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少功:優質的漢語正離我們遠去

2020-12-11 澎湃新聞

我們都要警惕:我們不要成為文明時代的野蠻人,不要成為胡言亂語或有口難言的人。

——韓少功

(本文系作者2016年在清華大學所作的演講,原標題為《創造優質的漢語》)

01

語言應當能夠表達最真切和最精微的心理

希臘語中有一個詞:barbro,既指野蠻人,也指不會說話的結巴。在希臘人眼裡,語言是文明的標誌——我們如果沒有優質的漢語,就根本談不上中華文明。那麼什麼是優質的漢語?

在我看來,一種優質語言並不等於強勢語言,並不等於流行語言。優質語言一是要有很強的解析能力,二是要有很強的形容能力。

前者支持人的智性活動,後者支持人的感性活動。一個人平時說話要「入情入理」,就是智性與感性的統一。

我當過多年的編輯,最不喜歡編輯們在稿籤上寫大話和空話。「這一篇寫得很好」,「這一篇寫得很有時代感」,「這一篇寫得很有先鋒性」。什麼意思?什麼是「好」?什麼叫「時代感」或者「先鋒性」?

寫這些大話的人,可能心有所思,但解析不出來;可能心有所感,但形容不出來,只好隨便找些大話來敷衍。一旦這樣敷衍慣了,他的思想和感覺就會粗糙和混亂,就會鈍化和退化。

一旦某個民族這樣敷衍慣了,這個民族的文明就會衰竭。我對一些編輯朋友說過:你們不是最討厭某些官僚在臺上講空話嗎?如果你們自己也習慣於講空話,你們與官僚就沒有什麼區別。

我們可以原諒一個小孩講話時大而化之籠而統之:不是「好」就是「壞」,不是「好人」就是「壞人」,因為小孩沒有什麼文明可言,還只是半個動物。但一個文明成熟的人,一個文明成熟的民族,應該善於表達自己最真切和最精微的心理。語言就是承擔這個職能的。

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說得既準確又生動。陳詞濫調無處不在,應該說是一個社會的正常狀況。但知識分子代表著社會文明的品級高度,應該承擔一個責任,使漢語的解析能力和形容能力不斷增強。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們不能說白話文已經大功告成。白話文發展到今天,也許只是走完了第一步。

02

現代漢語基本照搬英語語法

至少,我們很多人眼下還缺少語言的自覺。我們對漢語的理性認識還籠罩在盲目歐化的陰影之下,沒有自己的面目,更缺乏自己的創造。現代漢語語法奠基於《馬氏文通》,而《馬氏文通》基本上是照搬英語語法。這個照搬不能說沒有功勞。

漢語確實從英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不但學會了我們前面說到的「她」,還學會了時態表達方式,比如廣泛使用「著」「了」「過」:「著」就是進行時,「了」就是完成時,「過」就是過去時。這樣一用,彌補了漢語的邏輯規制的不足,把英語的一些優點有限地吸收和消化了。

這方面的例子還很多。但漢語這隻腳,並不完全適用英語語法這隻鞋。我們現在的大多數漢語研究還在削足適履的狀態。我們看看報紙上的體育報導:「中國隊大勝美國隊」,意思是中國隊勝了;「中國隊大敗美國隊」,意思也是中國隊勝了。

這一定讓老外犯糊塗:「勝」與「敗」明明是一對反義詞,在你們這裡怎麼成了同義詞?其實,這種非語法、反語法、超語法的現象,在漢語裡很多見。

漢語常常是重語感而輕語法,或者說,是以語感代替語法。比如在這裡,「大」一下,情緒上來了,語感上來了,那麼不管是「勝」是「敗」,都是勝了,意思不會被誤解。

又比方說,用漢語最容易出現排比和對偶。你們到農村去看,全中國最大的文學活動就是寫對聯,應該說是世界一絕。有些對聯寫得好哇,你不得不佩服。

但英語理論肯定不會特別重視對偶,因為英語單詞的音節參差不齊,不容易形成對偶。英語只有所謂重音和輕音的排序,也沒有漢語的四聲變化。

據說粵語裡還有十三聲的變化,對我們耳朵形成了可怕的考驗。朦朧詩有一位代表性詩人多多。有一次他對我說:他曾經在英國倫敦圖書館朗誦詩,一位老先生不懂中文,但聽得非常激動,事後對他說,沒想到世界上有這麼美妙的語言。

這位老先生是被漢語的聲調變化迷住了,覺得漢語的抑揚頓挫簡直就是音樂。由此我們不難理解,西方語言理論不會對音節對稱和聲律變化有足夠的關心,不會有這些方面的理論成果。如果我們鸚鵡學舌,在很多方面就會抱著金飯碗討飯吃。

還有成語典故。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成語典故之多是漢語的一大傳統。一個農民也能出口成章言必有典,但是要口譯員把這些成語典故譯成外語,他們一聽,腦袋就大了(眾笑),根本沒法譯。

應該說,其它語種也有成語,但漢語因為以文字為中心,延綿幾千年沒有中斷,所以形成了成語典故的巨大儲存量,其它語種無法與之比肩。每一個典故是一個故事,有完整的語境,有完整的人物和情節,基本上就是一個文學作品的濃縮。

「鄰人偷斧」、「掩耳盜鈴」、「刻舟求劍」、「削足適履」、「拔苗助長」……這些成語幾乎都是諷刺主觀主義的,但漢語不看重什麼主義,不看重抽象的規定,總是引導言說者避開概念體系,只是用一個個實踐案例,甚至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來推動思想和感覺。

這樣說是不是有點羅嗦?是不是過於文學化?也許是。但這樣說照顧了生活實踐的多樣性和具體語境的差異性,不斷把抽象還原為具象,把一般引向個別。在這一點上,漢語倒像是最有「後現代」哲學風格的一種語言,一種特別時髦的前衛語言。

03

創造更適合漢語的語法理論

今天晚上,我們對漢語特性的討論掛一漏萬。但粗粗地想一下,也可以知道漢語不同於英語,不可能同於英語。因此,漢語迫切需要一種合身的理論描述,需要用一種新的理論創新來解放自己和發展自己。

其實,《馬氏文通》也只是取了英語語法的一部分。我讀過一本英文版的語法書,是一本小辭典。我特別奇怪的是:在這本專業辭典裡面,「象徵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典型環境和典型性格」等等,都列為詞條。

這也是一些語法概念嗎?為什麼不應該是呢?在語言活動中,語法,修辭,文體,三者之間是無法完全割裂的,是融為一體的。語法就是修辭,就是文體,甚至是語言經驗的總和。

這種說法離我們的很多教科書的定義距離太遠,可能讓我們絕望,讓很多恪守陳規的語法專家們絕望:這浩如煙海的語言經驗組合從何說起?但我更願意相信:要創造更適合漢語的語法理論,一定要打倒語法霸權,尤其要打倒既有的洋語法霸權,解放我們語言實踐中各種活的經驗。

中國歷史上浩如煙海的詩論、詞論、文論,其實包含了很多有中國特色的語言理論,但這些寶貴資源一直被我們忽視。

瑞士有個著名的語言學家索緒爾(Saussure),寫了一本《普通語言學教程》,對西方現代語言學有開創性貢獻,包括創造了很多新的概念。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是後世學者公認的結構主義的創始人,現代語言學理論的奠基者。索氏是現代語言學之父,他把語言學塑造成為一門影響巨大的獨立學科。

他不懂漢語,雖然提到過漢語,但擱置不論,留有餘地,所以在談到語言和文字的時候,他著重談語言;在談到語言的共時性和歷時性的時候,他主要是談共時性。他認為「語言易變,文字守恆」。

那麼世界上最守恆的語言是什麼?當然是漢語。如果漢語不能進入他的視野,不能成為他的研究素材,他就只能留下一塊空白。

有意思的是:我們很多人說起索緒爾的時候,常常不注意這個空白。在他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以後,中國人最應該寫一本《普通文字學教程》,但至今這個任務沒有完成。

索緒爾有個特點,在文章中很會打比方。比如他用棋盤來比喻語境。他認為每一個詞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這個意義是由棋盤上其它的棋子決定的,是由棋子之間的關係總和來決定的。

「他」在「它」出現之前,指代一切事物,但在「它」出現之後,就只能指代人。同樣,「他」在「她」出現之前,指代一切人,但在「她」出現之後,就只能指代男人。如此等等。這就是棋子隨著其它棋子的增減而發生意義和功能的改變。

在這裡,棋局體現共時性關係,棋局的不斷變化則體現歷時性關係。這是個非常精彩的比喻,讓我們印象深刻。

04

漢語的棋局

那麼漢語眼下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棋局?外來語、民間語以及古漢語這三大塊資源,在白話文運動以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白話文運動以後,在經過了近一個多世紀文化的衝突和融合以後,這三種資源是否有可能得到更優化的組合與利用?包括文言文的資源是否需要走出冷宮從而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這些都是問題。

眼下,電視、廣播、手機、網際網路、報刊圖書,各種語言載體都在實現爆炸式的規模擴張,使人們的語言活動空前頻繁和猛烈。

有人說這是一個語言狂歡的時代。其實在我看來也是一個語言危機的時代,是語言垃圾到處泛濫的時代。我們絲毫不能掉以輕心。

我昨天聽到有人說:「我好好開心呵」,「我好好感動呵」。這是從臺灣電視片裡學來的話吧?甚至是一些大學生也在說的話吧?實在是糟粕。「好好」是什麼意思?「好好」有什麼好?還有什麼「開開心心」,完全是病句。

「第一時間」,比「儘快」、「從速」、「立刻」更有道理嗎?「做愛」眼下也流行很廣,實在讓我不以為然。這還不如文言文中的「雲雨」。做工作,做銷售,做物流,做麵包,「愛」也是這樣揣著上崗證忙忙碌碌make出來的?

我有一個朋友,中年男人,是個有錢的老闆。他不久前告訴我:他有一天中午讀了報上一篇平淡無奇的憶舊性短文,突然在辦公室裡哇哇大哭了一場。他事後根本無法解釋自己的哭,不但沒有合適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感情,而且一開始就沒有語言來思考自己到底怎麼了,思緒紛紛之際,只有一哭了之。

我想,他已經成了一個新時代的barbro,一天天不停地說話,但節骨眼上倒成了個啞巴。就是說,他對自己最重要、最入心、最動情的事,反而啞口無言。

事實上,我們都要警惕:我們不要成為文明時代的野蠻人,不要成為胡言亂語或有口難言的人。

編輯 | 李牧謠

主編 | 魏冰心

圖片 | 網絡

原標題:《韓少功:優質的漢語正離我們遠去》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韓少功:我們為什麼至今無法擺脫文化陣痛?
    ▍優秀的文學從來不止於娛樂《文匯報》:您在《螢火蟲的故事》一文裡提到了——在太多文字產品傾銷中,詩性的光輝,靈魂的光輝,正日漸微弱黯淡甚至經常成為票房和點擊率的毒藥。您現在怎麼看待文學的作用?正如您在文章中提到的疑問:文學還能做什麼?
  • 離我們遠去的郵政編碼
    書信往來的年代離我們越來越遠,郵政編碼對於不少人而言成了逐漸遠去的記憶。那麼,郵政編碼到底是可有可無的數字,還是幫助我們準確投遞的有效編碼?在物流不發達的時期,通過六個小小的數字,我們能夠迅速將收件人的位置進行鎖定,而在物流發達的今天,這六位編碼即使寫錯或者寫得十分模糊,我們依然可以收到郵件。時代雖然在不斷前進,但是通過這六位編碼所傳遞的家書和家的氣息,依然是留存在人們心底最溫暖的回憶,而這六位數字也將伴隨著我們繼續前行。
  • 韓少功:我對文學翻譯的前景仍充滿信心
    撰文丨陸茉妍韓少功的作品《馬橋詞典》,自出版以來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現已被譯為十五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流傳。在主題活動現場,《馬橋詞典》的作者、海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韓少功與義大利語譯者李莎和韓語譯者金泰城,包括一眾編輯和出版人參加了討論會,探討《馬橋詞典》等文學作品的創作與翻譯現狀。韓少功,1953年出生於湖南長沙,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曾任《天涯》雜誌主編、海南省文聯主席。
  • 韓少功浙大談「經典」:賣得多?字數長?都不是經典,文字質量比數量...
    韓少功認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讀完所有的作品,這就體現了擇優而讀,選擇經典的必要性。那什麼是經典呢?韓少功強調,歷史上經典沒有恆定不變的標準和原則,要把什麼是經典說清楚很不容易,於是他舉了許多例子。
  • 說說那些已經消失或正在離我們遠去的詞語
    通貨膨脹導致我們手上的錢越來越多,而商品的價格也是逐年攀升。因此曾經的「萬元戶」已經徹底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愛人愛人就是戀愛的對象和婚姻對象。男人對外稱呼妻子或女人對外稱呼丈夫都可以用「愛人」這個詞,只是如今這個詞用的人已經很少了。
  • 韓少功:現在人濫用洋詞不說人話,洋八股如何侵蝕國人思想?
    韓少功:現在人濫用洋詞不說人話,洋八股如何侵蝕國人思想?文:一方一言自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用堅船炮打開中國的國門後,給中國人民帶來的不只是物質上的災難,更多的是國人思想方式的變化。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從西方學到了許多新詞語,更是成為人們追逐嗎的目標。然而,在逐漸西化的過程之中國,人是否會感受到傳統文化會被我們越來越多地忽視?
  • 月亮,雖然我們還能看到它,可它正在離我們遠去
    然而如果我們想繼續成為唯一一顆同時擁有日環食和日全食的行星(這是衡量行星例外主義的唯一客觀標準),我們需要在未來幾百萬年內迅速採取行動,防止月球離我們更遠。
  • 韓少功:哪怕一輩子生活在這裡,我對這一片土地仍知之甚少
    來自復旦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臺灣交通大學、中國社科院等海峽兩岸20餘所高校、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共赴這一場文學盛宴,共同探討韓少功的文學創作與思想,並以此研討40年中國文學史。 也許我們有時候更需要回到初心,回到當年訪書、借書、抄書時的感覺,回到最早的美學出發點。
  • 卡薩羅馬古堡 搖回離我們遠去的時光(圖)
    走在古堡內嘎吱作響的木地板上,兩側是幽暗的走廊,讓人覺得仿佛時光倒流,鏡頭也正透過這些褪去繁華的百年建築,慢慢搖回早已離我們遠去的時光……
  • 快樂,難道離我們遠去了嗎?
    年少時,我們無憂無慮,那麼為何長大成人後,似乎再沒過過一天輕鬆的日子?是這個世界變了,還是我們不溶於這個世界?【焦慮,為什麼會隨年齡增長】焦慮往往隨著年齡增長如縛骨之蛆一般緊隨而來,小時候,我們無憂無慮,長大後,這種無憂無慮已然離我們遠去。
  • 離我們遠去的郵政編碼:寫錯了郵件照樣能寄到
    書信往來的年代離我們越來越遠,郵政編碼對於不少人而言成了逐漸遠去的記憶。那麼,郵政編碼到底是可有可無的數字,還是幫助我們準確投遞的有效編碼?  事件  郵編寫錯了 掛號信照樣能寄到  今年年初,家住北四環的李女士通過電話訂了一本雜誌。「每周一期,但是頭兩個月我都沒有收到。」
  • 抖音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是什麼歌? 經典老歌《新鴛鴦...
    抖音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是什麼歌? 經典老歌《新鴛鴦蝴蝶夢》好聽醉了,時間:2019-04-18 14:45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是什麼歌?
  • 空谷足音——韓少功
    《壇經》產生於唐,也是一個經濟繁榮的時代,我們可以想像那時也是物人強盛而心人委頹,也瀰漫著非錢財可以療救的孤獨、浮躁、仇憎、貪婪等等「文明病」。《壇經》是直面這種精神暗夜的一顆明敏、脆弱、哀傷之心。追求完美的最好思辨,總是要發現思辨的缺陷,發現心靈無法在思辨裡安居。六祖及其以後的禪學便大致如此。
  • 劉和平、韓少功湖南大學會講:「照亮歷史也要照亮現實」
    新湖南客戶端9月30日訊(通訊員高珊攝影 鄧雨青 劉越 陳丹穎 楊宇曈)9月25日晚,著名劇作家、中國電視劇編劇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劉和平與著名作家韓少功會講於湖南大學,縱論歷史題材的文藝創作如何從歷史走向藝術
  • 商場門口給孩子把尿,會使孩子離文明遠去!
    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改變自己。社會發展了,我們應該與時俱進!我們的文明程度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高。父母的行為就是孩子的榜樣,請為孩子做出文明的表率,讓孩子親近文明,不要讓孩子離文明遠去!
  • 中秋節正在離大家遠去 現在買鮮肉月餅正合適品種全不排隊
    十一長假轉眼已過,中秋國慶雙節的氛圍感似乎也正在離大家遠去。然而,和節前鮮肉月餅要排隊數小時才能買到不同,現在才是買鮮肉月餅自吃最好的時候!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武亦姝奪冠 濮存昕:詩歌從來沒有離我們遠去
    今晚(2月10日),濮存昕、肖雄、姚錫娟、達式常、王耀慶等將在東方藝術中心,以一臺特別的詩歌朗誦音樂會紀念普希金逝世180周年,用聲音喚醒那些曾經感動過我們的詩句。 演出前,濮存昕接受了晨報記者專訪。在他看來,詩歌熱來得毫不意外,因為它從來沒有離我們遠去,「上海市井文化中的情調,就像一首抒情詩」。
  • 韓少功洞察出的12個時代問題,秒殺太多作家和思想精英!
    在一次和北島、歐陽江河、董秀玉等人的聚會上,作家韓少功說了以下這些話,其思想深度和視角的敏銳度,足以秒殺其他很多學者和眾多所謂的思想精英們。韓少功洞察出的12個時代問題:1,啟蒙是一種思想創新、文化轉型,一種心智的開啟。相比於西方的啟蒙運動,中國一直缺乏啟蒙的大環境,五四時期的啟蒙氛圍明顯優於現在。
  • 2020,他們離我們遠去
    在這個被新冠疫情的陰雲籠罩的一年中,我們經歷了許許多多的「失去」。因為疫情,我們被迫遵守嚴格的隔離規則而失去自由行動的空間,我們為許多生命的消逝感到痛心卻束手無策。在這一年中,我們也不得不和許多偉大的思想者告別,他們無法抵抗時間的無情,卻為人類文明留下了不朽的豐碑。
  • 漢語之家線上優質教育,對外漢語培訓領導者
    漢語之家線上優質教育,對外漢語培訓領導者 2020-05-15 15:06:49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