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質量立本「精工」賦能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構建特色「質量文化」
高校質量文化不僅是一種寶貴的無形資產也是順利實現「培養什麼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前提與關鍵。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內涵式發展新階段,「質量文化建設」呈現出新風貌。為培養學生的高質量思維,激勵學生以成為高質量人才為人生目標,樹立終身追求質量和創新的價值觀,為社會輸送更多「有德、有技、有能、有為」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形成「剛柔並濟、精細自律」的質量文化。
以黨建為引領
凝心聚力幹在實處
精神層決定了物質層和制度層。質量文化建設首先必須緊緊抓住精神層的內容,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使正確的價值觀融入學校當中,提升學校的整體凝聚力,為學校的長遠發展提供保障。
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構建實施了「12353」工作體系,即「一核兩翼三路徑五陣地三保障」,以此加強黨對學校的全面領導。一核是管黨治黨、辦學治校。兩翼是指將「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動、同考核。三路徑是指黨委對學校全面領導的關鍵機制、重要舉措和基礎工作,其中,關鍵機制就是要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重要舉措就是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基礎工作就是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五陣地是指理論陣地、文化陣地、工作陣地、實踐陣地、網絡陣地等五大特色陣地,共30個模塊。三保障是指優化「大思政」工作體系,推進「三全育人」;加強自身建設,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增強九種本領,提高辦學質量。
以「精」賦能
文化育人點亮匠心
職教強國守初心,立德樹人擔使命。在黨建的引領下,學校緊緊圍繞「做有靈魂的工程教育」辦學定位,建設「精工文化」,圍繞精技、精心、精魂三個維度聚焦培養大國工匠的家國情懷,走出一條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文化育人新路。精技是指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知識經驗、方法原理、操作技能,是人才的基本能力;精心是指別具特色的靈巧心思和在技能、藝術方面獨特的創造性,是求效唯美的價值取向;精魂是指對本職工作的敬畏、入魂,是內在品質的靈魂所在。
2020年全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高峰論壇上,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申報的「精工文化」品牌項目從全國眾多職業院校中脫穎而出,成功摘得2020年全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一校一品」品牌學校榮譽稱號。
學校緊緊圍繞「精工文化」,持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形成學校領導、各部門參與的工作格局。通過實施「精神文化培育」「制度文化建設」「環境文化優化」「文化品牌創建」四大工程,以文化魂,以文化制,以文化境,以文化人,著力推動魅力校園、文明校園、和諧校園、特色校園等內涵豐富的校園文化創建活動。
以人為本
建立長效機制立德樹人
黨建工作以人為本,質量文化也應當體現人本價值,這與人文主義教育觀的時代趨勢也是相一致的。圍繞學生成長成才和教師專業發展來構建質量文化,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長效機制。
學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不忘初心跟黨走的政治定位、一切為了學生的服務定位、人人出彩的發展定位」,秉持學生至上、服務至上、發展至上,學生管理與校園文化融合、與企業文化融合的「三至上兩融合」管理理念,以實現學生管理工作的規範化、科學化、精細化、人文化「四化」為目標,提升學生管理的內部治理水平。
為保證不流於形式,學校實施學生管理標準化建設,完善253項學生管理制度,構建15項學生管理標準,加強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建設,成立國內首家輔導員學校、省校兩級名師工作室,創新實踐輔導員與班主任結合、專職輔導員與兼職輔導員結合、校內教師與企業導師結合的「三結合」學生管理機制,形成「學生吹哨老師報到」直通車學生服務管理新模式。新模式新成果,新探索新突破,學校入選全國職業院校學生管理50強。
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風建設也被擺在突出位置,通過縱向比較、自我評價、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增強教學過程的責任意識和質量意識,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施「師德」工程。構建教師師德評價維度,細化師德標準,量化考核指標,完善師德檔案,健全長效機制。建立違反師德投訴平臺,將師德作為教師年度考核、崗位聘用、職稱評審、評優獎勵的重要標準,實行一票否決,有效防止師德失範行為。
以群建院
發揮集聚效應激發活力
學生成長成才、教師專業發展,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這就決定了高校的一切活動和所有功能都必須服務於人才培養。培養人才,先從激發自身活力開始。在這方面,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也有著特有的優勢。
學校聚焦區域產業優勢,結合自身辦學基礎,從工業網際網路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出發,以協同、開放、創新的思維,按照「技術領域相近、專業基礎相通、就業崗位相關、教學資源共享」原則,精準打造了智慧建造、智能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商貿服務、數字創意、智慧交通等8個專業群。
在此基礎上,學校將專業群作為教學資源配置和實施人才培養的基層實體,綜合考慮專業資源的共享、共通和共用性,科學組建了與專業群布局高度吻合的二級學院組織架構,構建了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具有工程特色的專業群學院。
通過以群建院,充分發揮專業群集聚效應,梳理核心專業與群內其他專業之間的關係,重構教學組織與管理模式,完善教學資源協同開發機制與專業群課程共享平臺,聚焦課程資源的重組和共享,實現教學資源的統一調配,擴大了二級學院辦學自主權,加快推動其從教學單位向辦學單位全方位轉變,釋放了辦學活力。
以機制優平臺
結出創新碩果
發揮集聚效應還有利於提升創新能力。創新教育是高校培養一流人才的必由之路。為了給同學們提供更多更好的創新平臺和機會,學校專門成立了創新創業工作領導小組,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創新創業學院。設有大學生創新創業管理服務中心、技術服務中心,政行企校共建校內外「多邊形」雙創平臺,用於雙創教育的建築面積達15000餘平方米。同時強化創新創業實踐,建立「賽訓互動」競賽實踐長效機制,參加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學生覆蓋面達100%。深化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改革,將其納入學分管理,面向所有學生設置創新創業必修學分2個、選修學分4個,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行歸類教育,把有創業潛質、創業意向及正在創業的學生,打破專業年級界限成立特色班,課程設置與創業項目對接。實施彈性學制,學制可延長至5年,保留學籍休學創業,優先支持參與創新創業的學生跨專業修讀課程或轉入相關專業學習。加大獎勵激勵,多種形式向自主創業大學生提供資金支持,近3年共有126名學生獲得雙創獎學金。
機制一變碩果來,學校獲評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山東省大學生創業孵化示範基地,學生在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省級二等獎以上獎項82項。
以技術為核心
智慧校園助力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使命賦予新需求,質量文化建設也對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的數字校園存在很多問題和弊端,比如數據存在差異、各部門之間不協調、工作效率不高等,而智慧校園建設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目前已實現校園網絡全覆蓋,有線信息點10000餘個,無線熱點6000餘個,用戶峰值達7000人;多媒體教室實現智能管控,可進行教學觀摩、評查課、巡考、課程錄製;網際網路出口帶寬10000M,雲計算中心內存15TB,存儲500TB;管理信息系統20個;雲桌面系統用戶容量1000個,私有雲盤容量50T。
完成「一個標準+四大平臺」,辦事大廳及移動校園平臺,圍繞智慧校務、智慧教學、智慧科研、便捷生活4個方面開展智慧校園建設工作。雲課堂已在各二級學院普及使用,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在線學習,與任課老師自由交流互動;教師之間可以資源共建共享,開展個性化、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方法,促進教育改革,同時配合質量管理平臺收集實時教學數據。學院年度重點工作任務的完成狀況使用效能管理平臺進行監測,各部門對每月已完成任務的相關資料在月底前上傳該平臺,平臺管理人員對完成任務的狀況進行審核,審核通過的任務完成情況會自動形成柱狀圖,便於督查督辦工作進展,對未能按時完成的任務,平臺在下月初會標紅提醒,管理人員則在相關工作群組警示,確保各項工作及時推進。教學質量管理與數據分析平臺的建設也為學校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提供了準確的信息和數據,實現了動態管理。通過近兩年智慧校園建設,學校營造了一個開放式的教、學、管三位一體的綜合環境和一個完整統一、技術先進、運行高效、安全可靠的教學平臺,有效推進了學校各專業群的均衡發展,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提升了學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以硬體為保障
完善物質層面建設
軟體、硬體必須兩手抓。為完善物質層面的質量文化建設,全面提升校園基本建設水平,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新建、改造實訓樓、5G綜合實訓中心、學生公寓等,在顏色、建築風格、主題展示等方面融入職業素養、人文精神、技能水準、行業標準等要素,為師生創造了舒適優美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
利用「行知樓」完善泉城歌、齊魯情、中華頌、世界窗、廉潔風、文化魂為主題的通識文化;提升「工程實訓中心」專業教育功能,突出職業特徵和職業崗位要求,建設體現質量文化的教室和專業實訓場所,懸掛質量管理理念、質量管理規程、員工守則、質量文化格言等。提升夢想園、企園、匠園、鏤園4個「精工文化」主題公園的育人功能,增設部分亭臺和休讀點;做好圖書館、校史館的改造及質量文化提升工程,實現質量文化引領與日常教育教學工作聯動,讓師生時時處處能夠感受到學校的質量文化;依託明倫堂、齊魯軒、書畫齋、禮樂司、布衣坊5個工作室,圍繞國學經典、地域文化、書畫藝術、傳統音樂、傳統服飾開展讀、看、講、編、賽、行傳統文化活動,在實踐中鑄煉工匠精神、蓄積家國情懷,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強烈感受和體驗質量文化的薰陶。同時完善後勤質量保障制度,建設後勤管理信息平臺,建成生態環保、綠色節能、制度完備、服務高效的後勤保障服務體系。
質量文化建設需要持之以恆、久久為功。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將不斷探索創新體制機制,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設具有自身特色、體現新時代要求的一流校園文化。
(文章來源:大眾日報)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