾病或胰腺疾病)的患者,維生素K缺乏在平素體健的兒童中較為罕見。目前,正規的醫院會在新生兒出生後,常規給予維生素K1肌肉注射,以預防新生兒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
維生素B12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進葉酸的利用;影響核酸、蛋白質等合成;促進紅細胞發育和成熟。
維生素B12缺乏時,患兒可出現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
維生素B12主要來自於動物性食物,如肝臟、肉類、禽類、蛋類及貝類;乳類含量低;穀類、蔬菜和水果幾乎不含維生素B12;發酵的豆製品含有一定量維生素B12。
對於母乳餵養的嬰兒,如果其母親是嚴格素食者(即除了不吃肉以外,也不吃蛋類和奶製品)且哺乳期內未補充維生素B12,或者對於配方奶餵養的嬰兒,如果父母給其提供的輔食為嚴格素食,則建議為嬰兒補充維生素B12(推薦6月齡以內的嬰兒維生素B12的適宜攝入量為0.4μg/d,7-12月齡的嬰兒為0.5μg/d,在幼兒期為0.7μg/d,青春期為2μg/d)。
鈣缺乏時,嬰幼兒可表現為佝僂病、手足搐搦症,以及體格生長障礙;年長兒可表現為骨質疏鬆、易發生骨折和骨畸形。
乳和乳製品為鈣最佳來源,不僅含量豐富,吸收率也高;大豆雖然富含鈣但吸收率較低(約15%)。
鈣在兒童中的推薦攝入量:1至3歲為700mg/d,4至8歲為1000mg/d,9至18歲為1300mg/d。一般來說,240ml左右的鮮奶或常規配方奶中含有大概300mg的鈣。
目前,在膳食均衡的情況下,不推薦給兒童常規補充鈣製劑。在低年齡段的寶寶如果每天攝入的奶量是足夠的,也不需要額外補鈣。飲食中鈣太多可影響磷的吸收,而且過量攝入鈣會增加腎結石的危險性。
鋅在體內物質代謝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促進生長發育、組織再生,增進免疫力,保持味覺和保護皮膚健康。
鋅缺乏時,患兒可表現為腸病變肢端皮炎、生長緩慢、肢體和口周皮炎、脫髮、性發育落後以及容易罹患感染性疾病。
鋅的主要膳食來源是動物性製品,如肉類、海產品,以及奶製品。
母親膳食營養均衡的情況下,純母乳餵養的嬰兒中鋅缺乏極為少見。
鋅在兒童中的推薦攝入量:1至3歲為3mg/d,4至8歲為5mg/d,9至13歲為8mg/d,男性青少年為9mg/d,女性青少年為11mg/d。
鐵的主要功能是製造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細胞色素,參與體內氧的運送和組織呼吸以及人體氧化作用。
鐵缺乏時,患兒可表現為貧血、匙狀指、肌肉和認知功能降低。
肝、瘦肉和血含鐵豐富,吸收好;雞蛋、乳類含鐵較少,吸收稍差。大部分足月嬰兒出生時體內已經儲存了足量的鐵來防止貧血。
母乳餵養的嬰兒可以從母乳中獲得足夠的易於吸收的鐵元素,不需要額外補充。但母乳餵養的嬰兒大概6個月大時,需要添加富含鐵元素的輔食(穀物、紅肉類、綠色蔬菜等),這些可進一步保證嬰兒獲得正常發育所需的鐵元素。
對於母乳餵養的早產兒或低出生體重兒,推薦在生後2周開始補充鐵劑[元素鐵2-4mg/(kg*d),最多15mg],並一直持續至12月齡。
對於非母乳餵養或部分母乳餵養的孩子,推薦在出生後第一年使用高鐵配方奶(每100克配方奶粉中含4-12毫克的鐵)。
鐵在兒童中的推薦攝入量:1至3歲為7mg/d,4至8歲為10mg/d,9至13歲為8mg/d,14至18歲的男孩為11mg/d,而14至18歲的女孩則為15mg/d。
氟的主要功能是構成骨骼及牙齒釉質表層,使骨骼堅強和牙釉質防侵入。
一般動物性食物含氟高於植物性食物,海產品較豐富。海魚和茶葉中含氟量有可能很高,蛋、肉、菠菜等都含氟(與當地水、土中氟含量高低有關)。
嬰兒6個月以後可以使用含氟製劑例如含氟牙膏等。牙齒萌出後,所有兒童都可以每3-6個月在初級保健或牙科診所塗一次氟。
母乳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E和B族維生素,只要母親和嬰兒均健康,母親膳食攝入均衡,嬰兒就不需補充這些維生素。如果母親是嚴格素食者,那麼需要額外補充B族維生素,因為某些B族維生素只存在於肉類、禽類和魚類中。如果嬰兒吃配方奶,通常可從中獲取充足的上述維生素。
生長情況正常、飲食多樣化的健康兒童沒有必要常規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也就是,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如果家中飲食豐富、種類多樣,孩子的飲食將會非常均衡,且能夠保證孩子攝入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父母的工作是,每餐從四類基本食物中做出挑選,然後給孩子準備口味迥異、顏色不同、質地多樣的食物)。
但是,如果家中的飲食限制了孩子所能吃到的食物種類,比如嚴格素食,孩子無法吃到肉類、魚類、禽類、蛋類和奶製品,那麼就需要和醫生討論,並給孩子額外補充維生素、鈣和鋅製劑等。
此外,對於有慢性膽汁淤積性肝病或者脂肪吸收不良的嬰兒,應該考慮補充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和K)。
王陽
廣州和睦家醫院兒科醫生
王陽醫生2009年 畢業於中山大學,獲得兒科學碩士學位,之後於2014年畢業於南方醫科大學,獲得兒科學博士學位。
在加入廣州和睦家醫院之前,王醫生在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兒科中心工作,期間在門急診以及兒童重症監護室、新生兒科、神經專科等各亞專科輪轉,擅長兒童急危重症的救治,以及兒童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常見疾病的診治。
王醫生擁有十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除了專注於兒童急危重症的救治,王醫生還接受了危重患兒腦功能監測與評估、兒童基礎重症支持課程等培訓。此外,王醫生在著名醫學期刊,如《INT IMMUNOPHARMACOL》、《Chinese Medial Journal》、《國際兒科學雜誌》、《中華神經醫學雜誌》等發表數篇學術文章。
王醫生是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災害學組青年學組委員、廣東省藥學會第一屆兒童重症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