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有一條路,曾經是美軍洋貨、達官貴人走的路;是新舊、土洋交融的路;是各國領事館的駐地;是臺北動物園的舊址;是大宗南北雜貨的轉運站;也是著名的婚紗街。在臺北找不到其他如此多元、國際化的馬路,除了中山北路。
一百多年來,中山北路歷經滄桑,依舊風採不減。目前中山北路分為七段,仍是臺北市中心區至士林、北投、淡水的南北軸線要道,以及人們最愛逛街購物的街道之一,所以走了七遍,中山北路還是讓人流連忘返。
天震威
其實,連接的中山南路雖短,但行政核心聚集於此,有很多重要的機關和景點。往北走,就到中山北路的地段了,一、二段有國父史跡紀念館、光點臺北、馬偕紀念醫院、婚紗街、飯店街等;三段有中山足球場、臺北兒童育樂中心(圓山兒童世界及動物園舊址)、中山美術公園、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故事館(舊名圓山別莊)、晴光市場、聖多福天主教堂等著名景點在這條軸線上;再往北走一走,就到了四段、五段的圓山大飯店、劍潭公園、士林官邸、士林夜市、芝山巖、石牌等景點;再往北走,就到了中山北路六、七段的天母商圈,這是很多外國人聚集的地區,有美僑學校、日僑學校及領事館區、天母古道等,甚至,再走就到陽明山下的水管路了。
所以,相較於臺北市的其他馬路,這條歷史、人文、產業、建築的南北軸線更為可觀,細說從頭可是要幾天幾夜的。
吖震
中山北路早在清乾隆年間即已存在,到了光緒年間,隨著臺北盆地的開發,成為連接淡水、士林、北投的要道,不但是臺北城開發史中的重要經濟命脈,在日後都市發展過程中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1901年,日本殖民政府建立「臺灣神社」,並擴寬通往神社的要道,這條道路就稱為「敕使街道」,原本寬15米。1936年開始,擴為40米的5線道,可說是當時臺北市較為完備的道路。
heyufei
臺灣光復後,中山北路成為官員往返官邸的官道,成為「國道」,平常到上下班時段,就要封鎖成讓「黑頭車」一路暢行的單行道。沿線還有圓山、國賓、老爺、晶華等知名飯店接待外賓。
韓戰爆發後,美國因投入戰事而重新進駐臺灣,當時美國駐華領事官邸、顧問團等都在中山北路上,酒吧林立,也帶來了咖啡店、漢堡店、精品店、爵士樂等西洋文化,為中山北路增添了異國風情與色彩。
看目前仍然存在的農安街與雙城街一帶聚集的Pub、夜店等,即見證了當時美軍駐臺的過往,如今代之而起的東南亞勞工在聖多福天主堂一帶聚集,又為中山北路增添另類的風貌。
在文化意識抬頭及文化創意產業高漲的情形下,中山北路上的歷史建築指定為古蹟,空間再度活化利用。
如中山北路二段18號的前美國駐臺北領事館,現在是影迷排隊買票看經典電影的「光點臺北」;遭祝融焚毀的蔡瑞月舞蹈研究社也浴火重生,修復後以「舞蹈中心」新貌面世;三段的臺北市立美術館旁的圓山別莊(黃國書宅)飄浮著咖啡香,以「臺北故事館」重現昔日文化的生活面貌。
另外,以前的晴光市場賣的就是世界各地的高檔貨品,現在也迫於市場而轉型為更大眾化了;中山北路的異國情調還吸引了眾多的婚紗業者到此集結,形成幸福浪漫的「婚紗街」,這是臺北市最風情萬種的街道之一。
flep
這風情萬種的中山北路,是否足以代表臺北的萬象呢?有著濃厚的臺灣當地風味,也有多元的、國際的味道。當漫步中山北路七遍,在那冷風咻咻、思念的季節,鮮紅的楓葉或搖搖晃晃、或紛紛落在頭上、或鋪滿行人道上,這是詩意的臺北人,怎樣也忘不了的,臺北最有特色的街道之一吧。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
看過美文而沒有長按二維碼掃描關注我們
掃碼關注,期待與你的如約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