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5年,齊國發生內亂,三晉聯合出兵幹預,廩丘之戰爆發。
在這場戰役中,魏趙韓以靈活機動的步兵,包圍了排列成密集車陣的齊軍,隨後展開了大屠殺。是役,齊將死,三晉得兵車2000、齊軍屍體30000,堆成了兩個高高的山丘。
這場慘烈的戰役,標誌著春秋時期盛行的車戰,已經難以抵擋全新的步騎野戰和包圍戰。
車戰是什麼時候衰落的?
公元前541年,晉國正卿魏舒率軍攻打東北部的無終等部,與戎狄步兵遭遇於大原的一處峽谷。
山地之中,車兵行動遲鈍。魏舒於是下令「毀車為行」,將車兵整編為步兵方陣,並取得了戰役勝利。
這是第一次有記錄的,中原以步兵為主力並取得勝利的戰役,而魏舒也就此創造了歷史。
公元前400年左右,就在廩丘之戰發生前後,一個叫吳起的魏國將領,開始選拔和訓練一支特殊的軍隊-魏武卒。
不同於以往的軍隊建制,魏武卒的主力部隊,既不是車兵,也不是騎兵,而是攜帶弓弩的重甲步兵。
在此基礎之上,吳起醉心研究了一套適合步兵方陣的戰法戰術,並在陰晉之戰中,以5萬魏武卒主力戰勝了50萬秦軍,一戰成名。
而步兵方陣為主力的野戰和攻堅戰取代車戰,隨著戰神吳起一起,進入到了各國君主的眼中。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新的兵制和戰法。
公元前305年,趙攻中山,武靈王親率趙軍三軍,而由牛翦、趙希率領車騎和胡代的騎兵,也成為「五軍」之一,共同組成了趙軍的進攻主力。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引進了騎兵和騎戰,從此步兵方陣正面衝擊+騎兵側面奇襲衝鋒,這樣的步騎結合野戰和包圍戰、攻城戰成為戰役和軍隊的主角。
因此,車戰衰落於春秋末期,而取代車戰的步騎野戰和包圍戰,始於春秋末期,發展於戰國初期,成型於戰國中期。
那麼,為什麼春秋時期盛行的車戰,會被步騎野戰所取代了呢?
車戰的地形限制
春秋時期是,首先變車戰為步戰的是鄭、晉兩國。因為他們經常與戎狄交戰,而戎狄地區多在山林地帶,車戰行動不便。
車戰的地形限制,是車戰被拋棄的首要原因。
春秋時期,軍隊的主力是貴族士兵架御的戰車,以及車後跟著的奴隸「徒步匹夫」,而戰場也常常是在地勢平坦開闊的中原地區。
因此,戰車高速行進帶來的衝擊力,是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這種戰役對戰場和行軍的地形要求太高,一旦行軍到山林地區,戰車就發揮不了這個優勢了。
道路狹窄、叢林密集,戰車還未開動就已經被靈活的步兵所打垮。
而戎狄所居的就大多是山區或林區,而吳越地區水網密布也不適合車戰,因此他們的主要兵種就是步兵。
吳王夫差就曾以百人為一「徹行」,百徹為一「方陣」,也就是一萬名步兵組成一個步兵方陣。
而隨著中原國家對戎狄的徵服,以及吳越加入中原稱霸的行列,春秋末期,戰場已經不僅局限於中原的開闊地區,而是擴大到了太行山脈的山林地區和吳越地區等各種地形之中。
地形的複雜,需要一支能夠適應各種地形的兵種,而步兵應運而生。
戰爭規模的擴大
地形的限制只是一個開始,而戰爭規模的擴大,為車戰退出戰國舞臺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時不過兵車八百乘,大約3萬人。接替齊國稱霸中原的晉國,雖然從一軍擴展到了六軍,但幾次大戰如城濮之戰、鞍之戰,晉軍也不過八百乘,合計兵力2萬多人。
但到了戰國初年,各國的兵力就發生了突飛猛進的增長。
公元前529年,魯昭公十三年,晉治兵於邾南,甲車四千乘,約12-15萬兵力;楚靈王時,楚國單是陳、蔡、東不羹、西不羹四個大縣,就有四千乘兵力。
所以,這才有了蘇秦合縱時所說,大國帶甲百萬者比比皆是,即使小如韓國也有30萬以上的兵力。
兵額的增加和參戰人數的劇增,是戰國變法的一個成果之一:建立縣制,全民參戰。
這種變化帶來了兩個比較重要的後果:
其一,兵員的主要構成部分由國人、貴族變成了農民、野人。農民和原來的野人,習慣了耕作,卻沒有御車作戰的習慣和駕車的專門訓練。
因此,在戰役頻發的戰國時期,訓練大量完全沒有基礎的他們成為戰車兵,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這位步兵取代車兵成為戰役的主力,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其二,戰車是個消耗品。製造一輛戰車和戰後的維護、修補費用,是一筆昂貴的費用。
這就是為什麼春秋時期大國的標誌就是「千乘之國」,因為沒有強大的國力,難以支付巨大的戰車製造和維護費用。
而大規模的作戰和頻繁的戰役,使得各國必須支出更加巨大的戰車製造費用,以及更加頻繁的戰車維護費用。哪一國也耗不起。
所以,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戰役的頻繁發生,昂貴而對士兵經驗要求較高的車戰,必然被相對造價便宜而對士兵經驗要求較低的步戰所取代。
戰爭形式的變化
而戰役方式的變法,更是給了車戰以更巨大的創傷。
春秋時期,戰爭的目的在於迫使對方求和或者承認失敗,由於國力的相對平衡和統治方式的落後,各國難以有進一步的人口和領土需求。
因此,春秋時的車戰,貴族們將戰車排成車陣,然後互相衝鋒。
這種整齊的車陣,一經交戰,戰敗的一方車陣一亂,便再難整頓部隊,重新列陣交戰。因此,這種車戰最多維持1-2天,就會決出勝負。
但隨著春秋的結束和戰國的開始,這種戰爭形式發生了變化。
首先,由於各國國力差距的拉大,戰役從單純的分出勝負,變成了掠奪人口、財富和土地,因此,突襲、偷襲、包圍、持久戰成了戰役的常態;
其次,大量農民的加入帶來了防禦工事的修築經驗。各國建立了各種關塞亭障以及長城,這些堅固的防禦要塞拖延了戰爭的時日,以及攻堅的難度。
這兩者帶來的是戰爭形式的變化。魏惠王曾圍趙都邯鄲三年,孟嘗君合縱伐楚持續了5年之久,而華夏大地上「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
因此,攻堅戰、持久戰、殲滅戰成為戰場的主角,而車戰的速戰速決的野戰方式和脆弱的攻堅能力,卻無法適應這種新的戰爭形式。
因此,步騎包圍戰和攻城器械的協同作戰,逐漸成為戰場的主角,而車戰更加被各國棄如敝履。
車戰的致命剋星-弩
雖然如此,車戰只是不適應時代的變化,但戰車的戰鬥力,一直要比單純的步兵和初期的騎兵要強,直到弩這種兵器的出現。
春秋時期的主要兵器都是銅製的,據說周王室多次伐楚就是因為南方巨大的銅礦。而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冶鐵技術的進步,更加鋒利和堅固的鐵製兵器開始大量出現了。
而鐵兵器的出現,帶來了另一個戰場大殺器-遠程強弩。
有證據表明,弩在戰國初期就開始被裝備到軍隊中,到了戰國中期,弩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孫臏兵法》中就曾記載「勁弩趨發者,所以甘戰持久也」。
這裡的弩並不是我們在歷史劇中常見的弓箭,而是「發於肩膺,殺人百步之外」的大殺器。
弩的強弱是由弓弦所能拉動的重量所計算的,比如魏武卒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能拉動「十二石之弩」,而當時最為強大的韓軍勁弩,弩機射程可達六百步。
而這種弩,並不完全是依靠手臂力量來拉動的,而是依靠腳踏力量和機件發動的。
順便說一句,有人以弓箭射程減少和弓弩力量減弱,來說明隨著時代的發展人的力量減弱了,這種觀點有失偏頗。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古人已經學會應用工具,而不單純是用臂力來拉動弓弩。
不僅如此,戰國時期,連弩的技術也已被攻克,弩兵可以在一定時間內發射數量眾多的強弩,用以大量殺傷敵人。
那麼,弩的大量裝備和車戰的衰落有何必然聯繫呢?
當然有,因為這意味著戰車的戰力已經不足為懼。
前文提到,車戰主要依靠密集的陣型、巨大的衝擊力來形成戰力。而弩的遠程射擊能力,就能夠很好的克制密集整齊的車陣。
對於弩兵們來說,戰車兵簡直就是活靶子,還沒跑到跟前,就已經被射成了篩子。
這就是為什麼《戰國策》中說,攜帶勁弩的韓卒可以「以一當百」的原因。戰國初年的廩丘之戰,被陣斬3萬人的齊軍應該是嘗到這種步兵勁弩的厲害的。
因此,弩的出現,終結了車戰的最強戰力,成為壓垮車戰的最後一根稻草。
子彧說
有著巨大的地形限制、需要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又不能適應頻繁的攻堅戰、難以被大量從軍的農民所掌握,現在連戰力優勢也沒了,那麼,車戰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呢?
因此,到了戰國中期,特別是吳起訓練的魏武卒橫空出世以後,步騎野戰配合攻城器械,幾乎全面取代了車戰,成為了戰場的主角。
而春秋時期盛行的車戰時代,從此一去不復返。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車戰也並沒有因此而徹底消失於歷史的舞臺。
比如在衛青的漠北之戰,就曾將戰車圍成營壘保護中間的步兵,防止騎兵的直接衝擊。而且,在西安挖掘的秦始皇兵馬俑中,也並不乏馬拉戰車的身影。
這說明,戰車並沒有消失,只不過它的主要作用從軍隊主力,變成了野戰時的防護和物資的運輸,等戰場附屬和協同的作用。
文/子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