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善信堅持誦經多年,然而誦了那麼多年的經書,你真的「會」誦嗎?你是否也曾匆匆翻到正文,照本宣科地大聲念誦?你是否也曾急急忙忙念誦每一個字,認為誦得越快越好?你是否也曾誦完後草草合上經書?這些「誦經」的習慣就像我們常說的「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會讀,但不會誦。
為何說不會誦經?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意思就是我們雖然讀經,但是大聲念誦,心卻沒有住到經上,就像一臺複讀機,反覆播放別人的聲音,卻少有自己的思考,這能說「會」誦經嗎?這不斷的「復讀」,於我們自身又有何益處呢?那該如何正確誦讀經書,才會有功德福報呢?
第一步是觀想。不管誦哪一部經典,首先要把我們處所,觀想為講這部經典的法會場所,再觀想自己身在法會之中,而佛陀與提問的聖賢就在我們面前,這樣觀想就會使得我們身臨其境,生起恭敬心,更容易理解經義。
第二步是發願。我們觀想後,還要學菩薩發願。我們讀誦一本經書,就是在讀誦佛菩薩過去所做的事,就是在憶念菩薩,在向菩薩靠攏。怎麼靠攏呢?就是學菩薩發願。比如讀《普門品》,學觀世音菩薩發願;讀《藥師經》,學藥師佛發願。
第三步是安住。什麼叫安住?怎麼安住?安住就是誦經時,不追求快,也不追求誦的遍數多,而是注重誦經時字句分明,速度平穩。我們平日裡誦經,常常忽快忽慢,碰到熟悉的句子,刷一下子就快了,遇到不熟的又踩剎車,這些都是習氣。
我們誦經要有定力,要能安住,念每一個都要跟第一個字一樣穩。當我們把心安住在經書的字裡行間中時,不起執著,沒有能誦的我,也沒有所誦的經。念經時讀誦,你的心跟經結成一體,你的心便跟菩薩結成一體。你讀哪一部經,就跟哪一位菩薩結為一體,那就叫入了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就是讀經的一個方式。
第四步是回向。當我們一字一句安然平穩地誦完了一部經以後,還要記得回向,把誦經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佛令一切眾生,要是有大乘根機的,便習誦大乘經典。不但自己去習誦,也要勸別人習誦,這樣子就能夠得到無上智慧。也因為讀大乘經典,回向給一切眾生,可以消除眾生所有的苦難,是自利利他,是修行,是行菩薩道,是實踐第二步自己所發的願。
誦經要專心誦讀一經,我們總是習慣貪心,喜歡都誦都讀,但其實誦讀一本就已經足夠。因為一經通,則三藏十二部皆通。就像六祖惠能大師聞《金剛經》開悟,之後有法達法師向他請教《法華經》,雖然從未讀誦過,但聽一小半即能解說。讀誦經書重質、不在量,為自己定下一個小目標,根據自己實際情況,決定每日誦經的時長和遍數,用以督促自己精進修行。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