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可能很難想像,
對很多孩子來說,
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好好學習,
就是他們最大的願望。
他們節衣縮食,吃不起肉,物質條件貧瘠,
但經過知識的滋養,
精神卻變得富足了。
今天卓小越看到了一條新聞,
就發生在廣東,在我們的身邊。
廣東佛岡縣,
貧困戶黃錦良家中貼滿了167張孩子們的獎狀。
54歲的他有兩女一兒,
分別就讀初三、初二和六年級。
他的孩子們非常勤奮,都是自己努力學習。
二女兒成績優異,獲得過很多張獎狀。
她平常要自己做菜,
還要指導弟弟功課。
她說,自己平常只吃青菜和豆腐,
但拿了獎狀就會改善夥食。
對於發育期的少女來說,
青菜和豆腐的營養顯然是不夠的。
但困難的家庭條件讓她們無從選擇,
只能「從苦難裡開出花兒來」,
努力學習,期待有回報。
姑娘說自己的願望是考上北大,找到好工作,報答父母。
是啊,對於這個家庭的孩子來說,
學習,就是他們走出貧困的機會。
就算不是北大,能考上其他一所不錯的大學,
也會使他們的人生軌跡發生改變。
所以她才會如此努力地學習,
因為她深刻體會到了「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的含義。
看到姑娘這麼懂事,很多網友都淚目了,
有人表示
「希望姐姐不要給自己那麼大壓力,
盡力而為就可以了。」
還有人說:
「小姑娘看上去就'面黃肌瘦'的,
想為她提供力所能及的資助,改善一下她的夥食。」
卓小越突然想到,這些年來,「寒門難出貴子」這句話很流行。
而最近一段時間,網際網路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形容相關現象的詞彙:
「小鎮做題家」
他們多是出身自村鎮的寒門弟子,
高中階段通過「題海戰術」、在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下取得優異成績,
從而脫離小鎮、鄉村考入一流名校。
但在步入大學後,他們常常無所適從,
感覺無法融入其他人之間。
這種現象其實是有很深的根源的,
出身農村、鄉鎮的孩子,無法享受和城市孩子同等的優質教育資源。
他們沒有那麼豐富的課外活動、素質教育項目。
可能很多城市孩子可以親身體會的東西,
他們只能從電視上、手機上看到。
很多人甚至上大學之前都沒有坐過飛機,去過遊樂園,參加過社團等等。
這些城市孩子習以為常的東西,
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奢望。
但就算再難,也要咬牙堅持。
因為就像開篇的時候說過的那樣,
對於這些」寒門「學子來說,
雖然學習的通道並不能讓他們一步登天,
但的確是他們提升人生質量的機會。
一點點的進步,也是進步。
人們的焦慮大多來自於和他人的攀比。
兒童時期,有「別人家的孩子」的壓力。
長大之後,有周圍人的「同輩壓力」,
這種現象在英文中甚至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叫
「Peer pressure(同儕壓力)」。
但換一個角度思考,
只要和自己相比,你進步了,
那就是確確實實的進步。
人生和學習一樣,也需要循序漸進,
不妨給它一點時間。
你怎麼看待「寒門學子」呢?
歡迎留言分享~